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東...從第一個看見的城市發展故事談起
位於台東市邊陲地帶的濱海公園原是台東市的公墓區,
海岸風光雖漂亮,但卻因長期以來,
總因『墓地』給人們的負面生活記憶而人煙稀少。
在十餘年前,縣府進行了城市再發展計畫,
其中,搬遷公墓,以活化出這個區域是當時的政策重點。
當時,市公所以每件十萬元的經費,公開徵求藝術家參與,
這對於一個長期限於財政窘困的地方政府而言,
已算是十分大手筆的環境改革計畫。
後來,共徵求了近十幾件大小作品,分別設置於搬遷後的海岸區域。
逐漸地,令人保持距離的墓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綠色草皮,
跟隨著美學物件進來了,讓這原本有著負面觀感的城市角落,
逐漸改觀了既有的生活印象。
縣府又開闢了自行車道,一個濱臨海岸的公園,逐漸成形。
當地居民逐漸樂於到此休憩,人潮的逐漸增多,帶動了商業的熱絡,
攤販﹑飲食店舖的陸續湧進,促進了這地方更加速地朝向正向發展,
而成為了一處當地的新生活休閒場域。
台東海濱公園
台東這座城市,相對於其他台灣的城市而言,或因居住人口偏低,
也因較缺乏便利與快捷的交通網絡,在步調上不僅顯的緩慢,
相對的,講求慢活與自然氛圍似乎更強化出屬於這座城市的特質。
『文化的樑』-台東布農文化園區(創作者:撒古流)
這是在一次的地方文化館輔導計畫過程中所遇見的,
當時,巨大的雕塑,引發了強烈的視覺觀感。
『樑』的兩端,分別意味著昔日致力開發的長者與當代時空下的後代,
共同承先啟後地肩負著文化的傳承。
象形文字對比著漢字,訴說著原住民的漢化過程。
整件作品,以簡單的型構語言來成為關於文化的標示與陳述,
引導著人們省思與閱讀著關於這個地方文本。
台東機場入口意象-地方文化特質的標示性。
台東森林公園的環境藝術。
原住民文化會館的入口意象,展現著強烈的在地文化特質的論述。
當南迴鐵路開通後,台鐵維持了一段時間於台東新﹑舊站間的營運,
然而,一段時間後,考量著不符營運經濟性的訴求,
這個在過去有著熱絡且為重要城市節點-台東舊站,也吹起了息燈號。
面對著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意涵著許多在地住民生活記憶的場域,
如何去維持一個地方文化觀點,透過轉化,去重啟一個生活場域的新契機,
會是一個主要的文化政策課題。
面對著殘破老舊的環境,台東舊站有了一些新的再發展對策,
一個兼具承接過去的城市文本,
重新詮釋與提出新生活﹑新記憶的城市空間改造計畫,也開始啟動。
在有限的建設經費下,逐年,逐項地,
清理﹑鋪設綠色地被,
拆除無用的功能﹑修繕著具有生活記憶符號的物件,
修建﹑增建﹑改建著一棟棟的房舍,
一序列的城市再發展計畫,也逐項地展開。
廢棄後的台東舊火車站月台與鐵道區樣貌。
具有生活記憶的物件﹑建築與設施,多被保留下來。
舊有的台東舊火車站樣貌。
重新整建中的台東舊站區域。
一處兼具旅客中心﹑藝文中心﹑藝術村...等多功能性的新生活場域逐漸成形。
原有之台東舊站火車頭維修廠房成為鐵道藝術村的一部份。
原有車站站體建築將前方廣場併入,並結合原有候車空間,
成為鐵道藝術村的展示空間與旅遊服務中心。
原有的站前廣場空間經加蓋後,與候車空間共融為藝文與旅遊服務空間。
台東舊站的夜間城市景觀。
保留下的建築木架構,
不僅是一種文化與記憶符號,也成為另一種城市藝術美學的物件。
