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角國小
一段充滿童趣的中角國小校名文字,每個字均取自於各年級孩子們所書寫的文字。
幾年前學校因重新設置校門標示,當時,校長提倡校名應由孩子們來書寫,
於是,學校各年級老師們,由不同孩子所寫的字句中,挑選寫的漂亮的文字,
再彙整為整段的校名文字造型。
(本案例更詳細介紹收錄於《島嶼行旅-在地深耕的村落小學堂》: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2018100
一行簡單的校名文字,或許看似平凡,也不易引起注意,
但若就公共美學的觀點而論,
不僅因為這段特別的「集體參與」過程,而意涵著豐富的「公共」性,
文字本身,也呈現出十分另類的「藝術」類型,
這個“文字”的「公共藝術」背後,也蘊藏著一段屬於這所小學校的發展故事。
位於公路旁的學校指示牌,以「衝浪板」為素材,輔以創意所製作完成。
中角國小,是一座位於新北市金山區陽明山系山腳下的偏遠小學,
隔著淡金公路,距離約四百公尺,對側即是北海岸景點之一的「中角灣」。
山與海的地理與人文資源,讓這所小學校擁有了與眾不同的環境資源。
已有五十多年歷史的中角國小,在全盛時期,曾擁有過七百多名學生,
但隨著漁業的沒落,人口的老化與外移現象,
學生數的逐漸降低,至今已成為僅有七十多人的迷你小學。
昔日稱為「罟寮」的「中角灣」又名為「沙珠灣」,
過去曾是金山鄉內的一處漁港,因著豐盛的漁產而形成了漁村聚落。
依山傍海的生活環境,在地居民多從事著農﹑漁業,
但隨著漁業的沒落,地方人口也逐年外移。
因位處於金山鄉最偏遠的山海角落,學區內的社區,也如其它偏遠鄉鎮的生活景況:
家長社經地位多為偏低,整體經濟亦多居於弱勢,
不富裕的生活環境,終日忙碌於維生的工作,自然也難以在人力與經費上協助學校。
社區對於文化經營概念也顯薄弱,
加上學校教師趨於年輕,教學經驗自然也較為不足,
更因多居住於外地,流動率高亦是常見的現象,
因此,學校在教育經營上,長期都面臨著許多現實的窘境。
生活聚落裡的居民人數,不僅逐年減少也呈現老年社會的現象,
因此,這所小學校也如同許多偏遠城鄉學校一般,普遍存在著隔代教養的景況。
另一方面,也因學童人數偏低,學校也將因此而面臨廢校或併校的困境,
這樣的問題,無論對於當地居民或學校的教學團隊而言,
始終都形成教學與學校經營上的困難,
然而,這些長期以來的困境,卻也激發出更具積極性的省思與革新意識,
而重新思考著如何善用既有的自然與人文資源,來開創出新的教學特色。
位於山區與海濱之間的校園,生活環境的貧乏,在過去,或許是發展教育的阻力,
但在歷屆校長與學校團隊的創新思維與推動下,開始重新思考特色定位與立定方向,
以融合了新﹑舊人文與自然資源的新教學理念,更成為發展特色學校的能源與動力。
隨著近幾年產業政策的轉型,金山區由種植甘藷、茭白筍等傳統農業,
開始融合溫泉等地理資源共同推動產業行銷;
漁業的衰微,也激發出以觀光為導向的海洋產業,
於是,游泳﹑衝浪等水上活動所帶動出多樣的觀光旅遊事業,
均成為了地方產業的重要項目;
傳統的農漁業融合地理資源,而擴展出不同面向的觀光產業;
地方文化也統合了朱銘美術館﹑法鼓山基金會等團體的藝文活動,
整合性的人文推廣,提供出更多樣化的文化閱讀面向;
學校常態性地推廣淨灘活動,
更讓當地的孩子們,在這段基礎教育的學習過程中,建立海洋環境的保育觀念。
為了深入問題與重新思考學校的價值定位,
前校長邱承宗,不僅曾挨家挨戶地拜訪學童家庭,廣泛瞭解居民實際生活狀況,
來尋求學童們所面臨的種種生活問題;
在治校理念上,也提出了「山﹑海軸線」來成為發展特色學校的論點。
他將許多新舊的在地人文資源重新分析與整合,
如:談生命教育的法鼓山基金會、藝術殿堂的朱銘美術館等新興文化據點;
