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記憶‧擁抱夢想

1000601-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1).JPG

這是一個「專屬」的記憶符號..因為在創作的過程裡,

曾經也在這裡成長的「大」孩子,

跟此時的孩子們分享了一段段有趣的童年回憶;

一個來自台東綠島的校園故事,與這裡的校園故事交會;

藉著一座座不同時期的「溜滑梯」話題,

共同交織出另一段屬於彼此的新生活記憶。

1000601-頭城國小的溜滑梯- (4).JPG

1000601-頭城國小的溜滑梯- (5).JPG

隨著不同時期的校園設施更新過程,不同樣式的溜滑梯,

意涵著不同時間點的童年記憶。

1000601-頭城國小的溜滑梯- (7).JPG

在這百年老校的校園裡,一序列歷史悠久的「動物」,

也承載著許多孩子們的童年回憶。

這些「動物」不僅保存良好,也在校園裡鋪陳出一座小小「動物園」的景象。

980121-頭城國小-校園環境現況- 002.JPG

老校友的童年趣事與來自外地孩子的校園生活故事,激發了孩子們的無限想像,

在每個小小的腦袋瓜中,開始醞釀著一個個充滿創意的創作構想。

校內「動物園」的動物們,也加入了孩子們這個共同創作的話題討論,

一個個「好玩」的溜滑梯,即將鋪陳出這個關於小小夢想實踐的教育主題。

1000601-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11).JPG

1000601-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12).JPG 

1000601-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7).JPG

1000601-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8).JPG

構成圖案的色「點」,都是孩子們各自發揮創意的創作成果,

每個「溜滑梯」都有著許多遊戲方式的創意想像,也都想說著各自的生活趣事。

1000601-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5).JPG

1000601-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21).JPG

關於這個令人猜不透的圖騰,原來是個性格獨特的「長頸鹿」。

在形成的過程中,藝術家帶領這群小小「藝術家」們一起想像,

全校師生透過了一段由推薦﹑討論與票選的參與過程,

提出了關於校園裡的那座溜滑梯的未來主題..他們期盼著有座「長頸鹿溜滑梯」。

孩子們推舉出這溜滑梯的圖騰;

圖騰裡,也收納著更多孩子們關於溜滑梯的創作夢想,

這抽象視覺的長頸鹿,似乎化為一個收集夢想的「多寶盒」,

也成為校園裡的新環境符號。

1000601-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18).JPG

完成之時,正逢每年的畢業季,孩子們熱絡地與這個承載著「夢想」的長頸鹿相聚,

在這邊,他們尋找著自己的作品,分享著自我的創作,也閱讀著更多的夢想故事。

1000601-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28).JPG

1000601-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30).JPG

1000601-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32).JPG

1000601-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34).JPG

1000601-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25).JPG

然而,故事並未結束!

作品的完成,卻又帶動出另一段創作的開始..

隨著「長頸鹿」主題的完成,另一個搭配長頸鹿的「背景」創作再度展開..

透光的牆面,逐漸長出了一棵棵樹木,形成了一片森林,

森林裡,開始住進了一隻隻的鳥兒﹑貓兒與蟲兒..

長頸鹿,也多了許多生活裡的陪伴,似乎,另一段森林故事的劇情,即將在此開演..

