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動#7
穹頂的外型,對稱幾何的形體;
藝術的物件,在創作觀點的詮釋中,
如一塊靜止的岩石,對比著街區裡川流不息的車流;
也在這處生活環境中,締造了一處街區裡的風景。
「雕」的過程中,去除了繁瑣的“多餘”;
感性的創作手法與當代數位觀點的創作特質,
「塑」出一個城市街區的新環境美學主題。
「岩石」的藝術物件,在「雕」的過程中,空虛了內在的自我;
外部的街區景緻,天空﹑雲朵﹑建築及街區來往的人們,
都在一處處的鏤空中融入著,而成為城市的內容..
藝術本身成為了環境的一部份。
時間觀點裡的日夜與四季﹑人們集聚與稀疏的活動變化,
這些環境裡的可變因子,也表徵出藝術物件的多元表情。
在理性的真實與感性的創作想像中,
意涵著生態觀點的荷花池,對映著這座人文藝術思維的「岩石」;
水的波動與風的身影,在流動與靜止之間,
在這街區的角落裡,靜靜地描繪出這處城市街區的「地方」風情。
「律動#7」-臺北市大安區公所(創作者:佛洛里安‧克拉(Florian Claar),德國)
藝術裡的「雕」與「塑」,表徵著創作思維與型態的特質,
藝術,以著自我的抽象語言,蘊含著當代思維的數位人文與手創觀點的心靈議題。
在創作與觀賞間,可以是一個外地旅者的閱讀觀點..
創作的自明性,更成為另一種關於美學的環境符號;
也在於一個在地人文觀點的陳述..
環境的特質,引導著藝術得以不斷地激發出無限可能的創作性。
萃煉中的生命
科技實驗研究領域的元素,在藝術的思維裡,成為了論述生命觀點的方式。
人類不斷累進的智慧,總不斷嘗試在已知的生物知識中,朝向未知的範疇邁進。
抽象的藝術語言,也在於透過實驗室的元素,
轉繹成為一種關於生命與生態間的聯結與研究領域中的世代傳承。
藝術裡的「空間」,是一種創作思維的意涵..
也在其中,陳述著一種關於生命奧秘的探索。
「萃煉中的生命」-2011南科公共藝術季(創作者:卓文華‧羅昌榮‧陳泓義)
高文典冊
水平的板串連著重複的垂直物件,
透過視覺上所產生的堆疊意象,產生出漢字中「冊」的型體。
藝術裡的空間,意蘊著淵博的知識與高深的思想;
知識與智慧,均在於一段段研究探索歷程的累積,
與世世代代人們彼此接續傳承的成果累進。
「高文典冊」-2011南科藝術季(創作者:陳禹霖)
「榮耀的光環‧大地」
在講求激烈競爭的教育場域中,金黃的色澤與「環」狀的形體,
既標示著體育教育的特質,也彰顯著生命價值的人生議題。
「金」的色彩觀點,意涵著在高度競爭過程中所畢生追求的榮耀光環;
「環」中的空「間」,融合著這處校園的景緻,共同述說著校園風情。
穿透的視覺經驗,引領著人們靜思與展望未來願景;
也在校園裡成就出一個美學觀點的環境主題。
地面上,靜止的藝術“陰影”,記錄著關於體育的種種;
搭配著隨陽光而變換著的「光影」,
共同彰顯出一個積極正面的教育精神主題。
「榮耀的光環‧大地」-國立體育大學(創作者:姜憲明)
理性與感性的對話
藝術創作觀點的感性思維,對比著科學研究裡的理性數據;
抽象的藝術語言,軟化著理性的環境場域氛圍,
也在其中,強化著感性與理性間的交融與張力。
這是一個場域的標示..藝術成為了視覺裡的新場所記憶符號;
然而,藝術也在於成為另一種校園生活裡的陪伴..
提供了一種感性的生活經驗,也成為了環境服務的一種方式。
「理性與感性的對話」-國立聯合大學理工學院(一期)(創作者:姜憲明‧陳麗杏)
感性之樹
「感性之樹」-國立聯合大學理工學院(一期)(創作者:姜憲明‧陳麗杏)
在雕與塑之間,藝術之於公共,
有別於以往的創作參與,而在於成為一種關於生活環境的視覺標示;
藝術之於環境,也在於「加入」公眾場域後,
藉著生活視覺而逐漸累積出地方印象與集體記憶。
這是一個藝術置入空間的過程與成果..以著自我的創作觀點,
在不同的場域,提供著不同的閱讀方式,
創作的自明性,總隨著不同的生活場域,成為另一種美學議題的論述。
延伸閱讀:
Florian Claar 主題網站:http://web.mac.com/florianclaar/Work/Ho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