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記憶‧擁抱夢想
這是一個「專屬」的記憶符號..因為在創作的過程裡,
曾經也在這裡成長的「大」孩子,
跟此時的孩子們分享了一段段有趣的童年回憶;
一個來自台東綠島的校園故事,與這裡的校園故事交會;
藉著一座座不同時期的「溜滑梯」話題,
共同交織出另一段屬於彼此的新生活記憶。
隨著不同時期的校園設施更新過程,不同樣式的溜滑梯,
意涵著不同時間點的童年記憶。
在這百年老校的校園裡,一序列歷史悠久的「動物」,
也承載著許多孩子們的童年回憶。
這些「動物」不僅保存良好,也在校園裡鋪陳出一座小小「動物園」的景象。
老校友的童年趣事與來自外地孩子的校園生活故事,激發了孩子們的無限想像,
在每個小小的腦袋瓜中,開始醞釀著一個個充滿創意的創作構想。
校內「動物園」的動物們,也加入了孩子們這個共同創作的話題討論,
一個個「好玩」的溜滑梯,即將鋪陳出這個關於小小夢想實踐的教育主題。
構成圖案的色「點」,都是孩子們各自發揮創意的創作成果,
每個「溜滑梯」都有著許多遊戲方式的創意想像,也都想說著各自的生活趣事。
關於這個令人猜不透的圖騰,原來是個性格獨特的「長頸鹿」。
在形成的過程中,藝術家帶領這群小小「藝術家」們一起想像,
全校師生透過了一段由推薦﹑討論與票選的參與過程,
提出了關於校園裡的那座溜滑梯的未來主題..他們期盼著有座「長頸鹿溜滑梯」。
孩子們推舉出這溜滑梯的圖騰;
圖騰裡,也收納著更多孩子們關於溜滑梯的創作夢想,
這抽象視覺的長頸鹿,似乎化為一個收集夢想的「多寶盒」,
也成為校園裡的新環境符號。
完成之時,正逢每年的畢業季,孩子們熱絡地與這個承載著「夢想」的長頸鹿相聚,
在這邊,他們尋找著自己的作品,分享著自我的創作,也閱讀著更多的夢想故事。
然而,故事並未結束!
作品的完成,卻又帶動出另一段創作的開始..
隨著「長頸鹿」主題的完成,另一個搭配長頸鹿的「背景」創作再度展開..
透光的牆面,逐漸長出了一棵棵樹木,形成了一片森林,
森林裡,開始住進了一隻隻的鳥兒﹑貓兒與蟲兒..
長頸鹿,也多了許多生活裡的陪伴,似乎,另一段森林故事的劇情,即將在此開演..
孩子們開始「看圖」說著故事,
以著表情與動作的觀察,探索著這些森林裡“街坊鄰居”們的生活情事。
這些故事,也許來自於自身的生活經驗,或許僅是搞笑逗趣的自我想像,
但都在於創新出另一種「集體創作」的型態。
圖:江海泙提供
圖:江海泙提供
圖:江海泙提供
由與綠島孩子們異地結盟的開端,到老校友返校的童年故事分享,
至隨後帶動出的長頸鹿溜滑梯創作的夢想之旅,
童話繪本的「對話框」,
以著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帶動出另一段生動有趣的故事創作。
屬於這裡的新﹑舊故事,彼此交織﹑融合﹑蔓延著,
單一的藝術物件,激發出一連串的漣漪,而豐富出這百年老校的新故事文本。
一篇篇故事所累積出的張力,隨著口語的傳播,吸引了一批批在地與外地的訪者,
繪本的藝術圖騰,也在大人們的想像世界中,激發出各異奇趣的解讀創意。
他們分享著孩子與藝術家的集體創作成果,也在此,憶起自己的童年生活,
不同的生活經驗與觀點,總是不斷在此推陳出更多的創意思考與生活樂趣。
「投影記憶‧擁抱夢想」-宜蘭縣頭城國小(創作者:江海泙)
延伸閱讀:
「投影記憶‧擁抱夢想」主題官網:http://www.seayes.com.tw/~tcesilcedu/index.htm
http://www.seayes.com.tw/~tcesilcedu/we.htm
FB粉絲頁:http://www.facebook.com/pages/%E7%99%BE%E8%AE%8A%E6%BA%9C%E6%BB%91%E6%A2%AF%E5%85%AC%E5%85%B1%E8%97%9D%E8%A1%93/171758159523028
「遇見我的百變夢想」紀錄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vCfdCM5nCE
在這百年老校的一場公共藝術計畫,藉著一座承載著多人童年記憶的平凡溜滑梯,
回顧過去與展望著未來;
藝術的創作,藉著在地人文與美學教育的活動過程,
不僅激發出一段豐富有趣的校園生活情事,也帶動出一段關於地方的文化閱讀。
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
藝術,跨越了視覺的感官,在不同年齡﹑不同成長背景中,投影著多人的生活記憶。
「源」
曾在昔日歷經著一段風華歲月的「老街」﹑眺望著遠方的「龜山島」嶼,
烏石「漁港」的漁船景象,三個表達在地觀點的元素,
藉著藝術的創作理念,標示出頭城鎮的地域與人文特質。
三個簡單且具象的環境符號,也曾在這裡引領出一段段小鎮故事..
