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區觀點的環境美學,成就集體意識凝聚力與地方文化的閱讀方式。

設置於嘉義北港溪鐵橋隧道涵洞空間的壁畫「仲夏之夜」,

數千片彩陶以手工方式逐一拼貼,由策劃﹑圖樣設計到燒製、施作,

在經歷一年時間完成後,

結合新港藝術介入空間計畫第一、二期的「原鄉四季」﹑「三醉芙蓉」二件作品,

分別以牽牛花、苦楝花與山芙蓉三種花卉為主題,

共同聯結為新港板頭村獨特的社區景觀「板頭三朵花」。

「剪黏」這項傳統技藝,透過地方產業與社區資源,

融合了交趾陶及馬賽克等工藝,以具豐富色彩與童趣的構圖,

帶動出特殊的地方產業特色。環境中日益豐盛的藝術視覺,

結合著文化景點與新創的社區節點,共同整合出已具規模的新興旅遊場域;

人來人往的熱絡景象,更在這農村聚落中,帶動出另一種新的故事文本;

創新觀點的交趾剪黏工藝,更成為一股振興地方經濟的能量。

同樣由點延伸為線乃至成為面的社區美學思維,

除了社區產業的面向外,也可能透過教育課程來形成社區資源,

如:由南華大學帶動嘉義梅山國小的「梅開五藝‧活力校園藝術」;

明道大學協助社區完成的彰化埤頭庄內村入口意象;

屏東縣新埤鄉的大孩子為萬隆國小的孩子們,

以繪本概念形成改善老舊空間的「尋找夢想方向」計畫;

屏東縣鹽埔國中以「社區一家口袋公園藝術創作」計畫,

將美術教育特色課程具體實踐於社區環境改造,

均是由校園的藝術教育過程,落實於社區服務的具體作為。

公共藝術在觀念﹑制度與型態上的有限,並無法深切地帶動出在地文化,

或有力地去成為社區環境營造的持續能量。

然而,藝術之於公共,就社區觀點而論,

都在於極力促使藝術得以更符合公共性的訴求。

源於各地社區觀點下的環境美學作為,講求的,或許不在於藝術的視覺,

更在於那份更為貼近生活的美學思維與振興地方的價值效益。

1.JPG

2.JPG

「仲夏之夜」牽牛花作品不僅與「原鄉四季」苦楝花﹑「三醉芙蓉」山芙蓉等作品,

共同聯結為「板頭三朵花」,也以日益豐盛且具童趣的交趾陶工藝,

創新出另一種環境美學與振興產業的觀點。

 

著重「軟體」的小型公共藝術計畫,最大化出群我環境的張力。

長久以來,無論在於專業或常民領域,公共藝術於生活經驗中,

多歸向於視覺藝術觀點的物件型態。

隨著論述性的演繹,許多小型的公共藝術計畫,

卻反能在微薄的經費與資源條件限制下,發揮出個別的創意並激發出多樣性的型態。

近幾年來,由宜蘭縣的頭城國小﹑士敏國小,

到中南部的太平國小﹑忠和國小及善化國小等諸多社區小學,

這些發生於各地的經典案例,大致上可歸納出幾個特質:

透過計畫性的參與過程來形成成果﹑

低額之執行經費對比著最佳化的效益﹑超脫藝術專業的主導性,

強化在地生活族群的集體參與性。由過程至結果,

公共藝術,所強化的論點多不在於藝術性的創作議題,

而在於在地文化的閱讀或成為環境美學的一種教育方式;

在目標上也著重於地方觀點與集體共識的主體性。

相較於法定機制與專家學者操作下的官方式公共藝術,

這些個案雖或許仍留下亮麗的視覺成果,

但著重的是體驗與動手參與的過程,藉由一段自我理想的實踐與創造性的完成,

由自我擴張到群我環境的認同,而回歸到公共議題的本質。

3.JPG

一段分別為於綠島與頭城兩濱海地區的童年故事,兩段不同的在地生活在此交換與分享,

序列的集體創作過程,促使宜蘭縣頭城國小的「投影記憶‧擁抱夢想」,開始有了情感的溫度。

4.JPG

位於嘉義水上鄉邊界區域的忠和國小,老師引導孩子重新觀察日常生活環境,

帶動出「我的美麗記憶」生活劇表演﹑「水水地圖」集體繪畫﹑發行「水水文創卡」,

共同在校園中完成了一棵結滿「美麗記憶果子」的“果樹”,

一起發表了一段精彩的「水上情緣」在地生活故事。

5.JPG

台南善化國小的「轉吧!旋轉舞台」,公共藝術的作為,

在於將原本老舊的「司令台」改裝成為童趣味十足的集合場講台,而成為校園裡的視覺焦點。

6.JPG

彰化埔心鄉的太平國小,孩子們以校門前長期有著負面觀感的大排水溝形成討論議題,

提出了關於未來的環境願景的想像與盼望,進而在校園中創造了「酷蝌蚪」美學代言公仔。

7.JPG

8.JPG

9.JPG

屏東縣新埤鄉的大孩子為萬隆國小的孩子們,以繪本概念形成改善老舊空間的「尋找夢想方向」計畫;

南華大學於嘉義梅山國小的「梅開五藝‧活力校園藝術」;

