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里剪紙藝術村」
位於雲林縣虎尾鎮北溪村的街道上,一序列以紅色白底的基調,
透過傳統剪紙的圖騰,在這處原本平淡的鄉間小鎮上,燃起了一道閃耀的亮點。
藝術家鄭元東與虎尾科技大學師生,在社區團體的協力下,
為村子討論出「北溪里剪紙藝術」的構想,
運用傳統民俗節慶中祥龍、瑞獅等喜慶圖案,藉由大紅色的剪紙彩繪,
完成一幅長約五百公尺(約一百戶民宅外牆)的彩繪藝術街道。
回顧這個計畫推動的初期,
傳統且樸實的村民對於如此大膽的藝術風格,存在不同的意見。
在達成意見的協議後,要製作如此大規模的牆面藝術,僅能利用夜晚時分,
以投影機將設計好的圖騰投影在牆上,再描繪出草稿的線條;
白天,一群大孩子就開始一個人一根刷子,分別在老舊的牆面上刷上紅色的漆料;
前後共耗用兩週的時間,在兩百多人的協力下,終於完成了這幅作品。
完成後,村裡的這條主要生活街區,開始有了新的環境視覺,
對於這處原本單調的鄉間環境,似乎也引領出另一種的生活價值。
當村民看見彩繪圖騰的牆面局部掉了漆,還會主動拿起刷子去修補;
遇見外地的訪客時,也會有人親切地去主動介紹這段彩繪的故事。
北溪里的彩繪創作,以傳統剪紙藝術來成為第一階段的主題,
未來,社區團體計劃繼續計畫,
要進一步將北溪里的農產特色、地方歷史與重要人物等在地人文議題,
作為第二階段創作的推廣主題。
(摘自《島嶼行旅-庄內ㄟ美術館》『由校園走向社區的生命美學故事』篇)
屏東東港-木日水巷人文空間
位處於屏東東港街區的延平老街,
在東港「木日水巷」人文空間創辦人,也為地方文史工作者蘇煌文號召下,
約三十位社區志工以義賣文創品方式募得經費,
再藉由牆面彩繪的方式,為工作室旁一條窄小且不顯眼的巷弄,
以各式的魚圖騰來表現出別具特色的漁村風情。
這項活動也吸引了中山大學社會系師生約五十餘人共同響應,
除了以藝術來改善巷弄空間外,師生也透過集體參與的過程與居民的接觸,
廣泛學習著地方漁業文化與歷史背景,進行在地產業發展研究的田野調查工作。
在這裡所談的藝術,不僅熱絡了社區居民間的生活情感,
也讓年輕人經歷了一段難忘的社區服務機會,
而透過與地方居民的緊密互動,學習到許多書本知識所無法給予的社會人文課題。
相關新聞:東港「木日水巷」營造老街小巷新風貌:http://video.udn.com/video/Item/ItemPage.do?sno=344-233-2B4-233-2B303b3131334-233-2F3d3-2B3d
屏東縣鹽埔國中-校園環境藝術裝置
這處位於南部城鄉地區的中學校園,
雖沒有寬裕的教育經費,但卻有著一位關懷社區﹑熱衷美學的林素梅老師,
總是以著一份熱忱的心與旺盛的創作力,
帶領著這裡的孩子,年復一年地在校園裡激發著環境藝術的新議題。
序列的藝術物件,有如每個學年的“入學新生”般,
在不同時期的討論與發想下,依序地進入了校園;
從陌生到熟悉,由充滿好奇與新鮮的遇見,到日常親密的相處,
這些長駐於校園裡的藝術,也逐漸成為了校園環境中的重要內容。
對孩子來說,這些可以是個學習生活裡的陪伴,也可以是遊戲世界裡的同伴。
藝術,總愛以著談論美學的言語,
年復一年地,跟孩子們分享著不同時期的校園生活故事;
但也像個美術老師的“分身”般,總在每個上下學的時刻裡,
教導著如何以藝術閱讀環境;
一起學習與彼此接力地,在未來造就出更美麗的學習環境。
藝術的形體或內容,訴說與想像著自然生態中的種種;
藝術物件,以著不同的視覺趣味,“點亮”了校園裡的每個生活角落與節點。
環境裡,也因為這些來自師生創意的“新物種”,
既熱絡出校園裡的人文風氣,也更豐富了美學的氛圍。
藝術與藝術彼此串聯著..也聯結著孩子們的生活,
這可以是一堂堂的「藝術與人文」課程,也像是一本本生動活潑的生活繪本,
在校園裡創造著一篇篇藝術的故事..也在這些故事裡,看見了孩子們的長成。
「藝術」,也有如種子般地在孩子們的學習生活裡孕育著,
一段段的知識學習與動手做過程,藝術的種子,在校園裡不斷擴張與蔓延..