講著昔日的歷史人文,也在此時繼續訴說著這個校園裡的生活情事。
藝術在這裡,標示著時間與空間的變與不變..雖然這些場景依舊,
只是物換星移地,在不同的時代中,各擁有著不同的風華與價值。
「源」-宜蘭縣頭城國中(創作者:許維忠)
七年前,一段「依法」設置的公共藝術計畫,
帶領學校師生於其中,經驗著一段豐富有趣的參與創作過程。
作品的完成,雖宣告著那段艱辛流程的結束,
但也引發校方想要繼續長期經營的藝術教育理念。
於是,另一段校園公共藝術課程,於作品完成後再度開啟,
一個個談著藝術與人文的課程主題,逐漸熱絡出持續創作的氛圍,
年復一年地,走過了七個年頭,依舊看見著師生們依舊熱情地以藝術談著在地文化。
圖:頭城國中蕭維武老師提供
公共藝術設置完成之初,學校仍然持續推動公共藝術教學課程。
學校師生在那段公共藝術設置過程中的學習與看見,
自行研擬了另一序列「集體創作」的課程活動。
圖:頭城國中蕭維武老師提供
圖:頭城國中蕭維武老師提供
圖:頭城國中蕭維武老師提供
地方的年度傳統民俗活動「搶孤」,成為了今年的創作主題。
一棵校園裡的老榕樹,佈滿了美術班集體創作的『搶孤』裝置藝術,
不同的色彩﹑標號,標示著不同的隊伍;每個木偶人都在這場「競賽」中,
奮力向上的希望拔得頭籌。
在藝術裡談著在地文化,文化裡也意涵著團隊與和諧的教育議題,
在這城鄉小鎮的校園裡,一序列小小的藝術文化的課程活動,
豐富地提供了另一種閱讀與被閱讀的生活主題。
這是一個藝術的創作..但在其中,或許也述說出了孩子們在升學階段的心情,
這是一個環境裡的藝術,
然而,卻也鏡射著學習生活裡的種種,意涵出另一種關於生命藝術的思考。
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成長階段,在不同的教育場域裡,
都以著不同的藝術主題,與不同的創作心得,共同述說著屬於這裡的小鎮故事。
早期吳沙帶領漢人渡海來台入懇蘭陽,頭城即是開懇蘭陽平原的首要據點。
開拓期間,歷經著種種天災、疾病﹑戰亂而客死他鄉,
人們總擔憂著這群異鄉客魂無所歸,而於每年的農曆七月,
依循傳統習俗舉辦法會來超渡孤魂,並在農曆七月最後一天的「關鬼門」之夜,
盛大舉行「搶孤」活動,以表對先民的追念。
因此,承傳已久的頭城「搶孤」儀式,其實意蘊著許多關於蘭陽平原的歷史文化。
延伸閱讀:『頭城搶孤』主題網站:http://j7.lanyangnet.com.tw/tcclimb/
據文獻記載,於清代嘉慶年間,首批帶領漢人入懇蘭陽的吳沙,
在這地方「頭」一個興建完成,用來防禦番人的「城」堡,故名為「頭城」。
嘉慶年間的台灣知府楊廷理,曾一度改名為「頭圍」。
日據時期屬台北州宜蘭郡所管轄,直到1945年以前都稱為「頭圍庄」。
戰後又回歸文史精神,重新定名為「頭城」。
頭城鎮在地理上,緊臨著新北市貢寮區(原為:台北縣貢寮鄉),
