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裡迷路」-高雄左營自助新村
兩位未曾在這眷村生活過的高雄女孩,在這個南部的眷村中盡情地塗鴉彩繪,
她們,終於圓了自己的夢,
然而,也讓這個即將消失於左營的這處老舊眷村,
以另一種美學的語言,道出了一段關於這裡的故事,
似乎為即將功成身退的建築裡,舉辦了一場歡送的嘉年華會,
緊緊地抓住最後的風采,
為此,劃下了一個美麗的句點。
『兩位沒有眷村背景的女大學生鍾慧蓉、黃馨瑩,申請高雄縣政府青年圓夢基金補助,
為明年即將拆除的左營自助新村塗鴉創作。
她們將作品放上網、印成明信片,吸引不少網友前往懷舊,小女生驕傲說「我們為它留下最後一絲風華!」
大學應屆畢業生鍾慧蓉、黃馨瑩同為高雄市人,本身並非軍眷,但對眷村的古老氣息很嚮往。
今年暑假兩人結伴到左營自助新村拍照,
老榮民告訴她們,明年六月眷村就要拆除,這段期間她們可以任意在村內牆壁塗鴉。
她們平時就愛塗塗抹抹,獲准為老舊眷村「改頭換面」,更是喜出望外,
立刻找來二手油漆大顯身手,一整個暑假只要有空便待在眷村作畫;
後來更申請高雄縣政府大高雄青年圓夢基金,將補助款七萬元拿來購置塗鴉材料。』
(引用自: 中國時報 【林宏聰/高縣報導】“女大生塗鴉 眷村風華永留明信片”/ 20101102)
http://news.chinatimes.com/domestic/0,5248,11050612x112010110200272,00.html)
這個以藝術來成為一種說故事的方式,
也引發了這處眷村居民的創作氛圍:
李速瓊阿姨,是長年居住於此的居民,
看著這些女孩們一筆一筆地畫著,
亮麗的色彩,繪本式的圖騰,悸動著他們也想一起加入與分享的心,
於是,他們用自己的創作語言,帶著孩子..孫子,左右鄰居們,
也開始訴說出關於他們的眷村生活記憶。
隨著台中彩虹眷村成功的議題引發,讓這處即將於半年後即將消失的老眷村,
在女孩與李速瓊阿姨的帶動下,展現出最亮麗的一刻。
在這個主要的生活路徑節點上,指出關於這地方的美麗風景。
眷村社區記憶中的巷弄,曾經是居民交誼與孩子們的遊戲場域。
關於那個市場,總是婆婆媽媽們天天在此聚集的生活場域。
走在眷村的巷弄中,處處可發現許多令人驚奇的美麗角落。
拍照留念,一直都是觀光文化中主要的內容之一。
因為即將消逝,所以顯的珍貴,
每個到此的人,雖然多不居住於此,未曾經歷過這社區裡的生活,
更未曾經驗過那段“反共抗俄”的英勇愛國奮鬥史,
但似乎都希望自己能在這樣的時刻,
也讓這眷村的故事,成為自己的一段生活故事記錄。
這些曾經年輕﹑英勇,隨著當時政府來台的老榮民們,
多在此落地生根,成為了這塊土地的住民。
隨著日益增高的年歲,許多許多曾經擁有過的那些戰場故事,
也慢慢地塵封了起來..
或許,他們無法一一地向著來來往往的年輕旅者訴說著自己的英勇事蹟,
但藉由這些陳述著“愛國情操”的藝術語言,
卻已經精彩地刻畫出那一段段曾經走過的奮勇史。
這個區塊,多是李速瓊阿姨所帶動的社區創作,
每每當她見到來訪的遊客,總是開心地帶領著,
興奮地訴說著這些『作品』中,
一段段關於他們的生活故事。
由昔日的戰鬥史開始,到來台後的安居樂業..子孫滿堂;
由老榮民自己的故事,到後來那些在此土生土長的新台灣之子之生活故事..。
李速瓊阿姨介紹著他養的雞,要人猜猜看有幾歲,
屢屢當她見到眾人看著碩大的雞隻而高估“年紀”時,
『它們才八個月!』
她總是得意地說著自己獨特且豐富的“養育經驗”。
在許多巷弄的角落,都可以不禁意地發現著許多有趣的經典小品。
各式的布偶,有著不同人的成長紀錄。
看見這片滿滿的留言,交流著那些來自各地人們的旅行記錄,
雖說,這些文字並非與這地方相關,
但確有著一份份不同的閱讀觀點,
一段文字,一個圖案,
有人希望自己能在此留下些什麼,有人紀錄下自己的到訪,
也有人寫下對於這地方的感傷之情,
似乎,這也是屬於觀光文化的一種內容。
發起這活動的女孩們,為此所精緻製作的明信片。
隨著這些風景圖片的傳遞﹑散播,這段關於自助眷村的故事,
也可能在不同的地域中,繼續擴張著這段曾經美麗的訊息。
村民捐出了許多自家的紀念品供遊客帶走留念,
看著這些有著他們過去生活的紀念品,
總想著,與其帶走,
可能比放在這裡,可以有著更多的生活記憶分享。
發起的女孩們更期望的,是大家都能將自己到此一遊的照片,
都能放進網站來跟更多人分享。
看著這些分享出來的照片,
也發現著,
一樣的場景,總有著不同的看見與角度。
在這個小角落中,有著許多人的感想紀錄,
字裡行間中,傳遞著一段段關於這裡的不捨與情感,
似乎,總希望能緊緊抓住此時,
但卻僅能在興奮與懷念的複雜情緒中,
留下一點簡單的紀念與祝福。
有快樂與驚喜的看見,有感傷的記念..;
也有給自己的...給別人的,給村民的...,
成為了一本本『畢業紀念冊』。
來往的人潮,熱絡了『王家口袋燒餅店』與周邊的商家,
而成為這處眷村社區的最後熱鬧景象。
在那份燒餅的味道中,似乎也品嚐著關於這地方的味道。
畢竟,
這是一個生活場域,不是美術館;
關於這地方,
可以是一本故事書..一本本記錄生活的相簿..
