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器人‧集氣人」&「吉氣人」聖誕樹裝置藝術
在日常工作與學習的日子裡,一段公共藝術計畫,藉著藝術的話題,
引領著居住於這裡的人們,談起了一段段關於「基隆」大武崙的在地生活情事;
一處忙碌的生產事業場域裡,集聚著「吉氣人」的裝置藝術成果,
在一棵原本平凡的白色聖誕樹上,
擴張出充滿著溫馨且具地方情感的環境美學氛圍。
「基隆」之古地名「雞籠」,這段公共藝術活動裡,跳脫了文獻裡的文史思維,
成為了另類的在地生活議題探索方式。
透過成長於此地的孩子﹑工作於這裡的人們,生活於這地方的社區居民們,
一段段無釐頭的逗趣性的詮釋﹑一份回顧以往的生活記憶﹑
一份日常環境裡的印象分享,或是一個對於未來生活的創意想像,
透過了豐富有趣的回憶﹑觀察與分享過程,逐漸激發出一股創作的能量。
大武崙工業區的地方產業類型,帶動出關於產業生活的觀察與思考,
這些,也在過程中形成了關於『基器人』集體創作計畫的主軸。
對工業區的印象會是什麼?在社區與校園的場所記憶中,有沒什麼特別的生活經驗?
在生活印象中,或許是常聽見的聲音,是一份環境理的視覺印象,
也或許是街頭巷尾裡常見的左右鄰居,
不同的生活經驗與環境元素,多元多樣的意見交流,豐富著一段段有趣的分享過程。
透過了繪畫,許多分享的生活觀察與觀點,具體化為充滿創意的視覺圖騰;
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似乎在其中逐漸激發出許多獨特的創意詮釋與生活觀點。
(註1)
在這些幾何的線條中,有著自己的身影..也抽象地勾勒出許多不知名人們的影像;
不同的幾何元素,更詮釋著多樣且多元的生活表情。
(註1)
(註1)
(註1)
(註1)
抽象的視覺,結合著表演行動,強化著圖騰裡的故事主題與創意思維;
一份份的抽象的視覺圖騰,一個個肢體語言的傳達,
訴說著自己與群我,也詮釋著在地的過去與未來。
(註1)
身體語言搭配著圖騰符號,視覺與行為,共同聯結為「基器人」的藝術創作內容。
(註1)
(註1)
(註1)
(註1)
位於基隆的大武崙工業區,主要為生產建材﹑生活產業及五金機械等產業之園區。
因此,在創作素材上多取其園區產業常見之金屬﹑塑膠﹑木料..等元素,
以表達出產業生產與生活消費之聯結關係。
(註1)
(註1)
(註1)
工業區的產業界人士,邀請了鄰近的武崙國中師生,
由產業的觀點與基隆在地生活為概念,
透過藝術創作之創意發想,以生活回收物與文具物件為素材,
共同創造出序列之「基器人」,來成為對於「基隆人」的另一種詮釋方式。
(註1)
(註1)
(註1)
圖騰裡的視覺意涵與豐富的肢體語言,逐漸成為「基器人」的雛形;
一個個意涵著當代產業,也談著日常生活印象的「新基隆人」,
隨著孩子們個別的創意巧思,逐漸地一個個“誕生”..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在創作的思維上,幾何圖形搭配著自由線條,來展現工業機械與產品特質;
透過孩子們豐富的美學創意,詮釋著人文與智慧科技的美麗未來發展願景。
(註1)
各個不同的「基器人」創作,所表徵的,
可能是對自己的描述,也或許是家人﹑鄰居的寫真,
也可能刻畫著來自城市﹑社區或校園裡的生活印象。
(註1)
(註1)
第一階段所完成的「基器人」單元,反映著工業區內各行各業的廠商生產項目,
也成為另一種寫真出「最酷」基隆人的方式。
接續的「集氣人‧集人氣」民眾參與計畫,
透過網路票選方式,熱絡著活動的氛圍。
工業區的人們,社區居民,紛紛在下班後,
各自推廣與支持著一個個不同創意的「基器人」;
