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尋”禮
色彩豔麗的海底生物﹑淺水者,搭著窗的光影﹑藍色的空間皮層,
在這處小小的樓梯間中,帶領出一段充滿海洋景象的空間氛圍。
海洋,對於任何一個濱海鄉鎮,始終都是生活經濟﹑地方產業與文化的主要內容。
對於生活於貢寮濱海聚落的小學而言,
海洋,不僅是最得天獨厚的自然課本﹑藝術與人文教材,
更是每年舉辦畢業典禮的場地。
貢寮區小學的畢業典禮,有個十分特別的儀式:
每年的畢業生們,集體以「浮潛」的方式潛入海中,
一個個畢業的孩子由校長手中領取畢業證書,才算完成畢業典禮的儀式。
藝術家帶領著這裡的孩子們一起集體創作,以山區的石頭彩繪出海洋的藝術主題。
「畢業“尋”禮」-新北市貢寮衛生所(創作者:蔡根)
和美國小
和美國小位於貢寮區龍洞灣,每年級僅一班,全校學童連同幼稚園僅有七十多人。
人數雖少,但豐沛的海洋與生態資源,讓這處位濱海的校園,
擁有著一般都會小學所無法在日常生活中真實擁有的學習環境。
(註1)
早期,在北部濱海公路尚未開通前,龍洞灣一帶對外交通多需倚賴船隻,
在那個交通不便的時代,求學,並非是人人可以自然擁有的事。
當時的孩子僅有兩種求學的方式:
自行搭船到外地找學校唸書,
或由居民們藉由船隻往返外地,聘請教師到此教導孩子,
也因此,當地的孩子們並無法有固定的上課時間,僅能在外地老師到達時,
立即聚集於學堂聽講與學習知識。
若因天候或其它因素,有老師無法到此進行教學時,孩子們也就無法持續獲得學習,
因此上學讀書對於這邊的孩子來說,往往都是有一段沒一段地接續著。
也因為這樣的景況,那時學堂裡的孩子均是「混齡」的,
不同年齡的大﹑小孩子們都在學堂裡一起上課。
地方居民靠海維生的生活,不僅辛苦且需看天吃飯,
也因生活的勞苦,對於下一代的教育,也比一般父母有著更深切的期許。
於是村民選擇了一塊荒地,建起一座茅草屋來成為學堂,
總希望在教育這件事上,能盡一己之力給於地方孩子們一處安妥的學習環境。
國民教育的普及化,隨著濱海公路的開通,社區也終於擁有了公立小學-和美國小,
現在的校址,也是當年村民建校興學的原址。
(註1)
(註1)
龍洞村主要仰賴濱海的九孔養殖﹑採集石菜花與近海的漁業維生。
也因多在海洋中討生活,「浮潛」在過去,就是家鄉居民必要的謀生技能。
「獨木舟」是學校特有且重要的教具。
畢業典禮
過去的艱苦生活,讓當地的居民們更強烈地期盼著下一代得以獲得最好的教育,
也因此,許多當地的孩子在小學畢業後,即可能離開社區到更遠的地方就讀國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不斷向上的學習階段,孩子也將到更遠的地方就學就業。
當地村長與居民們深覺的應該讓孩子記住且熟悉這些家鄉的生活本事,
而開始發想著應該讓孩子在小學階段,不僅要熟悉這些過去的謀生本領,
也能夠在未來紀念與推廣這些家鄉的海洋文化。
於1999年,由當時的校長賴連功先生,推動首度以浮潛來成為畢業典禮的儀式,
當時這樣的創舉也曾引發各界的關注,隨後陸續結合區內其它的濱海小學,
共同發展成為貢寮鄉的教育特色與畢業典禮的儀式。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孩子們在水中由校長手中領取畢業證書,興奮地浮上水面游回岸上。
(註1)
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安全,每一場盛大的典禮背後,
都有著一群由教師﹑當地村民與貢寮衛生所人員所編組的“安全人員”保護著;