為宜蘭縣最北端的鄉鎮,自古即有「開蘭第一城」之稱,
為臺灣東部開發史上十分重要的文獻內容。
在地理上,由於地形較為狹長,
故於行政區內共設有七個車站(石城、大里、大溪、龜山、外澳、頭城、頂埔),
及六個漁港(石城、大里、大溪新港、大溪舊港、梗枋、烏石),
國道五號高速公路開通後,頭城因位於雪山山脈最末端,
而成為進入蘭陽平原的第一個鄉鎮。
聯外交通節點數量之多,在國內各鄉鎮中實屬罕見。
依山傍海的環境,本地居民多以漁、農業為主。
「開蘭橋」為頭城鎮內重要橋樑,其命名即在於紀念早期吳沙帶領漢人來此,
篳路藍縷開墾蘭陽之艱辛歷程。
頭圍文創園區
位於頭城火車站旁的舊員工宿舍群,原是木造的日式宿舍建築,興建年代已不可考。
但據文獻記載,推測應在1920年(日治時期大正9年)4月,
礁溪與頭圍(今頭城)區段之鐡道通車後所興建。
因歷史悠久,於2005年10月,由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
宿舍群中的木造建築,
外觀以雨淋板構成皮層,與內部結構均採檜木﹑杉木為主要建材,
屋頂為「二坡切妻」斜頂之日式黑瓦(現已更換為仿瓦之鍍鋅鋁板),
尺度約為一層樓高度,為頭城鎮內唯一保留良好之長條形日式建築。
在文史推廣者與地方人士積極爭取下,宜蘭縣政府大力向中央申請經費,
進行宿舍區之重新規劃與建築修繕工程。
於2011年3月啟用後,隨著文創風潮的興起,
將原鐵道宿舍建築群轉利用為「頭圍文創園區」。
園區目前採委外經營方式管理,除長期展示頭城發展歷程之老照片外,
也成為文化與藝術產業之複合式展覽空間,
目前並有木工藝師陳啟文駐區從事手作工藝品創作。
頭城和平老街
相對於入懇蘭陽平原而稱為「開蘭第一城」的頭城,
「和平街」則是頭城鎮內最古老的重要街道,目前,也是宜蘭縣內唯一僅存的老街。
就文獻記載,和平老街約於清嘉慶年間就形成。
地理上,街區為南北向展開,
分別聯絡烏石港與頭城港,因商業與貨物運輸而形成熱絡的商業市集。
約於咸豐十年(1860年),當地居民在和平街兩端,
分別興建了「北門福德祠」及「南門福德祠」兩間土地公廟,
祈求風調雨順永保安康。
後因建築逐漸老舊,加上天災而造成毀壞,於1921年居民們重修福德祠。
但三年之後,又再度歷經了一場巨大的水患,更造成頭城港嚴重淤塞,
水運交通深受影響,這一年(1924年)宜蘭線鐵路宣布全線通車,
昔日的商業繁華隨著鐵路興起逐漸轉移至中心街區,老街洗盡鉛華而逐漸沒落。
相較於各地均歷經過昔日繁榮,而風華不再的老街區,
不僅有地方文史工作者默默經營文獻與推動地方發展,
而在蘭陽最具開墾文史意義的頭城,不僅長期缺乏著研究經營文史的人士,
在地方經費匱乏下也缺乏妥善的保存計畫。
目前在老街區中尚保存良好的建築已不多見。
但遊走於如生活巷弄的街區,由新到舊的建築,
也反映著不同時期的生活樣貌與環境氛圍..
