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玩
由一件公共藝術的作品主題談起..
藝術創作議題之噶瑪蘭(Kavalan)標示著蘭陽的地方性;
「母與子」( mon&son)意涵著在地文化的世代傳承,
與當代文創觀點的童玩節慶;
「 Let's Go」帶出了一個關於這新興節慶的推廣議題,
與呼應了「童玩節」這個親子同遊宜蘭的主題;
同時也意蘊著這座城市展望未來的願景。
變化的表情,帶出視覺上的趣味性,也在這人來人往的園區中,
強化著濃厚的歡樂氛圍。
原本計畫設置於宜蘭文化局前廣場的新公共藝術作品「走,去玩」,
完成後的首要任務,即支援今年的童玩節展出。
於開園前趕工完成,並連同藝術家Akibo其它借展作品,一起運送至會場進行安裝。
安裝完成的「走,去玩..母與子」,已開始展現著多變的表情。
這對「母與子」也將在童玩節任務結束後,返回文化局長期擔任導覽接待志工。
「走,去玩」(Kavalan mon&son Let's Go)-宜蘭縣文化局(創作者:李明道)
為搭配公共藝術主題,另向藝術家借展兩組作品,以著「踢球」的“姿勢”,
共同呼應本屆童玩節「運動」與「休閒」的活動主題。
Akibo作品網站:http://akiboworks.blogspot.com/
這座公共藝術,不僅成為今年童玩節的展覽要角,
也開啟了一段關於宜蘭童玩節的故事:
來台奉獻四十多年生命的秘克琳神父,不僅是長期發揚台灣藝術文化的推手,
已有十五年歷史的宜蘭國際童玩節,也源於他的計畫提供,而立下一個起點。
「蘭陽舞蹈團」與「宜蘭國際童玩節」不僅在宜蘭寫下一段深情感人的地方故事..
更在台灣的藝術發展史上,持續地記錄著一頁頁的人文風華。
2011宜蘭國際童玩節
2011年的宜蘭國際童玩節,
以「最好動一夏」為行銷標語,來強化本屆所訴求之「童玩運動會」主題。
冬山河的整治成功,在宜蘭縣開啟了一片城鄉美學風潮,
這些有著亮麗視覺的地景,迄今仍是每屆童玩節的主要活動場域。
音樂﹑表演﹑展覽與各式活動,分別於園區內不同的區域展開。
開幕首日,宜蘭的孩子們,分別由蘭陽舞蹈團、蘭陽戲劇團、蘭陽兒童合唱團、
竹林國小獅舞團、復興國小國樂團、蘭陽管樂團、蘭陽武藝展示團、
羅東國小木屐舞團、安得列斯舞團﹑大福國小、
育英國小及員山國中組成十二組團隊,
聯合演出很在地味的「丟丟銅」舞曲﹑功夫、舞龍舞獅、山地舞等表演;
分別來自不丹、古巴、捷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秘魯、俄羅斯、
波蘭等預估來自二十幾個國家國外的藝術團隊,
也以各國文化風情的表演,一起開啟了本屆童玩節序幕。
首支抵達台灣國際表演團隊,是來自東歐捷克摩拉維亞區的兒童舞蹈團Kjovanek。
他們與本地代表團宜蘭四季國小泰雅族的孩子們,以代表祈福歡慶的傳統泰雅歌舞,
獻唱了一首來自捷克音樂家德弗乍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 1841 –1904)的
《第九交響曲》又名《新世界交響曲》,
並以台灣知名聲樂家李抱忱生生填詞的〈念故鄉〉世界名謠,
歡迎捷克伙伴來到台灣。
而來自捷克的Kjovanek兒童舞團,
也演出充滿濃厚摩拉維亞傳統文化風情的歌謠與舞蹈,
並特別演唱最具宜蘭代表性的〈丟丟銅〉民謠,
彼此以著藝術互動出一段精彩的文化交流活動。
分別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與台灣等民俗藝術團體,均有著不同文化特色的演出;
〈丟丟銅〉民謠演唱也是波蘭團隊的壓軸戲碼之一。
位於園區入口的裝置藝術,
以著抽象的語言,來傳遞著藝術交流與文化傳承的意涵。
園區內各式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設置於服務區對側的戶外商攤。
