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我吞霄‧我畫通霄
充滿童趣圖騰的藝術圓頂,
透過幾何分割手法所形成的24塊多邊形,意涵著通霄24村落的行政分區;
「翠綠」與「蔚藍」刻化出這小鎮處於山巒與大海之間的地理特質。
(註1)
(註1)
(註1)
鎮上的大孩子與小孩們,藉由個別的繪畫創作,
聊著爸媽講述過的過去生活、地方的文化歷史,也談著住這裡的快樂生活記憶。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曾經,在一段於通霄小鎮的公共藝術計畫中,
個別的畫作,透過了藝術專業的整合,集結成為一幅大型的畫作,
透過繪畫創作,一起講述著關於通霄的山與海,分享著生活在這小鎮裡的生活樂事。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這處鎮上的“藝術天花”相較於南部都會城市所長期推廣的「光之穹頂」,
或許沒有“國際大師”的光環,亦非斥資數千萬的大尺度創作,
但這群來自地方上各年齡層的「小孩」們,其充滿潛力的創作力,
未來也都可能成為足以表徵新「台灣之光」的藝術大師;
相對於境外藝術創作者以宗教故事來論述全球城市觀點的美學視覺,
這處由地方孩子們的小手與地方藝術家所聯手創作下的成果,
不僅藉由藝術來闡揚著在地生活美學,
更透過了這段另類的「合作」過程,
真實地經營出更具地方感的溫度與情感..而一起說出:住在這裡,真好!
「話我吞霄‧我畫通霄」--苗栗縣通霄鎮立游泳池(創作者:邱泰陽+通宵鎮各級中、小學)
圖片標示(註1)者由邱泰陽提供,創作者為『我愛通霄』繪畫比賽得獎作品
共生共榮
生命力強的榕樹,常是台灣城鄉聚落中的生活節點;
綠色觀點的科技產業,近年來成為台灣經濟力的重要命脈;
藝術觀點裡,抽象化的人造樹成為了一處另類的生活休憩景點,
既談著常民生活記憶,也呼應著當代科技產業的主題。
「共生共榮」-2011南科藝術季(創作者:沈思維)
年輪
刻畫著生命成長歷程的年輪﹑時間觀點裡的春夏秋冬四季,
帶領出關於藝術圖騰裡的主題閱讀。
文字,標示出土地在演繹上的重要大事紀,
人文﹑地文與水文,透過了藝術的語言,敘述著南科地區的人文發展歷程。
廣場上,談著土地與人文的藝術,呈現著昔今觀點的時間與空間意涵;
在生活場域上,這是一段路徑上的視覺經驗..
也在這段生活經驗中,藝術,更化身為一位閱讀文化的導覽員。
「年輪」-2011南科藝術季(創作者:鄧惠芬)
四季‧年輪
五根藝術的立柱,象徵著中華傳統文化裡的「五行」思維;
垂直的柱體與水平的鋪面,
共構出「人」存於「天」「地」間的生命哲理。
來自自然生態與土地演繹的色彩與圖騰,
談著農業與科技人文的產業變遷,
也談著古往今來的智慧傳承與永續發展。
藝術在這裡,可以是一種談著美學的生活場域..也成為了一種關於文化的閱讀器。
「四季‧年輪」-2011南科藝術季(創作者:鄧惠芬)
彩繪人生
七彩的「彩虹」拱圈,在校園中締造出一處美麗的生活角落;
藝術,不再僅是個別的單一物件,
序列的美學物件,串聯出一個談著自然與人文美學的場所議題。
披著彩衣的蝴蝶﹑萌芽的幼苗﹑成熟的果核等描述著各類自然生態的形體,
與隱喻著「開卷有益」﹑音樂與校園生活等人文教育議題的視覺型態,
化身為一座座別具生趣的休憩座椅;
序列的藝術座椅也在這美學空間裡,形成了一處課餘後彼此相約的「談天角」。
歡樂童年的校園生活;多采多姿的學習過程,也成為這校園藝術空間的表現內容。
談著生活與學習的藝術座椅,不僅共同鋪陳出這處校園的生活美學議題;
藝術的言語,也以著不同的表達方式,成為學子們的未來祝福與此時的勉勵。
在大腳與小腳印中,紀錄著一段師生參與創作的過程;
抽象的藝術圖騰裡,也意涵著百年樹人的教育精神。
空間裡的藝術,創新出一處處校園裡的生活小角落;
藝術裡的線條與色彩,既訴說著不遠處的山與河流..也意涵著生命觀點的美學價值。
這是一段生活裡的美學故事;
個別的藝術座椅闡述著美育觀點的教育特質;
繽紛色彩的線條,聯結著這群個別觀點的美學主題,
也推廣出這校園裡的生活美學課題。
「彩繪人生」-新北市汐止國中
隨著時代的推演,公共藝術逐漸由單一的藝術物件,
邁向整體環境觀點的統合式規劃發展。
藝術本身,因著公共屬性,而改變了既有的自我型態,
而與人的生活交會且共融出一種更親密的關係。
於是,藝術因為公共,而更廣域地被擁有;
也因成為了彼此的共有,藝術不再獨處於自我的創作世界,
生活,也因藝術於空間中的介入而更加顯的亮麗。
藏寶箱
當地孩子們的美術製作與藝術家的創作,共同組織出這兒童場域的空間美學主題。
孩子與藝術家的創作,在空間裡交錯排列著..
有如故事般地,一頁頁地在這長廊中,形成了一座微型美術館,
在生活裡提供出一段段故事裡的美學閱讀。
藝術的圖騰,像個說故事的長者般,說著一篇篇傳說中的神話與歷史故事,
跟著孩子們天南地北地聊著許多古往今來的往事;
孩子們也以著豐富的想像與創作力,回應著在「這裡」的生活美學故事。
在這座「微型」的藝術場域中,
所典藏的,是那段參與的過程﹑那個年紀的創作成果..也編撰出一段生命成長的紀錄,
與收納著「這地方」的種種生活印象與風景。
迎著風,也迎向未來..生命的美學,在不斷邁進的生活歷程中無限地成長卓越;
心靈裡的內在世界,也因著一份份關於未來的願景,而顯的充滿希望。
「藏寶箱」-台中兒童藝術館(創作者: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