當大家看見了這群孩子們歡樂完成畢業儀式,總是感動地分享著他們的喜悅。
(註1)
各式的海洋生物圖騰,也成為校園環境裡的美學符號。
為了讓生長於這裡的孩子們可以深化地瞭解海洋之於家鄉的在地文化性,
學校邀請社區村民與家長們擔任起專業教師,
分享著昔日的家鄉生活故事,與指導著海洋知識與浮潛技術。
潛水,本是當地居民「採石花」﹑「撿九孔」的必要技能;
近年來,也成為當地發展觀光事業的漁村特色。
也因此,浮潛課程的訓練對於當地的孩子們是來說,
會是一門藉此經歷﹑瞭解過去的漁業文化與迎接當代新興產業的“必修”課。
課程多由家長與村民到校傳授,並於校園旁的浮潛區實際練習與操作。
(註1:圖片為和美國小提供)
地方產業教學
石花菜,一直都是當地居民的重要海洋資源,
孩子們也在潛水練習課程中,親身體驗撿拾石花菜的過程。
(註1)的過程
(註1)
學校邀請家長擔任專業教師,向孩子們一一解說各類海洋生態常識。
(註1)
(註1)
孩子們開心地享受著自己豐收的成果。
學校的課程也安排了孩子們,拜訪「海女」阿嬤,藉由長輩的現身說法,
讓孩子們更深刻地瞭解許多靠海謀生的技能..也在其中閱讀著一篇篇關於家鄉的故事。
為了更活化孩子們對於在地文化與海洋產業的學習成效,
在序列的課程中,孩子們由生態﹑地理的學習,到深化瞭解漁村的海洋文化,
開始更進一步地思考著,可以怎樣的方式,來對外宣揚與推廣這裡的地方人文之美。
地方人文教學與產業文化推廣
(註1)
(註1)
(註1)
(註1)
老師詳細解說並與孩子們一起集思廣益,
興奮地討論並彙整出他們的推廣「企劃」構想。
(註1)
(註1)
(註1)
(註1)
攀岩練習課程
由於當地的特殊地質與地形,學校附近還擁有一座堪稱全國最大的天然攀岩場。
攀岩,自然也成為學校主要的特色課程內容之一。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註1)
教與學彼此相長,往往也是老師與孩子們一起學習的珍貴過程,
尤其是對於許多分發到此的年輕教師們來說,無論是對於沿海的九孔養殖﹑採石花,
或浮潛﹑攀岩..等這裡的漁村特色,往往都是首次的接觸與親身經驗,
也都在其中,真實地跟著孩子們一起閱讀著這裡的地方文化內容。
(註1)
(註1:圖片為和美國小提供)
海洋文化不僅在於單一的閱讀,在這個講求文化創意的時代,
以藝術來成為另一種表現文化的方式,更是一種符合當代風潮的人文課程。
校園裡收集了各式的海洋生物標本,為特色教學課程的重要教具。
孩子們運用各式的海洋主題形成創意,來成為校園空間裡的美學裝飾元素。
孩子們以生活廢棄物所製作完成的美勞作品,也成為了校舍空間的裝飾元素。
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也展現出文化閱讀的心得與成果。
海洋的主題,也激發了孩子們創新出別具風格的「海洋風母親卡」。
(註1)
(註1)
這些的海洋資源與特色課程,也成為了新北市的海洋資源教育中心;
藉由更廣域的教學分享,讓各地的孩子也能有機會跟這邊的孩子共同學習。
這所偏遠且小規模的學校,不僅運用既有的資源,創新出教學與學校特色,
孩子們在各方面的表現,也彰顯出城鄉小學一股不可忽視的軟實力。
特色小學的形成與推動,在不同的學校,都存在著不同的價值觀點,
有些學校本自有其課程的特色,也有些學校則急於在少子化現象中,
藉由「特色」的風潮議題來快速立定出一個教育場域的名聲;
對於偏遠地區,更在人口逐漸稀少化與有限的師資條件中,
以其特色來扭轉社區與學校均最不樂見的「廢校」或「併校」結果。
對於一個提供初始學習的教育場域,除了基本知識的傳授外,深度地融入社區,
藉由在地資源的共同經營與參與機制,