在這裡可以看見由清統﹑日治到戰後等時期的歲月痕跡,
建築尺度與皮層的素材,也標示出各個人文發展時期的歷程,
而真實閱讀到物換星移下的環境演繹結果。
對比於各地重新包裝的商業市集,
和平老街,卻是擁有著貼近真實生活的文化閱讀性。
隨著當代的文化創意風潮,
老街中,也開始有了以當地農產輔以文化創意行銷的小舖。
盧纘祥故宅
位於和平老街一端的「十三行」,曾是清代頭城港對外貿易「行郊」的總稱,
(註:「郊」為臺灣與大陸兩地進出口貿易商人﹑同業的商業組織。)
當時的「十三行」為頭城盧家所擁有,因其地理位置緊臨運河道與港口,
各種商號及儲貨倉庫林立,而成為貨物批發買賣重地,而造就了盧家成為頭城首富。
據記載,昔日的「十三行」建築多為木構造房舍,
基礎採以船隻的「壓艙石」作為基材,在台灣諸多歷史建築中實屬罕見。
「十三行」遺址現已被列為縣立古蹟,內部空間陳列相關的圖片與文獻,
也以「十三行」文史為主題,成為另一處微型的地方文史展示館。
「盧纘祥故宅」即位於「十三行」旁側,
這棟當時顯赫一時的「豪宅」建於1928年(日治時期昭和三年),
為盧纘祥26歲時承接家業後所耗資興建。
在建築樣貌上,呈現著日式的黑瓦屋頂﹑牆面上西洋風格的老虎窗,
及前方的西式圓拱迴廊空間,
為融合日本傳統木造屋舍與西洋古典建築的形式的「和洋式」建築。
台灣光復後,盧纘祥於1951年當選首任民選的宜蘭縣縣長,
頭城鎮內的「纘祥路」即以他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對地方的貢獻。
「盧纘祥故宅」雖已列為古蹟,但仍屬私人住宅,並未開放公眾參觀。
面對盧宅前的池塘,即為清代頭圍港遺址。
隨著省道的開通,海岸線退縮後形成的土地已逐漸佈滿了民居建築,
與現在的海岸線已相隔了約一兩公里的距離。
「頭圍港」,在文史保存與產業利益上,也於2009年曾起過一段爭議。
延伸閱讀:關於「行郊」-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338
有關「頭圍港」保存爭議相關新聞: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52791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0249
http://www.peopo.org/linkasd/post/36317
過去那段熱絡的繁華景象已成追憶,
當代思潮下的綠色生態與文化觀光,逐漸形成振興地方文化發展與校園教育的主題。
在山與海之間的這處城鄉聚落,隨著時空的變遷,昔日的商業熱絡景象早已不復在;
頭城,這座宜蘭縣境內的小鎮,雖曾走過了一段長時間的落寞歲月,
但也隨著逐步更新的發展腳步,展現出融合古今風采的新城鄉風貌。
在新與舊之間,不同時期的老屋與傳統信仰的廟宇,標示著許許多多的歷史記憶;
越來越高尺度與富現代感的新興社區,取代了昔日的生活聚落型態;
講求文化產業與綠色環境的政策思維;
一座座標榜著當代觀點,簇立於綠色田野中的各式農村建築景象,
均以著不同面向強化出新的地方特質,而重新締造著另一段新的城市風華景象。
頭城車站最早建於1920年日治時期所設置的「頭圍」驛,
到了1948年改名為「頭城」站。
車站建築曾歷經數次整修,現今的站體建築已無法再見日治及民初時期的樣貌,
但數十年卻承載著無數本地居民與外地學子的生活記憶。
近年來,隨著客運量的減少,目前已降為三等站,
但仍管理鎮內之外澳、龜山及大溪等三個車站,
算是全台管理最多車站的鐵道車站之一。
平時純樸且寧靜的小鎮,總於每年春節期間舉辦大型民俗節慶活動,
燦爛的煙火不僅照亮了整個街區,
