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在地藝術節」
常見於鄉野的蜻蜓、蝴蝶與白鷺鷥,在宜蘭冬山鄉珍珠社區的休耕水田中,
以著生活裡的環保回收素材製成了序列地景藝術。
隨著水波蕩漾,亮麗的色彩與動態的水波倒影,
帶動出另一波談著村落生活的美學氛圍。
這個實虛相映的裝置藝術,源於宜蘭縣文化局所推動的「藝術家邂逅計畫」;
創作的發想,來自於平時就熱愛著鄉間美學,
喜以文字與影像來成為設計創作之「後台集創」主持人蕭永明,
文創產業的研發為其日常主要的工作內容。
蕭永明與珍珠社區的志工媽媽﹑工藝師們歷經了三個月討論與製作,
最後提出了這個有趣的「鏡面計畫」成果。
「鏡面計畫」的構想,即是將水田當作一面大鏡子,以倒影的方式,
將常見的白鷺鷥、蜻蜓及蝴蝶化為視覺物件,佇立於如鏡面般的水田中,
讓充滿色彩的單面物件在水中鏡射形成倒影,藉由虛實影像於視覺上的彼此延展,
於環境中來完成整體構圖。
藝術,在水田鏡面反射之下,
不僅藉著平日生活觀察的心得,引領出一種生活環境中的美學創意思維,
也藉由創作的議題,帶動出另一種閱讀城鄉小鎮的方式。
宜蘭縣的農作多為一年一期的稻作,
每年約在二月開始播種耕作並於六﹑七月收割,
每年收割後,均有一段長達四、五個月的休耕期。
在這段期間,
農民為了避免稻田長滿雜草,而影響下一期的播種,
故放水入田,而在城鄉裡形成一片片的水田景象。
原本應充滿綠野的稻田風貌,總在這個時期呈現著如鏡面的特殊景緻。
水田,宛如蘭陽平原上的一面大鏡子,倒映著天空、倒映著水面上的所有,
形成宜蘭城鄉裡特殊的景觀;
也有如一片大型畫布,描繪著蘭陽平原的田野之美。
夜晚時分,「水田」更“鏡射”出另一種特殊的城鄉景緻。
宜蘭,這座常以著藝術來推動生活美學的城市,
地方的居民,常利用農閒時期,以著不同的創意來尋求著在地生活的特質。
稻草,是常見於各地農村的元素,在過去,僅是成為下一期耕作養分的預備,
或透過編織的手藝,轉利用為簡易的日常生活工具;
但對於宜蘭冬山的居民來說,卻是一種談著文化創意的素材與激發產業能量的方式。
2011『風光明媚-蘭陽地景展』
2011年,地方居民與孩子們紮成各具創意的稻草人,
遍佈於縣內重要的交通節點與路經境內的鐵道沿線,
激發出另一番別具特色的農村美學氛圍。
長年以來,珍珠社區更廣泛以稻草為媒材,
不僅以手工編織成為補捉小鰻魚的工具或各種生活器具,
更藉著創意研發出各種型態的文創商品。
透過社區居民的種種創意,由稻草至更廣泛的環保素材運用與搭配,
不斷地創造出一序列談著美學的生活用具,與締造出十分多樣的裝置藝術型態,
這些創意的成果,更廣泛地運用於不同面向的社區行銷與文化推廣工作。
稻草,在多數農民眼中的價值,僅是經燃燒後轉換為土壤養分的物質;
對於現代的孩子們,稻草人早已不再是農村生活裡的童年記憶。
在當今講求文化創意觀點的地方產業行銷思維下,
透過社區的集體創意,締就出另一種產業文化的價值性,
而成為一種帶動農產與觀光產業的能量,
似乎已是一種趨勢,也是許多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的政策思維。
在產業文化與觀光消費之中,既維持著理性的經濟性,
也在其中,談著地方文化,說著城鄉美學;
社區觀點更深遠地影響著教育方向,而引領出另一種「藝術與人文」的學習課題。
文獻紀錄裡的「珍珠社區」在過去稱之為「珍珠里簡」,
原屬於平埔族原住民之噶瑪蘭三十六社。
「珍珠」的由來,有二種流傳的說法,一是珍珠社區因位於冬山河中游,
早期社區裡設有一處船隻來往頻繁的港口,隨著水上交通而常往返於東南亞等地,
因此而常引進許多珍珠﹑瑪瑙,數量之多與裝卸頻繁,
居民常能在港口附近撿到搬運過程中所遺落的珍珠、瑪瑙而得名;
另一說法是早期社區內的稻田常有許多「燒酒螺」,
而「珍珠里簡」於平埔族語的譯音即類似為“燒酒螺”之台語發音,
因此歷經口語相傳而稱此地為「珍珠」。
就諸多關於北台灣各地名之文獻記載,後者的可能性應較為接近事實。
