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新村」-高雄左營
隨著眷村改建政策的推行,位於高雄左營的自助新村亦將面臨拆除,
並計劃在區域更新後重建為高層集合住宅。
於2011年,由鄰近的學子提出了初部的構想,透過一段集體創作所帶動的彩繪活動,
不僅掀起了一段參訪老眷村的懷舊風,更激發了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
而讓這處原本平淡的生活聚落,在最後的生命階段擁有過一段人潮熱絡的風光歲月。
隨著城市更新的步調與計劃的持續推動,自助新村即將於2012年8月拆除。
2012年3月,在高雄長大並於當地從事美術工作的洪子倫,
透過了網路串聯的方式,再度吸引了一群藝術工作者與學生們,
在與社區居民達成協議後,共尋求到幾處牆面與鐵捲門,
計畫以「眷村的星空」為題,聯手在這裡創作出序列的彩繪藝術,
來為這段即將告別於城市的舊生活聚落,寫下最後輝煌的一頁。
反映著當代流行風潮的動漫圖騰,交織著昔日的「愛國標語」,
不僅將老舊的環境,帶動出別具生趣的場所氛圍;
在這群「外地」人士與社區居民的聯手打造下,
各自以著不同的生活記憶與創作觀點,在即將拆除的最後倒數聲中,
共同為這塊土地譜出一段難忘的告別曲。
由起初幾位非生活於眷村的大孩子們集聚於此,
開始以著彩繪的圖騰,帶動出另一種眷村風情;
這群大孩子們的熱情與理想,也逐漸感染了社區居民,
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加入,而擴大藝術環境的範圍與集體創作與強度,
共同開啟了這段關於自助新村的美學故事。
在往後的一年多時間中,居民們的持續創作與推出新作,
更讓社區的大街小巷化身成為一處常民觀點的微型美術館。
隨著網路與媒體的傳播,這處原本寧靜的眷村聚落,吸引了一群群人們到此拜訪,
閱讀著眷村的樣貌,爭先搶後的與畫作留影,也讓這處聚落成為熱門的攝影景點;
藝術在這裡,不僅引領了社區與更多的人們看見了最後可能的美麗,
人聲鼎沸的參訪熱況,也為這裡帶動出一股微型的經濟力。
環境裡的藝術,即便精彩有趣,總需面對著曲終人散的時刻;
越來越熱絡的參與廣度,都曾為這座城市強化出一股特別的美學力。
或許,這些以著藝術所道出的眷村故事,
也將於未來成為另一種「關於這裡」的美麗傳說。
延伸閱讀:『另一種新興的公共藝術文化論述-左營眷村與彩虹眷村』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044331
「共和新村」-屏東縣東港鄉
在日治時期的1941年間,日本政府為因應太平洋戰爭爆發,
基於軍事考量與後勤補給等軍事行動策略,而研擬了一套『南進政策計劃』,
共和新村,即是基於這個軍事計劃與戰略考量下所興建,
當時共完成了89棟房舍,作為空軍軍官及家眷居住使用。
原本規劃之建築多屬連棟式配置,
但於戰爭期間,日方認為過大的建築量體容易成為美軍轟炸目標,
又陸續拆除部分目標較為顯著之建築,改採分散式配置,
也因此,在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時已剩59棟。
1948年(民國37年)第一批來台之國民政府軍官,在勘查這批日式宿舍建築後,
認為使用狀況與環境皆頗優質,即計畫將此批房舍作為國民政府撤台後之軍官宿舍。
共和新村這塊土地,於百年前尚未開發時,不僅為濕地且位處於低窪的地勢,
就其基地條件而論本不適宜開發,但當時日本政府為達成軍事計劃目標,
致力規劃大鵬灣軍事設施與解決軍官之眷舍問題,
而運用許多先進工程技術,來改良土質與規劃建築環境。
目前,社區下方仍完整保存著當時日本政府所建築的地下水道與防空避災設施。
社區基地由開發到使用後,雖曾歷經過一段段的戰亂與天災,
但當時的工程技術與規劃智慧,始終都讓這處生活聚落維持著良好的保存狀況,
因此,無論地上的建築與地下設施,至今均維持著一定程度的完整性。
只是,隨著居住行為的變遷與屋舍的維護,在歷經居民的修復與增建過程中,
隨著建築構造的逐漸替換與更新,在樣貌上也留下了不同時代的歲月痕跡。
目前共和新村的居住率應維持在九成以上,
周邊亦存在著許多擁有悠久歷史的生活店鋪與常民美食,
這個生活聚落歷經了幾個世代,依舊維持著融合著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風味與氛圍。
從原本因嚴格的軍事管制,而讓這處聚落維持著一定程度的獨居性;
時代變遷下逐漸舒緩的兩岸關係;
居民們也由原本的「暫居」到後來的「定居」;
早期的「外省」與「本土」間之族群對立關係,也隨著日常生活的往來與聯姻,
在歷經了數十年共居共融的生活歲月後,彼此的相互融合下早已無族群之分;
如今,共和新村已不僅是這群「外省人」的重要生活記憶,
更蘊藏著許多關於東港的城市生活故事。
共和新村對於當地人來說,在地方文化價值的認定上,
並非僅於有形的建築文化資產,更在於那份豐富的歷史人文。
2008年(民國97年)當地文化工作者與社群團體曾向地方政府提出申請,
希望能將共和新村登錄為歷史建築以能妥善保存,
但在屏東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進行現場勘查後,
多認為該區建築雖在建築外觀上還保留著眷村樣貌,
但經歷了數十年的使用,不僅原本的木造結構多已損壞,
並在居民陸續改建翻修後,其文化資產的價值多已消失;
加上,社區內尚存在著違章性質的非眷戶,因長期佔用房舍而與國防部興訟中,
導致在審議會議的討論過程中,並未獲得專家學者們的支持而仍決議拆除。
政府相關部門對於文資保存的認定,流於文資法相關作業流程與專家學者觀點,
地方住民的心聲與歷史觀點的文化性,
實遠不及非住民的專家學者以權力所取決出的價值論定。
在城市樣貌不斷跟隨著現代性與都市化發展的趨勢下,
過去農地的綠色田野景象,早已隨著快速的城市發展步調,而成為灰色的水泥叢林,
共和新村內擁有廣闊的綠地,目前已是東港市區中少數的綠地,
優美的景緻與人文氛圍,不僅是當地居民感覺珍貴之處,
也曾是「波麗士大人」電影所取景的拍攝地點。
面對著都更的時代趨勢,多數的住民並非全然反對眷改,
僅是想留住這塊難得的綠地,緬懷著過去那段歷史文化及保留著些許城市記憶。
雖然眷改計劃僅佔全區約1/4的範圍,
但在新的規劃中,因馬路擴寬與各項公共設施計畫,
共和新村這塊被居民似為珍貴的綠地,可能將在這段都市更新過程中永久消逝。
隨著全球性議題的地球生態觀點討論,與國際社會對於過度捕撈黑鮪魚的批判,
許多地方居民認為:地方政府曾大力推廣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
這種講求立即性利益的觀光行銷政策,不僅顯現出地方文化政策的淺層思維,
更難以促進文化閱讀的深度與成為文化保存的意義。
當地居民深感東港的地方文化推廣,更可以將共和新村﹑漁港與大鵬灣進行串聯,
透過這些文化景點與產業據點的聯結,
來成為發展區域經濟的對策,以擴張出在地文化的能量,
而非僅流於膚淺的美食與旅遊觀光產業的推廣方式!