1000617-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005.JPG

1000617-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017.JPG

1000617-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007.JPG

1000628-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9).jpg

1000617-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009.JPG

1000617-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013.JPG

1000629-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7).jpg

1000628-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8).jpg

1000629-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9).jpg

孩子們開始「看圖」說著故事,

以著表情與動作的觀察,探索著這些森林裡“街坊鄰居”們的生活情事。

這些故事,也許來自於自身的生活經驗,或許僅是搞笑逗趣的自我想像,

但都在於創新出另一種「集體創作」的型態。

_IGP0193.jpg圖:江海泙提供

_IGP0196.jpg圖:江海泙提供

_IGP0183.JPG圖:江海泙提供

由與綠島孩子們異地結盟的開端,到老校友返校的童年故事分享,

至隨後帶動出的長頸鹿溜滑梯創作的夢想之旅,

童話繪本的「對話框」,

以著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帶動出另一段生動有趣的故事創作。

屬於這裡的新﹑舊故事,彼此交織﹑融合﹑蔓延著,

單一的藝術物件,激發出一連串的漣漪,而豐富出這百年老校的新故事文本。

1000628-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3).jpg

一篇篇故事所累積出的張力,隨著口語的傳播,吸引了一批批在地與外地的訪者,

繪本的藝術圖騰,也在大人們的想像世界中,激發出各異奇趣的解讀創意。

他們分享著孩子與藝術家的集體創作成果,也在此,憶起自己的童年生活,

不同的生活經驗與觀點,總是不斷在此推陳出更多的創意思考與生活樂趣。

1000628-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5).jpg

1000629-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1).jpg

1000629-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6).jpg

1000629-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12).jpg

1000628-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7).jpg

1000601-投影記憶‧擁抱夢想-江海泙‧是海意念-宜蘭縣頭城國小-  (14).JPG

「投影記憶‧擁抱夢想」-宜蘭縣頭城國小(創作者:江海泙)

 延伸閱讀

                投影記憶‧擁抱夢想主題官網:http://www.seayes.com.tw/~tcesilcedu/index.htm
                                                                                                                      http://www.seayes.com.tw/~tcesilcedu/we.htm

                                FB粉絲頁http://www.facebook.com/pages/%E7%99%BE%E8%AE%8A%E6%BA%9C%E6%BB%91%E6%A2%AF%E5%85%AC%E5%85%B1%E8%97%9D%E8%A1%93/171758159523028

                    「遇見我的百變夢想」紀錄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vCfdCM5nCE

 

在這百年老校的一場公共藝術計畫,藉著一座承載著多人童年記憶的平凡溜滑梯,

回顧過去與展望著未來;

藝術的創作,藉著在地人文與美學教育的活動過程,

不僅激發出一段豐富有趣的校園生活情事,也帶動出一段關於地方的文化閱讀。

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

藝術,跨越了視覺的感官,在不同年齡﹑不同成長背景中,投影著多人的生活記憶。

 

950706-頭城國中-源-許維忠- 001.jpg

曾在昔日歷經著一段風華歲月的「老街」﹑眺望著遠方的「龜山島」嶼,

烏石「漁港」的漁船景象,三個表達在地觀點的元素,

藉著藝術的創作理念,標示出頭城鎮的地域與人文特質。

950706-頭城國中-源-許維忠- 002.jpg

三個簡單且具象的環境符號,也曾在這裡引領出一段段小鎮故事..

講著昔日的歷史人文,也在此時繼續訴說著這個校園裡的生活情事。

950706-頭城國中-源-許維忠- 010.jpg

950706-頭城國中-源-許維忠- 011.jpg

950706-頭城國中-源-許維忠- 013.jpg

950706-頭城國中-源-許維忠- 015.jpg

950706-頭城國中-源-許維忠- 019.jpg

藝術在這裡,標示著時間與空間的變與不變..雖然這些場景依舊,

只是物換星移地,在不同的時代中,各擁有著不同的風華與價值。

1000628-源-許維忠-頭城國中.JPG

950706-頭城國中-源-許維忠- 021.jpg

「源」-宜蘭縣頭城國中(創作者:許維忠)

 

