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模式」形成公共藝術再發展層面的負面因子。
近一兩年,宜蘭縣公共藝術常在「專家學者」主導的審議機制下,
偏向主觀的「程序正義」認定,不僅常造成興辦作業上面臨著種種困難而不知所措,
耗用大量的行政資源,更產生預算執行時程延宕等種種困難。
事實上,這些現象並非僅於宜蘭,
而更深切地反映出台灣諸多縣市在興辦公共藝術上長期面對的困境。
法令規範下的公共藝術機制,雖歷經了多次的修法討論以簡化興辦程序,
但以「專家學者」為主體的架構,始終都讓這樣的機制深具高度人治特性。
對於多為首次興辦的政府機構而言,本已對此業務感覺陌生,
更在繁瑣程序中不斷摸索而視為畏途;
消極性的「審查」與「把關」觀點,取代了積極性的操作協助,
刻板的法令程序認定,模糊了協助帶動城鄉美學發展的專業本質,
在此運作機制下,實難期待出具理想性的優質成果。
1. 位處於海拔一千多公尺的嘉義梅山太平村,村長協同社區團體積極爭取經費,
透過社區營造的方式,以出生於當地之台灣文學家張文環其知名小說「閹雞」﹑「夜猿」為主題,
由當地的藝術家與村民們,共同以馬賽克拼貼方式,
在太平老街口的社區活動中心牆上,完成了一幅表現社區文化美學的藝術牆。
2. 稱為「上將梨」的三星高接梨,為宜蘭縣三星鄉特有的高經濟農產。藉由在地素人藝術家的巧思,
將鄉立圖書館旁的新建車棚,帶動出一個頗具趣味性的生活美學議題。藝術觀點的車棚,
描述著「上將梨」由嫁接、授粉、撐傘到套果的培育過程;掛滿於枝頭上的果實,意涵著豐收的喜悅。
藝術與環境設施的結合,共構出一個亮麗的環境美學議題,
藉由這段藝術視覺,也向著外地訪者傳達著地方產業的特色。
日益多元的公共藝術「市場」,顯現出更多樣性的公共藝術病態現象。
現行的法令機制,由計畫形成到議決均著重於「專家模式」,
透過各種「代議」方式各自表述著不同的價值意義;
然而「專家模式」的主導性,並無法確保個案之良質性,
公共屬性的本質也常在其中產生質變;
就藝術創作面而論,熟悉徵選機制的“市場型”藝術工作者,
多能在“身經百戰”後,產出符合“價值標準”的視覺物件;
為專家學者所熟悉的藝術工作者,總能在各種徵選機制上獲得優勢;
狹義於基地與個案思考﹑缺乏與地方的深度聯結,
不僅於環境中製造出更多冷漠的藝術物件,更弱化了城鄉美學再發展的向上力;
少數的成功案例,掩飾了多數負面發展下的消極成果,
長期下來,台灣的公共藝術,總侷限在這樣「市場」面向下所產出的成果思維;
就興辦面向而論,有限的資源,大量投入於行政流程;為了程序操作的順利,
「行政代辦」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城鄉各大小個案中興起,
於是,利用興辦機關對程序規範的陌生,
進而操控執行小組與徵選結果的情事更時有所聞;
為了促使興辦機關得以熟悉法令程序,速食性的教育講習計畫,
常在僵化的法令說明與不合乎個案條件﹑需求的案例導覽下,
對於興辦作業之助益仍是十分有限;
就公眾面向而論,以專家學者帶領民眾導覽作品的教育推廣活動型態,
公共藝術之於公眾,多在於創作理念的閱讀,
儼然形成類“進香團”觀感的「造神運動」,
這些景況均真實地顯現出諸多病態現象,標榜著公眾觀點的藝術,
不僅是一種皮層式的假性公共,更形成了象牙塔思維的公共藝術面向。