冬山鄉的珍珠社區自1988年(民國77年)成立社區發展協會,
並爭取經費興建了社區活動中心。
1999年起(民國88年)開始推動社區營造,
2001年(民國90年)開始發展稻草工藝來成為社區的重要產業。
歷經了數十年的世代傳承與耕耘,珍珠社區逐漸由一個種植水稻﹑蔬菜的鄉間小鎮,
透過社區居民的彼此協力與文創思維的引入,
創意產業與觀光產業,已成為社區重要的經濟資源與地方特色。
過去,每年秋季,台灣總會吹起北風(九降風),
這段秋收的農閒時期,在空曠的田野裡放起了風箏,
是農村的孩子們最快樂的事;
天空中飛舞的各式風箏,更呈現出充滿童趣的田園景緻。
『風箏的故鄉Ⅱ』-冬山車站公共藝術
風箏之所以與冬山產生聯結,源於冬山國小多次在全國性的風箏比賽中獲勝。
獲獎的鼓勵性,更激發學校長期地持續推廣著;
隨著獎項的累積與教學上的經營,
加上珍珠社區亦致力倡導將風箏來成為新興的地方特色,
而將冬山鄉推廣為「風箏的故鄉」;
風箏,在地方人士的大力行銷下,
自然也成為了另一種關於宜蘭冬山的地方符號標示。
宜蘭縣冬山國小-風箏館
社區與學校的緊密聯結,
加上學校鄰近於森林公園﹑冬山河親水公園及武荖坑等適合放風箏的場地,
其地理﹑氣候與人文意識的種種優勢,
以風箏為主題的「風箏館」,自然地選擇了冬山國小為文化發展基地。
「風箏館」既是一種推廣風箏文化的場域,也表徵出這新興的地方性。
因此,設置於冬山國小新校舍內的「風箏館」,也成為風箏之於冬山的“故事館”。
「風箏館」在約100坪空間中,設有五個主題區域的展示室。
隨著五個主題的展開,
風箏依著形式﹑產地﹑製作過程﹑各國風箏樣式及文獻圖文資料,
依序鋪陳出風箏文化的演繹與發展歷程。
「巨龍風箏」引領出風箏故事的開頭:
由二千多年前,風箏在中國歷史上於軍事與民間生活的發展,
乃至傳佈到全世界各地的典故,帶動出第一展示室的主題。
風箏的文化承傳已久,
但最起初的發源地與發明的動機,因諸多文獻早已失傳而難以追朔。
但就多數學者的研究中,風箏應起源於中國,
古時稱為『鷂』,但於北方則稱為『鳶』。
據文獻記載,在中國出現的第一個風箏為木材所製:
『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西元前478-392年),
曾『費時三年,以木制木鳶,飛升天空.。.』
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
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是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
(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直至東漢期間,
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
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
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
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
<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風箏歷史起源』:引用於:中國華文教育網)
風箏起初常被作為如:距離之三角測量﹑風向探測﹑通訊,
甚至載人等工具等軍事用途。
風箏與軍事相關的典故,也如在南北朝梁武帝時代,
侯景圍台城,簡文以紙鳶放飛至高空告當成求救訊號,結果被敵軍發現射落,
因此台城仍難逃被淪陷命運,這也說明了風箏曾被作為軍事緊急求救的訊號工具。
發生於漢朝之楚漢相爭,韓信令士兵製作裝置了竹哨弓弦的大型風箏,
於夜間放飄至楚營,藉由風力所發生之聲響,造成楚軍聞聲而慌亂,