學校的師生們更是熱絡地邀請家長共同參與。
一場熱鬧的社區活動,在雲端虛擬空間激烈地展開。
由武崙國中師生製作之序列『基器人』作品,
於完成後,配合著聖誕節慶,“集合”在工業區服務中心的大廳空間中,
聯結成為『吉氣人‧聖誕樹』的藝術裝置。
這個集體創作出的成果,不僅創新出另一種頗具特色之聖誕樹裝置,
也以另一種生活美學的思維,成為這處辦公空間中的環境裝飾主題。
工業區服務中心的公共藝術計畫,
分別經由『基器人』﹑『集氣人』及『吉氣人』三個主題階段來完成。
整個過程中,不僅在於平淡的社區與產業生活中,激發出生活美學的價值,
亮麗的成果,也成為一種關於在地生活的表徵方式。
集體的參與過程;產區與社區的結合,
不僅在於透過藝術的方式,來成為分享與訴說在地生活故事的方式,
也透過這段過程,讓社區居民對於工業區有著更深刻的瞭解;
對於孩子們而言,基礎教育之知識學理,
更在其中真實地體認著產業與生活間的供需關係;
透過這段文化創意的教育作為,亦成為地方產業行銷與推廣的對策。
一個個「基器人」成為一個個象徵著夢想的“泡泡”球,
以著「集氣」來擴張「吉氣」,而化為對於產區新建築的祝賀,
也在這段節慶時期中,成為彼此間對於未來人生願景的相互祝福。
透過這段過程,社區裡不同的生活場域開始有了更緊密的聯結;
也透過集體創作過程,來成為社區裡另一種推廣環境美學的作為。
『吉氣人』裝置藝術聖誕樹-經濟部工業局大武崙兼瑞芳工業區服務中心-(創作者:武崙國中師生)
『三重發現愛-100年我們的聖誕樹』
多年來,座落於校門軸線上,象徵著慈愛與包容意涵的「慈母像」,
總於日常生活裡的日日相見,而在無形中,反因著熟悉而顯的「視而不見」。
藝術裡談著生活教育的內涵,在學校孩子的心中日漸平淡,
暗色的雕塑物件,似乎也總缺乏著亮麗的視覺,
得以吸引更多人願意關注的目光。
2011年的聖誕節,孫雅雯老師提出了另一種創意發想,
他計畫將已報廢的七十二張椅子及四十五張桌子,
成為創作校園公共藝術的素材,
並開始帶領著學生們一起激發創意與集體操作,
共同在這座慈母像周邊堆疊出一顆白色的聖誕樹裝置藝術。
聖誕樹不僅改變了既有的環境印象,
這段藝術創作概念,更以著「反置」的手法,
將慈母像被“隱藏”於白色的裝置藝術之中。
透過這段環境印象的「改變」,不僅更彰顯出『包容』意涵本質的方式,
也重新引發出關於慈母像原有的存在意涵與懷念情懷。
以「三重發現愛,一○○年我們的耶誕樹」為題的聖誕樹裝置藝術,
在這校園裡不僅以著“可見”的新視覺主題,締造出校園裡的新生活議題;
同時也因為慈母像的被“隱藏”而“不再可見”,
而激發出師生們對於生活環境的關注與省思。
藝術,成為強化﹑彰顯與推廣另一個藝術的方式;
也成為另一種回歸生活教育本質的推廣對策。
“可見”的聖誕樹,帶動出對於 “不可見”的慈母像懷念,
聖誕樹的藝術思維,也在於重新激發出「感恩」與「包容」的教育意涵與省思。
『三重發現愛-100年我們的聖誕樹』-新北市三重高中
延伸閱讀:新北市立三重高中的慈母像照片:
http://163.20.157.99/gallery2/main.php?g2_itemId=6016
『Re-Rebriith Tree』
設置於臺北都會熱絡商業市集中的裝置藝術,
其所使用的創作素材,為來自日治時期所興建的台灣大學木構造式宿舍。
在老舊建築拆除後,原有之木窗﹑木柱等建築構件,
透過藝術的巧思,轉換為象徵著紀念與祝福的「聖誕樹」,
再度「重生」於人們的生活領域之中。
這些老舊木頭,曾由一棵棵的樹林,成為了建築中重要的元素;
曾在數十年歲月中,陪伴著不知多少學子度過一段段學習生活。
老舊的木頭端部,被置入了綠芽..