3.繽紛且有趣的各式「鞋子」,源起於孩子們為慶祝建校百年所集體完成的創作。
孩子們以著在地的生活經驗,透過「鞋子」的議題,一起談著阿公阿嬤及爸媽的那個年代,
也聊著此時的日常生活;
在一個個不同的小手與巧思下,共同完成了「一步一腳印」的創作。透過了地方工藝師的手藝,
這群孩子們的作品,在專業技術下被放大且翻製成為巨型的「鞋」裝置,
以著亮麗的視覺,呈現出這座建校百年紀念碑的美麗樣貌。
4. 一棵「光電樹」的校園公共藝術裝置,
透過「讓夢想在北緯23度半起飛—世界唯一太陽小學」的特色教學計畫,
開啟了嘉義縣水上鄉北回國小發展特色學校的主題。
三棵樹幹的基本的樹形,為在地的工藝師所型塑出的樹幹形體,意涵著學區的三個生活聚落;
金黃色的色澤,意喻著陽光於夏至日直射於此地區的地理特色;
台灣特有種的「台灣藍鵲」與「台灣擬啄木」,也成為薄膜光電池圖騰裡的美學內容;
地景式的基座,有著一個個拼貼的「小太陽」,意涵著一篇篇這裡的孩子與居民們所述說的故事。
法定公共藝術的極限與蹊徑—「基金制」成為另一種改革的契機?
近年來,各縣市積極地推廣基金制,已實施多年的彰化縣公共藝術基金,
以每年約兩百至三百萬元經費統籌運用於各轄內鄉鎮,
促使公共藝術得以不受限於基地,集中不宜設置或無興辦意願之個案經費,
將公共藝術資源整合配套於地方文化或產業特色推廣,
透過地方資源與積極的興辦態度,不僅促進公共藝術在效益上達到最佳化,
也讓都市與偏鄉地區在資源分配上趨近平權。
台東縣的公共藝術,在長期缺乏公共建設下,其設置機會自然更為匱乏;
且地方建設多集中於都市區域,更廣域的偏鄉山區聚落幾無興辦機會。
在計劃操作經驗不足、經費及專業資源嚴重短缺等現實下,
多為地方菁英人士所組成的縣審議會成員,反能跳脫僵化的法令思維,
以在地文化﹑實際需要等地方觀點,成為協助個案與城鄉發展的理想性思考;
初部完成的基金制思維,不僅著重於在地觀的城鄉美學願景,
更嘗試透過開放式的申請機制,鼓勵偏遠學校、聚落主動提出計畫,
進而形成以點帶動面的型態,促使法令的公共藝術,
兼具政策面的總體性與常民美學觀點的普及化,
共同活化出具地方特色的公共藝術型態。
「基金制」,或許是現行法令下一種良性發展的方向,
嘗試著透過改革與觀念更新,將法令觀點的公共藝術逐步朝向優質化推動。
若專家學者可由主體轉化為客體,以協助輔導的實質作為,
將專業知識成為一種資源的供應,更是論及未來再發展的首要改革方向。
5. 對於以農維生的屏東鹽埔鄉居民與孩子們來說,藝術美學,總存在著既不實際也遙不可及的價值觀感。
面對著資源的窘困,當地的學校老師竭力爭取各項公私部門經費,
每一筆微薄經費對於地方的師生來說,都是極其珍貴的資源。
在這裡所推廣的藝術,並不在於尋求自我的創作舞台,而在於追求著另一種生活與生命價值的體現;
美學,不僅是一種服務地方的方式,也在於透過美學教育的作為,
透過一段段協力與參與過程,讓他們更認識與回饋這塊陪伴著自己成長的土地。
6. 歷經多次風災的屏東縣霧台鄉,透過了教會與社區團體的推動,
這處聚落逐漸形成了以「十架」美學為主題特色的藝術村。
藝術在這裡,可以是一種經濟來源的方式,也在於一份濃郁的地方情感與形成社區特色。
7. 長年來發展農業觀光的雙潭農業休閒園區,透過了在地商家的彼此資源聯結,
藉由分工與認養的方式,分別於這處農業聚落的每個節點上,
建構出序列的裝置藝術,來強化出地方產業特色的主題。