藉機打擊了楚軍的戰鬥士氣而獲勝。
在明代也曾以風箏搭載火藥,透過風箏引爆來炸傷敵軍。
發展至日治時期,日本政府也曾擔心色彩鮮豔的風箏,
可能成為提供敵軍轟炸目標的訊號傳遞方式,因軍事考量下而禁止施放。
於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軍也曾使用特技風箏,來當成軍事訓練的活動靶。
嘗試以風箏為載具,發生於北齊的文宣帝,他將人綁於大型風箏之上,
並令人由高處跳下,這次的實驗必然也宣告失敗。
風箏發展至唐代,也逐漸由軍事用途逐漸轉為宮中生活的休閒方式。
到了宋代,放風箏,更成為健身運動的一種生活休閒方式。
風箏於世界各國的發展,相傳早於西元前五世紀,
希臘人阿爾克達斯也曾發明了風箏,只是,這些技術記錄與文獻亦已失傳而不可考。
約西元十世紀,風箏技術已由中國傳至韓國與日本;
到了西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由中國將風箏技術引入歐洲後,
風箏再度於歐洲及其它西方國家逐漸擴展開來。
美國的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
打破了人們認為雷電所發出的閃光是“鬼神怒吼”之迷信觀念,
不僅證實了空中放電的科學現象,並因此而發明了避雷針,
而成為多數人耳熟能詳的風箏故事。
在風箏文化裡的「風箏四藝」,談著「紮﹑糊﹑繪﹑放」的四個製作主題,
接續在第二展示區中,說明著風箏的製作要訣與手法。
由第三處展示區域中,述說著風箏在工藝師的創意巧思下,
創作出各式有著各地域文化圖騰的風箏。
隨著世界各地藉由當地素材﹑天候或民俗等等不同的地方性,
而看見了風箏傳到世界各地後的種種變化。
接續著各地的風箏故事閱讀後,
各類別風箏的結構及名詞深入解說,更是第四個展示區的主題。
最後一個展示區,陳列著冬山國小過去參與歷屆風箏競賽的歷史資料,
引領出「冬山鄉土情」的風箏主題。
過去,國內每年的傳統風箏競賽多以冬山國小為競賽與訓練基地;
當冬山國小慢慢地逐年贏得全國性競賽的獎項時,更在珍珠社區大量推廣下,
風箏,似乎也造就出冬山的另一種地方人文特色。
然而,隨著城鄉逐漸朝向都市化發展,
昔日空曠的田野隨著日趨興旺的新建築開發而日趨減少。
「事實上,冬山地區已經沒有太多適合放風箏的地方。
風箏的特色課程最大的意義,還是在於一種傳統的童玩學習,
一種童年生活方式的引導,並在其中讓孩子們可以透過風箏,
學習著團隊精神與工藝技術。」
冬山國小游本祺老師深感風箏之於學校的意義,並非僅於鄉土教育,
更在於藉由這種童玩文化的經營,來成為一種藝文教學的課程特色,
也透過這類課程,讓孩子們得以在其中獲得更廣闊的學習。
冬山的「風箏館」,對於風箏文化或鄉土教育的意義,
或許在於成為一種文化閱讀或童年生活的方式;
對於社區而言,這個場域的積極意義,也在於透過風箏文化,
來成為另一種地方經營的策略。
新北市石門區老梅國小
風箏之所以也與石門的老梅社區產生聯結,應源於在「一鄉一特色」的政策推動下,
石門地區的地方團體所積極推廣的「國際風箏節」活動。
另就位於東北角的地理位置﹑長年的東北季風之氣候條件,
及老一輩社區人們的童玩(八角風箏),也蘊含著更具人文深度的發展背景。
老梅的風箏文化,在通學道的長廊旁,形成了一處戶外的“教學教室”;
既標示老梅與風箏的在地生活,也以著風箏來訴說著關於老梅國小的校園故事。
「愛梅小棧」
「愛梅小棧」是老梅校園裡風箏課程的資源教室,
既是老師跟孩子們共同研究風箏的地方,也是一處師生們交流情感的生活中心。
竹子,是製作風箏骨架的重要素材,
因此老梅當地會做風箏的老一輩人們,也擁有著熟練的竹編技術。
於日常生活中,地方居民總會製作些如:
抓毛蟹的竹籠、燈籠、竹簍等竹編的日常用品。
只是,無論風箏或竹編工藝,看在老一輩人們的眼裡,
熟練的技術與重複的樣式,不過僅是一種越來越難以餬口的傳統產業。
(註1)
(註1)
「在這幾年接觸到金山、石門及三芝地區的一群會做八角風箏的老人家時,