延伸閱讀:
『遺漏的文化瑰寶-東港共和新村』:http://vimeo.com/2368696
「憲光二村」-桃園龜山
「憲光二村」位於桃園縣龜山鄉,於1968年(民國57年)興建,
目前為桃園地區唯一僅存的憲兵宿舍。
原規劃僅100戶平房,後於1973年(民國62年)再度增建了40戶四樓公寓式建築,
因此,社區中並存著兩種不同時代觀點的建築型態,為這處眷村的主要特色。
第一期的眷村宿舍建築,多為磚構結構與由甘蔗板隔間之石灰牆;
後期增建的四樓公寓式建築,多為RC構造,外牆以洗石子為主要素材。
相較於其它眷村聚落,「憲光二村」多未經改建或增建而完整地呈現出原貌,
當時的廣播系統也仍存在於社區之中,社區中也留存著許多已超過50年以上的老樹,
整體社區的建築與環境樣貌,至今多仍維持著一定程度的完整性。
原本已老舊且即將面臨廢棄的眷村,因保留五﹑六0年代的眷村氛圍,
曾經成為「光陰的故事」中的電影場景,隨著劇情與影像傳播,
而開始引發廣域公眾的關注。
為能保留下桃園縣這處僅存的憲兵眷村,地方政府積極與國防部進行溝通,
在完成各階段的行政協調與作業下,縣府在接收土地後已將此區域,
已登錄為歷史建築,並透過保存與局部修復的方式,
發展成為台灣第一個眷村文化園區。
延伸閱讀:
憲光二村-歷史建築登錄-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ueoGzBVWfY
浮洲親民公園-板橋(力行新村遺址)
位於板橋浮洲的親民公園,其基地原址為1940年即已興建的力行新村﹑文和新村,
及在1960年後陸續增建的慈仁一村之眷村範圍。
在過去,因地勢較為低窪而曾飽受水患之苦,
又因興建之年代久遠,房舍建築日漸老舊﹑毀損而難以修復。
隨著眷改政策的推動,這處眷村區域於2006年(民國95年)拆除,
在眷村居民陸續搬遷至新建的建德新村後,
低量的居住率所形成高度的空屋率,不僅在「破窗效應」下快速地被堆滿廢棄物,
更因長期缺乏管理而成為遊民的聚集之處,進而成為城市邊陲區域中的灰色地帶。
這處約有3.2公頃土地面積的老舊眷村,在拆除後本已由軍方移交國有財產局處理。
但地方政府多方考量在浮洲地區之都市更新計劃尚未實施前,
如何讓這片土地還可以如何透過妥善的處理與運用方式,
除解決治安問題外,還能在生活環境中激發出正面能量。
於是,除向上整合國防部﹑國有財產局及地方政府等相關部門完成行政協調外,
地方政府亦多次於浮洲地區內的社區,召開協調會以進行溝通與聽取多方意見,
最後決議由板橋市公所(現已改制為區公所)提出代管計劃,
擬闢建為簡易公園及停車場,將此區域改造成為一處供地方居民休憩使用的綠地,
於2010年(民國99年)3月,隨著「浮洲親民公園」的完成啟用而實踐出這個理想。
浮洲親民公園的入口,依舊保留著當時「力行新村」的入口立柱,
以成為關於過去這個生活聚落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的紀念性標示;
公園內不僅保留著眷村時期所遺留下的果樹,
並設立「樹木銀行」,以收容其它工程開發過程中所需暫時移植的樹木。
計畫中也同時保留下數棟尚具代表性的建築,除少部分房舍內尚有居民居住外,
共有九棟原有的屋舍透過改建方式而被保存下來。
這些保留後的建築牆面,不僅由臺灣藝術大學學生以彩繪成為另類的大型裝置藝術;
開放的空間設有展覽室,未來也將成為臺藝大師生的展覽場域。藝術的資源與運用,
讓這處已消失的眷村聚落,再度以著另一種環境表情與功能,重生於生活場域之中。
隨著2003(民國92年)眷改條例的推動執行,及各個城市陸續興起的都市更新風潮,
「眷村」這個名詞,對於身處於當代的人們來說,
或許是個童時的生活記憶,也是一個台灣移民史上重要的人文歷史與城市發展紀錄。
在快速的城市更新步調下,面對著急速消逝的老眷村,
不同地方的人們,總嘗試地透過了種種可能的方式來爭取保留。
過去,分別於台中及高雄左營,都曾以著社區彩繪的藝術方式,
為原本待拆的眷村聚落,詮釋出另一種生命意義與締造出「再存在」的價值,
只是,眷村保留後更長期的運用與經營,更是在情感之外所需理性面對的深度思考。
「又一村藝文館」(新北市浮洲動漫育成中心)
2011年(民國100年),新北市政府大力推展動漫產業,
而積極推動「新北市動漫產業旗艦計畫」,為政策規劃中的重要產業項目。
縣市合併改制後的板橋,不僅位居重要的交通樞紐,
區內的藝術大學與各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而成為發展動漫產業的首選之地。
而浮洲親民公園旁的舊公寓建築,原擬發展為地區性藝文中心的「又一村藝文館」,
也因配合推動「動漫原創特區」政策,而再度更名為「新北市浮洲動漫育成中心」。
館舍空間不僅將作為動漫創作的發表與交流的藝文場域,
在政策理想上,未來的這個動漫育成中心將以「產業」為核心,
去聯結地方上既有的藝文空間﹑學校及各類的動漫創作團隊等機構,
來形成產學結構的關係鏈,進而發展為整體性的資源網絡。
延伸閱讀:『動漫無限城』:http://ntpc-acgzone.com.tw/about.htm
「將軍村」-屏東市勝利新村&崇仁新村(成功區)
位於屏東市區的勝利新村及崇仁新村,均是早於日治時期即已興建完成的軍官宿舍。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日本政府所留下的這些屋舍後,
曾陸續提供給數十位將級軍官作為住宅使用,因此,相較於一般的眷村聚落,
這處曾是“星光燦爛”的眷村也被暱稱為「將軍村」,
更是擁有過一段超過70年歷史的輝煌歲月。
目前,勝利新村共有50棟以上已超過70年歷史的日式建築,