金山舊(軍)機場遺址、
逾兩百年歷史的李氏、黃氏古厝等深具文化厚度的人文遺址;
及具環保議題的清水社區溼地生態環境等既有的自然生態環境,
均成為「山的軸線」之議題觀點。
學校將當年本已荒廢於校園內的創校紀念碑遷移至醒目的地方,
並加上談著「閱讀」與『衝浪」兩個課程特色的藝術人形「剪影」,
表現出兼具歷史文化與當代人文的藝術內涵。
昔日,在淡金公路尚未開通前,金山至石門間曾有一段達數公里長,
因長年的海浪沖蝕所形成的礫石海岸路徑。
這條“產業道路”曾是金山、石門等當地居民,
挑著農﹑漁貨往返於各聚落市集的主要運輸路徑。
但由於受潮汐影響,居民僅能等候退潮,再踩跳著這些大小不一的礫石逐步前進,
因此有了「跳石海岸」這樣的地名。
加上社區生活圈裡,本已擁有豐富海洋生態資源與環境,
這些與海洋相關的文化內容,也整合出「海的軸線」議題。
山與海兩個人文議題,既與中角灣居民生活息息相關,也是重要的在地人文特色,
在重新思考﹑價值再造並整合於課程的整體規劃,不僅形成特色學校的課程主軸,
也在這樣的新價值定位下,賦於了學校得以永續經營的能量。
在發揚舊有人文與價值創新的產業思潮下,
海洋生活與文化,不僅成為了最佳的鄉土教材與教學內容,
衝浪﹑游泳﹑沙畫更成為另一類型且頗具特色的海洋教育與活動課程:
社區裡經營海上休閒活動的業者,指導孩子們學習衝浪活動,
從事漁業的地方居民,也帶領孩子們體驗的傳統的「牽罟」,
讓他們親身經驗與體會昔日漁村生活的艱苦,
與藉著親身經驗來深度瞭解漁村的在地文化。
系列的海洋教育課程,更擴張出「海洋藝術」的課程:
學校邀請社區內的藝術工作者,
帶領孩子們以漁業用的浮球﹑海灘上常見的漂流木進行彩繪遊戲。
這些在濱海生活環境中隨處可得可見的物件,
都成為孩子們學習創作與環境美學的素材。
在美學教育的薰陶下,校園裡也開始蔓延出一股藝術風潮:
由教室班級牌到校長﹑老師辦公室的標示牌,
均由校長與老師們,以在沙灘上隨手撿拾來的漂流木,
運用個人的創意發想自行製作完成;
老師也帶領學生以廢棄的漁船油燈、船用救生圈等廢棄物,共同討論與激發創意,
重新組合與塗刷顏料而創作出各種造型。
這些表現著漁村意象的創作,不僅豐富了校園環境,
集體創作出的班級牌與「中角海園」,也成為中角的孩子們所獨有的校園特色。
為了讓孩子有更廣域的學習,並有機會能與他校的孩子接觸與聯誼,
中角國小於近年也推廣「太鼓」課程。
這個原本僅是讓孩子們藉著打鼓的練習,
培養團隊精神與增加藝術學習廣度的課程活動,
還曾因為孩子們積極計畫參加「新北市藝才能大賽」,
校長在不寬裕的經費下,特地買了新的鼓,讓孩子們可以帶去參加競賽,
這對於孩子們來說,更是莫大的鼓勵。
「太鼓」,在學校的發展時間雖不長,
然而,打鼓的精神,不僅讓孩子藉著不同的藝術學習,體驗了團隊精神,
也讓孩子藉此而得以更多元地接觸不同的藝術文化與學習技藝,
優異的表現,更強化出學校的藝術教育特色。
校園裡處處可見到不同時期孩子們的創作成果。
設置於走廊端點的海浪造型洗手台,標示著海洋學校的特色主題。
平淡的校園環境,經由每個時期在此學習的孩子們,
一處處地親自動手操作,以「集體創作」的接力方式逐一完成。
偏遠地區的低密度使用,在夜晚因較無光害干擾,而成為觀賞星象的最佳地點。
校園裡的「觀星牆」是一處星座地圖,也是一處孩子們學習觀星的戶外教室。
校長與學校教師們,也研擬了一套鄉土教學的構想:
由幼稚園大班到高中,規劃以十三年學程的鄉本課程。
這序列的課程,依著年齡與知識學習的增長,
由對鄉鎮內如溫泉﹑農﹑漁產業的基本介紹能力,
到了解地理﹑人文及地方產業的形成過程,
再運用這些知識的累積,學習著如何運用當代產業觀點的經營概念,
讓在這裡學習與成長的孩子們,不僅可以解說與發揚自己家鄉的故事,
甚至可以更具智慧地運用既有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永續地經營著這塊世居的土地。