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覺得風箏只是一種又不怎麼樣的玩具,
他們也說不出什麼樣的風箏製作細節與背後的科學原理。
但是,當他們完成一只八角風箏的時候,
那種臉上的喜悅與成就感,卻是非常容易被看見的!」
長期在老梅國小帶領孩子們製作風箏的蔡信義老師認為:
風箏工藝的精粹,在於竹子的烤雕﹑剖削與綁紮等這些手藝,
對於本地的老一輩人們來說,或許僅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基本技術;
但就當代的文創觀點而論,
一個好的風箏,即是結合精湛的工藝技術與精緻化的視覺藝術兩者,
才能讓風箏文化展現出美學價值。
(註1)
(註1)
(註1)
社區裡缺乏整合的平台與介面,讓這些工藝技術隨著老人家的凋零而漸漸沒落,
反觀在工業大量生產下,用碳纖桿件﹑PE塑膠布為素材所製成的風箏,
隨著科技的演進,素材的多樣性,或許更佳化了風箏的性能,
低廉的價格也讓風箏更能普及化;
只是,當風箏缺乏了那種自我研發﹑製作與實驗的心路歷程,
少了過去許多需要動手做的竹編與糊紙的工藝製程,不僅少了那份手工的質感,
四處可見的規格化樣式,低廉的百元價格,
風箏在這樣的產出與銷售方式下,也逐漸失去了既有的文化價值,
而讓風箏加速低階化為一種休閒遊戲的商品。
(註1)
然而,風箏工藝隱涵著傳統工藝;透過手工的製程,更蘊含著一份情感的溫度。
(註1)
(註1)
(註1)
(註1)
也因此,在老梅的風箏課程,老師讓孩子們多去接觸竹子,練習著剖削的基本技法,
學習著傳統技術自己編製骨架,糊上紙並畫上圖樣,
讓自己的風箏更充滿了個別的創作風格。
蔡信義老師更考量著孩子們對於尺寸的掌握度,因此並不特別鼓勵製作大型風箏,
而規劃以A3大小的小型風箏,引領孩子們朝向精緻化發展。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蔡信義老師更深深認為:
若孩子們僅在於藉由口語教導或書本的知識來想像寬廣的世界,
那麼在這段基礎學習的過程中,能獲得的,也僅侷限於知識本身的範疇。
但透過風箏製作過程中的學習,一種團隊精神的體現,一份地方情感的體認,
一種老一代的工藝技術承傳,這些都是知識本身所無法給予的。
「當孩子們製作的大型八角風箏一一地呼嘯升空時,
那份文化傳承與土地情感的蔓延,是超越技術本身的意義。」
(註1)
(註1)
漸漸地,孩子們也開始將對認識風箏的心得,由不會到逐漸熟悉;
由最簡單的風箏製作到充滿獨特性創作風格的風箏,
這些學習﹑製作過程與成果都PO上部落格,來與外界分享自己的經驗與心情故事。
(註1)
2012年初,蔡信義老師以水泥包裝紙製成了一只造型特殊的風箏,
這個奇特的風箏,不僅成為石門老梅與新竹陽光國小間,一種教學交流的介質,
也透過老梅的風箏故事,串連著陽光國小的三合院故事,
交織出一份校際間的珍貴情誼。
(註1)
風箏,成為一個學習美學的媒介,
一屆屆的孩子們透過了不同的美學方式,造就出一處處美麗的校園角落。
圖騰中,訴說著自己的校園生活,談著在此成長的家鄉;
在校園裡,彙集出一本本談著故事的繪本,激發出另一種獨特的環境美學氛圍。
或許,因為風箏而讓石門的老梅國小在諸多偏鄉學校中提高了能見度,
然而,多數人看見的,多僅在於風箏課程的技術與教學活動的成果。
但風箏對於學校的意義,
在於成為一種老師與學生共同閱讀與學習的平台;
一種連結每個世代的孩子與土地間情感的方式;
一種可以讓老一輩的人們回憶起童年時,大人陪伴他們做風箏、放風箏的生命記憶;
更是現代的孩子們,去閱讀地方生活文化的方式。
「曾經...風箏對我而言,是一對搭載夢想的翅膀,是看見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也曾經...風箏是我的障礙,在孤獨摸索與試煉之中,感受不到逆風而行的痛快,
往往伴隨著翻滾墜落的痛楚!
