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個藝術場域裡的公共藝術談起..
山海之歌
藝術的線條,勾勒出自然與人文的美感;
紅色的藝術語言,在這充滿綠意的城鄉裡,
標示出城市街區的新視覺議題,也引領出山與海之間的生活美學主題。
這是一個藝術家談論創作的地方,也是一處常民生活的休憩場域。
在台灣四大公立美術館中,
這是首度依據「藝術百分比」的「法定」公共藝術作品。
在這藝術場域裡的藝術,標示著場域的特質;
藝術,以其創作的純粹性;
美學,激盪著創意的思維,
詮釋著城市紋理與人文主題。
「山海之歌」-台東美術館(創作者:賴純純)
靜逸的山脈,生動的海洋,變換著環境的色彩與表情,交織出城鄉的詩意風情。
在山與海之間,有著原民的生活與文化;
在這些故事裡,蘊藏著一段段生活中的美學觀點。
於山與海之間,一處處的小小生活聚落,成為城市角落或邊陲上的特殊風景;
街區裡,舊建築的再生,以著另一種當代的美學觀點,
強化著環境創新的願景與追求,
由原野到城市,都以著獨特的美學特質,引領出原民文化的新人文風潮。
由藝術美學 發現 自然與人文之美..
都蘭山與東部海岸線
充滿自然原味的素材,在生活環境中以著創意,激發出不同的美學觀感。
城市裡的商業集聚,民俗節慶交織著藝文活動,熱絡著城市裡的活動氛圍;
街區裡的建築影像,描繪著環境中的城市風情;也構成了一幅幅有趣的「生活景」。
這些實存的環境元素,不僅是一種生活的寫真,
歷史的記憶﹑生活中的創意,政策觀點的創新,都組織出這座城市的文化閱讀內容。
街區裡處處可見的美麗小角落與藝文訊息。
那座城市裡的藝術殿堂..
這座有著當代思潮的建築量體,在每個空間與角落中,
都不斷地呈現著關於自然與人文的美學主題。
在其中,看見了地方觀點的美學,也閱讀到了國際視野。
相較於都會,這處位處於東部城市的藝術場域,
可以是另一種美術教室,孩子們在此,可以著藝術來閱讀文化之美,
藝術在這裡,像是個美術老師,也像一位講述著故事的長者。
台東美術館
美術館內的常態展示多以木雕為主,
且邀請之作品,其創作議題與型態多以聯結原民文化來成為特色。
中軸穿廊上陳設著名師吳炫三的作品「日月星辰」。
「酷氣球」
遊戲的氣球,在這裡成為了藝術的媒材與美學的主題。
藝術氣球的美學語言,教導著知識,也引發一段有趣的創作經驗;
這是一場藝術裡的遊戲,在遊戲中體驗著美學的學習。
「酷氣球」展-台東美術館(2011.4)
食托邦
雖然資源與經費常受限,但藉由借展﹑邀請等方式,
台東美術館的展覽內容,無論品質與當代性多不亞於都會區。
「食托邦」-第二屆國際錄像藝術作品展
旅行中 看見 城市美學..