已於園區沿用多年的藝術裝置,已成為童玩節的記憶符號。
是藝術也是遊具-獨特視覺造型的「童樂鞦韆」區。
「藝術Plaza」分別於室內﹑外均有多件頗具童趣的藝術作品展示。
源於不同藝術創作者,
所提供的「訊息人」﹑「長腿叔叔我不要」及「夢遊」等三組作品,
以著不同的視覺藝術造型,於草地上共同鋪陳出另一種童趣性的藝術主題。
「童玩日報」的“封面”,也配合著時下流行的旅遊攝影風 ,
而成為一處“到此一遊”的熱門拍照景點。
遊走於全台各地的「綠島大象」,也參與了本屆童玩節活動。
「童玩柑仔店」與「匠師藝級棒」為今年主要的靜態活動展示館。
建築的皮層,是以各式童玩剪影,來成為造型裝飾語彙。
於「童玩柑仔店」與「匠師藝級棒」之間的場地,
不僅有著傳統藝術的表演,也提供著昔日的遊戲裝置,
讓到此一遊的孩子們,也可以在此經驗一下爸媽童年時的遊戲樂趣。
「童玩柑仔店」展示著不同時間所流行過的玩具,
儼然像座小型的玩具博物館。
室內一角也模擬了昔日「打彈珠」﹑「圓紙牌」的遊戲場。
生活聚落中已逐漸消失的紅色大門,與街頭巷尾上的冰果室,都成為懷舊的場景。
「匠師藝級棒」不僅邀請了各式的童玩製作達人於現場展示玩具製作過程,
也販售著許多昔日的孩子們多可以自行製作的玩具。
以「水底世界」為主題的展示館空間。
以光電數位科技所構成的「塗鴉牆」。
「水中世界」中的小小遊樂園。
可以拍「大頭貼」的互動攝影裝置。
兩個不同面的螢幕與攝影機,相互抓取人像,並隨機套用不同造型。
無論熟識或陌生,均可以彼此拍下這段有趣的“變裝”畫面。
這裡展示著宜蘭當地畫家的繪畫作品,數位化後,以電視牆方式輪播著。
玩水區,自第一屆童玩節起,就一直是園區的主要賣點。
今年也增設了多項的水上遊戲設施。
以360個保特瓶所構成的水陸腳踏車,成為本屆童玩節水上活動的特色之一。
除了動態的水上遊戲,生態議題也成為另一個教育性內容。

可直達通達宜蘭傳統藝術中心的渡船碼頭。
冬山河畔的觀景階梯,當時是由宜蘭當地約八百多個孩子,一起以磁磚拼貼完成。
以磁磚拼貼來構成環境美學的方式,至今仍在各地沿用著。
河畔邊的小型音樂會。
每天晚上8點過後,均有一場改編版的童話故事,以河上3D電影院的方式呈現。
免費體驗的划龍舟,與獨木舟﹑帆船等水上活動,也帶動出冬山河另一種熱絡景緻。
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olklore & Folkgame Festival, Yilan)
自1996開辦至今已歷經15年時間。
童玩節成為每年宜蘭於夏季時期重要的「節慶」活動,
來自各地的人們,均扶老攜幼地到宜蘭參訪。
開辦之初,以新興的節慶式活動,各地方政府相繼仿效﹑轉換,
在台灣各縣市興起一陣節慶風潮。
童玩節的原始構想,應來自於法國亞維儂國際藝術節,
童玩節的推手,則為由義大利來到台灣傳教的秘克琳神父。
當時(1995年)縣府正積極籌備蘭陽入墾兩百週年紀念之慶祝活動,
秘神父向縣府提出舉辦國際藝術節計畫,
並建議縣府以舞蹈﹑童玩為主題,以親子同遊為對象,
來成為這個藝術節計畫的主題,
並期盼這樣的文化活動,亦能帶來振興地方經濟的效益,
與擴展宜蘭的在地文化特色。
這計畫獲得文建會「輔導地方縣市辦理國際小型展演活動」計畫經費補助,
興辦經費有了著落,第一屆的童玩節開始展露出開辦的契機。
隨後,宜蘭縣政府透過學者吳靜吉與秘克琳神父的安排下,
觀摩了已超過五十年歷史之久的法國亞維儂國際藝術節。
在參訪過程中,他們得知了亞維儂國際藝術節,一個月的活動收益,
約可供應著亞維儂居民一年的生活經濟,這樣的看見,
讓縣府領悟到藝術文化轉化為產業的實質效益。
在廣徵各界的意見與參酌觀摩心得,並融合冬山河整治成就的特質,
初部定調以童玩與舞蹈為兩大主軸,
分別以「歡樂宜蘭年」、「水、綠、健康-羅東運動公園開園活動」、