可不可能...我的世界不再只有風箏能不能夠...寬廣的藍天掛滿孩子們的夢想。」
風箏課程,在學校多年的經營下或許已成為學校特色,
然而,在老梅國小蔡信義老師的教學心得中,
風箏之於教育的意涵,在於一種基礎教育的提供方式;
也在於聯結出一種新的地方情感與認同:
「特色的內涵在於孩子們能夠訴說什麼樣的故事,那是一種文化表達的能力!
只要孩子們紮實的從學校教育中學到了,他就會有能力說得出來,
那就是一種在地優勢與獨特性!
其中所意寓的,已不再只是老梅的孩子們很會放風箏這樣的觀感,
而是透過這樣的過程,
去培育出一群懂得風箏、說得出自己與風箏之間的故事的人!」
因此,風箏之於地方的意義,也在其中去引導著這裡的孩子們,
在童年生活中藉由風箏的學習與體驗過程,以不同的方式來建立在地情感,
而帶領出一群群有著獨特生命故事的孩子。
風箏之老梅的意涵,實已超乎單一的「藝術與人文」課程的表象,
也不再僅在於一種振興地方觀光產業的推廣思維,
更在於透過風箏這樣的傳統童玩方式,來深切地認識﹑閱讀地方文化;
由自我認同到未來更深遠的承傳﹑推廣與分享。
「風箏這一塊是我一直很想要放下,但卻又放不下的原因是:
這邊的孩子因為風箏所帶來的影響或改變,
比起閱讀、品德教育或是攜手計畫的補救教學,
風箏課程,實在是太微乎其微了;
而放不下的原因,
卻也是因為風箏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不同角度的思考與沈澱空間;
就學校立場來說,也可能透過風箏這項特色,來爭取到更多的教學資源,
以擴充更豐富的軟﹑硬體設施,
來讓孩子們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與更好的環境。」
對於總是面臨著資源短缺問題的偏鄉學校來說,
風箏不僅是種盼望,更是一種在教育上得以永續發展的資源與動能!