鐵道倉庫轉換為藝術村展覽空間。
新增具當代感的洗手間,與保留下的記憶元件。
鐵道藝術園區中,被保存下來的城市記憶元素。
月台與倉庫區整合成為了另類的藝術展示場。
『彩繪柱仔腳』計畫-台東舊站候車大廳轉化為藝文空間。
舊有的鐵道工班房﹑機房等建築,經修善後成為了鐵道藝術村聚落。
三角形迴車道與轉車台均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隨著鐵路科技化的日新月異,這些鐵道文化的物件,更顯十分珍貴。
鐵道區鄰近於台東大學校區。
綠色的生活休閒場域,成為東大師生與民眾的新生活空間。
舊車站月台與機車房,再轉化為鐵道藝術村,並與「鐵馬道」相互聯結,
更強化出城市觀點下的另一種新人文訊息。
台東舊站前廣場上的座椅,也是充滿了許多小小的美學趣味性。
沿著台東舊站鐵道路廊綠帶,
一序列充滿趣味的石雕,妝點著這個城市的美學議題。
『鐵馬道』路廊計畫
原有廢棄後的鐵道環境-荒廢的舊鐵道曾為都市的頹敗空間。(圖片為台東縣政府提供)
地方政府有限的財力,面對著一個龐大的城市空間改善計畫,
並無法一次到位地完成所有的成效,
所需的,也不僅單倚賴政府部門與參與建築師們的專業與對策。
首先,如何將已成為城市頹敗空間的鐵道區域清理﹑整修,
會是第一個重要的工作,
於是,在彙集一段段政府部門與社區人士的參訪心得,
一條可以成為自行車路線的路廊,成為了第一階段的努力目標。
經由初步的環境改造過程後,「鐵馬道」成為城市中的新休閒生活場域。
『向後看齊』計劃-台東鐵道藝術網絡
在整建台東舊站的同時,
整條舊鐵道的重新發展觀點與週邊環境的改善計畫,也同步展開著。
在過去一段很長的時間,火車的噪音﹑沿線環境的惡劣化,
一直以來,都是令鐵道沿線居民困擾的生活惡夢。
隨著鐵路的停駛與廢除,『鐵馬道』的陸續完成,
一個充滿更強烈企圖心與創意的『向後看齊』計劃,
依舊延續著類似濱海公園的“每件10萬元經費”預算分配方式,
由縣府透過村里推動將民宅建築的背向,透過與藝術家的媒合,
共同創造出各異其趣的環境樣貌。
由起初,居民的觀望態度,到爭先恐後的積極參與,
直到後來,這些居民成為社區推動發展的種子,
熱情地推廣與將經驗傳承給更多的社區。
這段過程,自然歷經了諸多戲劇化的轉折,
意見的爭辯﹑交織形成社區議題的討論,
於是,當大家一起面對這條鐵道路廊,
思考的,應是一條城市地景的綠色廊道,或是快速道路..
“狗大便“,又成為建設主題後,被延伸的另一個引發強烈討論的子議題..
這些關於社區的大事小事議題,不斷地擴張著關於這個帶狀環境的討論範圍。
最後,一條可以漫步﹑騎著自行車的路廊空間,
還可以再怎樣發展出一座城市的新美學議題,
不僅再度激發了地方政府與居民的創意能量,
也串連出每家每戶所共同努力出來的社區美學成果。
... 這已不僅是那些與藝術家合作的藝術成果,
更是藉由技藝的交流,經驗的分享,
由居民自己經營出的美麗花園。
邀集在地藝術工作者將藝術引入空間進行一場“集體創作”。
促使這生活場域再度擴張出環境人文的美學特質,
而整體呈現出「舊鐵道公共藝術網絡」的成果。
原本被“次等化”的建築背面,因為藝術的介入,更加地熱絡了活動的人氣,
於是,居民逐漸改變了在此曬衣服﹑堆積雜物的習慣,
隨著鐵道周邊隨地種菜的菜圃,一處處地主動地改變為小花圃,
各家各戶的小花園,串連成為一帶狀的城市花園。
眼見著越來越美麗的『建築屁股』,
居民們真的一個個不約而同的開始將房子“向後轉”了!
