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村
位處於海拔一千多公尺的嘉義梅山太平村,
村長嚴清雅與嘉義縣觀光文化局積極爭取經費,透過社區營造的方式,
以出生於當地的台灣文學家張文環的知名小說「閹雞」﹑「夜猿」為主題,
由當地的謝宗興等多位藝術家與村民們,
以磁磚﹑馬賽克拼貼方式,在太平老街口的社區活動中心牆上,
完成了一幅表現社區文化美學的藝術牆。
這面藝術牆,不僅標示出太平老街的新視覺意象,
也於其中,意涵著一段關於台灣文學的典故。
茶業,為太平山區聚落的重要經濟來源;
其悠久的產業歷史,也蘊藏著一段深遠的地方文化內容。
在這段以文學為題的環境美學成果,透過不同階段的社區營造過程,
對於在地居民而言,不僅激起了許多昔日的生活記憶,
也在其中,與到此的訪者分享著一段關於「太平老街」的歷史典故。
太平地區的開發,始於清乾隆年間;當時,漢人先後到此開墾山林,
在歷經翻山越嶺的開發過程中,發現了這處高山區中難得寬廣的平地,
而稱此地為「大坪」。
隨著開墾的腳步,日漸增多的開墾者陸續在此居住並漸成聚落,
於清代時期巳形成「大坪莊」﹑「茅仔埔莊」等生活聚落,
並於山區廣種竹及大量造林;行政區隸屬嘉義縣打猫東頂保。
1901年改為嘉義廳梅仔坑支廳大坪區「大坪庄」;
日治時期,1920年則歸屬於臺南州嘉義郡之行政區;
1950年戰後,於國民政府時期,
梅山鄉由台南縣調整為嘉義縣行政區,定名為梅山鄉太平村。
太平村位於嘉義縣梅山鄉南方山區,東側與太興村相鄰,西鄰安靖村﹑半天村,
南與竹崎鄉緞繻村相接,北方則聯結碧湖村﹑龍眼村及圳南村,
這些山區聚落多以種植茶葉及發展觀光產業為主要地方經濟來源。
鄉公所也轉換己故在地文學家張文環的小說《閹雞》題材,
於太平老街的每戶商家前,設置夜間可以LED發光的環狀「公雞」標誌。
張文環,1909年日治時期出生於梅山大坪村,
父親從事竹紙產業,相對於那個處處匱乏的年代,
在這位處於高山區的偏鄉小村中,其家境尚屬十分富裕,
因此,張文環也在這樣優渥的環境中得以遠赴日本就學,
1927年,他在日本岡山中學完成中學教育,
並於1933年畢業於日本東洋大學文學部。
畢業當年,在學成歸國後,他邀集好友王白淵﹑巫永福等人,
共同在台中地區組織「台灣藝術研究會」並創立《福爾摩沙》雜誌,
開始在中部地區大力推廣台灣文學;
後也與王井泉﹑林博秋﹑呂赫若等人再組織「厚生演劇研究會」,
於1941年,他又與王井泉、中山侑等人創辦了《台灣文學》季刊。
在1944年日治時期,由於政經關係良好,而擔任台中州霧峰大里庄的庄長;
也於1946年戰後的國民政府時代,獲選為台中縣第一屆縣議員。
但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他因對政治生態開始感到失望,
而決定封筆停止文學寫作,直至1972年才再度重拾文筆,
但於1978年因心臟病而辭世,享年70歲。
張文環故居,成為了太平老街上重要的文化景點;
以著雜貨店維生的街屋﹑附近的商家店鋪,
其實也曾在這個山區聚落中,共譜著一段段深具情感的故事。
台灣鄉土文學與「皇民文學」之間..