其中,表徵著一種生命的交替與傳承;
也在於成為一種對於過往的紀念與對於未來的祝福。
這些關於談著文化意涵與生命心靈的思維,
均是意涵於「Re-Rebriith Tree」的創作理念。
藝術,不僅在於生活視覺裡的美學,也藉著一段昔日生活記憶裡的紀念性;
透過一段藝術思維所傳達的省思,來成為另一種緬懷與祝福的方式;
在新與舊之間,更在於成為一種關於生命力的省思與頌揚。
『Re-Rebriith Tree』-臺北捷運中山地下街(創作者:Noiz Architects)
台電宿舍圍牆彩繪(臺北市新生南路3段86巷)
『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
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 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
(以賽亞書7:14)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
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以賽亞書9:6)
『在伯利恆之野地裏有牧羊的人,夜間按著更次看守羊群。
有主的使者站在他們旁邊,主的榮光四面照著他們;牧羊的人就甚懼怕。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
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裏,那就是記號了。」
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 神說: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 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有古卷:喜悅歸與人)!
眾天使離開他們,升天去了。牧羊的人彼此說:
「我們往伯利恆去,看看所成的事,就是主所指示我們的。」
他們急忙去了,就尋見馬利亞和約瑟,又有那嬰孩臥在馬槽裏;
既然看見,就把天使論這孩子的話傳開了。
凡聽見的,就詫異牧羊之人對他們所說的話。
馬利亞卻把這一切的事存在心裏,反覆思想。
牧羊的人回去了,因所聽見所看見的一切事,
正如天使向他們所說的,就歸榮耀與 神,讚美他。
滿了八天,就給孩子行割禮,與他起名叫耶穌;
這就是沒有成胎以前,天使所起的名。』
(馬太福音2:8 -21)
源於聖經的典故,對於一些人來說,也許僅是一段神話;
每年的聖誕表演節目,
或許,也像個童話故事般地,年復一年地上演著類似的戲碼;
然而,歡樂的氛圍,總需回到日常的平凡,
但那份心中所紀念的生命價值與追求喜樂的心,卻更長遠地在心靈中滋長著。
節慶裡所意涵的文化性,意味著一種緬懷著過去的紀念,
也意涵著對於每個生命的深遠祝福與感恩的心。
『南西當紅★聖誕同樂』
在這段節慶文化的內涵中,聖誕節,是個紀念的日子,
也總在心靈中永存著一份感恩的省思;
或許,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節慶派對的嘉年華,一種生活裡的樂趣,
但都是一種對於生活與生命的祝福與恩典。
談著藝術的生活場域裡,也以著金色的聖誕樹,呼應著每年的這個節慶。
在這藝術場域裡的「藝術樹」也與著藝術場域裡的作品,
一起在生活裡擴張出更強烈的美學氛圍。
之於生活,聖誕樹,
始終都在不同的地點,隨著不同人的創意,自然在於成為充滿無限巧思的創作..
每年的聖誕節,對於世界每個角落的人們來說,
也常是人們於平淡生活中,所期盼與追尋的一種歡樂。
創作觀點的「樹」,本為創意的載體,也在於成為一種生活美學的實踐與完成。
以「南西當紅★聖誕同樂」為題的藝術活動,
也藉著當代風潮的文創與音樂,在這商業市集的環境中,熱絡著節慶裡的歡樂氛圍。
自2009年起,每年12月24日,
也是臺北當代藝術館為居住於線型公園上的公共藝術「家族們」慶生的日子!
《音響機器人Big Pow》,及更多同於這天“誕生”於這公園的公共藝術,
隨著2011年的聖誕節慶,
藝術家﹑當代館的員工及城市裡的居民們,彼此邀約集聚在此,
在音樂中,一起為這群已滿兩周歲的公共藝術們辦了一場慶生Party。
節慶,在文化性意義之外,也在於豐富出常民生活的內容;
擬人化的公共藝術,
所推廣的,自然更在於擴張著城市與生活美學的價值,
與更激發著人與環境間的共生思維與再發展願景。
『南西當紅★聖誕同樂』 活動-臺北當代藝術館
說明:
圖片標註為(註1)者,均為經濟部工業局大武崙兼瑞芳工業區服務中心及基隆市立武崙國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