『向後看齊』計劃,不僅成為了台東鐵道藝術網絡的一部份,
與成功地演繹出新的城市美學議題,
更串連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共同經營的社區意識。
由鐵道藝術廊道延伸至『台東故事館』
鐵道藝術網絡的另一項主題,是將距離台東舊站僅約500公尺,
原位處於鐵道旁,且已廢棄的『台東地政事務所』原址與建築,
以當時頗盛行的閒置空間再利用概念,計畫轉化為『台東故事館』。
這個位於文教與商業區的建築,不僅可以成為一個具紀念性的新文化場域,
同時也可以另種商業觀點的引入,來活絡這個城市區域,
於是縣府引進了誠品書店,運用現代觀點的經營方式,在地方經費匱乏的情況下,
採兼具理性與彈性的方式,來維持一個地方文化展示與提供閱讀的文化空間。
台東故事館原址為台東地政事務所
台東故事館背向聯接著市民廣場與文教﹑商業街區。
初部修建後的台東故事館。
建築設計為保留既有的結構,並運用水平狀的木格柵,
以具當代感,若隱若現的皮層,浮現著舊有的建築樣貌。
來達成新舊建築間的文化論述觀點。
原有的門柱與建築名均被完整保留下來。
兩棵玉蘭花樹與建築周邊﹑背向的樹木均被完整保存。
台東故事館因考量實際的營運成本負擔,與期望將文化場域朝向生活化方式推廣,
而引進了誠品書店,成為關於原民文化﹑藝術及兒童書籍的主題書店。
門柱後來被搬移至後院成為一紀念性展示物件。
誠品書店也與星巴克結盟,將後院鋪陳出與都會咖啡館截然不同的藝文休憩空間。
台東鐵道藝術村前的『鐵花村』
原本應為鐵路宿舍的建築,同樣經由『再利用』方式,
活化為一十分具藝術氣息的商業空間。
台東街景-鐵花村
台東都蘭糖廠藝術村
這藝術村,原是早期是以製造紅糖為主,為私人經營的糖廠。
後來這處曾具有城市產業文化記憶的產業遺址,
在地方政府的輔導下,轉化成為了一處藝術村。
如今,這是一處在地藝術家常聚集與創作的生活場域,
一樣的藝術場域,雖與鐵道藝術村有著不同屬性,但卻同樣充滿著濃厚的藝文氛圍。
台東都蘭藝術村
看著台東的城市美學,閱讀著每個持續發展階段的過程,
感動的,是這座城市,總是在微薄且窘困的地方財政下,
屢屢展現著積極且具創意的政策作為。
這些成果固然沒有都會城市美學政策的規模﹑經費與行銷經驗,
但總見到的是小,但卻有趣;不巨大,但卻廣佈於城市角落之中;
雖缺乏強力的文化觀光行銷作為,但總能讓不同創意與規模的文化藝術事件,
不斷地散播出關於這座城市的美學語言,
與活絡著這個地方,人與人及人與土地之間的那份真實情感。
想起住在鐵道路廊旁的一位里長伯曾告訴我,
後來,因為這條路廊的成功經營,透過許多個人部落格的口耳相傳,
陸續吸引了國內外的遊客專程到此,居民們,也熱情地充當起導遊,
認真地擔負起地方文化行銷的志工。
看見由遠地到此旅者的驚嘆與笑容,成為他們致力推廣自己居住的這座城市的動力,
越來越多的肯定,也讓他們更努力地維護與經營著這些環境。
不僅越來越廣域的遊客被吸引到此,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願意到此駐村﹑長居。
雖沒有專業的行銷與包裝,也沒有強力的政策推廣資源,
唯一擁有的,僅是這群在地居民與地方政府,一點一滴的努力。
常想著日常輔導的法定公共藝術設置,
總聽見的,是幾十萬元的經費,難以有怎樣的成效,所以整個過程都在拜託,
拜託專家學者出席開會,拜託藝術家願意施捨來為此創作,
僵化的法令程序﹑人為的主觀性,在歷經種種繁瑣﹑複雜的辦理過程,
卻不常見到一份感動,一份情感,或是因此而彰顯了一個城市或地方的故事。
延伸閱讀【在山與海之間-看見‧台東的生活美學】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443074
關於鐵道藝術廊道故事之延伸閱讀:
《公共藝術的未來性 Ⅰ / Ⅱ》http://www.patw.org.tw/patwbook/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