「國際名校划船邀請賽」及「兒童的夢土-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等系列活動,
並以冬山河為主要活動場域,成為開蘭兩百週年的紀念活動主軸,
第一屆的國際童玩藝術節也就此誕生。
延伸閱讀:
「2011國際童玩藝術節」 官網:http://www.folkgame.org.tw/index.php
FB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YICFFF
相關新聞影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jPlmniIh6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YyOC-aiHQ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n-xVrpIQ6A
其它影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gX8y93JJx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kOIu3FdTG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jpIZ1l-_JI
宜蘭童玩節.蘭陽舞蹈團 影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5U6chj4peU
2010童玩節影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TwwAzB8_KE&feature=related
亞維儂國際藝術節:http://heterotopias.org/node/38
由第一屆的宜蘭童玩藝術節開始,許多來自國外的表演藝術團體,
多是因為對於秘克琳神父的信任與友情,而願意接受邀請前來台灣演出。
事實上,往後幾年曾熱絡一時的童玩節中,甚至其它縣市的國際性藝文活動,
許多精彩演出的各國藝術表演團體,亦多倚靠他幕後的大力協與推動。
宜蘭國際童玩節與秘克琳神父存在著十分緊密的關係;
在童玩節的背後,也蘊藏著一段秘神父畢生為台灣奉獻的生命故事。
秘神父於1935年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波隆納。
童年時期,因跟隨叔父在中國大陸傳教而深受影響,
那段期間,也讓他對中國藝術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與體驗。
後來,他完成了神職教育,於1963年他28歲時成為正式的神父,
並為天主教靈醫會的一員。
隔年,正值青壯時期的他,志願隨「靈醫會」漂洋過海來到台灣傳福音,
新竹是他第一個落腳處,他的中文,也是在半年的新竹生活期間學習的。
同年(1964年)秘克琳神父配合靈醫會的工作計畫來到羅東,
當時,他看見了屬於靈醫會的羅東聖母醫院,已在「身體醫療」層面做的相當成功,
但也發現,在當時民生並不富裕的年代背景下,
深切地感受到當地人們在「心靈醫療」上的匱乏,
於是他開始思索著,可以怎樣不具政治﹑種族色彩,
且最容易被人們接受的方式來為地方服事。
「藝術」是他源於在家鄉與中國的經驗,而開始於內心中所逐漸萌生的對策,
當確立了這個方向後,他努力觀察與研究宜蘭的地方文化與傳統藝術,
深覺這些所見所聞的地方文化,其實蘊藏著諸多特質與能量。
於是,他開始致力於傳統民俗藝術的推廣,
於1966年,他開始成立了「天主教羅東青年育樂中心」。
初期,他開辦了舞蹈、國樂、美術等藝術課程,
其中,因多以兒童舞蹈為主要推動核心,而更進一步地組成「蘭陽舞蹈團」,
隨後他更將「蘭陽舞蹈團」擴編為「蘭陽青年會」,
以更強力與廣泛地推動蘭陽藝術文化。