當地居民也隨著踩街活動的進行,擁有了一段充滿年節氣氛的時光。
深具農業歷史的冬山,綠色的田野,
對於昔日務農的人們來說,是生產與養活一家人的工作場域;
承載有機耕作與生態保育觀念的田野,不僅引領著現代的孩子們學習,
激發出農村再生的改變動力,也成為了都會人講求慢活的休閒場域。
秘私鷺鷥
蘭陽平原的農村生活與田野景致,總成為許多村落小學的藝術美學題材。
隨著一段段校園公共藝術展開,不僅呈現出多元多樣的美麗成果,
藝術的介入,更引領出豐富精彩的村落故事。
美學在這裡,更成為了一種閱讀農村文化的方式,
也在於成為另一種存在於各村落中的人文風景。
(節錄於【島嶼行旅-跟著公共藝術‧旅行】-『蘭陽平原上的學習遊樂園』篇):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0696286
白鷺鷥飛行於田野間或停歇、覓食,總是鄉間常見的景致。
地方的孩子們,透過參與公共藝術計劃的過程,與藝術家們一起創作,
透過想像發揮著創作力,在校園中締造出一群美學觀點的「鷺鷥」景觀,
而引領出另一段鷺鷥與鷺鷥的相遇故事。
(本案文字節錄於:【島嶼行旅-跟著公共藝術‧旅行】-『蘭陽平原上的學習遊樂園』篇):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0696286
『秘私鷺鷥miss luse』-宜蘭縣吳沙國中(創作者:蔡佳吟+黃啟軒+學校師生)
偏於宜蘭縣南端的五結鄉,另一所鄉間小學也以著農業文化,
說著這裡的生活故事...
田園風情畫
藝術的創作議題,分別藉由「田中白鷺」﹑「田中白鷺」﹑「螢火蟲之舞」﹑
「在地農人」﹑「水稻風光」及「孝威布袋戲」等六個闡述地方性的子題,
描繪著孝威村的景象與鋪陳出一段關於這裡的生活故事。
在創作的媒材上,以紙為主要素材,
藝術團隊以紙工藝與生活文化為參與活動主題,採接力式的說故事與繪畫課程,
來形成對於農村生態產業與地方文史等鄉土文化的分享與閱讀。
這些孩子們的繪畫成果與生活故事,
最後由藝術團隊萃取圖像元素彙整為不同主題的畫作,
分別以兩幅一組的方式,裝置於新校舍穿堂的六根柱面之上。
一個個孩子們的「小」創作,聯結成為了一幅「大」作品;
一幅抽象的圖案造型,開啟了一段段不同時間點的歡樂童年故事。
「田園風情畫」-宜蘭縣五結鄉孝威國小(創作者:樹火紙文化基金會)
延伸閱讀: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孝威國小部落格:
五結鄉孝威村
孝威村位於五結鄉東隅,東隔冬山河與季新村為鄰,南以大埔排水幹線接協和村,
西鄰大吉村,北為錦眾村,全村面積3.3488平方公里,戶數為476戶,人口計1,806人。
生活聚落的範圍原為「茅仔寮堡」的「松仔腳」、「四百名」及「中二結」三庄,
於光復初期,該三庄合併為一村,並統合命名為「孝威」,
此地名沿用至今均未改變過。
清代茅仔寮堡有八大庄,除本村的松仔腳、四百名及中二結外,
還包括協和村的鼎橄社、大埔、中一結及錦眾村的一百甲、茅仔寮等,
「厝住茅仔寮,睏在松仔腳,田園一百甲,牛飼92,長工四百名」,
這句流傳當地的俗諺,生動的表達出茅仔寮堡的地名涵義,
也透露出開蘭初期,先民篳路藍縷,長期辛勤墾作的景象。
(引用於五結鄉所網站文獻)
村名的由來,根據地方耆老揣臆,
應與當時的地方人士賴阿善先生主張孝道有關。
在光復初期,孝威村也在賴阿善先生的主導下,
保留日治時期所成立的「清水青年團」,
持續推動社區環境之清潔﹑美化及安全維護工作,
性質與近年來文建會由日本引入的「社區總體營造」觀念十分接近。
據悉,目前在孝威國小校園裡還留存著幾塊大石頭,
