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羅東藝穗節
一群群活潑討喜的可愛兔仔,分別以「漢族童玩兔」、「客家遊戲兔」、
「楚漢王國象棋兔」、「百年好合情人兔」及「e時代可愛兔」..等各式主題,
在羅東鎮的中山公園裡,熱鬧地展開一系列頗有童趣創意的兔娃娃裝置藝術。
兔娃娃搭配著宜蘭蘇澳白米社區所推廣的創意「木屐」,
呈現著在地觀點的童趣主題。
各式的傳統童玩,帶領著參訪的民眾憶起許多童年生活記憶。
客家文化觀點的童趣與生活記憶。
以當代生活思維,以著逗趣的創意觀點,重新詮釋了「象棋」中的每個角色。
配合著活動期間的情人節,兔娃娃也展開了另一段集體婚禮的歡樂主題。
當代觀點的數位遊戲裝置,對比著昔日的傳統童玩。
這些兔仔的創意,均來自羅東鎮立托兒所北成分所的老師們,
順應「兔年」主題,集思廣益地規劃﹑發想所集體創作完成的序列裝置藝術作品。
這群公園內序列的兔娃娃裝置,成為了羅東藝穗節活動中引人注目的展覽活動焦點。
同樣以「兔」為主題的裝置藝術,
也在兩處鎮內聯外道路的重要路口處,分別以兩座大型的兔型裝置藝術,
來成為今年羅東藝穗節的主視覺意象。
其中,位於市街的兔型裝置藝術,是以地方扶輪社所捐贈的鐘塔改裝而成。
除了以兩座大型兔型裝置藝術,成為活動的視覺標示外,
鎮公所以文化行銷推廣觀光產業為目標,
積極帶動地方社團共同參與本次活動。
其中,宜蘭縣藝術學會歷經三個月時間,徵集地方藝術工作者,
運用夜市攤商經常使用之蒸籠﹑鍋碗﹑杓子、茶壺及刀叉等器具,
創作出八組表現夜市風情的裝置藝術。
這序列談著“夜市人生”的藝術裝置,
主要設置於鎮公所及周邊的創意工坊、展演廳廣場等街區,
另也“派遣”了兩座分別放置於羅東車站、與鎮內重要路口(公正路﹑興東路口),
以藝術觀點來行銷羅東商圈的美食觀光文化。
以水壺﹑濾網及蒸籠等物件所創作出的「大聲公」,
強烈地呈現出夜市攤商們大聲叫賣的場所印象;
類似的物件,也組合出另一個「街頭藝人」的意象。
由蒸籠﹑鍋﹑碗﹑夾子等物件所呈現出的「美少女」,
身上以由數百雙筷子所構成的裙裝裝扮,更展現出獨特的創意。
這群頗具創意的裝置藝術,不僅傳達著羅東商圈的生活情景,
也藉由常民藝術的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料理器皿加以組合,
以聯結著在地生活與市集文化,來重新締造出小鎮的新人文風情。
位於展演廳與「彌猴」公共藝術,分別陳述著羅東的昔日與過去之產業風華。
序列的藝術裝置也“人力派遣”至羅東車站,向來往的旅客進行活動宣傳。
於鎮內主要街區也可見到“人力派遣”宣傳的藝術裝置。
位於鎮公所前,中山公園周邊的羅東夜市,
一直以來都是宜蘭縣的重要觀光景點。
本屆藝穗節的計畫主軸,順應著當代之文化創意與觀光風潮,
以常民觀點的裝置藝術與踩街活動,來推廣當地的美食與夜市文化。
鎮內街區以花﹑兔的裝置與旗幟,熱絡出嘉年華活動的歡樂氛圍。
藝穗節成為鎮內每年的重要活動,
鎮內各個社區團體均熱烈地動員了起來,各自發揮創意設計花車,
配合「藝穗派對」與「踩街大遊行」的活動演出。
活動期間,當地的攤商﹑地方社團及民眾也以創意裝扮造型,
在商圈街區以大型的藝術踩街活動,大力地在街區中營造出歡樂的節慶氛圍。
一系列配套的活動,多以兒童與親子為對象:
分別有可以讓孩子們聽故事與「看」故事的「歡樂故事屋」與劇團表演;
也邀請當地的工藝﹑文創工作者,帶領孩子們,以彩繪與簡單的製作方式,
創造出許多可愛造型的「藝術部落格」。
由公園旁的老人館所改裝的「童趣館」,除提供著陀螺、扯鈴、彈珠,
及女孩們喜歡的紙娃娃、芭比娃娃等各個年代的傳統童玩,
也有數位遊戲、樂高疊疊樂等當代的遊戲裝置。
以傳統花布所製作的燈具裝置,在中山公園營造出歡樂的節慶氛圍。
已推動了十年的「羅東藝穗節」,活動設計的構想與宜蘭童玩節有著類似的起源,
除學習於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的活動內容外,
也深受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影響,
並參酌新北市汐止「夢想社區文教發展基金會」的創意踩街經驗,
逐漸發展成為這個新興的地方藝術文化節慶。
「羅東藝穗節」由政策規劃產生,但多由地方團體來執行,
