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探索美學之旅的開始

 

跟隨著美學訊息,探索著許多村落的蹤跡,常是誘人的旅行動機;

一段段尋訪美麗故事的旅程,與素昧平生的人們邂逅,

更是旅行中最為動人的生命風景。

村落裡的藝術,隨著那些微溫微暖的人與微笑,

靜靜地等待著旅人到來,訴說著關於這裡的故事。

 

以「庄內ㄟ美術館」為名,「庄」既是講述著村莊觀點,

但也透過「country」的雙關性,意涵著台灣實存於全球之「國度」;

「館」亦非狹義於「房子」,而在於闡述美學行為之於生活「場域」中的環境經營觀,

因此,透過每個故事所論述的,不僅在於藝術面向的視覺感官,

更在於透過「非藝術性」的生活美學觀點,成為村落美學之於土地與人之間,

種種相依存關係的探討方式。隨著以創意來彰顯在地文化的思潮興起,

無論在於地方人文特色的推廣、觀光產業行銷、偏鄉聚落的活力再生…等議題,

多年來,透過美學來成為村落經營的方式,早已成為了一種被廣泛運用的對策。

 

同樣的「彩繪」,在不同城鄉小鎮當中,可以是素人觀點的愛鄉運動,

也可能成為生命教育的學習方式;在宜蘭跟雲嘉兩個地區,

「水」的議題所訴說的,並非僅於藝術之美,而在於因為失去(休耕政策、地層下陷),

所激發出另一股重新再出發的正向動能;

藝術,之於原民聚落,是一種生存的方式,更透過美學的能量,

在面對逐漸失落的文化景況中,開闢出一條尋根的道路;

對於雲林的台西海口村、台南後壁的土溝村或屏東的鹽埔國中來說,

在面對資源匱乏的環境中,藝術所帶動的,是一股看見盼望的教育能量;

嘉義新港Q版娃娃創新了傳統工藝,對比著南投魚池山楂腳於921震災後的重生故事,

都深刻地分享出長期耕耘後的聚落生命價值;

由都會裡的美學事件起頭,以日益消逝的眷村作為結語,

更在於透過都會觀點與村莊思維的撞擊,來對比出藝術於不同的生活場域的存在意義。

 

經年來,島國型態的台灣,多因政治、種族區分或產業經濟…等種種議題的紛擾,

使一種共居的生活意識於無形中逐漸分割、碎化。

源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每一段美學事件,在不同的生活領域上,展演出各自的生活戲曲,

也表徵出不同的住民觀點。故事文本與文本之間,雖維持著獨立的個別性;

但綜觀整體,篇幅的長短、藝術視覺及城鄉的差異性,

均隱隱地透露著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同質與異質性。

這些人文記錄僅是島嶼生活韻律中的一段剪影,

所能呈現的,亦僅是生活劇本中的部分章節,

美學的成果,在於呈現出這個島嶼的人文價值,與引領出關於土地的可閱讀性。

未來,更多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都將繼續在某個珍貴的地方,

以自己的能量,驕傲地繼續向前邁步。

 

感謝諸多先進好友們的支持

王本壯 國立聯合大學創意統合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石瑞仁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林秋芳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周雅菁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
張基義 台東縣政府副縣長 
陳愷璜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陳明輝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黃世輝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教授
曾旭正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建築所教授 視覺學院院長
謝佩霓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蘇瑤華 亞洲大學藝術館副館長

新聞報導:

《島嶼行旅-庄內ㄟ美術館》新書發表

中央日報 2013.1.18 陳淑娟/報導

近年來,以推動美學來成為發展地方產業與觀光的方式,已漸成潮流趨勢,然而,觀光的產值並不全然等同於土地與人文價值,基於這樣的理念,深具老台北城市記憶的獨立書店唐山出版社,首度與長年研究城鄉文化學者,也是國內知名公共藝術藝評家林志銘合作,推出新書《島嶼行旅-庄內ㄟ美術館》。本書取材自台灣的都會與鄉村,記錄下各地深刻的聚落美學故事;作家林志銘於序文中提到在這塊土地上看見了種種分裂現象,然而,透過一篇篇發人省思的人文記錄,希望引導讀者重新找到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以「庄內ㄟ美術館」為名,「庄」既是講述著村莊觀點,但也透過「country」的雙關性,意涵著台灣實存於全球之「國度」;「館」亦非狹義於「房子」,而在於闡述美學行為之於生活「場域」中的環境經營觀點,因此,透過每個故事所論述的,不僅在於藝術面向的視覺感官,更在於透過「非藝術性」的生活美學觀點,來深刻探討人與土地之間,種種相依存的關係。在本書收錄的內容中,分別以宜蘭、雲嘉等偏鄉地區,透過「水」的議題來訴說這些村落在困境(休耕政策、地層下陷…等環境議題)之下,如何透過美學的能量,來激發出重新再出發的正向動能;透過藝術改造村落的方式,引發三地門鄉原民聚落在面對逐漸失落的文化景況當中,開闢出一條尋根的道路;雲林台西海口村、台南後壁土溝村及屏東鹽埔聚落,在面對資源匱乏的環境中,藝術所帶動的,是一股看見盼望的教育能量;嘉義新港Q版娃娃創新了傳統工藝,對比著南投魚池山楂腳於921震災後的重生故事,都深刻地分享出長期耕耘後的村落生命價值;本書由都會裡的美學事件起頭,以日益消逝的眷村作為結語,更在於透過都會觀點與村莊思維的撞擊,來反映出藝術於不同的生活場域的存在意義。

 

 發行本書的「唐山書店」,一直是閱讀青年們口中的「地下書城」。七0年代初期,在面臨時代大變革的動盪時期,承載著知識青年對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範疇深入探求的強烈渴望,台大人類學系出身的陳隆昊先生成立了專門出版與販售人文及社會學書籍的「唐山出版社」及「唐山書店」,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歷史,早為老台北人記憶深刻的獨立書店。本次更邀請到曾協助伍佰、五月天等知名歌手辦理演唱會,並曾擔任「金曲音樂節」、「華山藝術生活節」、朱宗慶打擊樂團「擊度震撼超級音樂會」、台北2010當代藝術館主題商品及2010金音創作獎等視覺設計,於流行音樂界與設計界均頗富盛名的李明道,首度跨界為本書進行封面主視覺設計。目前本書已透過全國各大書店、全球各華人地區與網路通路熱烈發行。

 

作者介紹∣林志銘

 2012第三屆公共藝術獎得主,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公共藝術教育發展協會第一、二屆理事長,十多年來致力協助政府推動公共藝術、社區營造,並長期投入文化研究工作。本書為繼《公共藝術的未來性》序列書籍及《公共藝術‧故事漫遊》之後,再度以村落美學的角度來進行台灣人文記錄。

 

書介: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70226

誠品網路書店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7572198950#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村落美學 美術館 林志銘
    全站熱搜

    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