「皇民文學」緣起於1937年(昭和12年)爆發太平洋中日戰爭後,
日本在因在戰場上失利,對於殖民地的物資與人力供應也更為苛求。
本土為因應長期戰爭與國防經濟所需,而開始在臺灣推動「皇民化運動」,
在內容為透過:學習日本國語運動﹑將姓名改為日本名﹑推動志願兵制度,
及種種符合日本文化觀點的宗教﹑民俗改革作為,
共同以“共創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
企圖將台灣這塊殖民地的民族情操,“改造”為「皇民」以貫徹同化政策,
也在於透過民族“共識”的思想改造,來協力完成「聖戰」任務。
1942年,台灣文學界也被迫參與“協力”宣傳的行列,
以文學來歌頌與讚揚皇民化運動。
因此,常發表文章的文人作家,自然地成為最佳的媒體宣傳工具;
當時頗富盛名的楊逵﹑張文環﹑楊雲萍﹑龍瑛宗及呂赫等知名台灣文學家,
都在這樣的政策下被迫參與於其中。
在受逼迫的景況下,如何在表面上去協力“配合”,
但在思維上,卻在於抵制殖民文化,並尋求台灣本土文化的主體價值,
這些盛名一時的文學家們,都以著各自的創作表達方式,表現出不同的詮釋面向。
當時的總督府主張以「文化戰」協力「武力戰」,
以提倡「內地延長主義」來振興「地方文化」的推動,
這些政策的方向,也使得張文環等文學家們,
得以「借力使力」地有了闡揚台灣鄉土文學的著力點。
張文環在那時期所發表的文章,被部份人士認為是支持日本「國策」;
但也有評論者認為張文環在文字書寫上自有其巧妙的隱喻之處,
雖不直接符合當時多數人的民族主義思維與認定的“文化包裝”價值,
但透過文字與故事陳述,已深切地表達出對於殖民文化的悲嘆,
也在其中彰顯出台灣鄉土文學的在地特質,
在正負面之間的觀點上,也有學者延伸小說的片段來作為說明:
於《夜猿》一書中,有著如祭拜土地公﹑過年習俗等本地的信仰文化描述;
關於苦雞母的叫聲由來﹑打雷時用力摀耳以免肚臍被擄取等生活情事的描寫,
也藉由本地的傳說禁忌,充分寫實出在地的傳統民俗特色;
「怎麼說是最惡劣的呢?這不是我們自己的土地嗎?
自己的土地,當然應該自己來守呀!」
透過了書中人物「石有諒」一家人,歷經了種種困境而重返田園的故事,
也透過細膩的寫實手法,
描繪出那份人與土地間的深厚情感與強烈的地方認同意識。
於文末「石有諒」與「日昌號」老闆的互相鬥毆中「回去阿里山的火車」的口語,
都在於批判著日本統治者如何剝削台灣這塊殖民地的森林資源,
並寫實出富甲一方的工商企業如何剝削農村的現象。
在《閹雞》的許多內容中,
更存在著批判傳統封建制度,並透過人道關懷觀點來推廣著女性主義的意涵:
文中人物「月里」在父兄與「春勇」父親間的勾心鬥角中成為犧牲品;
「月里」更在丈夫因家變而開始痴呆後,
受限於傳統禮教的束縛,而不敢勇於面對自我與追求幸福;
木雕的「閹雞」,即藉由台灣民俗中為求其雞隻快速肥壯,而加以閹割的作為,
來暗諷文中父母為一己之利,而犧牲兒女幸福所造成的悲劇;
「閹割造成虛榮,虛榮亦即無基礎」,
透過了「春勇」的自我萎縮﹑放棄而毫無盼望的生命價值,
更深沈地隱喻著殖民統治下的台灣,
就如同閹雞般,有著欲有所為但卻不能為之的無奈與悲嘆。
(參酌於:『台灣鄉土文學專題』-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皇民文學」即為「皇民化運動」倡導下,
於戰爭末期以支持「聖戰」為主題,日本官方所大力推崇的文學創作。
戰後,於文學論壇上也引發不同觀點的諸多爭議:
有部分台灣文學家立於維護中華民族的立場,
認為「皇民文學」反映著殖民時期的傷痛,而視「皇民文學」為「漢奸文學」,
並強力主張“台灣文學不能脫離中華民族主義”的陳映真、彭歌、曾健民等文學家,
認為這是一種殖民文化下媚外的悲觀產物,
唯有回歸本土文化才是正規之台灣鄉土文學。
也有以葉石濤、彭瑞金等人為首的文學家認為“台灣文學即台灣住民文學”,
應以包容的心﹑客觀的態度與思維,
更寬廣地接納不同文化的內涵來檢視「皇民文學」,
認為可以不同的民族精神與意涵,讓「皇民文學」的價值得以被客觀討論後,
再去論斷其歷史性的意義與文化價值定位。