在那個生活不富裕的年代,羅東地區願意學舞的孩子十分稀少,
窘困的生活經濟現實,
努力讀書進國立大學或學習一技之長,以成為未來謀生的工具,
是那個時代背景下,多數人們對於教育的價值觀。
在這樣的時代價值與環境下,倡導舞蹈與藝術學習,
對於秘神父來說,自然要面臨的,會是一段艱辛的奮鬥過程。
他為了鼓勵孩子們有學習的意願,不僅不收取費用,
更親自騎著三輪車「到府接送」。
逐漸地,鎮裡的人們,看見孩子們的快樂學習,
加上舞蹈團也代表宜蘭縣參加全國性競賽,而廣獲各界佳評。
亮麗的成果表現,藝術,在地方上開始有了不同的價值觀感,
而在蘭陽地區開始興起舞蹈學習風氣。
1974年,秘神父更積極籌畫與爭取各種演出機會,
帶團遠至義大利北部等歐洲國家表演,
「蘭陽舞蹈團」也開始有機會可以走出國門遠赴外地演出。
然而,首度遠赴異國的第一場演出,原本可供五千人觀賞的場地,
卻因政治因素,在無法大力宣傳之下,僅來了三十幾位觀眾欣賞,
看見了如此冷清的景象,團員們由原本興奮的情緒,轉為深深的失落感。
但由於表演精彩,透過了這少數觀眾的口耳相傳,在第二場演出時居然大大爆滿!
這個翻轉,對團員們來說是極大的鼓勵,他們更賣力地在來自各地的觀眾前展演著,
於是在後幾場的演出,觀眾爭先更是恐後地湧進,會場裡座無虛席,
最後,「蘭陽舞蹈團」帶著光環與榮耀返回國門,
十分成功地以藝術為我國創建了另一種外交經驗。
隨後幾年,這個來自台灣的藝術團體更是聲名遠播,國際邀請演出不曾間斷,
「蘭陽舞蹈團」很快地成為世界知名的表演團體之一。
成功並非偶然,蘭陽舞蹈團的每一位舞者,
都需於舞蹈班歷經三至五年不等的初期訓練,
當具備一定程度後,才得以成為正式團員班成員。
團員班的成員由九至二十多歲的年輕舞者所組成,團員中有許多是自幼即開始學舞,
因此,無論年紀大小,個個都有著絕佳的舞技。
秘神父也說明了許多編舞的創意,多來自對於孩子們平時的遊戲行為觀察,
他認為,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意發想者。
這個談舞蹈藝術的團體,
在訓練過程中,帶給學員們的,並非僅是舞蹈的表演技能與訓練,
在其中,更是在藝術養成的過程中,輔以人本及生命關懷的思維,
以著藝術觀點來思考生命藝術的美感。
1994年,在秘克琳神父努力奔走以爭取國際支持,
而成功地讓台灣得以加入「C.I.O.F.F.」組織,
並成為正式會員國「中華民俗藝術節協會」。
他受邀擔任秘書長處理會務,
並由蘭陽擴展至台灣各地,推動各地發展民俗文化藝術,
與協助國內藝術團體廣泛地參加世界各地舉辦的藝術節表演。
在那個國家面對著國際外交窘境的時代,秘克琳神父透過舞蹈藝術方式,
不僅以著創新觀點來讓這些舞蹈文化得以傳承,
更藉著這種非關政治的方式,讓台灣於國際間開闢出一條出路。
「蘭陽舞蹈團」早已是台灣之光,這樣的榮耀,來自歷屆團員們的付出與努力,
也來自秘克琳神父四十多年的獻身與奉獻,
還有更多不知名人士默默地對於舞蹈團與秘神父,在經費﹑精神的支持與協助,
但更感念於來自 神對於神父及更多人的使用,
藉著藝術在這塊土地上成就著極大的恩典。
延伸閱讀:關於祕克琳神父:
【台灣生命力 】民俗文化藝術的推手——專訪蘭陽青年會秘克琳神父:http://www.epochtimes.com/b5/6/7/28/n1402503.htm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3027
文化藝術推手的推手 秘克琳神父的專訪(影音):http://www.lycc.org.tw/english/index1.php?ID=3&ABR_NBR=1&NBR=211
蘭陽藝術文化的推手 祕克琳神父(影音):http://www.youtube.com/watch?v=p1EYLOwESxg
真情部落格-舞藝發光的蘭陽~秘克琳(影音):
回顧..