孩子們創作的每個小小作品,均意味著個別的生活記憶與創意的想像,
藝術,“一頁頁”地記錄下孩子成長過程的生活日記;
一座座師生集體創作的成果,也“一本本”地累積出屬於這裡的生活美學誌。
藝術在這裡,並不僅是一個視覺上的議題..也化身為一組組校園家具,
總在那午后時分,邀集著孩子坐在大樹下,說著故事,照料與陪伴著他們。
藝術,藉著生活視覺中的閱讀,激發著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
“童言童語”地道出一段段有趣的校園故事;
隨著這些孩子們在校園裡不斷地累積出的創作故事,
「故事」的創作張力,有了更大的能量,開始在這小鎮的社區擴張著..
“更大聲地”地朗讀出一篇更長﹑更有趣也更美麗的地方情事。
屏東縣鹽埔國中「社區一家口袋公園藝術創作」計畫
這是一道中介於校園與社區間的牆;
牆外,那條孩子們的通學道,也是社區聯外的生活街道,
於日常中,平凡地陪伴著當地人們的生活與進出。
一群師生的創意,改變了這道牆的平淡..環境開始有了表情,
藝術,不僅重新賦於這道牆一股全新的生命力,
也在社區裡開創出另一段新的美學經驗。
藝術裡的圖案,以著孩子的美學言語,訴說著自己喜愛的故事,
“一頁頁”的創作出遊走於真實與超現實之間的生活繪本。
在這些故事裡,有著你我的甜蜜回憶;記錄著關於我們的成長過程..
而成為了“一本本”屬於孩子們的相簿;
孩子們的創作,也寫下了一段屬於社區人們的生活誌。
森林與海洋的動物們,成為圖案裡的故事主題,
在孩子的想像裡,這是一種生活的寫真;
在創作的過程之中,也曾有段另類的「遊戲」樂趣。
孩子們以著創作說著一段段「童話」繪本裡的故事;
然而,這些「童」「話」的故事裡,其實也藴藏著自己成長生活的情事。
豐富的色彩,動人的線條,勾勒出一幅幅豐富的生活繪本..
路旁的這面藝術,承載著孩子的創作與夢想,
社區裡的這道牆,化為一條有著時間與記憶的「河流」..
此時的完成,意涵著另一個起點的開端,也標示著另一個新生活主題,即將開始..
「這時」的孩子,在生活場域中創作著「這裡」的生活故事,
未來,他們的孩子,也將以著更有趣的方式,繼續說著更精彩的地方故事。
「2011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劃」
以農維生的屏東鹽埔鄉,其低經濟性且缺乏穩定的農產收益,
對於多數居民與地方上的孩子們來說,
忙碌於「有做才有收」的農務生活,方為求取生活溫飽之應有生活步調;
藝術美學,在這些簡樸的聚落中,或許,總存在著既不實際也遙不可及的價值觀感。
然而,藝術所能論述或給予的,除了美學與教育功能之外,
還可以有著怎樣的價值,這也是素梅老師不斷思考的議題。
偏鄉地區長期以來總面對著經費與地方資源的欠缺,為了推廣社區文化與美學,
素梅老師能做的,就是配合著各項公私部門的經費補助,把握每個計畫申請的機會;
不眠不休的計畫書撰寫,或許,可以爭取的,
不過僅是一筆數萬或數十萬不等的微薄經費,
但對於他們來說,卻都是極其珍貴的資源。
2011年,這群師生奮力角逐「2011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劃」,
他們的提案,不僅在激烈競賽中獲得了高度肯定,
在數百件的計畫提案中脫穎而出,而獲得了一筆五十萬經費的補助;
五十萬,或許對於一般法定的公共藝術計畫而言,常是無人問津且顯的操作困難,
但這對於這群師生們來說,他們不僅看見了自己長期的努力成果獲得廣大認同,
而在精神上獲得莫大的鼓勵,
這筆經費對他們來說,更是一次可以在理想實踐上的重大支助。
藝術美學,對於他們來說,
並不在於尋求自我的創作舞台,而在於追求著另一種生活與生命價值的體現;
藝術,是一種服務地方的方式..