即是當初青年團千里迢迢從已停止營業的的二結糖廠搬回,
以用來美化校園環境。
這處始終都以務農為主的村落,也逐漸朝向觀光農業的風潮發展。
孝威國小創設於1918年3月,初名為「利澤簡公學校茅子寮分校」,
期間隨著日治與戰後時期的種種變遷,先後歷經了「茅子寮公學校」﹑
「清水國民學校」及「孝威國民學校」等名稱的變動,
直到了1968年9月,為配合九年國教政策的實施,
再度定名為「宜蘭縣五結鄉孝威國民小學」並沿用至今。
目前全校學生約有兩百人左右。
孝威國小舊校門擁有許多當地村民們的童年記憶。
新校舍規劃,學校擁有了新的校門與富當代感的校園環境。
戰後光復初期,民生與物資普遍窘困,娛樂事業並不發達。
當時,「念歌仔」或「子弟戲」都是地方居民於農閒時最盛大的娛樂,
也是傳統廟慶節氣的最佳表演活動。
在傳統戲曲上,孝威村偏向於武庄,以練獅陣、宋江陣為主。
但隨著老一輩藝師的先後離世,日益稀微的學習意願,
導致這些傳統技藝,已逐漸式微而即將失傳。
融合古今特質,講求文創觀點的掌中戲,成為了孝威國小的特色。
學校於1992年成立「宜興閣掌中劇團」,
分別由中﹑高年級徵選約25個孩子收編為團員。
成立之初,
曾遠從台北延聘曾獲教育部「薪傳獎」的藝術宗師鍾任壁先生及鍾任樑老師到校指導。
孝威國小的「宜興閣掌中劇團」與他校同類型的掌中戲團有些不同之處:
演出的戲台較為寬廣,後場是以事先配樂、配音的方式,來搭配孩子們的演出,
強化動作的誇張與活潑性,是這兒童劇團的主要特色。
學校設有專屬的布袋戲教室,
課程上,分別以創新的童話式的「掌中戲」與傳統布袋戲為課程教導內容。
教室內,收藏著各式的傳統布袋戲偶演出道具。
校園內亦收藏許多珍貴的傳統農具,儼然像是一間微型的農業博物館。
延伸閱讀:
孝威村文史請參酌五結鄉公所網站:http://ilwct.e-land.gov.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59&pageID=4662
數位宜蘭村里通網站:
http://yil.village.tnn.tw/village.html?id=173
「孝威國小宜馨閣劇團 偶戲無敵手」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11/today-north3.htm
禮物與祝福
處於偏鄉地帶的清溝村,
原僅有二十多戶人家居住於「中清仔」附近一條長年湧出紅水的溝旁,
過著農耕的生活;當時,林姓家族為村裡的大戶人家。
在純樸的生活中,無論婚喪喜慶,到了豐收時期或遭遇風災,
住在這條「紅水溝」旁,從溝頭到溝尾的人家都會彼此幫忙。
隨著農業在地方上的沒落,當年的農家也逐漸外移至城市生活;
隨著新住民的移入,清溝村的聚落有了新的人口組成,
而清溝國小也成為地方孩子們新的學習樂園,如此年輕的新校園,
才剛剛有了第一屆的畢業生,為一所僅數十人的社區小學。
碧侯村,位於宜蘭海岸線的最南端,為一處泰雅族部落,
目前也是宜蘭縣境內,僅存的幾個原民村落之一。
最早的部落源於武塔 (Buta)及碧候(Piex-au)兩社,
後來在日治時期的理番政策下,由山上的老聚落遷移至此地定居至今。
由於距離較為繁華的南澳鎮距離僅兩公里,在聯外交通便捷下,
日常生活模式也與平地漢人相差無幾。
早期,地方居民多種植香菇、水果等農業作物,
而擁有過一段生活平穩且算的上富裕的日子,
當今在聚落裡所見的鋼筋水泥建築屋舍,也多於當時經濟力較佳時所改建。
然而,二十多年前,這處村落即開始隨著大環境的變遷而每況愈下,
企業大量收購木材推動溫室培育、引進太空包科技,
在種植與加工生產均大幅轉型下,不僅讓傳統的香菇產業直接受到衝擊,