台東豐年機場
藝術,並不僅於美術館的創作;美學,更創造出這東部城鄉的環境主題特色。
在這重要的交通節點上,
環境,傳播著述說著自然的風情;視覺裡的圖騰,講述著原民文化之美。
這是一個城市閱讀的開始,也是一個城市旅行的印象。
由機場外觀的環境氛圍,乃至候機室空間佈置,均維持著表現原民文化的風格。
原住民藝文展示區-台東豐年機場
「浮遊在靜謐中之光」-台東豐年機場
街區的環境,不同的美學議題,總以不同的故事腳本,談論著原民文化的內容;
其中,有著古老的傳說,也有著當代的生活。
這些環境裡的藝術,不僅鋪陳出一段段城市美學的論述與觀點,
也在不同的時期,不斷地累積出城市發展的動能。
城市裡的建築,由頹敗﹑荒廢,一段段演繹﹑再生的經歷,
重新標示出城市中的美學性,也展演出豐富著城市色彩;
環境的重生,也活絡了生活裡的美學思維。
台東原民會館
台東榮民之家
署立榮民醫院的公共藝術
「瑪蘭之愛(一)」-署立台東榮民醫院(創作者:HOLA工作室)
台東濱海公園
台東旅客服務中心 & 鐵道藝術村
台東舊站停止營運後,透過設計重新改造,分別化身為旅客中心及藝術展覽空間;
舊車站周邊的月台﹑房舍均成為鐵道藝術網絡的主要內容。
「彩繪柱仔腳」計畫,運用柱面的四面體,呈現出不同的環境彩繪特色。
當代的設計思潮,文化創新的環境經營思維,成為了老屋得以新生的能量;
再生的建築,成為了一處處談論著藝術與人文美學的場域,
這些藝術的場域,帶動著人文的閱讀,也展現著生活藝術的美學力。
藝術,在生活裡處處可見,
環境裡的生活,也因著藝術的無所不在,而不斷地創新出無限的可能。
以鐵道文化為題的展覽活動,
在舊站展覽空間中鋪陳開一序列的文化閱讀主題。
台東美術館邀請火車模型達人林松雄先生所製作的蒸汽小火車,
在台東舊站展覽空間展出。
這是一部仿1930年基隆載運煤礦的蒸汽火車,
以縮小4.8倍軌距模所製作的模型。
參訪者可坐上「火車」親身體驗。
這蒸氣小火車的動力亦為縮小版的蒸汽動力裝置,
因此,也如昔日的蒸汽火車般,於啟動時會發出嗶嗶的汽笛聲。
「嘟嘟樂道」-火車頭模型展-台東鐵道藝術村
延伸閱讀:台東縣政府文化處『嘟嘟樂道』官網:
都蘭藝術村
舊公路局車站
(已於2012年拆除)
這個城市的美學,
有著建築與藝術跨領域的專業合作成果,這是一處藝術家與建築師的舞台,
城市裡的建築與藝術聚落,成就出環境裡的美學氛圍;
也是一個生活劇場,生活裡的藝術,因為一段段環境裡的集體創作,
展現著住民們集體創造與經營的成就,
那份生活場域裡的集體生活記憶,更蘊含著一份更為深厚的地方情感。
舊鐵道路廊
建築的再利用,帶動著不同的人文主題,
文化輔以創意,產業活絡了文化經營的強度,也熱絡出生活裡的樂趣。
這裡販賣著知識的書籍,也提供著藝術與文化的訊息;
這是一處生活街區上的休憩景點,也成為講述過去歷史的文獻內容。
在建築的「館」裡,承載著過去的場所記憶,說著昔日的地方故事,
然而,這時的生活場景,也將於未來繼續講著屬於這裡的故事。
建築與藝術,共構著環境視覺裡的城市美學,
在這些談論美學的生活場域裡,
總以著不同的藝術方式,表徵著相同的文化主題與內容。
鐵花村
「鐵道咖啡」原為「鐵花村」的前身。隨著經營思維與策略的改變,
這處餐飲空間,逐漸化身成為一處談著農產、文創與音樂的生活場域。
「鐵花村」,是一個鐵道運輸產業的遺址,在街區環境裡講述著昔日的歷史,
而實存著一份城市發展的紀念性;
建築,在藝術的裝扮下,聯結著「鐵道藝術網絡」,以著微型藝術村的型態,
延展著序列的藝術場域主題;
在常民生活中,總以著音樂,提供出既溫馨又熱絡的休閒氛圍。
音樂的氛圍﹑夜晚時分的感性情境,這是休閒生活的場域;
也在生活中,標示著藝術文化的地方特質。
開放空間中,一序列具地方特色的工藝創意,
也在音樂的氛圍環境中,推廣著當代的文創風潮。
慢市集
深具地方感的音樂與文創市集,熱絡的氛圍,也標示出另一種關於台東的城市印象;