讓孩子的學習,不僅在觀念上不再被狹義地界定於「學校」這樣的教育場域,
且更能落實家庭教育與學校課程的緊密配合;
課程上,運用生活場域中既有的資源,來成為基本知識學習的素材,
也更能優化出基礎教育在學習上的成效。
延伸閱讀:新北市貢寮鄉和美國小 官網:http://163.20.55.66/school/web/index.php
濱海的漁村聚落-龍洞社區
龍洞社區也跟許多濱海聚落般,擁有著單純且寧靜的漁村景緻。
近年來,隨著觀光與休閒產業的興起,優美的漁港與海岸景緻,
總在有著陽光的日子裡,絡繹不絕的遊客集結到此浮潛與探訪。
當地有句諺語:「嫁給討海尪,一年睏無半冬」。
在過去那個貧困的歲月中,漁民們怕的是惡劣的天候,
能出海捕魚對他們來說就是件十分感恩的事。
忙碌的海上捕撈生活,讓這些討海人更是常以船為家,
閒在家中的日子,對他們而言,反倒有種失去工作與生活經濟依靠的“失業”心情。
一序列陶版製成的「魚」,不僅標示著當地的海洋物種的類型,
也標示著漁村文化的內容,而成為這漁村聚落裡的環境美學特色。
以漁業為主的貢寮濱海聚落,在不同的季節裡,擁有著不同的魚類資源。
每年春季的三﹑四月多可捕撈到苦蚵仔、煙仔虎、鯖魚等魚類;
初夏的五月,則有四剖魚、臭麻及青鰻等魚;
秋天則有象魚;冬季更是鯊魚與鮪魚的產季。
除了漁產的豐盛,四季均可撿拾到石花菜、紫菜及髮菜等水中植物,
豐沛的海洋資源始終都是供養著當地居民的重要經濟作物。
「九孔」養殖對於這座位於東北角的漁村聚落而言,是居民們重要的生活經濟脈絡,
對地方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產業資源。
早期,因政府政策的輔導與補助,龍洞灣這帶多數居民均倚賴這項養殖業維生,
當時,這樣產業多配合政策而外銷,
不僅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經濟條件,也曾為國家賺進高額外匯。
然而,不同的時代總有著不同的價值觀點,
同樣的產業,曾為正面觀點的國家產業發展政策,
但也隨著環保意識的興起,沿海的九孔養殖業被指涉為海岸環境生態的破壞者。
或許,人工的養殖場破壞了海岸原有的自然樣貌,
但九孔對於既有的生物鏈與海洋環境,其實並無確切的數據來反映其影響性。
這些指控,也對於純樸的村民來說,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傷害感,
畢竟,居民不僅以海維生,加上對於海洋的熟悉,
自然不會存在著不永續維持這片資源的思維與作為。
當地的地質屬「四稜砂岩」的變質岩地質,
且已歷經三千五百多年的演化,質地剛硬且十分穩定。
在貢寮區裡,也有數所同樣擁有著美麗的景緻,位於海岸邊的社區小學。
這些學校,因為僅臨海岸與浮潛區的地理優勢,
往往成為愛好浮潛人士的最佳活動據點。
福連國小
福連國小前的沿海區域,也還存在著幾處養殖場。
位於校園旁的九孔養殖場,本為貢寮濱海地區常見的海岸景象。
福連國小校園與海岸,僅隔著一條約兩公尺寬的路徑。
校園操場旁,有一帶狀的「彩虹階梯」,既是觀賞海景的最佳看台;
亮麗的色彩,也是校園裡頗為吸睛的環境特色。
山與海的自然景緻,更成為校園的重要特色。
集會場與升旗台都以碧海藍天為背景;
天空的變換,海浪的變化,不同的日子,都可看見「海」的不同表情。
在校園的角落裡,有一座依地形設置,造型十分獨特的「章魚溜滑梯」。
運動場裡,還有著一面以潛水為題,由師生們一起創作完成的的壁面彩繪。
豔麗的色彩與強烈的人物造型,也成為了校園裡的視覺焦點。
鮮豔的色彩,更在校園的許多角落裡,帶動出不同的環境美學主題。