於2007年(民國96年)被列為歷史建築而被保留後,
軍方已陸續將這些建築移轉於地方政府。
勝利新村裡的日式建築多以高級檜木所構築;
完整保留著樑柱結構與皮層紋理的建築樣貌,搭配著充滿詩意的庭院與老樹,
幽雅的環境氛圍,促使社區內青島街區的居民,早於數年前即已陸續將建築翻修,
並透過空間佈置的巧思,開始經營起各具特色的咖啡餐飲店。
在反映熱絡下,更多不同風格的餐飲店持續加入,
而漸形成一處兼具眷村文化特質與當代慢活休閒風的特色街區。
於是,在地方政府接手這批歷史建築後,初部的構想,
即是透過地方團體與政府部門的資源整合,來成為眷村活化與再利用的思考方向。
透過種種討論與評估過程,地方政府將建築屋舍整修後,
除了孫立人將軍行館﹑湯曜明等多任陸軍官校校長都曾住過的「將軍之屋」外,
均採以委外經營的承租模式;除讓眷村子弟擁有優先承租權外,
也讓熱衷於眷村文化的居民,一起在此共同經營這條特色街區,
逐漸地,這群曾經是將官雲集的官舍,
化身成為一處處幽雅的庭園咖啡館,來融入既有的特色店鋪,
讓這條街區在政府資源投入與民間經營的合作模式下,
在屏東市區中推廣出另一種老屋再生的城市風情。
這種藉由民間認養與商業經營的模式,不僅讓這些屋舍在逐漸失去住宅使用功能後,
還能透過另一種機能轉換與再造的方式,
而以著生活化的方式來親近與閱讀這處特殊的眷村文化,
讓舊眷村聚落得以獲得新的樣貌重生於城市;
對於這處生活經濟不算富裕的城市來說,也透過民間的商業操作所產生的集市效應,
不僅解決了在文化資產保存上,政府所需長期投入的管理維護經費負擔,
美食觀光的引入,也在於嘗試去探索文化推廣與永續經營對策的另一種可能性。
對比著過去圍牆聳立且戒備森嚴的「將軍村」,透過各有其趣的咖啡館的串聯,
如今已成為一條散播著休閒風的眷村文化街,成為城市中新興的休閒生活場域。
在這些推廣著餐飲市集的歷史建築區中,
街角上一棟昔日曾為孫立人將軍的行館,也是多位將軍曾居住過的宿舍建築,
在重新整修與規劃後,將原有的圍牆去除,以意涵著由威嚴至常民的時代價值演化;
唯一保存下來的大門,則成為對於這處深具歷史意義的建築,一種紀念性的標示。
內部空間與戶外環境,均透過了新的規劃理念與設計手法,
於生活場域中帶動出具地方特色的眷村文化館風貌。
過去的居住空間,成為展示著軍官服飾﹑文物的展示空間,
談著那段軍事戰略的思維,道著過去的生活故事,
搭配著戶外庭園中由飛機副油箱所改裝的裝置藝術,
讓這處文化館成為兼具歷史文化與多樣性藝文用途的生活場域。
木窗所框出的窗景,散發著充滿雅緻的自然氛圍;
昔日的磚瓦與土牆結構,不僅是文化館的鎮館之寶,
也引導著當代的人們,透過建築技術來閱讀著過去那段時期的人文與智慧。
在這處歷史聚落中,於孫立人將軍行館旁側的「將軍之屋」,
也設立了族群音樂館,展示著民族樂器。
當地的經營者與居民們,以著另類的“眷村改造”型態,來成為文化保存的方式,
未來,更期待透過如:眷村美食節﹑年貨大街等城市活動,
讓這處具歷史意義與城市記憶的老聚落,以著符合當代生活價值的方向,
來成為歷史建築再生與活化層面上更具積極性的意義。
「將軍村」因著美食觀光產業而得以留存,
然而,這並非意味著整區的眷村聚落均擁有著同樣的際遇,
鄰近於勝利新村旁的崇仁新村,也如一般眷村一樣,即將改建為高層住宅建築。
1927年日本陸軍航空隊進駐台灣,同年,陸軍飛行第八聯隊於屏東設置;
隨著軍隊編制與人員的增加,
崇仁新村(成功區)為日本政府在1928年於屏東首批設立的空軍軍官眷村;
崇仁新村(空翔區)則是隨著軍隊的擴編與人員的需要,
於1940年太平洋戰爭時期所興建。
崇仁新村及勝利新村內的宿舍建築,每棟面積在100至200坪之間不等,
主要為磚﹑木構造建築:雨淋板的外牆﹑檜木的結構構件素材及屋頂的黑瓦,
均充分地顯現著當時的日式建築風格特有的美感。
事實上,崇仁新村和勝利新村為屏東縣僅有的兩個眷村,
眷村區域的建築,不僅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意義與特有的族群文化,
這些老舊社區更蘊藏著濃郁的地方情感與珍貴的文化資產價值。
時代已久遠,事實上,曾經歷過這些生活聚落的人們多已離開或離世,
這些有著許許多多由外地到在地的生活故事,未來也將成為一種傳說中的歷史故事。
巷弄內的居民,總喜愛在環境的角落中栽種著花草來成為生活裡的樂趣。
勝利路上,尚可見到幾家老字號的饅頭店,不僅價格常民,也保留了傳統的口感。
延伸閱讀:
『崇仁新村改建區日式房舍被鋸掉檜木柱』影音:http://www.youtube.com/watch?v=99lNwJNNTok
『搶救屏東崇仁新村空翔區改建基地老芒果樹』:http://mypaper.pchome.com.tw/gardencity/post/1321758963
『崇仁新村眷改案都計審議過關』:http://tw.myblog.yahoo.com/chornglan/article?mid=1694&next=1241&l=f&fid=40
屏東市和平路天主堂
標示著「戰機」圖像的教堂建築,不僅在於述說著過去那段關於空軍的輝煌歷史,
也在這處城市街區中,成為另一種關於眷村文化標示。
「蘭陵學堂」
原為崇蘭派出所辦公廳舍,在警務單位遷出後,
在社區的爭取下,藉由序列的轉利用計劃,而轉換為社區服務功能的「蘭陵學堂」。
透過地方藝術家與鹽埔國中孩子們的協力創作,
彩繪的外牆與裝置藝術的地景,共同聯結出鄰里的環境特色。
對於以農維生的屏東鹽埔鄉居民與孩子們來說,
藝術美學,總存在著既不實際也遙不可及的價值觀感。
面對著資源的窘困,鹽埔國中林素梅老師,長年以來總竭力爭取各項公私部門經費,
每一筆微薄經費對於地方的師生來說,都是極其珍貴的資源。
