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裡,一處被遺忘的聚落
早期在此生活的阿美族馬蘭人稱「山里」為「Kanatolan」,
即「在山裡的聚落」之意;不知何時,「山里」也成為這裡的地名。
這處生活聚落為都蘭山等山脈環繞;鄰於卑南溪旁的山里部落,
擁有著獨特的秀麗景致,也鄰近台東市區。
只是,這處小村落也與各地的偏鄉聚落一般,因缺乏地方產業而導致人口大量外移,
原本村裡唯一的學校—初鹿國小山里分校,也因廢校多年而閒置。
由併校到廢校的山里國小
山里,也與台灣諸多偏鄉聚落一般,缺乏在地產業導致的年輕人口外移,
更讓村落裡唯一的小學,因學童就讀人數逐年下降,而終告廢校的命運。
如今,雖成為了鄰近學校的活動空間,但多數時候為處於閒置狀態。
昔日的校舍,也曾維持著村落的社區服務功能,
但仍因人口數過少,服務據點也宣告終止運作。
少了孩子們的讀書聲與嬉戲的身影,整個校園雖顯的寧靜,
但卻也多了一份孤寂的氛圍。
興建於1982年,位於山里福音教會前的山里車站,當時因花東鐵路拓寬改線而設立,
為抵達台東新站前的最後一站。
長期以來,快速列車呼嘯而過,「山里」,僅是一個不曾引起注意的短暫風景;
一天僅數班的區間車,偶而搭載著零星的旅人到訪,在這處寂靜的村莊短暫停留後,
又再度搭上下班車前往下一個旅遊目的地;
隨著花東鐵路電氣化工程的完成,與截彎取直後將改道的新路線,
山里車站也即將邁入歷史,山里聚落,更將於人們的記憶中淡去。
小小車站的候車室內,貼著過去的老照片;
站外的瞭望台上,也訴說著屬於這裡的昔日往事。
改道後的鐵道與山里車站,可能成為一處新興的觀光路線與景點,
也可能在長期閒置下漸漸老去,並沒有人可以預知這座小建築的未來。
由荒廢的山里站長宿舍改建的民宿
原為鐵路員工宿舍也隨著編制的裁撤而成為一處民宿。
遠離都會生活的主人,在這處寧靜的聚落中,
時時接待著與他們同樣渴望寧靜田野的旅人。
這處面積不大,多為老年人口的村落;村民除了受雇於地主處理農務外,
也僅能四處打零工來維持基本生計;
在這座幾乎沒有商店的村落,過著自給自足的簡樸生活。
永遠在這裡陪伴著山里的福音教會
田野、福音教堂與老舊的民居,是山里唯一的風景。
村裡唯一的山里福音教會,早於1966年即已建立,
原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東美中會系統。
當年,基督教的福音傳到了這處村落,熱心的村民們,
齊力到卑南溪撿拾石塊,動手興建了這座教堂。
建堂初期,每週都有四十多人,在這座小小的教堂中聚會,
只是,隨著宗教信仰與傳統文化間的衝突、老一代人們的相繼離世,
年輕的居民為了尋找工作機會而離開,聚會的人數逐漸遞減,
最後,僅剩一兩位會眾始終堅守著這處教堂;
在教會組織決定「棄守」後,
多年來,這裡成了一處沒有組織管理,也沒有牧者的教會。
居住於教堂旁的王阿金,童年時就看著父親與族人們興建教堂的過程,
每週也隨著父母與村裡的族人一起參加聚會,
當時的教會生活豐富了她的童年生命,一家人都堅定地信靠著愛他們的上帝。
隨著她的成長,長輩們相繼離世,曾經教導她人生道理的牧者也早已不知去向,
村裡的人們都為了謀生而遠走他方,
最後,僅剩她一個人,仍屹立不搖地繼續守護這座教堂。
偶爾,其他教會的牧師與教友,總在工作之餘到此關懷與陪伴,
大家常帶著簡單餐食,一起坐在教堂旁閒聊家常。
座落於國有土地上的山里教會,曾經數次被政府要求收回,
老舊的教堂,在缺乏維護經營的狀態下,更日益加增了毀損速度;
在天晴的日子,陽光透過破損的縫隙投射在一排排的座椅上,
多雨的季節,總是需要撐著傘才能完成每次的聚會。
為了一份振興教會的信念,王阿金參加了傳道的培訓,並取得了傳道人資格,
當回到教堂的講台上時,她是一個牧者、卻也是一個會眾、
是一個教會的管理者、也是唯一的成員。
當一家人由外地回來團聚時,一起在這座教堂內唱詩讀經,
便是最喜樂的時光,雖然,在空無一物的房子中度過每個日子,
為了維持基本生活,努力打零工、製作手工藝品,
然而,她總是用喜樂的心、燦爛的笑容,去迎接每個來往於門前的人們,
她更以自己的力量走向社區,陪伴社區的孩子、關懷村裡孤單的老人,
這些看似微渺的生活小事,對於阿金來說,
就在於將自己領受於神的愛,於真實生活中轉換為對更多人的關懷。
平時大門深鎖的教堂,斜屋頂、白色的牆壁與前院數十年的老樹,