歷史久遠的的圓形魚池,總蘊藏著許多人的校園生活記憶。
師資與教學資源的匱乏,多是每個偏遠城鄉小學長期面對的問題,
隨著區域性的資源共享機制,平衡了基本知識教育的不足;
在地文化的閱讀與推廣,自然地成為這些小學校的教育特色。
小小的校園裡,孩子們於課程中製作的成果,不定期地成為校園美學的裝飾主題。
在這個充滿歷史記憶的校園裡,
一顆百年老樹,不僅見證了由日治﹑戰後至今的生活種種,
也成為曾在此成長的人們,難忘的童年生活記憶。
昔日風潮一時的水泥動物,在孩子們的創意巧思下,重新有了新的表情樣貌。
而造就出一序列十分獨特的校園公共藝術。
校園裡的一座「紀念碑」,記錄著校史與輝煌成果的大事紀,
以著紀念性的主題,來成為另一種文化性的藝術類型。
濃茂的樹林在校園裡形成一條綠色隧道,
分別於生活路徑的兩端聯結著海景與校園。
澳底國小
在既有的環境中,如何運用色彩與創意來成為校園美學的主題,
總在貢寮地區的許多小學校園裡,創造出一處處美麗的生活角落。
這些看似簡單又有著豐富色彩的環境角落裡,
都蘊藏著許多師生們在有限的資源下,努力經營校園的心思。
昔日工業製造產品的水泥溜滑梯,總在各地的校園中,有著不同的樣貌與表情。
(同款式,位於台南市嘉南國小的大象溜滑梯)
兩隻長頸鹿雕塑也成為學校側門的獨特景觀。
有著豐富色彩的「蝸牛」,強烈地彰顯著廁所裡的美學主題。
當地常見的魚類與海洋生物,也成為各班級﹑專科教室與教師辦公室的門牌。
同樣的海洋文化,隨著地方性的不同與教學特色,以著不同的方式,
在不同校園的生活區域中,推展出一處處各有特色的海洋教學「教室」,
這些場所也成為每座校園環境的美學特色。
新北市貢寮區澳底國小
因著不同地理位置與特質,海洋文化也在不同的漁村聚落中,
帶領出不同的生活美學主題。
沿著北海岸至東北角,由「衝浪」﹑「浮潛」等水上休閒運動,
多成為了這些濱海學校的共同特色,
與蘊藏有著許多記錄過去生活與演化過程的文化閱讀內容。
順映著當代的休閒運動風潮,不同的特色課程,更開始引導著現在的孩子們,
以知識與創意,去推廣與行銷出屬於自己家鄉的故事與特色。
這是一份講求承傳的教育本質回歸..藉由自我文化特質的瞭解,
讓孩子們得以在完成人生的學習階段之後,還願意回到自己的家鄉永續經營。
北部濱海公路-鼻頭段
山區聚落的貢寮
貢寮在地理位置上為台灣最東之鄉鎮,
東側為太平洋,北接瑞芳,西鄰雙溪,南側聯結宜蘭縣頭城鎮。
位於貢寮南側的「三貂角」是台灣陸地的極東點,在地理上也是雪山山脈的起點。
若以現今的行政區域劃分,
位於雙溪河上游的「雙溪」,與下游的「貢寮」這幾處鄉鎮,
更早於平埔族人之前,於1626年西班牙統治時稱為「三貂社」。
「三貂社」的地名,在不同文獻上也有著不同的說法:
當時西班牙艦隊首度遠征台灣,
初次見到東北角時的印象,望見有三個山頭且狀似「貂」的山,故稱之為「三貂角」,
另一則說法是:這座東北角的山,是當時船上名叫「santiago」的士兵最先發現,
因此以其名字(譯音為「三貂社」)命名此地,
但平埔族人則稱此地為「Kivanowan」(基瓦諾灣)。
早期平埔族人多分佈在現今的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宜蘭一帶。
當時吳沙入墾時與平埔族及鄰近住民均維持良好關係,而後也開始彼此通婚,
但「Kivanowan」(基瓦諾灣)這個平埔族文化的地方名詞,
卻在彼此融合的過程中逐漸地消失,而沿用著「三貂」這外來的地名。
事實上貢寮區內的許多地名也多源於平埔族語,
如:「龍洞」為族語“拿當”,為對「水洞」的稱呼;
「和美」則稱之為“蚊仔坑”,亦為族語“苦楝樹”的意思,