「收線、放線都在一念之間,只要堅持,下一秒就有無限可能!」
這也是蔡老師每每於爭取預算時,常於簡報最後所跟大家分享的一段話。
石門海岸
石門風箏藝術節
石門區在 2000年首度嘗試舉辦「國際風箏節」,
新鮮的議題,活動的成功,
不僅吸引了國際各地的好手到此共相盛舉,
每年均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潮,爭相到此欣賞著風與箏在天空中的共舞。
一年一度的『石門國際風箏節』,自然也成為了石門的地方盛事,
熱絡的人潮,似乎,讓當地的居民看見了未來的希望。
以往,台灣很少參與甚至舉辦國際性風箏競賽,當第一次的主辦成果倍受好評,
更成為地方大力推動風箏文化的動能,歷經了幾年的經營與行銷,
逐漸地,石門似乎也成為另一個風箏的故鄉。
每年在石門舉辦的風箏節活動中,
常見到各國選手在此分享融合各地文化觀點而發展出的風箏,
如:用來做表演或者比賽用的競技風箏,或與風有關的藝術裝置。
在風箏的藝術表現上,已不僅在於風箏本身的美學性;
許多來自歐美國家的選手,甚至搭配著音樂,
順著韻律來操控著風箏於天空中的動作,進行著個人﹑雙人或是集體性的表演。
而日本選手帶來最多的是融合日本文化性的傳統風箏,
風箏上多繪畫著傳統浮世繪畫風的臉譜,或各種呈現當地文化的圖案或符號,
無論質感或圖騰多顯精緻,與歐美選手強調造型與表演功能的型式,
在創作的面向上較顯不同。
石門所積極推廣的國際風箏節,
或許曾藉由風箏來擴張出地方產業與標示出地方的能量,
也藉由每年的風箏交流活動,
讓國際社會可以著另一種藝術文化的方式,來閱讀台灣這塊土地,
只是,年復一年的活動推動,總缺乏了一份地方的特殊性,
能量的有限,加上越來越多地方也陸續採以類似的方式,
更為積極地成為行銷地方的作為時,
風箏於石門的興起,或許僅是一種可以吸引外地人願意到地方來的方式;
風箏之於許多外地的旅者,多僅於一種生活休閒工具的價值;
風箏之於石門的文化性,或許反在其中逐漸失色。
除此之外,面對著這種看似產值效益不高,也非蘊藏著深度文化的新興節慶,
除了活動期間的熱鬧氛圍,販賣風箏的蠅頭小利,海景的觀光資源外,
似乎難以在其中找尋到更具未來性的推廣意義。
也因此,風箏在基礎教育的持續經營下,逐漸醞釀出當地人們的新生活價值;
透過當代孩子們的童年記憶,聯結出一份新的在地情感,
而累積出社區永續經營的能量;
風箏之於老梅文化的深遠意涵,自然也在於這份無形且長遠的教育經營與傳承下,
而逐漸成就出超越節慶與觀光產業所可以為地方帶來的產值。
稻草,來自於田野;風箏或許源於季風;
無論稻草與風箏,元素本身並不具備特殊的在地意涵,彼此間更沒有直接的關聯性。
但物件本身之於教育的意義與當代的存在意涵,
都在於成為一個閱讀文化﹑回味童玩乃至文化再發展的介質,
同樣的風箏與稻草,在不同的生活領域中,透過不同人們的在地觀點,
而在不同時代中,傳承﹑經營,轉化出不同的地域價值與生命意義。
老梅社區
或許,多數人容易就字面的聯想,而直覺地將「老梅」與「老梅樹」產生聯結,
但由校園的生活教育看板上,清楚地說明著關於「老梅」地名的由來,
乃是源於早期平埔族原住民語。
另參酌了《台灣地名研究》的說法:早期的石門為平埔族「Vavui」社的生活領域,
而平埔族語「Vavui」為「山豬」之意,山豬在當時的石門應常在此地出沒,
故原住民即以此語稱呼此地,後來才逐漸改為近似音的「Lo-boe」。
但也有人引用了中研院台灣史副研究員翁佳音先生的另一種看法:
「翁佳音先生在其《北台灣古地圖考釋》一書中,
引用荷蘭人隊長優司特‧戴‧弘特(Joost de Hont)
於 1642 年寫的『從淡水林子到雞籠的報告』
(Rapport van Joost de Hont vanwegen den wegh van hier naer
Quelangh over landt te gaen, hoe deselveheeft bevonden)的第一天行程:
『十一月二十一日,與淡水林子的番人三哥(Samco)出發,
途經有四條支流匯合於一溪的田野,路況良好。八點抵達一處沙灘,
沿沙灘而行,沿途看到許多的小溪。
我們來到了去年步兵千總楊(Jan)率領二中隊休息的地方,
此處有一伸出的岬角(疑似麟山鼻),並有一小片的沙灘(疑似白沙灣),
溪河從此流出。我們再稍前行,
來到一條溪邊(似楓林溪或老梅溪)有六間獵屋的地方,該地叫做Ero(疑似下荖)。
從這裏再往前走,就是一條滿佈石礫與礁石的險惡之路。
晚間,我們夜宿於一間叫做Malleymey的小獵屋裏。』
「Malleymey」若用臺語發音,接近「瑪老梅」。
