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台北燈節-公共藝術燈區
今年的台北燈節延續著去年的操作方式,採以光畫藝術的型態,將市府建築當成公共藝術主燈,
只是較去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光畫演出,加入了民眾的大頭貼,
光畫的主題更廣地邀集了國內擅長於視覺藝術的藝術家作品,
變化性也較為豐富些。
只是,或許展出型態與去年類似,參觀的民眾似乎有稍稍減少些的感覺。
連續兩年採光畫藝術的型態,來成為台北燈節的主軸
都有著一個共通的問題:光畫藝術的展出,首重的是光與色彩的精確呈現,
但市府對於場地的配置,兩側有傳統的花燈,市府前有強烈的舞台燈光,
加上既有的廣場兩側的路燈,這些紛亂的光源,每年都大大地降低了光畫放映的品質,
於是,藝術性無法彰顯,視覺上因受了干擾而亂成一團,
很訝異的,是市府部門的整合能力與解決問題的對策,
或是當時擁有執行審查權力的專家學者怎沒人有意見。
在藝術成效的表現上,視覺構圖與投影技術為藝術成果上的重要關鍵內容,
也因為光畫的特質,環境本身的適切性,內容如何與既有環境特質的結合度,
都應回歸到專業且整體規劃的城市美學論述,
而非僅於影像於建築的投射行為。
同樣以光作為節慶式的城市美學活動,法國里昂( Lyon)每年舉辦的燈火節(Festival of Lights),
即是以整體城市觀點的方式來鋪陳,都市環境﹑建築﹑以光為主的藝術裝置,
都在於不相互干擾,且能共顯出關於燈火節的文化主題性。
註:參考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MyphK_Jvtu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zSzcbBFjGk
應映著『虎年』的主題,市府前設置了一個有表情變化的大公仔。
傳統的紅燈籠﹑當代感的造型燈飾,不分宗派,不分族群地通通呈現在會場,
總之,神明的保佑,許願卡的寄託,....反正能感覺有祝福到一年的好運就好。
過年嘛,總是要熱熱鬧鬧一點,於是就給他拉..拉..通通給他拉進來就對了,
似乎這也對應到台灣總偏愛吃到飽﹑可以吃到各國美食的自住餐吧,
就是一定要什麼都有...,所以也什麼都不奇怪囉。
真的可以感覺出台灣文化的多元性!
文化本身即意涵著關於地域人文的公共性,文化本身並不須特殊的定義,
隨著時間軸的推演,在群體約定共有的集體價值認同下,經由不斷的傳承﹑演繹過程,
在不同的人文發展階段,鋪陳著不同的詮釋方式。
燈節,是昔日的火把﹑點蠟燭的紙燈籠,到後來的燈泡與塑膠材質燈籠,
也由靜態的呈現方式,逐漸進化為動態,圖樣也由具像拓展為抽象或時下流行的主題,
因此,本質上,『燈』本身是一個載體,所傳揚的會是一個地方性的主題內容,
於是,過去的主燈,其主題性多以十二生肖為主,發展至今,
也開始嘗試著一種當代藝術的類型,來成為燈節文化議題的創新方式。
隨著科技的不斷追新,在當代的藝術類型上,
隨著藝術創作者的風格特質﹑技術與創作觀,而不斷地日趨多元地呈現出不同的樣貌。
以光畫這樣的新媒體藝術來成為一種在地傳統文化的詮釋方式,
自然也符合一種文化創新的價值觀點。
然而,創新,不在於一種內容的置換,
而在於以一種表現方式的創新,去回應文化的內容本質,賦於更豐富的陳述方式去往下傳承。
近兩年以新媒體概念的光畫藝術來詮釋這個文化性,
關於燈節文化的表達,逐漸被簡約為圖案的視覺表現﹑在地藝術家作品;
將實體的建築轉繹為燈籠,光的操作,由以往的由內向外的漫射,
轉換為由外向內的投射,
關於這個『燈』的皮層,多僅關注於皮層的視覺表現。
然而,在日趨全球化的趨勢下,對於這個在地文化特質的再詮釋性,
2009台北燈節-新媒體公共藝術主燈
這一年的台北燈節,應算是對於傳統習俗主燈的藝術構成上,有個頗為創新的作為:
環保概念的置入-改革以往的傳統主燈,在過完節慶完成展示之後,即成為一大型的廢棄物,
一場華麗的風光之後,無人再聞問。
這個主燈,計畫由數千隻大小不同之充氣塑膠體組織為一圓形大燈籠,
在活動結束後,即可拆解還原為小型充氣玩具,並計畫轉發給北市較為偏遠的山區小學,
在不同的校園中,經由學童們的重新創作,再度展現出不同的校園藝術。
改變傳統主燈的型態印象-過去的主燈,多取題為當年的十二生肖,
以大型的燈具裝置,帶動不同的團體所致做的各式中小型燈具,
以踩街﹑定點展示等類似嘉年華會的方式呈現,
而這年的『鼠』燈,保留了『紅色』﹑『十二生肖』等元素,
但卻是由小燈的『點』組合為『體』,配合內外交替的燈光變換,
來形成這年主燈的特色,與提出了一種文化創新的觀點。
雖說,民眾的接受度不一,
但本質上,卻是較後兩年以光畫藝術構成的方式,
文化特質的閱讀性較高些。
2008台北燈節-(公共藝術)主燈
需要思考的,應在於文化表徵的標示與跨地域閱讀的自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