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獻記載上,元宵節的民俗始於西漢時期;
「賞燈」活動則源於東漢時期,因漢明帝對於佛教的信仰,
依循「點燈敬佛」的儀式,而令皇宮內與全國各地寺廟均需在這天晚上點燈,
以表達舉國上下對於「神明」的最高敬意。
這樣的宗教禮儀,由宮廷到民間,由漢代歷經了各個朝代持續流傳,
逐漸轉變成為以「花燈」為主題的重要民間節慶;
這個為華人地區的傳統節慶,發展至今已有超過兩千年的悠久歷史。
歷經各個年代的發展,主燈的呈現型態,除尺度上均維持著一定的規模外,
隨著人文觀點與技術的演繹,
在燈光結合藝術物件的表現上,也由原本僅為靜態的光「容器」,
日漸發展為結合數位科技與搭配著更多樣的媒材,
展演出動態且具豐富變化性的「燈光SHOW」。
元宵節的節期,也隨著各個朝代的演化下而日漸增長:
由漢朝開始,僅為元宵當天的點燈活動,到了唐代已發展為三天的節期;
隨著各個世代的持續擴張發展,而在不斷加入節慶活動的內容下,
到了宋朝也延長為為期五天的節期,延續到明代,更已成為長達十天的元宵燈節。
早期的「臺灣燈會」(Taiwan Lantern Festival)起源於「臺北燈會」,
當時,花燈展覽場地均設於臺北的中正紀念堂周邊街區;
每年的花燈時期,均吸引國內外各地人們集聚於此觀賞著一區區的燈海景觀,
元宵燈會更為台灣每年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
自1990年起,花燈活動開始結合民間及地方政府資源,聯合辦理系列的燈會活動;
1997年,在「台灣燈會」開始轉由各縣市輪流舉辦的政策下,
「台北燈節」轉為地方性的燈會活動;
2001年後,燈節活動之主辦權,擴大由各縣市政府輪流辦理;
展覽場地與活動規劃,多以表現各地城鄉特色,結合著當年的生肖主題,
來呈現出當年在當地舉辦的花燈展覽主題。
發展至今,輪流於各地舉辦的台灣燈會,已成為全國性的元宵節慶活動。
不同的地方鄉土文化特色,不同的地方團體與參與者,
配合著表現當地文化特色的配樂,每年於各地舉辦的花燈,
均呈現出獨具地方色彩的展覽特色。
「台灣燈節」不僅意涵著悠久的民俗文化歷史,
「花燈」藝術,更蘊含著竹編與糊紙等傳統工藝的內涵;
隨著時代科技的日益更新,
裝載著IT科技下的LED燈具﹑鋼線的結構與更多元的皮層媒材,
也讓花燈的藝術型態,更多元地呈現出不同時代的價值觀點。
藝術與藝術之間,各有著不同的創作理念與形式;
人群的移動,隨著藝術燈區而蔓延出一條源源不絕的人潮,
藝術與人群,在這個節慶的日子裡,於城鄉小鎮的夜晚中,共譜出一幅美麗的地景。
每年於各地的花燈活動中,除以當年生肖為題的主燈外,
地方團體﹑各級學校所集體創作的各式創意花燈,亦為燈節的重要內容。
若就公共藝術的精神而論,燈節活動,不僅已成為一年一度的全國性文化藝術活動;
透過不同的地方特色與不同的團體與人士,“集體創作”出各有其趣的燈節內容,
也充分表現出豐富的公共議題。
精彩與熱鬧的燈會活動之後,也宣告著每年春節節期的結束;
燈節裡的祈福,也將成為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的祝福。
延伸閱讀:
『台灣燈節』歷史由來: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7%87%88%E6%9C%83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説』:http://big5.china.com.cn/ch-jieri/yuanxiao/2.htm
『元宵節』-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5%AE%B5%E8%8A%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