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口」-台南北門旅客服務中心(創作者:王為河)
『這裡的空間是一個本質者的發現與反思
這裡的風浪是一連串的視覺聽覺的歸屬
這裡的眾神隱含著世間與時代的對話與召喚
藝術所做的,就是讓這裡的理念說話與被看見
北門可以是一場記憶也可以是一座門戶或一個窗口
這個門戶與窗口延伸著來來往往的依戀與遺忘
我們都曾到達這裡也離開過這裡,其實我們僅是經過這裡.......』
這是一段關於公共藝術創作理念的文字。
水平與垂直鋸齒交織出的清水混凝土雕塑,
帶著些冷感的當代藝術,
安靜地,佇立於礫石堆上;
視覺上,可以簡單閱讀的『口』字形體,
不僅成為意喻著關於『鹽』晶體的型構語言,
也在這“空間”的虛空之中,
訴說著,
關於這裡的生命風景...生活景象...;
關於這些傍海維生的人們,與那些到訪於此的旅者,
關於這地方的人文種種,
在時間與空間中的交織與相融。
時間,隨著海浪的潮汐﹑晨曦與日落的週而復始,
正這空間中不斷地穿越著,
由過去,直到現在...
曾經,北門是一個傳奇,
因為這裡曾經承載過那位素人畫家洪通的傳奇人生際遇;
曾經,北門是個苦難的地方,
過去那段烏腳病所帶來的恐慌,不知多少生命曾在此悲歎;
曾經,北門是個祝福之地,
正因那群充滿愛的良醫與牧師們,化為天使在此奉獻一生;
曾經,北門是個興旺之地,
鹽產在過去那段日子,豐富了這地方的生活與生機;
然而,這裡僅是一個平凡的漁村聚落...就像那各地的濱海住民一樣,
總在波濤與汗水中,渴望著那份屬世的溫飽。
當過去的那些風景逐漸成為了一種回憶,
盼望的,
可以再怎樣繼續,開創出一個嶄新未來。
這個量體的“空”間,
緊密地串連著村裡的聚落與海濱的景緻,
然而,這並不僅是視覺上的風景,
更是串連著關於這聚落中人與土地間的生活風情。
這可以是一個公共藝術類型的新物種,
但,卻不屬於這裡,
然而,他將繼續在這裡,
說著故事,叫人看見,關於這個地方;
也讓自己於未來,
去成為這裡的故事與記憶。
為配合聖誕節慶的氛圍,論述著鹽分文學的「北門口」,於2012年12月的冬季,
化身成為一座大型的“禮物”,創意透過巧思,在這處充滿漁村風情,
平淡的村落環境中,引領出另一種視覺經驗;
「北門口」的藝術,也化身成為另一種祝福的方式。
北門旅客中心的前身,為北門鹽場的工業遺址,
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經由修繕與整建的方式,
將原有的在地(鹽)產業遺址轉換為觀光文化場域。
外牆上,在地的素人畫家洪通作品,標示出關於這地方的藝術文化特質,
內部裡,運用科技多媒體與當代設計概念的展場,
來鋪陳出關於這裡的人文與生態環境。
外牆採用當地素人畫家洪通的作品,來標示出這地方的藝術人文特質。
入口區的數位多媒體互動裝置。
在這處以過去的鹽場建築所改建的空間裡,
透過科技﹑空間美學﹑藝術裝置的廣泛運用,
大力地推廣著關於這塊土地與人的故事。
數位多媒體的互動式教育設施,總吸引著無數的旅者閱讀著關於這裡的生態與風情。
漁業生產場域中的蚵貝,與鹽場建築改建的展示空間中的科技環境,
以著不同的方式,陳述著關於這個漁村的真實生活景象。
隨著計畫的開展,一棟動的產業建築,也將陸續地轉換為文化觀光場地。
在北門的街區上,仍存在著一處興建於民國41年,歷史悠久的「錢來也」雜貨店。
在過去那個鹽產業盛行的年代,這原屬於台鹽的福利社,
曾是在此工作的鹽工們,採購日常用品的重要生活場所。
在台鹽於民國90年暫停了北門鹽場鹽業的生產作業後,
這個充滿老一輩鹽工生活記憶的商店,也成為了重要的在地文化資產。
「北門出張所」建造於1923年(大正十二年),
為融合著日﹑英風格之木造平房建築。
這棟建築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專賣局所設置專責鹽稅課徵工作的機構。
因為保存良好,而完整地呈現出日治時期官方機構之樣貌,
目前已列為大台南市市級重要的鹽業歷史建築。
這棟深具歷史的北門出張所,隨著觀光發展的腳步而被拆除改建,
然而,新建的思維,似乎也模糊了既有的文化資產保存意義。
台南北門的街區上,還可見到些保存完整的日式宿舍與有著巴洛克風味的西式建築,
隱約地訴說著昔日曾擁有過的那段豐華歲月。
『在四、五十年代,南台灣曾流行過一種怪病—烏腳病,
得這種病的病人,通常是先由足趾端或手指間開始感到麻痺發冷,
繼而整個身體組織壞死、腐爛…。
在當年這種怪病,為南台灣許多鄉鎮帶來恐懼與不安時,
上帝卻為許多無助的病人,安排了一位天使幫助他們,
他就是被病患稱為「台灣烏腳病之父」的醫師-王金河。
王金河醫師的家族在台南縣北門鄉居住了好幾代,
出身於基督教長榮中學的他,基督教信仰深植心中。
看見家鄉的百姓為病折磨,又沒有好的醫療環境,
他就在家鄉成立佈道所,也開了間「金河診所」,