亦有諸多研究者也認為,對於「皇民文學」的討論與評價,
都需先去除民族情結後,才能有更宏觀的價值評論。
張文環的作品風格多取材於台灣的地方人文風土,
在當時對於本土文壇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代表作《夜猿》曾獲皇民奉公會台灣文學獎,
小說《閹雞》曾由劇作家林博秋改編為舞台劇,在台北「永樂座」演出。
台中縣(現為台中市)文化局曾收集全部所有文集,
出版《張文環全集》以供後人紀念與研究。
延伸閱讀:
『皇民化運動與皇民文學』-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91
太平老街已是這處山區聚落中保存的頗為完整的老街區,
街上的幾棟建築,不僅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故事,也聯結著深切的地方情感。
街區上幾處深具地方情感的文化景點,都述說著關於這裡的故事:
由1948年(民國37年)經營至今的「資泰百貨店」為昔日重要的生活採買據點;
「隆榮商行」自1956年(民國45年)創立以來,除經營日常雜貨外,
亦開辦收送信﹑劃撥等郵政業務,為有著五十年以上歷史的民間郵局。
街區上還有著一株於清嘉慶年間,
原是由福建來台入墾之先人,隨身所帶過來一片仙人掌莖葉,
後隨著開墾腳步,陳宅祖先陳善榮定居於大坪村,而一起落腳於此並生長至今。
這棵仙人掌除擁有百年以上歷史外,其生長於中海拔高山的特殊品種,
有異於一般多生長於溫熱帶的仙人掌品種,而更顯的倍加珍貴。
在新與舊之間,街區上的建築,隨著歷年來的翻修與增建過程,
已有許多建築已難見到昔日的原始樣貌。
因此,雖稱之為「老街」,但太平老街並未如台灣各地的老街區一般,
擁有著保存完整的歷史建築或古蹟,
但街區上的每棟民居建築或商家房舍,
都聯結著深厚的地方情感與意涵著地方的歷史意義,
共同編織著許多屬於這裡的故事。
(收錄於《庄內ㄟ美術館》『村落美學中的地方產業故事』篇: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0366351
太平村昔日多以孟宗竹﹑高山茶﹑檳榔樹為主要農作,
隨著梅山鄉在每個時期的開發與轉型過程,
太平村的主要地方經濟,
於1981年(70年)後,逐漸由傳統農業轉換為茶業及觀光產業。
茶業不僅蘊含著悠久的地方發展史,也曾伴隨過太平村居民,
度過地震﹑風災與大環境之經濟蕭條等天災人禍的各種危機;
當地大力推廣茶業文化,更成功地帶動觀光產業而有了更廣闊的發展性。
至今,不僅街區內有著標榜著冠軍茶的茶莊,
太平村所擁有珍貴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發展歷史與產業文化,
都讓太平村充滿了豐盛的人文氣息。
觀光產業與茶產業,對於這個生活聚落而言,不僅是重要的經濟命脈,
其實,當今的成果,曾歷經過許多艱難的努力與轉型過程,
透過「高山茶」於這山區的發展史,更可成為閱讀梅山鄉的一種方式。
社區的街區裡,推廣著藝術的「大坪藝廊」,似乎成為這裡的一座微型美術館;
旁側的生活巷弄牆面,國畫家李國聰以著「梅山早期婚俗」為主題,
以長長的迎親迎親隊伍來描述著古時婚禮的熱鬧景象,
成為這面約10公尺寬壁畫的美學主題。
謝宗興等在地藝術家也與社區義工們在太平國小對面的公廁牆上,
以表現「太平風情」來述說著地方風情與推廣著社區美學。
社區內幾處閒置及原本荒廢的巷弄角隅,
都在這場社區環境改造運動中,改變了原本負面的環境印象,
透過在地人們的協力創作,而締造出一處處美麗的生活角落。
這群藝術家都在村長嚴清雅的熱情邀約而義務協助,
村民們也透過這段參與過程,更加瞭解了社區既有的文化;
這些美學的成果,成為一種向外推廣社區文化的方式。
藝術創作,在這裡激發出地方情感的能量;
可以是一種社區服務的方式..也成為一種地方文化的閱讀方式。
太平國小
村內的太平國小,於1922年創立時為「梅山公學校大坪分教場」;
因聚落人口逐漸增多,於1937年獨立為「大坪公學校」;