2004宜蘭國際童玩節
設置於冬山河畔,有著飛行船樣式的展館。
由童玩發想的「串圈圈」人型藝術裝置。
風﹑光與水分別帶動出不同的互動與視覺經驗,
以各種立體空間的型態,所構成童玩文化閱讀的地景裝置。
運用風與水的概點,成為各式可與人們互動的公共藝術;
當時,宜蘭就已透過了藝術裝置的呈現,興起了綠色生態的風潮。
玩水,始終都是宜蘭國際童玩節的壓軸戲碼。
透過種種設計上的巧思,在這片遊戲的水池中,既可以跟隨著音樂搖擺起舞,
也可以操作著池內的“攻擊”設備,彼此打一場水仗。
在遊戲中,認識與不認識的人因此拉近了距離,
也在其中,體驗著重新改造後的冬山河之美。
跨越大遊戲池,以繩索編織而成的「吊橋」,創造出許多“驚險”又有趣的遊戲經驗。
吸引了許多老少,總想爬上那搖擺著的「天橋」,以著冒險的心情逐步走過。
邀請多國的兒童藝術團體到此演出,始終都是童玩節的主要活動特色。
各國的童玩在此形成臨時性的市集。
藉由屋頂落下的小石頭與落葉,形成一自然的「紗畫」藝術牆。
是藝術也是遊具的環境裝置,同樣都是每年童玩節的重要項目之一。
童玩節在前幾屆,因創新的活動觀念,與搭配冬山河整治後的「親水」主題特點,
一推出即造成轟動,經費上,更是有著充沛的自給自足能力,
而不須倚靠中央政府補助。
風華一時的地方年度活動,由1996到2002年這幾年的時期,
雖曾在1998年因腸病蔓延而停辦,但還是風光了一段頗長的時間。
直到2003年,受到那場造成國際恐慌的SARS疫情影響,童玩節再度停辦一年,
當年所有的籌畫與支出,因為停辦而完全無法有收入,
隨後又因設備老舊及分園計畫所引發之種種問題,
營運上的虧損﹑設備更新及種種複雜的成本結構問題,
不僅中央政府的補助經費與門票收入,均無法達到收支平衡,更因加增的財務困難,
讓童玩節在經費在捉襟見肘的窘境下,更難有創新的作為,
於是,在不斷沿用與複製的操作下,參訪人潮更加據地遞減,
營運上面對年年加劇的危機。
到了2007年,童玩節達到虧損最高峰,縣府眼見虧損情況逐年惡化而決定停辦,
並改推「宜蘭國際蘭雨節」。
但這樣的政策,不僅未能取代童玩節來成為振興地方經濟的新能源,
更引發地方人士﹑商家的強力反彈,
原本是全國典範的成功案例,突然成為一個引人警醒的失敗案例。
而在童玩節停辦後的隔年(2008年),這樣的經驗被移植到中國浙江,
中國大陸也開辦了「杭州國際童玩節」。
延伸閱讀:
宜蘭童玩節歷年盈虧大事記: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r/31/today-art2.htm
2005宜蘭童玩節
以稻草與麻繩編織而成的地景藝術,也拉出了一個農業縣的地方主題。
以條狀的彩色充氣塑膠物件所構成的地景裝置,在眾多“熱情”遊客的“互動”下,
在開園不久即已呈現著“斷垣殘壁”的景象。
在地的童玩藝術,以街頭藝人的方式展示玩具製作過程。
園區內的環境藝術裝置。
以鋼管搭建完成的大型迷官遊樂園,吸引許多孩子進入玩起「探險」遊戲。
隨著政黨與政策觀點的轉換,2010年縣府決議復辦童玩節,
並向「國際民俗藝術節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Organizations of Folklore Festivals and Folk Arts,簡稱C.I.O.F.F.)申請認證,
這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協定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之重量級合作諮詢團體,
這組織的宗旨即在於促進藝術表演及民俗團體間的國際交流。台灣的申請提出,