透過美學力,可以成為改善單調且缺乏色彩生活環境的具體能量:
「公共藝術的意義,是建構在人與環境間的那份情感,並非讓藝術成為一種霸權!」
在素梅老師的美學思維中,她在乎的是怎樣透過美學教育的作為,
讓這群地方上孩子們間的情感,能更為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如何透過一段段協力與參與過程,讓他們更認識與回饋這塊陪伴著自己成長的土地。
這群地方上的大﹑小孩子們,
長期以來,默默地用著藝術的能量,以著不同的創意與創作力,
藉由壁畫﹑拼貼或雕塑的創作方式,默默地在鄉內許多村落內的每處角落耕耘著;
各有其趣的創作型態與主題,也開始讓一個個原不起眼的社區角落開始亮了起來。
在這處以農業為主的偏鄉環境,地方上的孩子,其家庭經濟條件多不富裕,
或許,因參與了一段段集體創作過程,
而獲得了一份學費或補貼生活所需的微薄供應。
「素梅老師不僅教導著我們這群家境多不是很好的孩子,
如何去靠著自己的力量,去獲取生活的供應,
更讓我們看見自己是有能力可以為家鄉做出一點貢獻。」
常跟隨著素梅老師一起奔波於各村落創作的孩子們,
分享著在參與過程中,另一種關於生命意涵的真實感受與心情。
這群師生長期的付出與努力,不僅逐步豐富了城鄉中許多生活角落中的色彩;
歷經每一段「美化」環境的過程後,所呈現出的美麗視覺成果,
更已超乎藝術美學本身的價值論定,
於其中,地方居民們看見了自己孩子們於未來的希望,
孩子們更看見了自己對於家鄉的傳承使命與信心。
幾年來的教育經營與努力,目前已有四十多位分別由大學到小學的鹽埔孩子們,
陸續加入了素梅老師的創作團隊。
其中,有的是鹽埔國中的孩子,有的是畢業離開學校的高中或大學生,
還有一群尚在小學階段的孩子們;
老師帶領著大孩子,大孩子引領著小孩們,一次次地攜手完成了每一次的「任務」。
這股源於校園美學的能量正日益擴大著..
美學的能量,隨著這群師生的推動,
不僅由鹽埔國中擴散到鄰近的各級學校﹑各個社區;
不斷凝聚的能量,也讓藝術的美學力,在各鄰近鄉鎮社區中蔓延著..也擴張到了市區。
藝術裡的創作,不僅深化為一種凝聚社區的人們情感的方式,
更激發出許多人的生命視野與對於土地間的深刻情感。
「未來,除了陸續在各個村落繼續推動美學外,還要廣泛地推動社區藝術課程,
要讓更多的人瞭解美學的力量,一起攜手來經營出更美麗的家鄉;
每一段的美學成果,未來,不僅希望可以彙集成為手冊﹑影片,
還可以透過圖文影像來更強化出對於鹽埔在地人文的推廣能量。」
似乎,多年以來於鹽埔所經營出的地方美學成就,
正將邁入另一個精彩可期的起始點。
在歷經了不知多少個寒暑的日子,這段走出教室的教育工作,
發展到了2012年底,孩子們在素梅老師的帶領下,
不僅由美術教室的學習場域,走遍了鹽埔各地鄉鎮,
校園裡也多了更多孩子們的留給學校的作品。
「我的美術課不收作業,只收夢想!」
老舊、單調的街景,鹽埔與其他地方一樣,多呈現灰色調、紛亂的環境色調。
「不美麗的東西,反而才是一種激發美麗的力量!」藝術所能論述或給予的,
除了美學與教育功能之外,還可以有著怎樣的價值?