而在清代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年)小圭(雞)籠社的招佃開墾等契約,
有「嘎嘮覓」之地名,此舊地名幾乎與「Malleymey」同語同音。
因此,幾可確定「老梅」的地名起源不是「Vavui」,而應該是「Malleymey」。」
(引自於:http://tw.myblog.yahoo.com/jyyou-you9529/article?mid=2731&sc=1)
樸實的屋舍,藍色的海景,寫真著老梅社區的人文風情。
就藍帶的地理分佈情況而論,石門區共有十四條大小河川在此流向大海,
因此,老梅,應是北海岸地區河川最為密佈的聚落。
老梅溪與小坑溪分別環繞於老梅社區的頭尾,溪流中蘊藏著豐富的自然生態;
清澈的溪水與充沛的水量,總讓社區裡的一些婦女們,依舊維持著傳統的洗衣方式,
於清晨或傍晚時刻,總愛聚集在這些一處處有著頂棚﹑平台的洗衣場,
這些存在於社區裡的洗衣空間,不僅是老梅社區裡的特殊景象,
在生活上,是一種生活樂趣,也是居民們藉此維繫著生活情感的方式。
「石槽」-老梅海岸的特殊自然景觀
老梅社區鄰近北海岸,露出於岸邊的礁岩,可能來自於海岸地層的地質變化,
但也有學者認為應源於過去的大屯火山爆發後,在海岸邊所形成的火山礁岩。
這些礁岩長期在海浪沖刷下,隨著礁岩本身不同的材質軟硬度而形成海蝕溝,
而形成當地獨特的自然景觀「石槽」。
在每年的冬季,隨著強勁的東北季風,猛烈的波浪頻繁地衝擊著「石槽」,
豐盛的水分也讓礁岩表面開始生長出「石蓴」﹑「裂片石蓴」及「扁石髮」等海藻。
到了二到四月的春季時期,石槽因長滿了綠色海藻,又形成獨特的「綠石槽」景觀。
隨著夏季的到來,越來越強烈的陽光而逐漸再度消失,
因此,「綠石槽」的景觀僅於每年的這段時節方可見到。
富貴角公園
富貴角公園位在東北角的海岸,隨著海濱步道,
擁有著豐富的海岸線景觀﹑長年風砂磨蝕成的「風稜石」與「石槽」等自然景觀。
「富貴角燈塔」於1927年(昭和元年)前稱為「富基角燈塔」,
位於新北市石門區富貴角,為台灣最北端之燈塔。
於日治時期之1896年(明治29年)動工興建,並於隔年(1897年)完成啟用。
最初設計為鋼結構八角形塔身,高度為30公尺,表面並漆以黑白相間條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遭受轟炸導致燈器毀損,
鐵製塔體也因氣候環境而嚴重銹蝕,於1962年重新改建為混凝土塔沿用之今。
風箏,並無法取代這些流傳已久的自然與人文價值,
而在於成為各個世代之人文演繹下另一種永續經營的方式。
豐富的自然景觀與深遠的歷史,雖然帶動出當地的觀光產業契機,
但日益深厚的人文情感,更讓老梅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延伸閱讀:
『2010宜蘭在地藝術節』影像:http://www.youtube.com/watch?v=HLZphW_-pCI
珍珠社區官網:http://www.jenju.org.tw/
『風箏歷史起源』:中國華文教育網:http://big5.hwjyw.com/zhwh/content/2011/06/16/18955.shtml
老梅國小蔡信義老師部落格:
『天空教室』:http://a85916317-homebase.blogspot.com/
『wind&kite』老梅國小特色風箏課程記錄:http://www.wretch.cc/blog/a85916317
『老梅綠石槽』: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觀光風景區網站:http://www.northguan-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2497
『富貴角燈塔』詳:
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官網:http://www.northguan-nsa.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4002855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8C%E8%B2%B4%E8%A7%92%E7%87%88%E5%A1%94
說明:圖片標示為(註1)者,為老梅國小蔡信義主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