鐵花村旁的街道旁,結合著自然景觀的裝置藝術,
隨著不同的創作計畫與議題,更逐漸累積出更豐富的人文美學內容。
台東故事館-誠品書店
原為政府辦公廳舍的「地政事務所」建築,
曾於機構搬遷後於市區荒廢了一段很長的時間;
在文化政策的推廣下,原計畫將這處閒置空間重置為『台東名人館』,
擬透過曾生長於台東的名人故事,來成為另一種探索台東人文的閱讀方式。
後又因地方財政困難與缺乏人力資源,
而透過委託經營的方式,以『書店』的型態呈現。
這樣的規劃,初期也曾在地方引發反對與贊成的不同聲浪,
且對於在市區已經營不易的傳統書店而言,將面對更難以生存下去的困境,
而對於鄰近的台東大學與更多地方居民而言,
卻是一處方便親近藝文與接近書籍的新生活場域。
結合商業營運與透過展覽、文化講座的「誠品書店台東故事館」,
如今已成為市區中頗具特色的生活節點與文化據點。
藝術結合老舊建築的樣貌,在環境中引領出另一種當代美學觀點的新表情。
台東縣政府文化處-演講廳
號稱五星級的藝文空間設施,在地方上,提供著出另一種知識與學習的文化教育場域。
座落於城市街區中的旅遊「驛站」,
以著原民藝術文化與當代設計的思維,
傳統的在地人文與當代的美學思潮,以著不同的樣貌構成空間景象,
在旅行中提供著豐富的城市人文閱讀內容。
娜魯灣大飯店
台東公教會館
幾個濱海的休閒「聚落」,融入著不同的文化語言,
在不同的海岸邊緣,形成了一處處充滿海洋風味的休閒景點。
舊建築,在美學的改造下,成為了別具風味的生活景點。
休閒產業配搭著緩慢步調的城鄉生活,也在生活環境提供了不同的風景。
這些濱海的休閒聚落,也可類比為一處處迷你的私人「美術館」,
生活裡的藝術,自由..隨性..就地取材地,成為環境視覺裡的美學物件。
原民部落
有形的「館舍」,個別地講述著城市文化與記憶的主題,
不太需要界定「邊界」的「區域」,更鋪陳出生動的在地文化內容。
面對一個擁有著豐盛自然資源的生活場域,
住民們以著不同的產業,活化著在地的文化性,
不同產業的經營者,是一個實務派的專家,也是一個自然生態的解說員,
更是一個在地文化的經營者與傳播者。
在這些「館」舍裡,藝術的內容,
可以著一種生態,談論著一種生命藝術;
可以是一種農業,以其技術與經驗,創新著產業文化的內容;
也可以是一個日常的生活環境,因為彼此的共同疼惜,
而分享著一段段生活美學的故事。
產業的生活,成為另一種論述文化的方式,也在無形中締造出不同面向的文化場域。
地方文化館
池上
有形的文化園區,複合著各式的藝術內容與文化創意,
整體規劃的操作模式與計畫作為,
同時整合了生活美學﹑藝術創作與文化閱讀的多向度成果。
文化,成為了一種講求營運的觀光產業;
但也可以是一種體驗與閱讀的立體圖書館;
文化,在消費與生產之間,彼此相互維持著,
在兩者之間,也常思索著彼此之間得失的議題。
布農部落
樸實的風土民情,環境的低度的開發,緩慢的追新步調,
維持了在地文化的純粹性,也強化出原民文化的特質。
自然,造就了文化的特質;人文,在環境中不斷地演繹著;
文化,在不同的時代中,以著不同的經營方式與價值思維,
依舊繼續地延續著。
在自然與人文之間,對於未來,這裡的人們,總懷著無限的願景與理想。
城市,歷經了一段段再發展的階段,
引領著台東不斷地湧現著向上發展的創意思維,
美學,是一種對策,藝術,是一種方式,
在這段城市美學的探索中,緩慢的步調,反成為一種積極向前邁進的動能,
平穩地建構出獨特的城市美學特質。
有限的財政與資源的匱乏,反而激發出無限的創意思維;
擁有著深厚歷史記憶的建築,總以著政策﹑設計與經營上的創意,
不僅以著更精彩的方式,成為了文化資產的保存對策,
也創建出更具地方風情的城鄉風貌。
水往上流
延伸閱讀: 《一段關於台東的城市美學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