據傳,當時這裡曾有大片的苦楝樹。
因此如:「三貂角」﹑「龍洞」﹑「和美」及「貢寮」等許多地名,
其中都意涵著平埔族文化的內容,並沿用至今。
在整區的環境中,貢寮有著傍海的生活聚落,也有著依山的田野風情。
受山與海的微氣候性影響,貢寮為一個多雨的地區。
包圍其間的谷地所形成雙溪河流域,
為新北市行政區內僅次於淡水河流域之最大的水系。
貢寮車站及周邊街區
貢寮大橋為聯結火車站街區與老街區的主要路徑。
1773年漢人吳沙入墾蘭陽平原前,即是以貢寮為據點,隨著開墾的範圍,
開闢了一條聯結台北盆地與蘭陽平原間的路境,並由這路徑擴展出更多的路徑。
當時的「貢仔寮」就是此時的「貢寮」,曾是居於淡、蘭之間的重要交通節點;
後來,這段路也成為清朝時期聯結淡水與蘭陽間的官道。
這條現今稱為「淡蘭古道」的官道,由基隆河開始上溯,
途經「水返港」(汐止)再到「坩仔賴」(瑞芳),
越過三貂嶺後,再沿著雙溪河谷至「貢仔寮」,
越過「草嶺」至「大里簡」(大里)即到達蘭陽平原,
全程約有三天以上的步行路程。
這段古道,目前僅於貢寮還保存了一段,即「草嶺古道」。
貢寮老街
當年濱海聚落的漁業興盛,對於竹編漁簍的大量需求,
曾帶動了山區聚落的竹藝產業,
那時,編製漁簍多成為貢寮農業山區聚落的重要副業。
在宜蘭線鐵路通車後,濱海公路尚未開通前,
貢寮曾是鼻頭地區至三貂角間的重要貨運轉運站。
因為於交通運輸的重要節點優勢,
貢寮街更成為濱海及周邊聚落居民採買日常生活用品的商業市集,
而擁有過一段風華的歲月。
而後隨著濱海公路的開通,
地方居民因交通便捷而逐漸遷出向外發展,如今全街區僅剩七十多人居住。
老街上的建築保存的不盡完整,現今仍存在的老字號商家也極為少數。
隨著近年來觀光休閒產業的興起,濱海地區的貢寮成為了熱門的休憩景點,
山區的貢寮相對於濱海聚落,自然也顯的孤寂許多。
過去,這裡的田地,因多於山坡開墾而多為梯田。
但由於聚落居民日漸減少,目前多除種植供自家食用的蔬菜外,
因難賴以農業維生而多已休耕。
貢寮,就跟每個城鄉小鎮般,擁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也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在山與海之間,各有著不同的城鄉風貌,也在不同時期各擁著風華歲月。
或許,因為山區聚落的沈靜,而強化了文化閱讀的內容;
迎著觀光熱潮的濱海聚落,也由昔日的討海生活,
隨著不同的時代觀點,而呈現出另一種漁村風情。
在新與舊之間的貢寮,
隨著當代的發展步調不斷演繹著,也將於未來再現出另一種新城鄉風情。
延伸閱讀:『和美國小』:http://163.20.55.66/school/web/index.php
『福連國小』:http://www.fulps.ntpc.edu.tw/default.asp
『澳底國小』:http://www.auti.ntpc.edu.tw/
貢寮之地名由來:http://tw.myblog.yahoo.com/jw!.ZVfWMeUAhbTND8LFGpg9bM-/article?mid=191&prev=-1&next=190
『「宜蘭國際童玩節」裡的 一段藝術文化故事』: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824467
『一段「雙溪」小鎮裡的文化閱讀』: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92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