8. 屏東市的『崇蘭456藝術巷弄』與『蘭陵學堂』,均是藉由地方資源的整合與社區共識,
透過簡單的美學方式,來形成社區的人文美學議題。
9.透過嘉義環狀自行車路線計畫串聯著轄內的鄉鎮,並藉由「義布東家族」代言公仔的美學方式,
以著不同的造型﹑角色與姓名,來成為推廣各鄉鎮產業與文化特色的對策。
公共藝術可以成為地方知識的一種類型,在於激發出庶民觀點的環境美學能量。
台灣各地許多精彩的環境美學﹑社造觀點的環境藝術,
多為高度社區意識下所激發出的集體性成果,
如:嘉義梅山太平村的社區彩繪,透過在地藝術家與地方社群組織的緊密聯結,
藝術,成為一種推廣台灣文學與述說地方文化故事的方式;
宜蘭三星鄉圖書館的「上將梨」車棚,所談論的並不僅於環境設施的美學作為,
更在於透過彰顯地方農產的議題,進而分享出一段溫馨的產業發展故事;
嘉義縣的大林國小,其建校百年紀念碑的藝術裝置,
乃由一群退休老師的共同集資與推動、學校孩子們的集體創作,
透過當地工藝師的技術接力下,「一步一腳印」的藝術,
所帶動的不僅是一段精彩多樣的藝文活動,更意涵著一份深厚的在地情感;
嘉義縣水上鄉北回國小,透過教育部發展特色學校專案,
結合光電研究學者之專業技術,
由校長帶動全校師生與社區居民集體創作「光電樹」,
以不同創意觀點的「太陽」主題,來強化著「北回歸線」的地理特質,
並彰顯著學校發展特色課程的成就;屏東縣鹽埔國中教師長期爭取各方經費,
不僅一點一滴地以藝術來活化偏鄉聚落的每個角落,
集合著大﹑小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更對許多家境不富裕的孩子們來說,
是一種生活經濟的輔助方式,也在於一種激勵自信的教育性;
歷經多次天災的屏東霧台山區聚落,透過教會與社區的聯結,
靈活運用政府資源,以不同的創意與媒材完成各家各戶的「十架」藝術,
不僅凝聚著地方社群的向心力,也彰顯出獨特的聚落特色與地方感;
苗栗縣雙潭社區透過觀光產業商家的聯結,共同以藝術成為帶動產業行銷的對策;
屏東市「崇蘭456藝術巷弄」與「蘭陵學堂」,
也在於透過住民觀點的集體性作為來更深化出社區情感。
多元的經費來源與政策機制,透過深厚的地方意識與參與,
促使這些發生於各城鄉角落的公共藝術,常能展現出非法令觀點的積極作為,
與激發出更多樣性的樣貌。庶民觀點的環境美學對比著法定公共藝術,
前者,或許少了專業觀點的藝術性,
然而,透過集體共識的凝聚、投入與實做,那份濃郁的在地情感反顯得無價;
在積極與消極之間,後者雖擁有著政府資源長期挹注的優勢,
但在冗長法令程序的挾制﹑專業的強勢主導﹑程序化、菁英化及市場化所帶來的惰性,
不僅大大削減公共藝術所內涵的情感熱度,更缺乏了成本與產值間的深度省思。
公共藝術以其有限的能量,並無法成就出高深宏偉的廣闊願景,
但透過在地資源的整合與參與,藝術之於地方,
可以成為發酵地方情感的能量,也在於成為另一種在地文化閱讀的方式。
10. 位於台南慶中街的「柏楊文物館」,運用著塗料廠商的經費,結合地方人力資源,
以著藝術創作思維的色彩計劃,帶動出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另一種可能樣貌。
(原文刊載於《公共藝術簡訊》雜誌106期,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