一本旅遊日誌..
或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生命..的紀念冊。
這裡有很多故事,但卻不是每個到訪的人都可以輕易閱讀。
曾經,那個總有著雀鳥吱喳聲的屋頂;
那個隔壁楊媽媽曬著棉被的屋簷下;
那個曾是沿路喊著同學名字,一起嬉戲的上學巷道;
那個曾經是爺爺與張伯伯﹑李伯伯們,
一邊泡茶,一邊聊著英勇戰蹟的大樹下;
那個住著暗戀中的女生家大門;
就在那一處處生活的角落中,
記錄著屬於這地方人們心中的生活風景。
隨著人來人往的熱鬧氛圍,
這裡的人,依舊按著自己的生活步調過著..
直到搬離的那天。
由過去,一路走來,
這裡的風景,即便美麗,
畢竟,總是要過去。
但總不變的是,
文化,本存於文化自身的本體價值,
記憶,總存於這裡每個人的心中,
其中,可以有歷史,有故事,有情感...
可以共有,但卻不是在每個世代中的人們,
都可以一起共享那份既有。
那份屬於曾在這裡生活的人,
屬於曾到此拜訪的這一群群人們,
都將成為自己生命中一份永恆的風景。
雖然,時間正在倒數著,
再怎精彩的生活樂曲與美麗景象,
總要唱出那最後的那個休止符。
然而,這可以是一個落幕,
也可以是另一段生活戲曲的開始,
或許,沒人知道,未來的這裡會是如何?
就在這本故事書即將閤起之時,
另一本關於這地方的新版故事書,
卻正準備著開始撰寫著..
等待著有天,也要上市與發行。
這個屬於女孩們的夢想,已經實現了,
然而,關於這個社區的未來夢想,正在籌畫著另一段新的旅程計畫。
彩虹眷村- 台中南屯春安路56巷
「彩虹眷村」,原本稱為「干城六村」,位於台中嶺東科技大學後方。
卷村裡的美麗圖騰,是來自原籍香港的黃永阜伯伯之手,
黃伯伯因早年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加入了當時的國軍,
後來也像一般的榮民般,跟隨著政府撤退到了台灣。
看著每處的牆面與角落,其用色與畫風,
都令人想到台南的已故素人畫家洪通。
當時,這樣的城市風景,
其引發的能量,
也促使了一段段關於眷村文化議題與公共藝術行為的廣泛討論,
其規模與類型,更成為了另一種泛公共藝術屬性的新論述。
色彩繽紛的色帶,串聯著整個社區聚落,
也引導著到訪的人門,在巷弄中探索著每個美麗的角落。
在不同的角落中,總能不禁意地發現﹑閱讀著,
關於這地方..關於過去,
關於住在此的這些人..
關於這些曾經的生活情感;
關於來自不同地方的訪者,
雖然,豔麗的圖騰,讓眷村故事顯的有些模糊,
但卻可以在一段段不同的分享與看見中,
重新閱讀到正在上演的新美學故事。
想著第一次在台中看見的彩虹眷村,
素人藝術所締造出的一段新城市視覺,為這處本將消逝的生活聚落,
瀟灑地寫下一篇動人的生活繪本。
驚豔的視覺景象,在訊息的廣域傳遞下口耳相傳著,
一波波蜂擁而至的人潮,造就了這處本已逐漸荒廢聚落的新風華,
熱絡,雖改變了原本即將消逝的命運,
但面對著這些已拆除多半的聚落建築,
總令人思考著,這些穿著彩衣的房子,
未來又將可以怎樣繼續。
都市更新,在許多時候,對於文資工作﹑研究者,
或許,常是被視為一種蓿敵,
對於開發者與執政者而言,
可能常被期盼著豐盛的城市再發展願景。
遠眺著未來的風景, 關於未來,總難以被確定..
那份關於情感的記憶,
會是一種成為文化象徵的館舍,抑或轉變為一處新興的藝術場域。
在留下與離開之間,
至少,
這兩段真實的城市故事,是那樣真實地上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