這處社區空間除了當地藝術家的牆面彩繪,
環境中的地景藝術均是林素梅老師帶領學生所集體創作的美學教育成果。
藝術,在這裡並不在於尋求自我的創作舞台,
而在於追求著另一種生活與生命價值的體現;
美學,不僅是一種服務地方的方式,也在於透過美學教育的作為,
透過一段段協力與參與過程,
讓這裡的孩子,更認識與回饋這塊陪伴著自己成長的土地。
『崇蘭456藝術巷弄』
鄰近於勝利新村附近的崇蘭社區,
社區團體整合著藝術專業人士﹑大專院校學生的資源,以著藝術彩繪,
透過環境美學的社造方式,集體創作出「崇蘭456藝術巷」,
來帶動出社區的凝聚力。
這條談著生活藝術與地方文化的「藝術巷」,
花朵的圖騰與表現昔日的地方風情,均為這段社區美學的彩繪主題。
藝術觀點裡的「花卉」圖騰,呈現出的不僅在於環境美學的視覺觀感,
更在於透過藝術的作為,
來激發出更為強烈的社區情感,與成為一種關於地方感的表達方式。
藉由生活路徑的串聯,藝術在生活場域中緩緩地蔓延著;
視覺裡的美學,不僅意涵著高度的社區意識,
也在於成為一種閱讀地方文化的導引。
在具象與抽象之間,藝術的故事在時空中穿梭著..
美學圖騰的型態與內容,
記錄著昔日那段歷史文化的典故,也訴說著不同時空觀點的在地生活故事。
「蘭陵學堂」﹑「崇蘭456藝術巷」所談的生活美學,
與百年古蹟的「蕭氏家廟」及本為文化講堂的「阿緱地方文化館」等文化據點,
共同在生活環境中串聯出一條充滿藝術人文氣息的生活路徑。
「阿緱地方文化館」
建於1927年日治時期的「蕭家學堂–課餘軒」,
於2004年配合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的推廣,改造為「阿緱地方文化館–課餘軒」,
為崇蘭社區中分享社造經驗與藝文交流的多元使用空間。
位在「阿緱地方文化館」旁的「蕭氏家廟」,更早於1880年(清光緒六年)興建,
早期為崇蘭地區蕭氏家族的宗祠。
在建築的構成上,以剪黏與交趾陶工藝所構築的屋脊及燕尾造型,
牆身的壁飾與鳥踏等細部裝飾,完整保存的建築與悠久的歷史背景,
「蕭氏家廟」在2001年被列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後,
屏東縣政府也於2004年指定為縣定古蹟,
這座歷史建築也成為了屏東縣重要的文化資產。
意涵著歷史文化的建築,以著不同的型態與方式,
在不同的時間點,展現出相同的教育性意義。
過去的書香門第,對比著當代的藝文氛圍;
老屋的重生;社區的再造;文化與藝術,
在這處生活場域中,彼此交織出不同的時代價值觀點與地方性。
延伸閱讀:
『文建會地方文化館-阿緱地方文化館』:http://superspace.cca.gov.tw/hall/local_culture_page.aspx?oid=de998e89-9c4b-4528-831f-d7fca4b5f9d8
『關於我!!!阿緱地方文化館』:http://tw.myblog.yahoo.com/chornglan
屏東縣藝術館
城鄉觀點的藝術文化,既跟隨著都會的風潮與趨勢,也維持著地方思維的自我經營。
藝文政策下的藝術館舍,在於成為一種資源與場域的提供者,
然而,住民文化與生活觀點,方為地方藝術與文化的主體價值。
過溝社區-雲林縣北港鎮
從小就在雲林北港小鎮成長的吳東山,也如一般鄉下的孩子般,
由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學習過程,隨著每個階段學業的完成,
與為了理想實踐與生活經濟的需要,
日常生活的據點,似乎也隨著成長歷程而離家越來越遠。
曾在離鄉背井魚都會打拼的三十多年人生歲月中,隨著工作的需要,
而有機會走訪過多國城市與閱讀著各地的文化,而看見了廣闊多樣的世界樣貌。
許多村裡的年輕人多與他一樣,為了工作而遷移他鄉,
人口的老年化讓社區失去了活力,這些生活景象也在他心中有著一份深深的感觸。
原本從事文字工作的他,每每返鄉探望親人時,
總覺的這塊自己生長的村落,逐漸因著老舊而翻修,
既有的樣貌,在修補增建的過程中,水泥牆壁的灰色調與規格化的鐵皮屋頂色彩,
不僅顯的雜亂且缺乏特色,也失去了童年記憶中的古樸與溫馨的生活氛圍;
這塊陪伴自己成長的土地,相較於各地談著美學的聚落,總感覺缺乏特色。
在都會工作生活多年後,他漸漸厭倦了城市生活的冷漠與永無窮盡的生命追逐,
而決意回到這塊成長的土地,以他還可以為的方式,總想為地方做點什麼。
他回憶起小學時期曾對美術課程的興趣,與當時想當畫家的小小志願,
這段童年記憶在他的心中不斷地迴盪著,在內心中也開始想像著:
若將村內的屋舍牆面想像為一面面的畫紙,透過簡單的彩繪方式,
以著色彩與花朵的圖騰,去逐一“點亮”村莊裡的每處角落,
或許是個可以嘗試的作為。
只是對於一個既非從事過油漆工作,也沒受過美術訓練的他來說,
這是件充滿挑戰性的任務..然而,這份挑戰卻也是一份關於自我夢想的自我實踐。
他選定了白色﹑粉紅及墨綠三種色調為主色系並輔以其它色彩,
開始在社區內的橋樑護欄﹑電線桿及建築牆面動手創作,
在他想法中,這些色彩計畫分別有著理性的功能與感性的創作議題:
就理性上的意義而論,除藉由這三種色調所構成的圖騰視覺,
來成為環境美學主題的推廣,以標示出「過溝社區」的環境特色外,
也希望將社區環境中一些設施,透過色彩來標示出位置,以強化用路人的安全性;
在創作理念上,這三個色系的選用思維,「白色」是水和空氣的象徵,
意味著對於這些無形且自然存在的環境元素一份崇敬之心;
粉紅與墨綠,則是在日常生活中,由社區中所觀察到的花草樹木色彩,
表達的是關於田野氛圍的地方感。
起初,這種義務幫左右鄰舍彩繪牆壁的工作,
看在鄰居的眼裡,總覺的是“正事不做,吃飽換吆”的無聊作為!
