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好居」-台北那條通
台灣各地於近年來陸續興起「都市更新」的風潮,
許多老舊建築在一波波更新計畫中,逐漸消失於生活地景之中。
新的建築重新定義著地方的環境風貌;
高密度的建築群,卻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昔日大街小巷中的常民生活景象與情感,
正漸漸地消失在垂直發展的居住環境型態之上。
一個回顧過去,立足於當代,並展望未來的城市美學論述,
藉由序列的活動與展覽,啟動了一段關於城市再發展與新生活美學的議題探討。
裝置藝術的皮層,述說著城市的過去的故事,談論著當代的觀點與未來的願景。
由入墾到經營,由維持到再發展,因為「人」與「土地」的那份情感,
而開始擁有了一段段的城市故事..
不同發展時期的歷史故事,也一頁頁地逐漸累積出文化的厚度。
「人」是構成地方性的主要內容;
一座城市,歷經著不同時期的人們開墾與持續經營,
而在不同年代,展現著不同的人文風華。
也因此,當論及都市的再發展與未來性,並非僅在於建築與環境的推陳出新,
更在於彼此間的共同關注﹑探索,與對於未來再發展上的彼此協力,
方能再現出這城市的新人文價值。
透過探索與彙整的「發現」過程,屬於這裡的「地方感」也將在其中被強化與彰顯;
在地人文特質也將在全球化風潮下,締造出發展出全球城市的未來觀。
分佈於展覽裝置上的「人們」,訴說著人與建築環境間的共存意義..
靜謐的展覽物件有如都會裡的建築,在這「微觀」的過程中,
因為人的集聚,而開始在一面面「生活景象」中,呈現著都會環境裡的種種樣貌。
在個別與集體﹑獨處與共同的人際相處中,
均意涵著彼此間的情感聯結,與刻畫出一種“一起在這裡”的真實生活景象。
都市的高層化發展,對映著水平向度的生活路徑,彼此聯結成為都會生活的內容。
估計約有近千個遍佈於展場中的「小人」,為常運用於建築模型的1/20人偶所構成。
“這群人”,除配合都會生活的展覽主題,而分佈於展覽裝置的方塊體外,
更存在著許多「隱藏版」的「生活景」,散佈於展場中各處不顯眼的角落,
觀者需要一份細心的觀察力才得以逐一發現。
簡單的藝術構成,強而有力地推動出一個環境探索與人文閱讀的議題。
這是一個關於生活美學的推廣,
卻也意涵著當代人習於快速閱讀且愛跟隨潮流的反諷性。
多數人容易觀看著明顯且具視覺的藝術裝置..就有如追求亮麗視覺的當代建築般,
而總是忽略許多平淡﹑近在幾尺,卻於日常中隨處可遇的生活景。
老舊房舍拆除後僅存的一小塊磁磚地坪,也帶領出另一種環境裡的生活閱讀。
施工中的鋼管鷹架,也成為另一種描寫生活的場景。
另一系列“隱藏”於階梯上的「生活景」。
相較於光鮮亮麗的生活「環境」,更多存於角落的生活景,
往往更容易在文化閱讀中被忽略。
城市的邊陲地帶,往往也存在著與市區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發展步調,
也許因為低度開發,而更能接近自然;
或許也因為發展的遲緩,而更能保有最原始的人文風貌。
生活,始終都是真實且實存的,
事實上,環境本身自有著發展脈絡的起源與存在的價值,
重要的,是觀賞與閱讀的角度與思維,
而不在於環境本身的變化性。
一座城市的價值與特質,更在於生活裡的故事與蘊藏多人記憶的生活角落。
這些生活角落,或許是幾處街區裡的店鋪,也或許是些生活聚落裡的路徑與節點。
許多看似有趣且具地方閱讀性的生活場景,存在於各個不同的地域..