為給這落後的小鎮帶來了一線曙光與希望。』
相關記載引自於GOODTV網站:http://www.goodtv.tv/default.phtml
基督教芥菜種會-免費門診大樓
『當時基督教芥菜種會的孫理蓮牧師,成立了烏腳病免費診所,
她便邀請王金河為主治醫師,負責烏腳病患的開刀工作。
當時王金河醫師對於芥菜種會並不熟悉,
聽到孫牧師要為病患免費治療,也覺得不可思議,
況且當時他白天還需在自己的診所看診。
「那時候我就想,這是自己的故鄉,當然應該幫忙。
況且孫牧師已經出了這麼多錢,
我也應該多少出一點,也向同學、親戚、朋友遊說,
我出面多少還有一點份量。」』
相關記載引自於GOODTV網站:http://www.goodtv.tv/default.phtml
『當時王醫師也做巡迴醫療,開著芥菜種會提供的車,每週一次去探視舊病患,
而且不限於北門,有時甚至遠在高雄、屏東,王醫師照樣前往。
「烏腳病患一般都不敢去給醫生看,
他們認為得這種病是因為邪神作祟,所以不敢讓人知道。
等到病情不可收拾時,往往都已經必須截肢,真的是生不如死。」
身為一個受過現代醫療訓練的西醫與受洗的基督徒,
王金河用平常心去看待病患因著迷信而延誤病情。
「我並不會去阻止病患求神問卜,
不管他們做什麼,我都告訴他們,歡迎他們下次再來。」
王金河心裡所想的,只是全然、單純的盡到「醫者」的責任。』
相關記載引自於GOODTV網站:http://www.goodtv.tv/default.phtml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台南北門
很久以前,因為曾在這裡肆虐百姓的那場病痛與苦難,
所以看見了天使;
在醫治與被醫治之間,
彼此,都重新看見了自己的生命價值,
因為看見,所以更懂了生命的存在與意涵。
過去的,都已成為過往,
關於那些苦難的生命故事,或許多不再存於此時的記憶,
但那個象徵天使的符號,
依舊佇立於此,
不變的,是那段曾有過的愛與生命故事;
然而,這已不僅是篇故事,也不僅存在於那時,
故事,總在不同的時空中,在不同人的心中悸動著;
這樣的生命經驗,由這村莊..到這城市,到更遙遠的地方,
持續地擴張﹑分享著那段生命經驗的見證,
在不知道的地方,對著不熟悉的人們,
與安慰著苦痛的心靈,
由過去,直到永永遠遠,
被紀念著。
在「錢來也」商店的門前,這裡,依舊是個熱絡的魚貨市集,
在那些里鄰聚落裡,人們始終以自己的步調,過著在這裡的生活,
那些古蹟與產業遺址,外地的旅者,在此看見了 視覺的風景,
這些,卻是在地的人們,永遠的 生命風景。
位於街口的小商店,總是好客的招呼著到此的旅者;
店裡的剪報陳設,更是大力地宣揚著孩子的優異成績與地方故事。
充滿童趣的「民」宅!
濱海地區總以維生的養殖產業;鹽分土壤孕育出的蒜頭農業,
總讓在地居民自豪著豐收的成果。
在豐收的季節,大街小巷佈滿這些蚵貝與蒜頭,形成了一幅幅特殊的地方風景。
當再次想起那個『北門口』,
始終停留在腦海中的景象,卻不是那個很藝術﹑很哲學的作品;
鋪陳於土地上,承載著作品,
並不引人關注的那層『礫石』,
反倒是引發了諸多的省思..
或許,我們容易看見美麗的海岸景象,
但卻看不清存在於其中的一個蚵貝...
然而,這片景象,卻是由那無數的蚵貝構成;
我們看見了這些古蹟與產業,
但卻難以探索那些住民的真實生活點滴...
然而,這段關於地方的文化與故事,
始終都是存在於這些平凡與生活之中。
在這個擁有著視覺美學與藝術哲學作品的內在深處,
所訴說的,是那群曾在這裡﹑一直在這裡的住民,
或許,他們默默地過著生活..沒沒無名,
沒有洪通的藝術天賦,沒有王金河醫師的偉大情懷,
但屬於這裡的故事,卻是這群在地居民所共同編織的集體記憶,
這些被紀念的人,僅是一個關於這裡的代言者。
太多的時候,我們樂於看見些多數人所看見的;
太多的景況,我們總習於仰望高處,
太短的時間,太匆促的腳步,
太跳躍式的地方閱讀,
總讓自己,僅成為一張張照片中的生活圖像。
延伸閱讀:關於 錢來也雜貨店:http://tour.tainan.gov.tw/view.aspx?sn=261
關於 烏腳病醫療紀念館:http://www.blackfoot.org.tw/couple/index.html
http://www.goodtv.tv/mag_article.php?id=47
http://pepeh.pixnet.net/blog/post/22804738
關於 北門鹽場:http://nanyingsalt.tnc.gov.tw/a-4.htm
關於 北門出張所:http://nanyingsalt.tnc.gov.tw/b-38_04.htm
關於 北門鹽業遺址:http://www.swcoast-nsa.gov.tw/tour/history/02main.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