1941年改稱為「大坪國民學校」;
1946年改制為「梅山鄉第二國民學校」;
1947年再度改為「太平國民學校」,
最後於1968年正式定名為「嘉義縣梅山鄉太平國小」而沿用至今。
校舍曾於1999年因發生921震災,而導致教學大樓全毀而重建,
目前新的校舍為2001年所重建完成的新樣貌。
在這處鄉間小學裡,師生們以著創意,
在簡單平實的校園中,帶出一處處童趣的美學主題。
由大小花盆所裝置成的「孩子」們,各自集聚在校園的不同角落,
談著心,看著變幻的山景;不同的組合,述說著不同的心情故事。
平實熱絡的樓梯空間,成為了一處另類的美術教室;
隨著樓梯的上升,展示著孩子們於每個階段的創作成果。
頂層的屋頂,以著繪本的型態,描述著這裡的生態,
也述說著一段段古老的童話故事。
鄰近於社區的側門牆上,也有著一面由社區的大人與孩子們所集體創作的藝術牆,
不同的圖騰,描繪著環境裡的生態,也刻畫出校園的生活情事;
說著過去的老故事,談著此時的在地生活樂趣,也聊著關於未來的理想願景。
街角的炮仗花,總在每年的冬末初春時期,豐富了社區的環境色彩;
生態裡的自然景象與人文觀點的藝術,共同編織出這裡的生活美學主題。
早期,這處於竹林間的「孝子步道」入口環境,原因荒廢多年而顯的雜亂,
近年來,透過社區營造的推動,社區居民們共同協力改善了這處步道環境,
並將入口空間規劃成「竹林茶坊」,改造出一處可駐足欣賞幽靜竹林之新生活景點。
幽靜的竹林,對映著遠方的茶園;
古老的開墾往事與當今「冠軍茶」的發展故事,也成為此時「茶」餘飯後的話題。
積極的發開價值與生態復育的思維,
總在現實與理想中,努力地尋求著彼此的平衡關係。
竹林步道也聯結著一條可遠眺太平村聚落的觀光吊橋。
這些社區再發展的成果,緣於2000年(民國89年)鄉公所即多方申請經費,
並擬定太平社區公共環境營造計劃,透過各式改善環境的方式來活化老街,
以締造出新的城鄉風貌。
梅山山區聚落其山勢有著明顯的高低起伏變化,
而形成由丘陵﹑淺山﹑深山三種地帶所構成的複雜地形,
形成海拔高低落差可有一千多公尺差距的特殊地景景觀。
早期入墾的先民在高山峻嶺間,一步步地踏出當地人稱為「汗路」的小徑,
現今在梅山鄉滿山的茶園中,依舊可尋找到許多早期先民所開闢的古道。
早年,當梅花盛開時期,山區中總呈現出一片白梅花海;
後因梅樹逐漸枯死而盛況不再。
近年來,鄉公所也開始重新大量栽種梅樹,
希望夠過梅樹的復育工作,
不僅讓梅樹再度成為梅山地區的自然景觀,
也透過這樣的地景重建,來強化出這裡的地方感。
關於嘉義縣與梅山鄉的地名由來
嘉義古地名為「諸羅山」(或「豬羅山」),
於三百多年前在此為平埔族原住民部落的主要的生活場域,
「諸羅山列」社名之原住民語「Tirosen」的譯音。
1612年(明天啟二年),顏思齊入墾台灣時即居於「諸羅山」;
1672 年(清康熙十四年)改為「諸羅縣」;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因林爽文事變,
諸羅城居民奮勇協助清廷官兵,死守數月共同抵禦外敵,直到援軍救援方才解圍。
當時清廷為紀念此事件而取「嘉其忠義」之旨,
並於次年將「諸羅」改命為「嘉義」,其地名也沿用至今。
梅山的地名,在文獻上有幾種說法:因本地位於倒孔溪南岸的山谷中,
當時,這一帶山區峽谷有著滿山滿谷的梅樹,
冬季梅花盛開時,形成一片白色花海景觀,故稱此地為「梅仔坑」;
也有傳說在現今的農會屋舍旁曾有棵大梅樹,
附近的居民與來往於此的客旅常在這棵大梅樹下聚集閒談﹑歇息,
因這大梅樹為聚落環境中明顯的地標,也是重要的生活場域,
當地居民即稱此地為「梅仔坑」。
另一說法為:本地區因位處於太平山和大尖山西面山腳下的坑口地帶,
並為出入嘉南平原與山麓聚落間的商旅必經之地。
這條早期的古道,隨著熱絡往來客旅的常於此歇息,
因飲食需求,鄰近居民陸續於溪畔架攤﹑搭建屋舍,多販賣著「米糕粥」,
這地也逐漸形成了一處小型商業街區,而閩南語稱「粥」為「糜」,
久而久之,這地方就慣稱為「糜仔坑」
(閩南語之「糜」與中文的「梅」有著接近的發音)。