藉由各社區﹑商圈的共同參與方式,強化著地方認同與在地情感;
並配合著宜蘭童玩節的童趣主題,以整體行銷觀念來推動出宜蘭的新城市人文特色。
延伸閱讀: 2011羅東藝穗節藝動100嘉年華 官網:http://j7.lanyangnet.com.tw/fringe/
2011羅東藝穗節系列(小記者)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lotongfringe
相關新聞:聯合報: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6494518.shtml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6478037.shtml
羅東鎮公所
鎮公所的牆面拉皮,以「樹林」的圖騰,來意涵著羅東的人文發展與地方歷史。
兩個談著昔日與當代「地方感」議題的公共藝術,
也藉由藝術的視覺語言,訴說著關於「羅東」這座小鎮的昔今人文典故。
參酌文獻記載,羅東地名的源由有下列說法:
早期的羅東地區,原本為遍佈著樟木﹑榕樹﹑相思林的叢林,
因樹林茂盛而棲息著大量的彌猴,
(另一種說法為:相傳羅東境內的路徑上,曾有塊神似彌猴的石頭)
當時的平埔族原住民稱彌猴為「老董」(R o t o n,譯音為ㄌㄨㄛˋ ㄉㄨㄥˋ)。
於清代漢人入懇蘭陽時,聽見原住民對於彌猴的稱呼,而誤以為是本地地名,
因此稱此地為「羅東」。
基本上,此地名的由來,與彌猴與原住民均有著直接的關係。
「頑猴物語」-羅東鎮公所(創作者:潘勁瑞)
羅東車站前廣場的風動裝置藝術,即是以「猴」來意涵著關於羅東的歷史典故。
羅東公園內,陳設著昔日太平山森林產業史的蒸汽機車頭,
為紀念著昔日太平山林業帶動羅東發展的輝煌史蹟。
位於北部的太平山林場與中部的八仙山及南部的阿里山,早期並列為台灣三大林場。
太平山林場約於1915年開始發展伐木產業,
早期於林區砍伐之木材,均順著蘭陽溪放流至平原河段貯存。
在林業全盛時期,羅東自然成為了木材產業的集散地。
隨著林業的興盛所帶動的運輸需求,
於1924年建設了一段全長約36.4公里的太平山森林鐵路,
直至1978年,太平山因停止開採林木而終止營運,
森林鐵路也隨之於1980年停止運輸。
這條因伐木所興建的太平山森林鐵道,不僅見證了56年太平山林業的興衰,
也隨著鐵道網絡的分佈,而對於羅東鎮街區發展有著深切的影響。
太平山林業與蘭陽平原,均對於羅東鎮的發展有著深切的淵源;
「林業文化」更蘊藏著許多羅東的在地情感與人文歷史。
設置於中山公園旁的公共藝術,
則反映著當代羅東另一段的商業風華與充滿歡樂的城市氛圍。
「凝視」-羅東鎮公所(創作者:潘勁瑞)
羅東街景
羅東夜市
五結鄉
相對於羅東鎮的熱絡商業市集,
地理上位於旁側的五結鄉,則有著另一種充滿自然氣息的田野風情。
五結鄉位於蘭陽溪以南地區,昔日的溪南住民以大陸漳州移民居多,
「結」,為昔日入墾者將開墾地做區域劃分的單位,也為開墾後的生活聚落代稱,
意即:當一個地方,經由一群入墾者開墾後,便將墾地依序劃分為數份,
再由開墾者以抽籤或其它方式來分配各自產權。
此地即在這樣的產權制度下,劃分為:
中一結﹑中二結﹑頂三結..下五結等生活聚落,後稱此地為五結。
然而,因歷史久遠,不同的文獻也出現不同的內容記載:
因昔日曾有五個平埔族社聚落居於此地,而稱之為「五番社」,
至嘉慶15年,漢人入墾蘭陽平原後,更名為五結。
另據地方文史記載與部分耆老述說:
因當時由林、陳、張、黃、簡五姓家族到此地集體開墾,
為紀念「五」個家族團「結」合作完成開墾,故命名為五結。
以農為本的地方風情,
總在不同的季節,隨著不同的稻作階段,而有著不同的環境表情。
五結,可以是蘭陽平原中一片美麗的風景,也成為關於米食文化的一種閱讀方式。
延伸閱讀:『在一段公共藝術旅程中 看見宜蘭城鄉文化美學』: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760739
延伸閱讀:五結之地名由來:五結鄉公所網站:
http://ilwct.e-land.gov.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59&pageID=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