他對於這塊土地的努力,在初部階段的工作中,
常常是在鄰居們冷嘲熱諷之中逐步地完成。
這些努力過後的小小成果,陸續傳到分散於各地的同鄉耳裡,
大家感念於他對家鄉的熱忱與毅力,紛紛就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
先後為他募款了一筆約十萬多元經費,
這份資源雖說微薄,也無法對等於長年來的材料支出與生命的付出,
但對於吳東山而言,卻是一股莫大的鼓勵與持續做下去的能量。
這些來自同鄉捐贈的經費,不僅繼續使用於彩繪工作所需的塗料,
更自掏腰包地陸續購買了些花木種苗,栽植於社區各處。
他的堅持與執著,逐漸地感動了社區中的許多村民,
一個個原本是從事著家務與務農的村婦們,開始成為了「志工媽媽」
閒暇之餘就跟隨著他一起塗塗抹抹的,陸續完成一道道牆面的彩繪工作。
歷經了三﹑四年的努力耕耘,越來越多的村民們,
樂意跟著他一起彩繪,一塊忙著照料著花草樹木,
這座小小的偏鄉聚落,在社區居民們的協力與經營下,
不僅讓那一棟棟原本老舊且單調的建築,開始有了新的表情面貌,
也隨著花木的成長與盛開的花朵,
村民們總能在四季變化中,觀賞到豐富變換的環境色彩。
『種四千棵的樹,只為預約一個美麗的未來,讓回家的路更美麗』,
這是吳東山對於家鄉這塊土地的愛與願景;
讓「過溝社區亮起來」,透過了色彩的環境美化作為,
不僅在於為社區標示出另一種新的視覺意象,
也激發出一股講述在地觀點的能量,來呈現出關於「過溝社區」這裡的生活故事。
延伸閱讀:「過溝社區」:http://sixstar.cca.gov.tw/blog/guogou651
宜蘭舊監獄
「宜蘭舊監獄」興建於1896年日治時期,當時為「台北刑務所宜蘭支所」;
1947年更名為「台灣宜蘭監獄」,收容於此的受刑人曾達兩百多人;
後隨著城市發展與監所老舊等考量,已於1999(民國98年)年搬遷至三星鄉拱照村。
搬遷後的宜蘭監獄,
僅留下當年為典獄長辦公空間的門廳﹑部分的牢房﹑瞭望台及一面圍牆,
其他建築房舍多已拆除。
宜蘭舊監獄在宜蘭街區已深具歷史意義;
其中原作為典獄長室的門廳建築,更為超過百年歷史的古蹟。
在2001年(民國90年) 宜蘭舊監獄之門廳建築,
已在縣政府的保存計畫下登錄為歷史建築。
被保存後的門廳建築及其它房舍設施,隨即於當年進行修護工作,
因年久失修,整建前的門廳建築,屋簷及雨淋板損傷較為嚴重,
於是,在修復工作的規劃特色上,
屋頂以四坡黑瓦構造,外牆則以木板拼接出長帶飾條與雨淋板;
牆基皮層採以洗宜蘭石工法;
窗戶以三角楣飾妝點收邊,極力回復當時和洋式風格的建築樣貌,
隨著修復工作的完成,縣府引入當代文創來成為古蹟再生的對策,
而在隔年(2002年)轉利用為「宜蘭工藝坊」。
這處由監獄建築轉換的藝文空間,除了長期展示當地工藝師作品外,
更不定期地舉辦課程活動,透過工藝知識與技術的教育機制,來推廣工藝創作。
新的使用機能,不僅促進著傳統工藝的傳承,也成為歷史建築再利用的優質案例。
延伸閱讀:「舊宜蘭監獄門廳」:台灣大百科網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fprint?ID=8711
「柏楊文物館」(台南大學「藝術特區」)&慶中街區
1950年,因「竊聽共匪廣播」而遭受七個月牢獄之災的柏楊,
於失去了原本教職工作後,在友人熱心引介下,
轉至台南市的成功大學(當時為台南工學院)所附設的高職擔任歷史教師,
這也是台南這座城市與柏楊之間,之所以產生聯結的一段生活插曲。
2006年,柏楊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而時常進出醫院,
年事已高的他,也預備著將畢生的研究手稿與文獻捐出。
2007年,台南大學人文學院張清榮院長建議爭取典藏柏楊相關文物,
在學校積極的推動下,
「柏楊文物館」正式拍板選定設於台南大學「藝術特區」之中,
並於當年6月正式對外啟用。
「柏楊文物館」約有一百二十坪展覽與活動空間,共分為四個展區:
分別以記錄柏楊平生重大事件的「柏楊大事紀」,
及典藏柏楊畢生研究的文獻﹑手稿的「柏楊文物典藏館」之A﹑B區;
另將柏楊於新店「花園新城」居處及於綠島服刑時牢房空間情景,
以透過生活場景重現的方式,來成為C﹑D區的展覽主題。
位於慶中街特色街區中的「藝術特區」,
為台南大學美術系與視覺藝術研究所師生,將原本逐漸閒置的四棟舊教師宿舍,
在保留宿舍建築原有架構下,以彩繪與裝置的藝術創作方式,重新改裝建築的皮層。
完成後的藝文空間,除保留一部份維持住宿功能與供柏楊文物館使用外,
其它空間均作為教育功能的跨領域創作實驗場域。
目前除第四特區規劃為藝術家與學生的工作室外,其它三棟展示空間均可自由參觀。
慶中街因位於臺南大學旁側,又緊臨於以藝術推動文化的孔廟文化園區,
加上周邊的市立體育場及棒球場,本已於城市中形成熱絡的街區。
學術機構的藝術人文資源與密集的展演活動,特殊的藝文氛圍,
也吸引了許多商家在此經營,而帶動出一條頗具特色的休閒商圈。
在臺南大學提出計畫與積極爭取經費之下,
一個「慶中街美食藝術特區」計畫」也成為了繼孔廟文化園區後,
另一處以藝術談著文化的生活場域。
延伸閱讀:
『台南大學藝區 邂逅柏楊文物』: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0496
『國立臺南大學「柏楊文物館」啟用典禮』:http://boyang.nutn.edu.tw/archive/boyang/report_070628_1.html
『打造美食藝術新勝地~南大舉行慶中街藝術特區啟用典禮』:http://www.cna.com.tw/postwrite/P5/70260.aspx
