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澳支線」
日治時期,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於1933年承接金瓜石鑛區之經營後,
為便於將鑛砂運往日本,而沿著海岸開設一條由「瑞芳街」(水湳洞),
經基隆「濱町」(八尺門港)、八斗子及深澳的「水八鐵路」;
這條以運鑛為主的鐵道,於1936年(昭和11年)建設完成並開始營運。
戰後,國民政府將金瓜石礦區轉由金銅鑛務局與台灣金屬礦業公司接管;
1960年,台金公司因管理維護之成本問題,在財務狀況不佳的景況下,
於1962年全線停止營運;
1965年再度移轉至台鐵後,評估認為不符客貨運輸之經濟效益,
而拆除了八斗子至基隆八尺門段,改接往瑞芳站以聯結宜蘭線,
並將原本僅供鑛業運輸的小軌道改為標準軌道,並更名為「深澳支線」;
十數年後,這條支線再度隨著北濱公路的開通,客運量的需求大幅遞減,
海濱及濂洞兩站也於1977年停止營運,至1989年再度決定停止客、貨運服務,
並將深澳線以東的瑞濱、海濱、濂洞(水湳洞)段等路線拆除,
僅保留下瑞芳站至深澳的區間路段,專供火力發電廠所需之運煤車行駛。
在時代變遷下,深澳火力發電廠也因不符當代環保訴求與經濟效益,
2007年停止營運後,深澳線因不再有運煤業務需求,僅存的路線又再度停駛;
2008年又因考量配合八斗子的深澳火力發電廠即將改建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而開始進行部分路段的修復與復駛計畫,擬將原本的產業運輸鐵道轉型為觀光鐵道,
於2014年重建一段4.2公里長,往返於新設立的「海科館站」至瑞芳站間路段,
初步完成了以觀光客運為導向的深澳線,
正式營運後,每日開行20列車次,往返於瑞芳至海科館區間。
(相關文獻可參酌: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7%B1%E6%BE%B3%E7%B7%9A)
海科館
台電北部火力發電廠(深澳火力發電廠),
為日治時期運用本島與八斗子島間水道填海完成所興建,
當時,不僅是台灣發電量最大的火力發電廠,
亦為台灣首座以填海造陸方式所興建之火力發電廠。
這座火力發電廠面積約有四千多坪,
鋼筋混凝土造之廠房建築約六層高,內部空間主要為容納發電機組。
燃煤,為當時火力發電廠運作主要原料,因此廠區設有儲煤場,
後期的深澳線鐵道,其主要功能即是運輸火力發電所需之煤料。
1980年政府積極推動十二項建設,
其中,分別計畫於屏東縣車城鄉設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與於基隆八斗子興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兩座以海洋為主題的國立博物館計畫;
位於八斗子的海科館,於1990年開設籌備處,
並選定火力發電廠原址與週邊土地進行開發,歷經十餘年時間籌劃與興建,
陸續於2012年後分期開館,隔年(2013年)全區建設完成開始正式營運。
海科館的規劃中,保留了當時置放機組的混凝土底座。
海科館的主題館區,即為早期台電北部火力發電廠(深澳火力發電廠),
館舍環境中,除包括「海洋環境廳」、「海洋科學廳」等九個展示廳外,
也設置了潮境海洋中心、潮境公園、八斗子公園及環保復育公園等休閒空間,
並聯結周邊之八斗子街區、漁港,與東北角海岸風景區;
深澳線的復駛,亦為整體觀光發展計畫的重要項目之一,
期於基隆市形成一處以海洋為題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