這也是素梅老師不斷思考的議題。
『許多偏鄉的孩子,往往隨著升學與工作遠離生長的土地,到了遠方的都會發展時,
家鄉的發展與生活情事,也不再是他們會關心的事,
曾在這裡的童年,逐漸成為一個失去情感的過往。
素梅老師在美術課上,換了另一種方式去帶領孩子們操作建築模型,
引導著孩子去思考未來的環境願景;「有一天,他們可能會有機會蓋自己的房子,
修建爸媽留下來的老宅,
如果,他們從小對自己的家、生長的社區及這塊陪伴成長的土地,
可以在心中有一個願景,那此時所醞釀,就是一種未來希望的潛在能量!」
也因此,美術,不僅是學校裡的一堂課;
由校園走向社區,
美術,是一種生命教育,透過美學的思考,來拉出一條創造夢想的生產線。
「我的美術課不收作業,只收夢想!」這是素梅老師給孩子們的觀點。
任何一個人都難以倚靠自己的能力去改變世界,但卻可以藉著小小的夢想實踐,
來成為對別人的影響力,而邀集更多的人來共同營造未來。』
本段文字引自於:《庄內ㄟ美術館》『由校園走向社區的生命美學故事』篇: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0366351
『藝術,在這裡談的並不在於單一的美學觀點,而在於一種生命成長的陪伴,
一種由自我的自信到群我關係的學習。
日復一日的帶領孩子們到處創作,就教育的意義來說,即在於本質的回饋;
素梅老師認為,孩子們從事這些環境藝術的工作,就是讓他們學習與體認到,
自己其實是可以有能力來成為環境的改革者。
跟著老師在鄉裡跑遍一個個社區的創作經驗中,
大小孩子之間學會了怎樣彼此體諒與相互扶持,
孩子們開始懂得如何去關懷與親近每個人。
「孩子們總會長大,這些經驗,
對於即將遠離家鄉的孩子來說,更形成了一種對這裡的情感牽絆;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知道,自己就是未來社區中具有影響力的耕耘者,
引導他們在培育自己生長的土地上,發現自己的定位,肩負起守護的使命感。」』
本段文字引自於:《庄內ㄟ美術館》『由校園走向社區的生命美學故事』篇: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0366351
延伸閱讀:
『美術作業上臉書 多「讚」多分』: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nov/17/today-south6.htm
「社區一家口袋公園藝術創作」計畫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1439717
『鹽埔美力勇奪社區一家計畫首獎』,CAN中央社:http://www2.cna.com.tw/News/aEDU/201202110188.aspx
青年自組團隊志工服務計畫-嘉義縣同濟中學
隨著車站建築的更新,既是嶄新的交通節點也談著新生活路徑的新車站,
在新的建築空間設計中,坡道式的路徑與天橋,引導著新的進出方式,
也改變了過去穿越鐵道兩邊的生活習慣。
新的車站環境,也讓這處在舊車站時代曾經熱絡一時的地下道空間,
在人潮散去後,更顯的幽暗與孤寂。
眼見著逐漸頹廢的街區空間,與那份漸漸淡去的那份場所記憶,
為了讓這處地下道空間得以再度活化出新的生命意義,
嘉義縣同濟中學曾冠方爭取了青輔會志工服務計畫的經費補助後,
開始號召了一群熱愛畫畫的同學,運用2011年的暑假期間,
一起集結於此,創作出了以表現當地農產特色﹑談著在地生活趣事的彩繪圖騰,
共同展開了一段難忘的「藝術人文之旅」。
這群大孩子們透過創作,討論著關於大林的在地生活,談著糖廠與農業的今昔變遷,
一起激發著美學的創意,藉由簡單卻豐富的藝術語言,來成為閱讀與推廣大林的方式。
談著在地的圖騰,穿插著更多廣域的生活議題,
雖各有著不同的切入點,但都有著同樣想讓這條地下道空間得以重新再生的期盼。
畢竟,計畫的意義,並不僅在於藝術美學的推廣,
過程中,一份凝聚著人與環境間的關懷之情,更在於表達出另一種抒發在地情感的心情。
延伸閱讀:
『同濟青年捲袖彩繪__地下道變身為藝術空間』-青輔會官網:
「尋找夢想方向」-屏東縣新埤鄉萬隆國小
繪本式的圖騰,在這南部的城鄉小學校園中,不僅成為了新校園裡的視覺焦點。
也在這寧靜的社區中,帶動出一個地方美學的閱讀主題。
隨著新校舍的完成,小小的校園環境開始有了全新的樣貌。
然而,旁側一座老舊卻未達法定使用年限的公共廁所,
卻在生活環境裡,帶給師生與居民們些許負面觀感,而顯的美中不足。