「臺北好好看」系列-閒置都市空地利用
2010年台北市因推動「臺北國際花博會」而大力整頓市容;
在配合市府這項重要政策下,進而帶動出「臺北好好看」的許多子計畫,
在這項計畫之中,如何將市區中待更新而長期荒廢的閒置土地,
期能透過公資源的投入與鼓勵的方式,
將這些灰色地帶轉化為一處處鄰里公園綠地,以成為再發展正面能量。
這項政策,曾具體地將許多存在於城市角落的大小閒置空間,
成為了一處處生活路徑或鄰里的生活休憩景點。
當時,由市府財政局主導清查公有閒置地,
然而,在229筆土地中僅98筆落實了閒置土地與建築的拆除與綠美化工作,
不高的達成率顯現出政策理想與執行面上的落差;
而對於私有土地,則提供未來的容積獎勵方式,
以鼓勵地主或建商共同配合進行綠美化以改善環境。
當花博結束後,這些當時大力推動的閒置土地再利用政策,
因市政經費無法繼續支應,花木的養護與環境管理等經費,
均要求由各區公所自行籌措與負責;
在多數區公所無能力支應下,而導致多數地方均處於停擺狀態,
甚至逐漸回歸到原來的閒置景況。
這樣的現象,也引發民代與村里長對於政策的許多疑義,
認為不僅公有土地沒有完成綠美化的成效,
而私人或建商的土地所進行的綠美化,卻可以隨時拆除而興建豪宅,
而讓一個本是積極改善閒置土地的政策,於其中產生質變。
延伸閱讀:
「臺北好好看」系列六中山區閒置都市空地利用:http://www.beautiful.taipei.gov.tw/blog/plan-6/view/612-3072
『台北好好看是個好政策!仔細思索也可看到房地產投資商機! 』:
http://blog.yam.com/johnnywu0301/article/28884539
『北市推市容綠化 市民:淪空談』:http://news.ftv.com.tw/NewsContent.aspx?sno=2012326L09M1&ntype=class
『台北好好看? 計劃不周延』peopo公民新聞平台: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60689
延吉小屋-CMP Block+街角創意計劃
有著豐富色彩與藝術視覺的「延吉小屋」,
位於臺北都會中,喧囂的市民大道與八德路之間的延吉街巷弄內。
推廣著文創的風潮,藝術創作觀點「建築」,
在這處寧靜氣息的社區巷弄轉角,藝術的美學力,於環境中激發出熱鬧的環境氛圍。
「延吉小屋」基地為璞真建設與耕薪都更公司所提供的一處待更新的閒置空間,
由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所規劃,
並委由長期經營著文創的「桔禾創意」進駐經營,
分別以著各自的資源與人力,
所合作推出的「街角創意計畫」(CMP BLOCK+)項目之一。
「延吉小屋」以著結合社區咖啡小舖與文創商品展示空間的多元使用型態呈現,
透過藝術資源﹑人文講座與生活美學等藝文活動的引入,
不僅在於成為社區巷弄角隅上的生活節點,也期能成為設計與藝文人士的交流場域。
桔禾創意團隊長期進駐於此,以咖啡的氣味與味覺,透過感性的空間氛圍,
來成為推廣著充滿趣味視覺之文創作品的方式。
「街角創意計畫」(CMP BLOCK+),
自2011年起已分別於在台中﹑台北持續進行一年以上的時間;
計劃的主軸,多在運用城市巷弄內之閒置建築空間,
經由改造的過程,成為社區裡推廣藝術展覽或舉辦講座的藝文空間,
目的在於透過設計與創作的知識分享,
由單一基地的「點」,藉由彼此串連為「線」,再發展為「面」的長期計劃,
透過運用閒置空間活化的創意,來實踐出推廣生活美學的理想目標。
色彩繽紛的「延吉小屋」,運用了安地羊等藝術家的設計能量,
創造出一處以著豐富視覺來聯結室內與街區的藝術空間。
計劃中,「延吉小屋」預計每三個月推出新的主題,來翻新空間佈置風格;
每隔兩個月邀請藝術創作者﹑各類設計領域工作者共同舉辦活動或講座。
即將更新前的閒置建築空間,透過創意來激發出美學力,
而成為了一處充滿人文藝術氛圍,分享著知識與創意的社區休憩空間。
延伸閱讀:
「CMP BLOCK+街角創意計畫」:http://www.cmppj.org.tw/home/P23
「城中藝術街區」
近年來,都市更新在各城市興起,
這塊區域隨著這波都更風潮下,也將於未來改建為高層建築。
而如何在完成拆除重建前,針對這區域中的閒置空屋,
擬定出一套運用的策略,與透過一種妥善規劃的機制,
來激發出最後的使用能量,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企劃課題。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於2010年開始推動「都市果核計畫」(Project UrbanCore〉;
以「UrbanCore」為名,在於意涵著希望透過城市觀點與藝術文化的作為,
將原本在城市被遺忘的灰色角落,以當代城市的文化觀與再發展思潮,
來成為建築與土地在邁向下一代生命的探索與思考;
就如同被啃食殆盡的果核,因為獲得新的養分而得以再度萌起新的生機一般。
因此,計畫的主軸與理想,即在於整合城市街區的閒置建築空間資源,
透過藝術文化工作者的進駐與活動的發生,
而成為孕育與激發空間再生創意的另一種藝文場域。
「城中藝術街區」即是「都市果核計畫」〈project urbancore〉首次推動的第一處基地。
自2010年起至2012年3月結束的這段期間中,
由企業母體忠泰建設提供待更新之閒置建築屋舍,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劃後,
