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迎春囍耀臺北」-2011台北燈節主燈
由2010年之「福虎生風好運到」到2011年的「玉兔迎春囍耀臺北」,
台北燈節的主燈,由傳統的抽象構成,逐漸卡通化為更可親的表情。
傳統習俗的「十二生肖」角色,總會在每年的元宵節慶中,
彼此接力地,在各地宣告著了一個個象徵祝福的主題。
元宵節,就華人地區的文化意涵而言,
重要的,或許並非是那些燈的裝置是否夠藝術,
有趣的,是每個世代的孩子們,可以跟著爸媽或鄰家好友,
一起提著燈籠,一起散步與嬉戲的遊戲。
在那幾個團圓的夜晚裡,集合著一家子的團聚,
說說聊聊著,過去那許多個忙碌日子裡的生活情事;
那樣的時光,或許就是那年最溫馨的回憶。
「兔寶寶找太陽」-2011台北燈節公共藝術展
由「燭光」﹑「燈泡」至當今可程式化的數位LED燈組,
「花燈」的媒材,始終跟隨著人文科技的演繹,
在不同的時代,呈現著不同的樣貌與神情;
當代藝術觀點下的「燈」,
也引領著一群群熱愛藝術的粉絲,跟隨著..找尋那散佈於城市裡的美學。
「兔寶寶找太陽」-2011台北燈節公共藝術展(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無骨架的充氣式兔子燈,雖在構成上與傳統花燈有著差異,
但同樣地,都在於這段節慶的日子裡,
一起熱絡出一片片歡樂的氛圍,
一起成為這地方的人們,難忘的生活記憶。
台北捷運中山站分別以兔子燈與蘿蔔燈,共組出今年的「兔年」主題。
近年來,以「光」為題的城市文化活動,在各國際城市間不斷推陳出新下,
逐漸成為一種城市美學運動的流行趨勢。
當代科技文明的特質,
「花燈」, 也在民俗的「燈節」文化活動中,
由以往的靜態展覽, 藉由複合媒材與科技的結合,演化為動態的舞台演出。
不僅豐富了觀賞的視覺經驗,
也讓這「花燈」美學,有著更多元的文化閱讀性。
國父紀念館的主燈秀,結合雷射燈光﹑水舞等複合媒材的展演,
總吸引著來自各地的遊客;
這樣的美學性,逐漸成為城市文化行銷的最佳對策,
文化的內容,也在精彩的展演中被閱讀著。
傳統樣貌的花燈,
在美學價值上,對於當代藝術創作者來說,或許偏俗了些;
當代視覺藝術的燈光裝置,對於一般人來說,也有別著傳統文化與生活印象,
也許少了那一點點“人味”;
兩者之間,
文化,成為藝術創作的背景,
藝術,也以另一種城市美學的論述性,來成為一種閱讀文化的方式。
在兩個不同切入點的燈節活動中,
一個在於「傳承」著傳統文化的既有,
而另一個則是試圖著以當代藝術的觀點,成為文化「創新」的論述。
因此,在參與的族群上,
也分別存在著一般公眾與泛設計﹑藝術族群的差異性;
不同的對象,站在不同思維與角度,
在「文化藝術」與「藝術文化」之間,總有著不同的價值標準與閱讀上的看見。
台北當代藝術館維持著台北都會近年來以數位媒體所構成的「光畫藝術」,
來成為詮釋台北都會人文與生活主題的內容。
燈節,意藴著一種高度地方性的習俗文化內容,
可見的,是兼備著集體記憶﹑價值認同的視覺元素;
並以這些文化藝術的元素,去塑造出這特殊的節慶氛圍。
無形中,我們總會在每年的這個日子裡,
去紀念,去歡慶,去感受到生活於這塊土地上的美好。
台北紅樓以近千個傳統燈籠,以「遊戲機」畫面的概念,排列出序列的兔子表情。
在華人地區裡,「燈」這個有形的文化元素,
本為「元宵」這個無形的民俗文化表徵方式。
「燈節」的內容,原是一種庶民藝術的「集體參與」與工藝師的藝術創作;
花燈藝術,在當代的價值思維演繹下,
更熱絡出跨地域性的集體參與性,與成就出更多創作類型的藝術性。
燈節的藝術文化,由起初到當代,
始終都為一種深具文化厚度的公共藝術類型。
伴隨著主燈的主題展演,每年由學生與各社區團體所創作的主題「花燈」,
即是一場場熱絡的「集體參與」過程與成果。
不同的族群創作下,不同的視覺創意,在共同的『兔子』主題下,創造出不同的美學內容。
多人參與﹑多元類型的「公共藝術」,不同的創意,共同展演著一個關於燈節的文化主題。
在這樣充滿歡愉的節慶氛圍中,
總會讓大家想帶著孩子們,
一邊提著自己的小燈籠,一邊看著一座座美美的大燈籠,
一起留下美好的生活記憶。
「地方」觀點,始終都是強烈地彰顯著在地文化的自明性。
在這年度的習俗文化中,
燈節元素既是重要的文化符碼,也是一種約定共有的公共議題。
「花燈」,在這樣的節慶文化中,
結合著傳統工藝與庶民觀點的常民美學藝術,
經由一種在地﹑傳統的工藝技術產出,來陳述出這個文化美學的公共性本質。
在時代人文觀點的演繹下,
「花燈」,由「集體創作」與『工藝美學」,逐漸擴張到當代藝術創作領域;
日趨多元的藝術型態與作為,也逐漸地加入了這個文化的內容。
當代藝術的介入,自然可以在這樣的文化中,
去成為一種呈現的方式,一種閱讀的工具,
但並不足以藝術的語言,「再定義」出關於這個節慶的文化性。
在台北市南海路與牯嶺街口的路樹上,一序列抽象的視覺圖騰,