向來致力於美育教育的校長林進生,與美術老師黃德誠討論後,
開始對這座公廁發想出一套創意改造計畫:
黃老師號召所指導的鳳新高中﹑潮州高中等校美術班學生,
運用2011的暑假期間,以一周的製作時間完成了這個美學計畫。
「尋找夢想方向」,成為了屏東縣新埤鄉萬隆國小這段環境與生活美學的創作主題。
在社區的大孩子們共同努力下,在這處小朋友的學習環境中,
開創出一“座”充滿夢想的「神奇花園」;
原本破舊的水泥建築,也赫然化身成為一座大型的校園公共藝術。
簡單的製作﹑微薄的教育經費,在創意與美學的巧思下,創新出環境的新視野。
彩繪,雖是一種「普世」的方式..但也因為熟悉與豐厚的經驗累積,
而以著簡單的美學語言,成為一種改變環境的方式。
藝術圖騰中,一群孩子們在一片綠意盎然的森林中,
玩著玩著紙飛機﹑帶著地圖與羅盤,
一起與著大嘴鳥及更多隱藏於其中的動物們,玩著“探險之旅”的遊戲;
“森林中”的「告示牌」寫著「成功與成材」,
似乎,在這段環境美學的主題之中,
也意涵著樂觀進取追求未來人生夢想的教育性議題。
延伸閱讀:聯合影音網: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30272
彰化縣埤頭鄉庄內村的入口意象
位於彰化縣埤頭鄉的庄內村,就如周邊的農村聚落般,
於簡單平常的環境中,過著簡樸的生活。
在日復一日的生活歲月中,村長與村民們」總覺得社區少了些什麼,
似乎也感覺缺乏一個「地方」特色。
當這樣期盼求新求變的思維被提出,
就陸續獲得居民與鄰近的明道大學師生的迴響,大家集思廣益地,
開始構思如何為社區創造一個足以標示社區特色的入口意向。
樸實的農村生活,對於這個環境藝術的構成,村民想到的,
是如何運用簡單的生活素材與資源回收物,
以創意來展現這個想要談美學的社區。
於是,學校的大孩子們與村民,收集了本已廢棄的鐵桶﹑廣播喇叭﹑腳踏車龍頭,
以具巧思的重新拼裝﹑組合,再以油漆塗裝表面,
陸續完成序列色彩繽紛的裝置藝術。
這序列表現農村風貌的藝術創作,
分別成為水牛、豬仔、稻草人及水鴨等“家族”成員,
豐富的色彩視覺不僅成為社區的亮點,
也共同成為這生活聚落的形象「代言」與迎賓者。
「梅開五藝‧活力校園藝術展」-嘉義梅山國小
一序列意味著新世代觀點,以著各式生活素材組合而成的裝置藝術,
在這座已擁有百年歷史的城鄉校園裡,開展出獨具特色的校園風景。
一個大學與小學的合作契機,帶動出一個特殊的展覽主題;
小學校園成為了另類的“新一代設計”的藝術展場;
童趣的藝術,成為了那些大朋友與小朋友們,一段有趣的生活對話。
這個展覽為學校教師及校長,
委請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系林正仁教授策劃與主持,
以僅六萬元之藝術教育經費來協助推動與執行。
本計劃所展出的五件成果,均取材於日常生活物件或環保素材,
以創意激發出一段關於校園環境美學的討論。
來自大學校園的「大朋友」們,
分別以意味著「馬戲團」精彩戲碼﹑「機器人」情節﹑
講述「兒歌童謠」記憶的場景,及民俗故事裡的動物主角..等主題,
以著饒富童趣的藝術語言,帶領著這群“藝術團隊”進入到了校園,
與這裡的孩子們,分享著一段新鮮有趣又動聽的夢幻故事。
五座呈現於校園中的作品,其創作議題是以梅花的五片花瓣,
來意喻『打造啟蒙、生活、知識活化校園』的教育意涵。
在這段過程中,小學校園成為了另類的藝術實驗場域,
大學裡的學術研究,透過了實務操作,而得以具體化為一種理論實踐的方式;
對於這處城鄉裡的小學而言,也透過藝術進入校園的機會,
而經歷了一段有別於教科書的教育與學習過程。
由大學裡的課堂到小學裡的生活場域,
均分別開啟出一段特別且深具創新意義的校園美學運動。
序列的藝術,像是群剛“轉學”進來的五位“新同學”,
由新鮮﹑好奇的歡迎儀式,逐漸成為學習生活中的重要同伴,
也開始在校園裡,陪伴著充滿活力且熱情的孩子們,一起讀書與遊戲。
「住民觀點」下的環境美學作為,相較於「藝術百分比」法令機制,
顯的更具積極性且饒富創意。
美學的議題,總是持續地在台灣的許多城鄉中發生著,
在地的住民與孩子們,以著自我的創作思維與技能,
在環境中去探索生活中的人文美學;在生活中去創新環境,
努力地開創出更新的在地生活美學議題。
延伸閱讀: 梅開五藝‧活力校園藝術展 http://ricewarm2.pixnet.net/blog/post/34499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