計劃引進各式藝術創作﹑泛設計領域等藝文相關之社群團體到此進駐。
因此,在計畫理想與執行面上,
如何吸引與引入合適的藝術﹑設計等相關族群進駐,
並透過這些族群的創作特質,在街區環境中產生種種藝術作為,
以成為了這些建築空間的「再運用」與激發最後能量的方式,
均是透過了一段長時間的醞釀與號召的操作過程,方得以逐漸完成。
這套策略不僅讓這些即將迎接新生命的建築群,
得以在「廢棄」與「再生」的空窗期,
獲得了一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而不成為城市裡的頹敗區域;
透過了資源提供與整合機制,也促使這些建築得以在生命週期的末端,
還可以透過短期的運用對策,來成為一種社會服務資源。
「城中藝術街區」鄰近於昔日曾有過一段風華歲月的「中華商場」,
就建築本身與其周邊環境,多為四﹑五層樓之鋼筋混凝土造之建築。
早期,因著商業與交通的興盛,相對於同時期的其它城市區域,
此區域的建築,應屬臺北都會首批進行都市更新的新興建築。
然而,隨著區域的日漸老化﹑中華商場的拆除﹑鐵路地下化工程,
與歷經一段長時間交通黑暗期的中華路拓寬工程,
加上都市發展政策的轉變等種種變因,
中華商圈在逐漸落沒後,社區住民也漸漸地遷出,
而演變成為以餐飲小吃店與學生宿舍居多的區域型態。
在「城中藝術街區」運作的兩三年期間,
在各藝文團體的自我運作與基金會的計畫性串聯下,
這塊場域分別以著各式的藝術展演﹑建築論壇或藝文講座等活動,
成為城市街區中的一塊美學角落;
建築的後巷﹑牆面與騎樓空間,也在這段期間成為了另類的創作場域。
進駐的藝文工作者與團體,透過真實的生活往來,成為了這裡的「新」住民,
藝術行為,在藝文人士與「原」社區居民之間,形成了微妙且有趣的「共生」關係:
「原」社區居民,成為一群觀賞者..也於無形中融入於日常所聽聞的展演活動之中;
藝文社群亦透過了種種展演或創作行為,
促使這塊老舊社區與城市街區開啟了另一種對話性;
對於城市或社區居民而言,隨著各式活動的推廣,
透過參訪﹑觀察或參與等行為,與藉由創作﹑設計主題或城市議題的討論,
更成為城市閱讀或知識分享的一種方式。
這類型的場域資源提供,也隨著一處閒置建築由發生到結束,
而再度將能量轉換到另一處具同質屬性的基地,
並以著另一種新的機制,繼續經營出閒置建築與城市環境間的新關係,
因此,「都市果核計畫」(project urbancore〉,
也可歸為一種具「遊移」屬性的藝文推廣計畫。
隨著「城中藝術街區」的結束,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配合北市府都更處的「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簡稱URS),
於昔日的「菸酒公賣局中山配銷處」廠區,運用為期兩年的空間經營權,
將「都市果核計畫」〈project urbancore〉轉置於此基地(URS21)持續推動。
新的計畫主軸在於以「文創產業群聚」﹑「都市再生」與「在地鏈結」為計畫標的,
透過多樣性的創意實驗,來持續探索著城市創意的種種可能。
延伸閱讀:
『建築時尚的「垂直村落」與談著生活情感的「友誼農場」』: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9256682
由北到南,台灣各地均擁有著許多源於日治時期且保存至今的歷史建築聚落;
在諸多的城鄉區域,每個時期也都有著許多默默付出與耕耘的地方人士,
以著一份對於生活環境的熱忱與關懷長期地付出已力。
至今仍能完整保存的歷史建築與聚落,相對於一般的民居建築,
多因當時擁有者的社經地位與權勢,
而得以運用著上等的素材﹑優質的工藝與建築技術﹑具優勢的城市區域選址,
在富裕的經濟資源與權柄運用之下,自然得以擁有著更長的生命週期;
相對於一般的庶民聚落,多源於土地資源與產業,基於生活經濟的供應而產生集聚,
在講求基本居住使用功能的訴求﹑堪用的建材與工匠技術下,
總在歷經天災人禍的生命過程中,隨著物質的日漸毀壞﹑住民結構的變化與變遷;
由個別的修復﹑增建至改建的過程,乃至隨著整體生活區域的演化趨勢,
總不斷地經歷著淘舊換新的「再發展」過程,而多未能留存下原始的樣貌。
在「存」與「廢」之間,不同的時期,總並存著不同的價值思維,
當面對普遍的老舊而無法跟隨當代的普世價值時,
重建與更新,自然成為多數人的價值主流,
然而,當面對著自然綠地在人工化過程中快速減少,生活環境逐漸形成水泥叢林;
居所的自我主張與個別性,日漸形成規格化﹑高層發展的現象;
當深具歷史文化或生活記憶的老舊建築快速地消逝於地景時,
一份緬懷過去的情感意識,又成為了推動保存的集體共識。
在不同的價值觀點中,小眾的個別性,
總在「多數」或“代表”多數的「公權力」﹑專家觀點下顯的「無聲」;
不同的見解與定義,也在不同時空的條件背景下,產生不同的操作模式,
於是,在「拆」與「建」的取決上,
有如天平的兩端,總隨著「多數」價值傾向而有著不同的導向。
建築,無論生命週期的長短,存在,都與土地產生緊密的聯結,
也都在於表徵出一種生活的內容,而有著個別的存在意義。
無論深具歷史意涵的建築,或蘊藏著生活記憶的生活聚落,
在面對拆除﹑保存或轉利用的種種對策上,不同的立場與物用價值,
均各有著同質與異質的價值思維。
時代的演化性,也總讓建築與城市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不斷地替換著不同的風貌。
因此,文化保存的意義,在於一份關於歷史的閱讀,一份緬懷過去偉人功績的貢獻,
但也多在於透過物件的留存,而表徵出一份深切的生活情感。
由臺北「文林苑」﹑到台中「南屯天主堂」與高雄「哈瑪星」聚落
