- Feb 09 Thu 2017 18:13
《 臺灣公共藝術學Ⅱ—藍海‧公共美學 》 書介
- Jan 09 Mon 2017 16:29
《 臺灣公共藝術學Ⅰ—黑色‧公共藝術論》 書介
書介
「法定公共藝術在臺灣發展上最大的問題關鍵,就在於法令授予學者專家極大的操控權力,
使得原本應是公共性的引導者,卻成為另一種空間的霸權者。」
專業領域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但在法令架構的層層禁錮中,卻促使公共藝術在不合情理,
- Nov 18 Wed 2015 22:53
《 民生東鹿&后象 》 書介
- Apr 17 Fri 2015 09:13
關於《光點台灣-教堂@村落》
- Sep 15 Mon 2014 21:07
關於《公共藝術‧主題閱讀》
- Feb 21 Fri 2014 10:16
閱讀台灣之第三部曲《島嶼行旅-在地深耕的村落小學堂》
- Jul 05 Fri 2013 22:22
關於《島嶼行旅-跟著公共藝術‧旅行》
前言
散播於各地的公共藝術,藉由美學的語言,成為講述地方的方式,
其創作的意涵,也標示出另一種旅行的意義。
地方,之所以成為「地方」,並不僅在於地理意義,或經緯數字所標示出的定點;
- Dec 20 Thu 2012 20:53
《島嶼行旅-庄內ㄟ美術館》新書發表
- Nov 02 Sun 2014 09:11
《夏天‧2014》民生社區公共藝術嬉遊記
「夏天‧2014」-在藝術裡凝聚的社區意識
今日的民生社區形成於1960年代後,
首批建置的「中央公教住宅」在美方的援助下於1966年落成;
1967年,政府為強化東區發展的都市政策,為今民生社區110多公頃的農地與閒置土地,
- Feb 19 Wed 2014 20:47
深澳支線與海科館
「深澳支線」
日治時期,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於1933年承接金瓜石鑛區之經營後,
為便於將鑛砂運往日本,而沿著海岸開設一條由「瑞芳街」(水湳洞),
經基隆「濱町」(八尺門港)、八斗子及深澳的「水八鐵路」;
- Dec 12 Thu 2013 09:42
那一年‧我們‧種的那棵樹
高約四米二的藝術樹,其枝幹分別由1-6的數字構成,象徵著小學六年的童年生活;
樹枝上的動物與果實,則是擷取於孩子們以快樂幸福為題的畫作所構成。
由象徵著「感性」、「自然」之曲線產生「原形」;
意味著「成長」的型構概念發展為樹的「完形」。
- Dec 11 Wed 2013 19:29
紅土‧新‧樂園 一段公共藝術講述的村落故事
- Aug 21 Wed 2013 22:00
透過美學‧傾聽土地-蘊藏於公共藝術裡的故鄉意識
長期居於九份的釘畫藝術家胡達華,
來雲林劉厝村與村民們分享「釘畫」創作的心得;
聽著他的訴說,許多村民不僅訝異於這樣的創作手法,
也感動於他透過了這種別具風格的藝術型態,來成為書寫故鄉的方式。
- Aug 11 Sun 2013 21:45
山與海之間的生命藝術地景
在山裡,一處被遺忘的聚落
早期在此生活的阿美族馬蘭人稱「山里」為「Kanatolan」,
即「在山裡的聚落」之意;不知何時,「山里」也成為這裡的地名。
這處生活聚落為都蘭山等山脈環繞;鄰於卑南溪旁的山里部落,
- Mar 23 Sat 2013 22:07
談著「十架」美學的霧台聚落與三地門藝術村
- Mar 05 Tue 2013 21:48
聚落觀點的村落美學故事
- Feb 19 Tue 2013 22:07
以美學作為城市改變的力量
- May 21 Mon 2012 22:27
淡定。森林紅茶-一段南投魚池鄉山楂腳村的人文故事
相對於鄰近的日月潭風景區,
澀水,就如許多台灣的偏鄉小村一樣,僅是一個無名的小生活聚落;
沿著通往日月潭的中潭公路上,
有著一片由村民們的掌印所構成之陶版牆,陶版裡的圖騰中,談著在這裡的生活,
- Apr 30 Mon 2012 22:30
老房子的另一個春天與生活聚落的美學力
「自助新村」-高雄左營
隨著眷村改建政策的推行,位於高雄左營的自助新村亦將面臨拆除,
並計劃在區域更新後重建為高層集合住宅。
於2011年,由鄰近的學子提出了初部的構想,透過一段集體創作所帶動的彩繪活動,
- Apr 20 Fri 2012 19:43
在悲情與熱情之間的公共藝術思維
「專家模式」形成公共藝術再發展層面的負面因子。
近一兩年,宜蘭縣公共藝術常在「專家學者」主導的審議機制下,
偏向主觀的「程序正義」認定,不僅常造成興辦作業上面臨著種種困難而不知所措,
耗用大量的行政資源,更產生預算執行時程延宕等種種困難。
事實上,這些現象並非僅於宜蘭,
- Feb 09 Thu 2012 21:07
由談著環保教育的「魔法‧綠精靈」到「向大地學習」的石門國小
- Feb 05 Sun 2012 21:30
「光」‧「雕」觀點之民俗文化美學-彰化鹿港的「2012台灣燈會」
在文獻記載上,元宵節的民俗始於西漢時期;
「賞燈」活動則源於東漢時期,因漢明帝對於佛教的信仰,
依循「點燈敬佛」的儀式,而令皇宮內與全國各地寺廟均需在這天晚上點燈,
以表達舉國上下對於「神明」的最高敬意。
- Feb 01 Wed 2012 23:12
一段「迴旋三十六轉」後的嘉義梅山太平村美學故事
- Jan 24 Tue 2012 23:11
傳統農業與當代科技產業觀點的公共藝術故事
咱的快樂火車站
象徵著雲林農產特色的莿桐的楊桃、林內的木瓜、古坑的柳丁及斗六的文旦,
化身成為序列的“水果椅”公共藝術,一起“集合”在斗六車站月臺上,
鋪陳開序列的環境藝術主題,也帶動出一段頗具視覺趣味的旅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