在面對學生數少﹑種種教育資源也貧乏的情況下,
校長深感不僅要活化運用既有人文資源,更需建構一套完整的學習機制,
方能達到地方文化傳承與教育的永續性:
『透過對話建立教師社群間的課程共同語言,去架構豐沛的學校教育鏈。
紮根課程植基於在地化才能穩固,因為課程資源就在學校、社區,就學校本
位課程的概念而言,課程在地化的結果,其課程內涵才是穩固的。由於課程與學
校環境緊扣在一起,才有機會永續發展,才不會因為人事的更迭而產生重大變
化。所以我們希望做的是學生的無縫課程生命:課程與學生生命緊密相結合,因
為課程取材以學校社區生命為基礎,課程材料就出現在學生日常生活周圍,對學
生而言這些課程材料學生是熟悉的,課程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學生生命的
一個環節。從這些基礎出發,往外逐步延伸環環相扣,形成一套中角課程教學網
絡,隨時提供學習者最佳的課程教學服務。』
(摘自:小種子發大芽-【中角國小開闢課程教學園地故事】)
長期以來,孩子多在隔代教養的生活模式下成長,無論在生活學習與教育觀念上,
自然也難以如一般家庭的親子教育方式,提供孩子課後學習的輔助。
學校規模與資源的匱乏,閱讀,對於這邊的孩子來說,更是有著迫切的需求。
為了讓孩子有更廣泛的閱讀學習,學校運用各方管道提出申請計畫,
先後獲得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台北縣滿天星閱讀計畫等各經費補助。
當有了資源,課程上開始安排了晨讀、班級共讀及閱讀心得分享等活動。
實施一段期間後,學習成效十分良好,
連低年級的孩子都樂意主動與人分享閱讀心得,
閱讀與藝術創作學習,更發掘出孩子們的語文與美學創意潛力。
前任校長邱承宗致力於創新教育課程與學校之經營規劃,
楊來坤校長則致力於活動與教育推廣的執行力,
中角國小,在兩任校長的接力下,先後為這所本將面臨危機的小學校,
聯手開創出一條獨具教育特色的永續經營之道。
學校每年擷取於一位畢業生的「背影」,更換著不同人物與主題,
來成為這座校園美學物件的呈現內容。
這是一個談著親子議題的藝術..
意味著在此成長的童年記憶,與成為對孩子們邁向未來的祝福方式,
也意涵著世代傳承的永續精神。
對於這處總是有著許多匱乏的小學而言,雖沒有很現代化的學習環境,
但確擁有許多自然人文的“資源教室”;
雖不如街區內人數多的大學校,因著新校舍建築而擁有的公共藝術設置機會與經費,
但師生廣泛運用隨手可得的素材,發揮創意自己動手建設校園環境,
讓校園裡的每處角落﹑每個區域,都蘊藏著更深厚的在地情感與美學特色;
或許,這些孩子們的學習環境,沒有專業設計下的美麗校舍與嶄新的設備,
孩子們所談的校園美學,也不如專業藝術家創作來的華麗與具視覺美感;
其中,更沒有如一般法定公共藝術般,有著繁瑣的專家學者管控與行政程序,
但那份積極主動的心,卻是一步步地踏實完成每個接段的成果,
而更顯的深具教育意義與珍貴性。
面對學校於未來的永續經營,教學團隊也研擬了一套對策:
以校園與社區的特色,建構成為提供他校進行校外教學的「遊學資源中心」,
期藉由城鄉交流的跨校學習過程,促成彼此在互訪過程中學習與交流;
以衝浪或海洋教育的課程內容,推廣「假期學校」,以行銷學校與地方特色。
這些計畫並非僅是願景,而已經逐步地落實推動,
這所特色小學,正在持續地發熱發光之中。
延伸閱讀:
中角國小衝浪教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E2lHZyCbM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dx6VAoQ_hs