2012年3月,缺乏人權觀點的都市更新法令與機制,
因臺北士林之「文林苑」都更案,而引發「居住不正義」的重大爭議事件。
2007年,樂揚建設在取得都市更新範圍內36戶居民的同意後,
即在此區域推動更新以興建「文林苑」高層住宅。
「依法」,在程序上已達成法定的90%之多數決門檻,
然而,被強制劃入更新範圍的王家,因期能保有祖厝而無意參與更新,
在建商與王家各自堅持己見而無法取得共識情況下,
王家獨自歷經數年的興訟過程,與建商長期抗爭以增取自身權益。
然而,當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先後對王家做出敗訴判決後,
2012年3月,北市府「依法」配合建商要求而強制拆除王家,
導致原本單一的個案事件,快速地引發全國性對於都更法令的種種批判。
在本已欠缺周全思考且有圖利建商之嫌的法令機制下,
王家由原本獨自捍衛著自己合法居所的孤軍奮鬥,逐漸引發更多市民的聲援與迴響;
一批批集聚於此的學生與社會人士,更長期駐守於基地與建商抗爭,
這些景況對應著區域內多數居民的更新意願與建商利益,
不同觀點與立場的對象,
似乎在這個為公眾撻伐的「法令」與政策操作下都難以成為贏家。
隨著事件的持續演化,由學生到廣域的都會居民的種種輿論批判;
由社會學到建築學的學界聲援;至音樂﹑藝文團體以表演來表達異議的活動,
各自均以著不同的見解﹑知識觀點與方式,
來抗衡現行的法令機制﹑建商的掠奪性與抑止過度的都更風潮。
就民主社會觀點而論,這個事件推翻了過往講求少數服從多數的簡單思維,
而深化地探討著少數人應保有的基本人權問題;
也反映出在繁瑣深奧的法令條文下,攸關整體城市發展的老舊社區更新,
常在缺乏法令﹑建築技術與建設經費的情況下,
多數居民往往僅能倚靠擁有專業資源的土地開發商,來進行更新開發的現象。
在抗爭事件發生後,隨著社會輿論的撻伐聲浪,
建商所架起的鐵皮圍籬,似乎成為一道抒發情緒與表達意見的「民主牆」,
或許,過於情緒的文字表達,少了些寬廣的思考與正面積極的建設性,
但面對著更欠缺宏觀思維的政策與法令機制,與建商為維護自身利益的強勢作為,
持續的社會運動與激烈的行動表達,卻也是必然為之的對應性作為。
在市府藉由公權力強制拆除後,
王家與支持者持續地在這片已夷為平地的廢墟中繼續與建商抗衡著;
並在既有土地上,架起帳棚﹑搭建組合屋,宣示著長期抗爭的決心。
面對著早已毀滅的家園,在承受著建商主張的「多數」同意戶權益上,
似乎成為了一場「個體」抵抗「群體」的對立,
然而,公眾輿論與支持者的持續力挺,
卻也形成“更多數”的「公眾」輿論對比著更新區域「小眾」觀點的特殊現象。
隨著「文林苑」事件負面輿論的擴張,都更的社會議題也由臺北蔓延至台中:
台中南屯天主堂所擁有的一塊1300多坪土地,
為范賦理神父在五十多年前透過長期募款與信徒奉獻所購得,
長期以來,也運用於推動當地的福音事工與協助弱勢家庭孩子等社福工作上。
這塊原本寧靜的土地,同樣也在都更法令機制下,產生土地遭強奪的爭議事件。
早於日治時代就已存在的高雄哈瑪星社區,
社區內的建築多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而這個深具歷史意義的區塊,
卻因政策規劃中擬規劃為停車場,而面對拆除的命運。
社區裡29戶世居於此的居民,因此遭市府強制要求搬遷,
而引發居住權益與文化保存的爭議事件。
由北到南的都更議題,不僅持續地引發更為廣域社會議題的討論,
也牽動出都更政策﹑相關法規等行政程序機制的問題,
與關於基本人權﹑居住正義與文化觀點等多元面向的探討。
政策面的整體性通盤檢討自有其必要,
只是,在代議制的現行立法面向與利益團體間的微妙互動關係;
長期以來,多採以專家學者審查背書的行政作業機制,
專業實務與道德,如何促使知識得以成為政策的影響力;
缺乏遠見的政府部門,總在引發社會事件後才被動思考立法與修法的惰性,
都更事件更真實引出了政府﹑專家學者﹑立法機構與公眾間,
對於國家發展與永續經營上的深層隱憂。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士林文林苑都市更新爭議案』: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3%AB%E6%9E%97%E6%96%87%E6%9E%97%E8%8B%91%E9%83%BD%E5%B8%82%E6%9B%B4%E6%96%B0%E7%88%AD%E8%AD%B0%E6%A1%88
『政府強拆士林王家!看懂文林苑爭議』: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571
『都更爭議 台中南屯天主堂:抗議土地被剝奪』:http://www.ct.org.tw/news/detail/2012-01235
『比文林苑更慘 南屯天主堂遭都更霸凌!』: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pr/4/today-o1.htm
『王家翻版?哈瑪星老屋搬遷 居民自救』TVBS: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miffy011820120408183324&dd=201248212048
『《看問題》哈瑪星再造 市府撿到寶』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mar/28/today-south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