依舊在陽光下呈現出特殊的感性氛圍;
這裡,曾是知名歌手拍攝MV的景點,日常中也總吸引著許多旅人在此拍照留念;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棟教堂,僅是一個旅程中遇見的風景,
但從沒有人知道,這處教會也曾有過一段令人難忘的過往。
陪伴著王阿金成長,也曾安慰過許多人心靈的山里福音教會,
數十年來始終都是這座村落的生命風景。
源於貓頭鷹的「卡片教堂」
成功-宜灣教會
同樣隸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宜灣教會,
早期的教堂,原於1951年由當地村民自行興建。
傳教之初,因在部落中於基本信仰與原民傳統文化的「年齡階級」觀念歧見,
而於年輕族人與守舊長者間曾產生衝突;
後又因用地取得爭議,另尋用地以茅草、竹管重建教堂。
教會發展至1957年時,村內接受信仰的人數日益增多,
原有的教堂已無法滿足聚會需求而再度改建,並為補強建築結構,
將竹管替換成木造結構,並定名為「宜灣基督教長老教會」。
在1974年,木造的教堂因颱風而嚴重毀壞,
村民們再度改以加強磚造的方式進行重建。隨著時代的演變,
村民對新教堂的樣式,也有了不同2003年為縣府公告為歷史建築。
的期待,一棟有如歐洲鄉間小教堂的型態,是村民們夢寐以求的理想建築,
只是礙於拮据的建造經費,原本想像中的華麗「歐式建築」,
簡化為正面牆面的表現,也因就像在方形的建築前立上一張卡片,
而被許多人稱為「卡片教堂」。
這座深具歷史的教堂建築,已於2003年為縣府公告為歷史建築。
位於台東成功的「宜灣」,阿美族稱此地為Sa'aniwan,漢譯「沙汝灣」,
光復後,因其海灣美景,更名為「宜灣」。
傳說,於清光緒16年前後,
原居於花蓮縣豐濱鄉大港口附近的阿美族與清兵作戰敗北而南下遷此。
初到此地時,周圍山林有無數貓頭鷹棲息,傍晚時分,
亦能聽到貓頭鷹'angiw'angiw的叫聲,
於是族人擬其叫聲稱呼此地為Sa'angiwan,後來也將Sa'aniwan作為部落名。
漢人譯其音寫成「沙汝」,又因地形彎曲,而叫「沙汝灣」。
位於成功南端的入口意象裝置藝術
在一片講求以藝術來成為觀光行銷對策的熱潮中,
地方農會也結合大型卡通公仔,於街區旁締造出一處地景。
人口較為集中的街區中,
一處由長老教會所籌建的新教堂,即將成為另一處新的人文地景。
漁村中的「諾亞方舟」
位於長濱鄉最北端的樟原村,為台東海岸線上最北的村落,
是一處由阿美族、噶瑪蘭族與平埔族三個族群,所共同組成的一處原民聚落。
「樟原」舊名「姑仔律」,為源於阿美語gulalu所轉譯之地名;
早期,村落山麓與丘陵區多分佈著大片的原始樟樹林,
這也是後來又被稱為「樟原」的源由;
這批原始樟樹林曾於日治時期被大量砍伐製成樟腦,
因此,樟腦產業也曾讓這處濱海聚落擁有過一段風光歲月,
目前村落的山區仍能見到許多老樟樹。
位於山與海之間的長濱鄉,常隨著氣候變化而變換著豐富的聚落樣貌。
樟原教會-結合「諾亞方舟」典故與漁村產業的「船型教堂」。
村內的樟原教會,於1990年因受風災侵襲而嚴重受損,
部落的人們透過會議討論,思考著該如何重建一處富有特色的教堂,
最後,在基督教長老教會與部落居民的討論下,
大家想起「船」是每個長期靠海的在地人所擁有的共同記憶;
更想起聖經中的「諾亞方舟」故事,
於是共同決議以象徵地方產業與信仰精神的「船」為主題,
一起攜手建造完成了一棟具特色的船型教堂。當地居民回憶起建堂時的景況,
為了籌備建堂的經費,有人將在海中或山上取得的食物,透過義賣方式捐獻,
也有人奉獻出微薄的積蓄,共同集資了兩千三百多萬,由村民自行規劃,
並協力動手建造完成的新教堂。
這座被稱為「船型教堂」的教堂,也成為東海岸上的一處特殊的藝術地景。
教堂,曾重新定義了原有的原民文化觀點,但卻也真實地成為許多原民部落族人們,
在生活的陪伴與生命上的心靈安慰。存在於各個部落的教堂,
不僅有著自己的建築故事,也蘊藏著每個部落的生活文化內容。
本文節錄於【島嶼行旅-跟著公共藝術‧旅行】『山與海之間的生命藝術地景』篇: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0696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