在這生活區域中,也以不同的「藝術」觀點,呼應了這個節慶文化的主題。
這序列的裝置藝術,在日間也以其繽紛的色彩,
提供來往的人們一段有趣的視覺經驗,與豐富著街區的表情。
以「光」來成為城市美學活動的方式,
近年來,也逐漸由政府機構主導的傳統文化節慶的「元宵燈節」,
擴張至各式的新興城市藝術文化活動﹑NGO團體推動的「光祭」活動,
而成為城市美學運動中的一種流行語言。
每年於法國里昂所舉辦的「燈火節」(Festival of Lights,Lyon),
也有著與台灣燈節類似的文化藝術主題與型態:
里昂燈火節約在每年的十二月八日,
但依往年的慣例,活動的期間並不限於這一天,
而可能是一週或以上的時間。
活動的內容主軸,均是以『光』為題的各式裝置藝術與光畫藝術等項目,
光畫藝術的內容與構圖主題,
以不同的藝術呈現方式,結合古蹟建築的特色,
綜合著各類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鋪陳出關於這個節慶的地方故事。
其間,並輔以表演藝術等各式的藝文活動,城市的民眾也會依照習俗,
在自家的窗台﹑陽台置放著燭火,於是,夜裡的城市街景中,
可見四處的燭光彼此交織成一幅十分溫馨感性的景觀。這樣的地方習俗活動,
在歷經了一段時間的演繹與創新,民宅與公共空間共同整合,
以大規模的城市美學議題來成就出城市行銷的文化性與經濟性訴求。
(可參酌:城市公共藝術美學的文化性(二)-節慶式公共藝術: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7949161)
2010燈火節‧里昂(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d_bItfaL9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Pkrvuui24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EXLlVMTSE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MVxt2vy2j0
以「燈」﹑「光」為題,不同的藝術創作,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聚落中,
不同的觀點﹑型態,有著另類的文化藝術思考方式。
當藝術創作本身開放了自我,而引進了更多人的參與後,
藝術本身,也有了更多元的觀點,來豐富出更廣域的生活議題。
在這個「藝術」的內容中,集結著不同拜訪者的文字,
來成為關於作品的內容;
作品本身,也試著以不同的聲音與意念,
來訴說著一段段關於城市與生活的觀點。
城市是一個有形的文化載體,
燈節是一個無形的文化內容。
如果透過當代藝術行為,來成為一種文化元素的創新,
重要的,已不在於藝術創作本身的自我性,
需要被思考的,是這樣的創作,能否在不同的價值思維下,
以積極性意義的藝術作為,來成為講述歷史文化的那個“說故事的人”,
引導著人們,於其中感受,
並閱讀著可能已經逐漸淡化﹑質變的傳統文化記憶。
而藝術本身,也在其中看見了自我在文化中的位置。
在燈節裡的「藝術」文化與「文化」藝術之間,
似乎總在天平兩端,在不同層面的同質與異質性之間,
論述著相同的文化議題,
答案,會是豐富的..但也充滿了很多的不確定性,
但唯一明確的是,
那些溫暖的燈光,在這樣的節慶氛圍中,那些溫馨夜晚的美好時光裡,
在這地方的人們,由「家」的團聚,擴張為更多家庭於城市中的“團聚”;
或許,當人們看完了這一段段「燈」的展演後,
回家一起吃一碗暖暖的湯圓,一起分享著這段生活經驗,
準備著,
新的一年,即將再開始..
延伸閱讀:
2011台北燈節:http://www.taipei-festival2011.com/
2011台灣燈節:http://www.taiwan.net.tw/2011taiwanlantern/1/
2011台北燈節公共藝術展:http://www.2011taipei-palantern.culture.gov.tw/
2010燈火節‧里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d_bItfaL9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Pkrvuui24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EXLlVMTSEI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MVxt2vy2j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