於大溪地所舉辦的第四十屆國際民俗藝術節協會世界大會上獲得認證,
當時由秘克琳神父代表接受,回國後,秘神父也將認證轉交給縣政府,
由現任縣長林聰賢與創辦童玩節的前縣長游錫堃共同代表縣府接下認證。
2006宜蘭國際童玩節
這一年的型態分為武荖坑與冬山河兩個展區,且強化著綠色環境的主題。
當年推出了一系列的公仔,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創商品。
這群公仔造型,至今多仍沿用著。
擬真的熱帶雨林與樹屋步道是當年展場的主要特色之一。
傳統民居住宅的展示,亦是文化行銷的重要內容。
展示傳統藝術文化的偶戲館。
設置於武荖坑,不同於冬山河區的水上遊戲活動區。
載著魔法帽的遊戲屋與海盜船。
植物生態展示館與偶戲館空間。
推廣著綠色概念的「室內」活動場,以著美工虛擬的「樹林」交織著真實的樹影,
在空間中建構出另一種視覺經驗。
「童玩節」於台灣帶領出新興的地方節慶思維,也是第一個不須倚靠中央經費補助,
僅憑地方本身的資源即可自給自足的公辦活動,
這些經驗,不僅在十五年前就已開創「文創」產業的先例,
且對於台灣各地之地方產業發展思維,更有著諸多積極性的影響。
如此成功的文化產業典範何以每況愈下,大致上也可以引發些省思:
童玩節本身,因無法預料的天災人禍等因素,
由盈轉虧而導致經費也由豐沛轉為匱乏,這些變因都造成「再經營」的種種困難。
對地,在不斷地自我複製下,缺乏「再創新」的思考與行銷對策,
自然也成為自我降低產值的現象。
另則,「水」的議題放諸四海皆準,任何城市與縣市,
都容易可以推動類似的活動,
如中部城鄉的日月潭「火花節」或台北都會的自來水博物館,
即是以著相似的親水議題來成為活動特色;
挾著宜蘭在親水活動議題上的行銷能量,各地之私人遊樂場,自然也樂意順著風潮,
投資更富遊樂性的設施來成為賣點。這些內外因素,其實都反映出童玩節逐年失利的導因。
成功的城鄉行銷案例,引來各縣市觀摩學習,也成為中央與縣市政府的重要政策,
於是,在政府的政策推動與經費之挹注下,更成為全台各縣市鄉鎮的風潮。
於是,各地努力尋找在地文化特色
(即便一時間找不到或不具文化厚度,也要硬是定義出一個),推出新文化觀點的節慶活動,
以成為行銷地方產業與振興地方經濟的對策,
於是各式不同名目的藝術節、行銷各式農漁產業的觀光節慶紛紛推出,
琳瑯滿目的不同新節慶,在水平良莠不齊與資訊交互交替而顯的紛亂的景況下,
促使這種以文化包裝產業政策,因更快速地被消費而大幅貶低產值的結果。
這樣的現象,其實更反映出台灣各縣市的缺乏創意與獨特性:
台灣的地方政府不僅模仿績效高,爭取經費之力道也強烈,講的是民粹式的論調,
有的僅是窄域的一時性思維, 一但在獲得經費後,即是大張旗鼓地耗用地方資源,
在短暫的繁華假象背後,更為地方造成沈重的交通負荷,標高的環境污染,
甚至當收益不如預期時,形成了地方財政更大的破口。
因此,這樣的貶值化現象,其實也反映在各地的類似活動。
無論地方或中央政府政策,均是缺乏著整體性與永續經營的中長程觀點,
圖的多僅是一時的政治利益。
換言之,於童玩節的正負評價間,其實更是投射出台灣各縣市之節慶式活動的縮影。
2006年的造型公仔,如今成為國道五號石碇服務區的兩座“門神”。
延伸閱讀:
『遇見‧依山傍海的生活聚落與特色小學-貢寮』: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952890
『一段「雙溪」小鎮裡的文化閱讀』: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92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