(參酌:邱奕松,民81,美哉嘉義,嘉義縣政府出版)
據文獻記載,梅山於漢人開墾之先,已有原住民部落在此居住,
明末清初開始有漢人到此開墾,開墾過程中不斷引發原住民與漢人間的糾紛,
漢人於人力物力上總處於優勢,原住民逐漸不敵,僅能漸往深山遷移,
但雙方之衝突事件始終未曾間斷。
後來,為平息漢「番」間對於彼此生活領域的認知所不斷衍生的種種紛爭,
而設立了「漢番界碑」,
這塊於清乾隆年間所立的界碑,目前在存留於梅山鄉太平村內。
當時梅山雖劃入為「番界」,但其實已無原民部落在此區域居住,
而多成為到此入墾的漢人聚落,當時的行政區為「承天府天興縣打貓東堡梅仔坑莊」。
1920年日治時期日人將「梅仔坑庄」改為「梅仔坑區」,
後又更名為「小梅庄」,隸屬於台南州嘉義郡。
1945年(民國34年)戰後,國民政府重劃行政區後設立梅山鄉公所,
並在此廣種植梅樹開發梅山公園,而正式定名為「梅山」,
當時的行政區劃為台南縣梅山鄉;
1950年(民國39年)行政區再度調整,將梅山鄉改為嘉義縣政府轄區,
為嘉義縣梅山鄉並沿用至今。
梅山早於明末、清代在此陸續開墾,並歷經了日治時期到戰後的國民政府年代,
已有超過三百年以上的地方發展史。
在梅山地區中的許多山區聚落,因擁有豐富景觀資源,
在觀光產業的興盛下,四處可見各式的民宿﹑餐飲店及觀光茶園。
碧湖村
鄰近於太平村「碧湖村」,據傳,因早期於村內的這段山嶺的山徑十分曲斜起伏,
路況斜歪難行,有如工匠所用之「屈」尺,故舊地名為「堀尺嶺」。
碧湖村較太平村更位處於深山地區,據傳,此聚落與龍眼村本都是一片龍眼樹林,
居民曾以龍眼樹製成木炭至街區販賣以輔助生計所需;
早期以種植金針及孟宗竹為主要農作項目。
由地方文獻記錄,目前村民多已超過20代的世居傳承,
有150年以上的發展歷史,祖籍以福建平湖縣為主,並以陳、簡為大姓。
1970年後也開始與相鄰的龍眼村種植高山茶,滿山茶園的景觀為其主要環境特色。
龍眼村
「龍眼村」早於清咸豐年間已有來自梅仔坑、竹頭崎的漢人到此入墾,
當時這群入墾者沿著清水溪三大野溪支流持續擴墾,
因看見滿山滿谷的龍眼樹,而稱此地為「龍眼林」。
自入墾以來,這區域的聚落始終非以龍眼為主要農作物,
但「龍眼」這地名,卻不斷流傳至今。
龍眼村與碧湖村一樣,在早期都是以種植金針及孟宗竹為期主要的農產,
後於1976年,因地方農業產能與經濟效益均低而生活不易,
龍眼社區發展協會觀察到鹿谷鄉因發展茶業,而對地方居民在生活經濟獲得明顯改善,
初部計畫由新竹引入「青心烏龍」品種,開始於山區農園中試種,
當時,在龍眼、碧湖兩村約以10公頃面積的坡地來做為示範茶園,
但在技術與經驗均不足情況下,初次種植的茶苗多生長不良而宣告失敗。
為了克服這些技術問題,茶業改良場帶領村民們再到鹿谷及名間研習種植技術,
在不斷尋求問題的導因,茶農們歷經一段段技術改良與不斷嘗試的研發過程後,
1980年後「青心烏龍茶」在這兩個村落開始看見初部的豐收成果,
於是這些山區聚落開始大量栽種,發展至1990年,其種植區已超過800公頃。
「青心烏龍茶」於高山聚落的興盛與豐收,不僅讓地方的生活經濟獲得大幅改善,
也吸引了原已遠離他鄉求發展的人們陸續歸鄉,一起參與高山茶的產業發展,
這些成功的經驗,更擴散到梅山鄉更多的深山聚落,
如今當地經營多年而培育出的「青心烏龍茶」不僅已成為梅山鄉的主要產業;
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更為嘉義縣重要的觀光景點之一。
同位於梅山鄉海拔1000多公尺山區的太平村﹑龍眼及碧湖村,
均為阿里山高山茶的重要產地;
因著山區氣候早晚溫差大,霧氣充足且濕冷,所陸續開發之各式高山茶,
也因口感與品質優良而聞名於各地。
碧湖村與龍眼村有很多相似之處;
但其山區環境與生活形態,由百年前至今似乎多未有大幅的變化。
龍眼國小
龍眼國小為村內的唯一小學,
由於村內聚落分散於山區各處,孩子們上下學多由家長接送。
這所小學也與各地的偏鄉地區的學校一般,同樣面臨著人口外移與高齡化的問題。
雖然,並非如一般老校般,有著深遠的歷史情感;
但逐年遞減的就學人數,更讓這處偏鄉小學開始面臨著廢校的問題,