或許過於日常,反而顯的微不足道而視而不見;
感覺隱藏,但卻是那樣真實地實存於生活之中。
就在地觀點來說,這些生活角落的價值,需要的是一種重新閱讀後的發現,
對於外地的旅者而言,更成為一種旅行中的文化閱讀樂趣。
「華山」車站原本為貨運功能的車站,自1989年台北開始逐步完成鐵路地下化後,
其貨運運輸的功用性亦逐漸消失。
於1996年7月關閉停止使用後,老舊房舍因缺乏維護,
在閒置了近25年期間,更成為城市街區中觀感不良的景象。
至2009年,在一系列環境更新與美化政策下,
陸續將已窳陋的老舊建築拆除並進行環境綠美化,
並開始鄰近的國際藝術村、華山藝文中心、華山公園等藝文景點聯結,
與成為URS(Urban Gegeneration Station)據點之一。
在快速的更新速度下,原本存在於各都會的社區聚落﹑具深厚生活記憶的生活場景,
不斷地在快速更新的腳步中消失。
也因為更新的快速,許多蘊藏著集體記憶與情感的生活場域,也開始引發諸多省思,
不僅掀起了一波波探索老房子與舊社區的活動風潮,
也在台灣各地接續地興起著以藝術創意,的關注,
開始引發廣大公眾對於地方文化美學的關注,
與成為重新閱讀這些蘊藏情感,且即將消逝之生活場景的一種方式。
這個於台北都會的城市美學活動,跨領域地結合建築﹑設計與藝術創作,
以菁英式的藝術人文觀點,來推動出一段關於生活美學的閱讀。
策展人邱文傑所規劃的空間,其主架構的素材即為日常環境中常見的工地鷹架。
鋼管鷹架的存在,意味著「工程」的進行;而「工程」的目的,
自然在於「建造」﹑「整修」等建築行為。
也因此,「鷹架」的皮層,在這展覽中也表徵著關於都市「建設」上的發展性,
即將完成後的鷹架「空間」內容,也將成為另一種對於未來願景的詮釋。
『臺北的迷人之處常常是一些較隱性、常民的,看似平凡的人事物,
彼此碰撞出一些看似平凡的不平凡創意』 --策展人 邱文傑
貨櫃屋意象的「房子」,
日常環境常見的「鐵窗」﹑「浪板」與「水塔」均成為展區的重要元素。
『這也是尼采說的“以混亂為榮”』(邱文傑)
完成後的「鋼管鷹架」展場空間中,
將置入教堂﹑幸福的小店﹑幸福咖啡館﹑幸福腳踏車店,
及幸福有機廚房等序列以「幸福」為題的生活空間,來表現台北都會的巷弄文化。
以一個大型的城市美學主題的展覽型態,
跨領域地結合著建築﹑藝術的菁英觀點,共同提出對於未來城市發展願景的討論,
相對於近年來由素民發起,
曾引發高人氣的台中的「彩虹眷村」﹑高雄左營的「自立新村」,
及各地持續興起的社區彩繪風﹑新興的地方文化節等藝文活動,
均在於不斷地嘗試著以藝術美學的創意觀點,來成為一種關注「地方」文化,
緬懷過去的地方情感與生活記憶的再閱讀方式。
台北那條通-台北好居影像展-URS27
台北,或許僅是一個縮影,
遍佈於各都會與城鄉的社區小徑﹑陪伴當地居民一甲子的大樹,
或已傳承幾十年的小吃﹑雜貨鋪或老店,
在不同的觀察中,都可以有著不同的發現與閱讀心得。
也隨著藝術美學帶動文化閱讀的風潮興起,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
一家家以老故事與回顧昔日生活場景的咖啡小店﹑民宿,透過佈置或整修的方式,
也不斷成為都會與城鄉街區中,另一種懷舊思維的特殊景緻。
延伸閱讀:
在「臺北那條通」裡的 生活美學閱讀: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9094060
「台北那條通」官網:http://TEO.urstaipei.net/
「都市酵母」:http://www.cityyeast.com/passion_show.php?newstype_id2=34&news_id=560
國外類似案例;
http://www.pplock.com/2010/the-market-sector/
http://www.sinqoo.com/picture/bizarre/1370.html
游向未來的魚
「游向未來的魚」是2011臺北兒童藝術節系列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
六條色彩繽紛的魚型藝術裝置,是由藝術家Akibo所創作,
並藉由創作工作坊的序列美學活動,由六百多對祖孫共同聯手創作:
以彩繪與書寫的方式完成一片片的「鱗片」後,
再黏貼於這六條名為「勇敢魚」的身上,
來表達出對於未來生活與環境發展的祝福與願望。
親子﹑友誼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記憶,
也都成為這六條「勇敢魚」身上,另一種關於城市生活的美麗印記。
「游向未來的魚」夢想啟航儀式-華山1914文創園區大草原
祖孫集體創作工作坊階段完成時的合照。(圖:Akibo提供)
藝術團隊將祖孫集體創作完成的「鱗片」,逐一黏貼於「勇敢魚」們身上。
(圖:Akibo提供)
(圖:Akibo提供)
「追求夢想,讓你不同凡響」,即為2011臺北兒童藝術節的活動主題,
祖孫集體參與的方式,意味著世代的傳承與接棒;
就公共藝術的觀點而論,
這也是另一種結合藝術家與素民美學的集體創作過程,來成為生活美學的論述方式。
創作完成後的「勇敢魚」,開始了系列的巡迴展出之旅,
展覽活動期間,每個人都可以在「打氣小卡」上,
寫下一段祝福之語,投入「勇敢魚」的嘴吧之中,
讓自己的夢想,跟著「勇敢魚」的遊走與更多人分享。
六條談著「藝術」的魚, 所推廣的並不僅在於視覺裡的美學,
更在於以著另一種生活的記憶﹑生命的態度,
來宣揚出另一種“一起在這裡”的生活美學觀。
這些「魚兒」承載著來自各地的大﹑小朋友們的生活記憶,隨著不同的旅程,
跟著不同的人們分享,而成為一種彼此祝福的方式。
一群彼此不認識的人,曾經聚集在一起完成「創作」..
隨著「勇敢魚」們於城市裡的“游動”,
也在繁華都會生活中,
熱絡地彼此分享著許許多多來自“不熟”的人們,但卻深有同感的生活看見;
「勇敢魚」所到之處,也成為了另一種城市生活裡的風景。
「游向未來的魚」公共藝術展覽-台北捷運中山地下街(台北當代藝術館─當代文創聚落)
延伸閱讀:
「2011台北兒童藝術節」官網:http://www.taipeicaf.org/Content/Content.aspx?id=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