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特色學校資訊網(台北縣中角國小):
商業周刊-百大特色小學: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09/school/
臺北縣閱讀滿天星電子報:http://lll.tpc.edu.tw/epaper/
周邊社區‧生活聚落
萬壽社區
社區內存在著一處已具百年歷史的老屋,在這裡見證每個世代的風華與蛻變;
也陪伴著聚落裡的每個人們,在此成長..經歷過無數個寒暑的歲月。
活動中心與鄰里公園均是居民日常的休憩活動據點。
社區內處處可見到於海灘撿拾回來的漂流木。
社區裡的小溪流不僅溪水清澈,且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
中角灣
「中角灣」位於台二線36號橋附近,
由金山市區沿台二線往石門鄉方向,約十分鐘車程即可抵達。
「中角灣」為內灣狀的岬角海岸地形,距離中角國小不到四百公尺。
這樣的地理優勢成為學校另一處的戶外教室,
學習「衝浪」,自然也成為中角國小的主要特色課程。
為了防止強勁的風砂吹進生活聚落,在沙灘與陸地的區域,
以一排排的竹編籬笆,來成為對抗風砂的「阻風牆」,
並種植如木麻黃﹑林投等“抓砂力”較強的植物來穩定沙灘,
共同成為海岸沙灘上的另一種獨特的景緻。
這樣的概念,更運用漂流木來成為更堅固的「阻風牆」,
不僅強化了既有的功能性,也成為具獨特美感的環境元素。
隨著近年來持續推動觀光產業,不僅地方強化農產﹑溫泉等觀光事業,
中角灣更已成為一處高人氣的衝浪樂園。
在陽光旺盛的夏季,海灘上總湧進了各地的戲水﹑衝浪客與觀光旅遊的人群。
金山舊(軍)機場遺址
新北市金山區三界壇路上「六三社區活動中心」旁,
保存一處了日治時期的「金山舊(軍)機場」的遺跡,
以當時用來壓實跑道的三具滾輪機作為紀念碑。
紀念碑上所陳列的三具滾輪機,
是當地居民於開墾農地時陸續發現,而提供出作為此文化據點的展示物件。
具當地居民形容,這樣的滾輪機應有六座(其中一座應為鐵製),
因機場廢除後重新開墾,而紛紛被埋入地下而不見蹤跡,另外三座至今尚未尋獲。
由於機場遺址早已還原為農地,諸多當時的情景與典故多已失傳,
因此關於舊機場的歷史,僅能依靠當地耆老講述。
最接近飛航基地的一段,應為現今的社區籃球場,
「清水社區活動中心」(現今的「六三社區活動中心」)應為當時的飛航基地原址。
紀念碑下方的碑文記載著:『僻處台北都會區北方海濱的金山鄉,
在日治時期原為基隆郡轄「金雞貂石」四大堡之一的「金包里堡」,
由於大屯山脈的阻隔,先民須經由崎嶇不平的「魚路古道」,始得進入台北盆地。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戰事緊繃,
於昭和十八年(公元1943)始倡金包里海濱籌建「軍用暫時機場」之議,
其基地自今清泉社區活動中心,至三界村潭子內土地公廟附近,
綿延達兩公里許,涵蓋面積更廣達百餘甲。時為爭取工程進度,除徵調「公工」外,
更動員學子參與機場的興建,但在兩架「零式」戰機試降失敗後,
加上戰事已近尾聲,日軍已顯敗象,遂停工棄置走入歷史,
此一歷史事件亦漸被淡忘。』(節錄自金山舊機場遺跡紀念碑文,出處為【金包里文史工作室誌】)
李氏古厝
據文獻記載,李佈公於嘉慶七年(1802年)由福建漳州來台開墾,
因勤儉且不惜勞苦致力經營事業有成,
嘉慶十五年(1810年)興建了「清水祖厝」,
又於嘉慶二十二年獲賜「汝顏進士」,隨即返回樟州帶領家眷遷移來台,
而後廣置田產,家號為「李芑豐」,曾為北台灣重要的首富之一。
至今已近二百年歷史的李氏古厝,為閩南式三合院建築。
正屋格局方正,左右護龍,屋脊以燕尾裝飾,
依據當時清朝的典章律例,