孩子們紛紛表達著對於校園保留的期望,也珍惜著還可以在這裡學習的快樂時光。
寧靜的校園中,有著孩子們學習過程中的成果,也仍存在著早期的偉人塑像,
在新與舊之間,都以著不同的校園故事,述說著許多屬於這裡的童年往事。
集合場的講台上,一面以樹為題的圖騰,
或許述說著昔日關於「龍眼林」地名的古老傳說;
也在於表徵出「百年樹人」的教育理念;
但都在於歌頌著在這充滿自然氛圍的學習環境,
總是每個曾在這裡學習與成長的孩子們,一段永存於心中的美麗記憶。
「迴旋三十六轉」
於梅山市區的邊陲,前往山區聚落的道路前,
有著一座歌頌著產業文化的金色雕塑藝術。
藝術的型態,也透過美學的語言,闡述著山區道路「36彎』的特色。
「迴旋三十六轉」-梅山鄉公所(創作者:王文志)
「三十六彎」的162甲縣道
從梅山前往太平山區各聚落的162甲縣道,因在全長15.3 公里路程中,
由海拔約一百公尺的梅山市區,幾乎每隔500 公尺即會遇見一處「髮夾彎」道,
並需歷經三十六個「髮夾彎」後,才能逐漸攀升到海拔一千多公尺,
為舊梅草公路中心點的「太平村」聚落而聞名。
在這段由平地往高山的路程中,
每到一處大彎道即有一面標示著海拔高度,並“數”著“進度”的標示牌。
隨著一處處彎道的展開,一片片山野的景緻,變換著不同的色彩與氛圍;
每處的轉彎,都以著不同角度的視野,引導著外地客旅,來閱讀著梅山的城鄉風情。
「三十六彎」不僅在梅山鄉中有著獨特的道路景觀,
在不斷升高的路途中,除可遠眺著梅山鄉城及嘉南平原的景緻外,
也聯結著昔日的古道與諸多文化據點,來述說著昔日的生活故事。
在近處的山景與遠方的城鄉景觀之間,
伴隨著茶業與觀光產業而衍生出更多樣的產業據點,也成為這段路程上的景點。
每一處的彎道,不僅意涵著早年開墾闢路時的艱辛,
也標示著在地的人們,歷經每個發展階段後的努力成果。
象徵著抵達頂峰的第36個標示牌,不知何時早已去向不明;
或許,這源於道德低落人士的私心所為,
但“留白”的數字,也許意味著:這裡,不在於一個「結束」的宣告,
而是另一個地方再發展的開端。
或許,藝術在這裡,其型態與構成方式,並非僅在於成為環境裡的景觀,
存在的意義,更意涵著地方生活與產業文化的種種變遷與成就;
談著美學的物件,成為述說梅山與山區聚落故事的講述者,
也在於化身為在地文化與產業行銷的推廣者。
關於這裡的故事並未結束,而正逐步踏尋著另一個嶄新的發展契機;
另一個關於這裡之土地與人的故事才正要開始..
延伸閱讀:
『太平社區』台灣社區通:http://sixstar.cca.gov.tw/blog/JSTEA520/communityAction.do?method=doCommunityView
http://sixstar.cca.gov.tw/blog/taiping36
關於『太平村』:http://www.ume.com.tw/603002/Default.htm
『太平老街文化茶會』:http://2011chiayitea.gem-imc.com.tw/tea_2.htm
關於『太平村』-『台灣大百科』: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6334&Keyword=%E5%A4%A7%E5%9D%AA
關於『龍眼村』-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E%8D%E7%9C%BC%E6%9D%91
關於台灣文學家『張文環』-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6%96%87%E7%92%B0
『台灣鄉土文學專題』-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http://tai.tl.nthu.edu.tw/intranet/viewtopic.php?CID=29&Topic_ID=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