水果也無法在產業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
這些均讓地方面臨產業經濟、部落文化等生存危機。
近年來,大量引進外籍勞工的政策,更迫使原本放棄農業而轉向技術工的族人,
再度因工作機會日漸遽減,而在生活上陷入更大的困境。
產業的蕭條與生活價值的改變,
更讓新一代的地方居民,不僅漸漸遠離部落,去了更遠的都會城市發展,
也因此,仍留在村裡的孩子也越來越少,
導致這座擁有數十年歷史,曾陪伴過許多村民童年,僅有數十名學童的的碧候小學,
在就學人數逐年降低下,亦面臨著教育經營上的困境。
(翻攝於碧候國小校門老照片)
2011年,一段校園公共藝術,
引領兩個村落的孩子們,展開了一連串的公共藝術之旅。
清溝國小透過「獨輪車」、「路上行舟」等傳統童玩,
以及長期於校園推廣的「水生池」生態教育特色,
與來自台東的「綠島大象」激盪出一段友誼。
在與「綠島大象」結盟後,在藝術團隊的引介下,
再度與位於南方山區碧候村的原住民孩子們聯誼:
起初,分居於平原與山區部落的孩子們,隨著一段段書信聯繫,
交換著彼此的生活經驗,也透過分享,而廣泛地閱讀了各自的生活情境與文化。
彼此透過書信往返而逐漸熟識後,兩校的孩子們開始計畫著該如何拜訪對方,
老師們瞭解了孩子們的願望,隨著孩子們即將畢業,
安排了一段「相見歡」活動,讓碧候的孩子來到清溝國小。
過程中,每個人都透過表演,熱絡出相聚時的歡樂氛圍;
大家也都透過預備已久的繪畫,寫上祝福的言語,成為送給對方的禮物,
這些源於每個孩子的手所製作的大「卡片」,轉換成為清溝校園裡的公共藝術,
搭配著視覺藝術的「禮物」,共同記錄下這段珍貴的友誼,
也藉由這些藝術物件,聯結著彼此內心中的這份特殊生活情感。
在「相見歡」活動即將進入尾聲前,每個孩子在留言牆上,
一字一句地寫下一段段彼此祝福與思念的言語;
清溝的孩子們將一棵培育於校園水生池旁的風箱樹(水芭樂)贈送給碧候的孩子,
碧候的孩子,也以南澳鄉常見的樟樹,回贈給清溝的孩子們,
當成是彼此對於這段友誼的永久紀念,也讓這樣的禮物成為永恆的祝福。
透過「筆友」的交往,而串起了一段平地與原民聚落孩子間的友誼;
在生活中彼此分享各自的日常點滴與文化特色,
也在一段相聚在一起的歡笑聲中一起畢業…
(本案文字節錄於:【島嶼行旅-跟著公共藝術‧旅行】-『蘭陽平原上的學習遊樂園』篇):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0696286
「禮物與祝福」-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創作團隊:黃浩德+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
相關聯結:
宜蘭縣清溝國小:http://ncges.ilc.edu.tw/main/index.aspx
「老懂軒」
2013年開始營運的羅東文化工場,邀請慣用自然素材創作的日籍建築師藤森照信,
創作懸於半空中的茶室,名為「老懂軒」的公共藝術。
依文獻記載,「羅東」地名源於:早期的羅東地區,
原為遍佈著樟木﹑榕樹﹑相思林的叢林,因樹林茂盛而棲息著大量的彌猴,
(另一種說法為:相傳羅東境內的路徑上,曾有塊神似彌猴的石頭)
當時的平埔族原住民稱彌猴為「老董」(R o t o n,譯音為ㄌㄨㄛˋ ㄉㄨㄥˋ)。
於清代漢人入懇蘭陽時,聽見平埔族人對於彌猴的稱呼,
而誤以為是本地地名,因此稱此地為「羅東」。
羅東文化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