除了廟宇宗祠外,唯有任官職或科舉狀元,方能於住宅屋頂以燕尾裝飾。
前院外埕還保存著有風水之說的半月形池塘,為當時少見的「豪宅」建築。
其後子孫興旺,於是又擇鄰地興建三合院,族人稱為「新厝」,
「新厝」歷史亦已超過百年。
古厝旁的民宅,預估應也超過七十年歷史。
清水社區
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濕地環境,與具歷史閱讀性的民居老厝,
是清水社區主要的地理人文特色。
金山街區
金山的歷史由來
『金山舊稱為「金包里」,是此地凱達格蘭族之「金包里」社的社名,
在民國九年時,一直沿用至今。傳說中有本省北部原住民「平埔番」二十多人,
因捕魚遭遇颱風,漂至本鄉海岸,見荒蕪而離去,遂沿海尋至貢寮鄉安住,
爾後數百年,經由其子孫形成三紹四社、大雞籠社、金包里社等。
其中金包里社沿北部海岸漸向淡水分佈。「金包里」之名稱,
是依照番語口音基巴里翻譯漢字而來。日據台灣時,本地稱為金包里堡。
民國九年,有鑒於此地背大屯山,
乃去其「包」字,加上「山」字,成為「金山」,
光復後,依照原金山莊區域改設金山鄉。』(引用文獻:李鴻謀,民82,金包里誌)
關於「金包里」詳:文建會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498
白沙灣 (石門)
白沙灣位於新北市石門區麟山鼻與富貴角之間,
地理上為富貴角及麟山鼻環繞,所形成的半月形海灣。
白沙灣以其細白沙灘而成為地名與特色。
白砂,是自淺海處歷經風浪擊打﹑沖刷而逐漸碎化,
隨浪捲帶上岸的珊瑚礁和貝殼,所形成的「貝殼沙」。
沙灘邊的礫石灘,據文獻記載,應在八十萬年前,
因大屯山系的火山爆發之岩漿所形成,因岩漿摻雜著不同的礦物成份,
而形成了岩石表面上的黑色斑晶,這類的岩石也屬俗稱的安山岩。
白沙灣海水浴場位於石門鄉德茂村沿岸(約在台二線23公里處),
由於海浪與潮流平穩,且因擁有一段約1.3公里長的白色沙灘而得名。
白沙灣自日治時代有「臺灣鎌倉」之稱,當時就已成為頗負盛名的海水浴場,
至今仍是「北海一周」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
北海岸的白沙灣與金山兩處海水浴場,同為北海岸最知名且主要的兩大濱海休閒區。
廣闊的白色貝殼沙灘,不僅是夏季海洋休閒活動的勝地,
游泳、釣魚、帆船、潛水、玩風浪板,各式各樣的水上活動,都是最熱門的活動。
白沙灣周邊的海岸線,海洋生態資源也十分豐富,盛產著黑雕魚和蛤,
來此釣魚﹑撿拾蛤貝,也是到此一遊的人們重要的休閒活動項目。
附近的山坡斜度與風速也適合滑翔翼﹑跳傘等空中活動。
也在這片綠山與藍海之間,帶動出另一種風景。
石門的歷史由來
石門鄉的名稱首見於康熙33年鄭開極所著的《福建通志》卷五-山川誌,內文曰:
『石門山;旗干石西,一石中空如圓門,故名』,
到了道光、同治年間改稱為『石門迅莊』,
隸屬於滬尾水師營以便防衛石門、三芝兩鄉海岸,
根據淡水廳誌的記載同治10年石門的海岸景緻被選為淡水外八景之一;
至民國9年台灣日據時代日人開始實行『街庄制』,此地仍名為『石門庄』。
至民國23年由於此地的石門洞係因海蝕而成而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
由於石門鄉濱海處有一個小丘,中間有一個像拱門的大洞,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承襲舊名並命名為『石門鄉』。
(引用於:石門區公所網站:http://www.shimen.ntpc.gov.tw/_file/2982/SG/40511/FG0000002982000001_0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