屏東縣鹽埔國中以「社區一家口袋公園藝術創作」計畫,

均在於將美學教育真實體現於社區環境改造的本質性。

 

超越視覺感官的生活藝術,帶動出生活美學的價值性;

藝術之於公共,在於成為一種在地文化的閱讀方式,

與成為永續經營的一種對策。

高士國小為一所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聚落的偏鄉小學,當地多為排灣族原民聚落,

就讀的孩子已不到40人;

偏鄉地區總常見的就學人數逐年遞減﹑師資與各項資源匱乏等問題;

偏遠的山區環境導致當地居民在資訊獲得上顯的封閉且匱乏;

缺乏觀光﹑產業與建設資源,均形成生活環境與文化傳承上的種種困難;

部落年輕人口不斷外流,更讓社區人口高齡化的問題日趨嚴重,

這些常見於偏鄉地區的社會問題,自然也是這小學長期面對的難題。

在面對種種困境下,高士國小提出了以「旅人學苑」的構想,

將校園內閒置的教室空間改裝為免費民宿,

透過居住空間的提供,吸引國內外各地的「菁英旅人」到此旅遊,

並藉由這些接觸的機會與孩子們分享自己的經歷及專長,

「你是我的眼,透過菁英旅人的眼,帶領偏鄉孩童看世界。」

這是許嘉政校長對於「旅人學苑」的初部理念。

這項計畫自推廣後的三年多時間,到訪的菁英旅人已累積出一千多人次。

透過菁英旅人的眼,帶領著這群深山裡的孩子們更為寬闊地閱讀著世界。

「我是你的眼」是「旅人學苑」計畫的二部曲:

孩子們成為地方文化的解說員,由孩子們帶領這些旅人,

探訪﹑閱讀著一處處的文化遺址﹑

分享與推廣他們多年來致力學習與培育的「高士三寶」(相思木﹑香菇及野牡丹)產業,

透過這樣的文化推廣方式,不僅成功的創建出一套地方產業的文化行銷機制,

更締造出部落文化的產業能量與成為文化推廣的對策。

10.JPG

高士國小因著「旅人學苑」的成功經驗,更帶動更多本地與外地人們的參與投入:

擁有造窯技術的張輝山老師,自費購買建材,帶領孩子們以兩週時間在校園裡完成一座柴窯。

孩子們在每週三的麵包日製作的麵包﹑披薩等食物,

帶回家與鄰居﹑家人或部落裡的獨居老人一起分享。在更多外地資源的相繼投入下,

這座柴窯不僅表徵出獨有的校園生活美學特色,「分享」與共同承擔的內涵,

更強化出這座柴窯的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傳承與深遠的生命美學精神意涵。

  

由淺層的視覺藝術感官,乃至深層的地方文化與生活美學思維。

文化,在於人與土地間的生活文本而自成其所,長久以來,在文化與藝術之間,

常在政策觀點下混淆了各自的本質性而質變為產業化。透過了當代的創意思維,

或許可以藉由不同的創意操作,而締造出關於文化的閱讀性;

藝術可以藉由多樣的美學觀點,來擴張出生活美學的廣度,

這些,均非在於視覺的美學性,而在於成為另一種人文演繹與承傳的能量;

多元觀點的美學思維,也讓藝術於環境中更能激發出具情感溫度的作為。

多年以來,公共藝術的政策思維,常低階化於藝術創作結合活動參與的樣版模式;

政策觀點下的藝術教育推廣作為,則在於以專家觀點的作品參訪導覽為主要樣態;

常見的設置型個案,

其藝術教育及參與過程也多流於“湊人氣”﹑應付程序的消極性活動。

相較之下,諸多非政策機制下之社區﹑學校觀點,

回歸自我性的人文美學營造觀點,自然更顯其積極性意義。

高士國小的案例,由初始動機﹑經營過程乃至成效,

自然無法與既有的公共藝術思維疊合,

但藉著在地生活觀點去帶動群我層面的生命美學,卻在沒有視覺物件為介質下,

更將公共性論述擴張出強大的人文深度與廣度。

藝術教育是一種學習藝術的過程,但卻不侷限於視覺藝術的範疇;

反映在公共藝術的思維裡,在於回歸於生活美學的核心價值,

而成為一種對於公共議題的討論方式。

「住民觀點」下的生活﹑環境美學作為,

相較於「藝術百分比」法令機制下的公共藝術作為,多顯得具積極性且饒富創意。

公共藝術,在歷經了多年的發展,本已不再侷限於藝術家的專業舞台,

更在於對於公共議題的強化與彰顯,

以著常民美學的方式來撰寫出更為豐富的生活美學故事,

與成為另一種地方文化的推廣意義。

(原文刊載於《公共藝術簡訊》104期(2011.12)

 

延伸閱讀:

那段看見「愛」 的 公共藝術

『「水上情緣」-水水故事紀念冊(一)』

『探索 美麗的生活角落(一)』

文化經營與觀光文化-嘉義新港板頭村的藝術文化

 文化‧創意觀點的社區美學(一)-嘉義新港與朴子篇 

在「旅人學苑」裡的一段南排灣原民文化故事閱讀 

在一段公共藝術旅程中 看見宜蘭城鄉文化美學 

快樂學習生活裡的 遊樂園

由校園走向社區的 新環境美學運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M 的頭像
    CM

    公共藝術 的愛情經濟學

    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