七年前,一段「依法」設置的公共藝術計畫,

帶領學校師生於其中,經驗著一段豐富有趣的參與創作過程。

作品的完成,雖宣告著那段艱辛流程的結束,

但也引發校方想要繼續長期經營的藝術教育理念。

於是,另一段校園公共藝術課程,於作品完成後再度開啟,

一個個談著藝術與人文的課程主題,逐漸熱絡出持續創作的氛圍,

年復一年地,走過了七個年頭,依舊看見著師生們依舊熱情地以藝術談著在地文化。

DSC03646.JPG

圖:頭城國中蕭維武老師提供

公共藝術設置完成之初,學校仍然持續推動公共藝術教學課程。

學校師生在那段公共藝術設置過程中的學習與看見,

自行研擬了另一序列「集體創作」的課程活動。

DSC03650.JPG

圖:頭城國中蕭維武老師提供

DSC03816.JPG

圖:頭城國中蕭維武老師提供

DSC03901.JPG

圖:頭城國中蕭維武老師提供

地方的年度傳統民俗活動「搶孤」,成為了今年的創作主題。

一棵校園裡的老榕樹,佈滿了美術班集體創作的『搶孤』裝置藝術,

不同的色彩﹑標號,標示著不同的隊伍;每個木偶人都在這場「競賽」中,

奮力向上的希望拔得頭籌。

1000628-頭城國中的美術創作『搶孤』- (2).jpg

1000628-頭城國中的美術創作『搶孤』- (3).jpg

1000628-頭城國中的美術創作『搶孤』- (4).jpg

1000628-頭城國中的美術創作『搶孤』- (6).jpg

在藝術裡談著在地文化,文化裡也意涵著團隊與和諧的教育議題,

在這城鄉小鎮的校園裡,一序列小小的藝術文化的課程活動,

豐富地提供了另一種閱讀與被閱讀的生活主題。

1000629-頭城國中的美術班創作-搶孤- (1).jpg

1000629-頭城國中的美術班創作-搶孤- (3).jpg

這是一個藝術的創作..但在其中,或許也述說出了孩子們在升學階段的心情,

這是一個環境裡的藝術,

然而,卻也鏡射著學習生活裡的種種,意涵出另一種關於生命藝術的思考。

1000629-頭城國中的美術班創作-搶孤- (4).jpg

1000629-頭城國中的美術班創作-搶孤- (5).jpg

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成長階段,在不同的教育場域裡,

都以著不同的藝術主題,與不同的創作心得,共同述說著屬於這裡的小鎮故事。

1000629-頭城國中的美術班創作-搶孤- (7).jpg

早期吳沙帶領漢人渡海來台入懇蘭陽,頭城即是開懇蘭陽平原的首要據點。

開拓期間,歷經著種種天災、疾病﹑戰亂而客死他鄉,

人們總擔憂著這群異鄉客魂無所歸,而於每年的農曆七月,

依循傳統習俗舉辦法會來超渡孤魂,並在農曆七月最後一天的「關鬼門」之夜,

盛大舉行「搶孤」活動,以表對先民的追念。

因此,承傳已久的頭城「搶孤」儀式,其實意蘊著許多關於蘭陽平原的歷史文化。

延伸閱讀頭城搶孤』主題網站:http://j7.lanyangnet.com.tw/tcclimb/

1000629-頭城國中的美術班創作-搶孤- (15).jpg

據文獻記載,於清代嘉慶年間,首批帶領漢人入懇蘭陽的吳沙,

在這地方「頭」一個興建完成,用來防禦番人的「城」堡,故名為「頭城」。

嘉慶年間的台灣知府楊廷理,曾一度改名為「頭圍」。

日據時期屬台北州宜蘭郡所管轄,直到1945年以前都稱為「頭圍庄」。

戰後又回歸文史精神,重新定名為「頭城」。

頭城鎮在地理上,緊臨著新北市貢寮區(原為:台北縣貢寮鄉),

為宜蘭縣最北端的鄉鎮,自古即有「開蘭第一城」之稱,

為臺灣東部開發史上十分重要的文獻內容。

在地理上,由於地形較為狹長,

故於行政區內共設有七個車站(石城、大里、大溪、龜山、外澳、頭城、頂埔),

及六個漁港(石城、大里、大溪新港、大溪舊港、梗枋、烏石),

國道五號高速公路開通後,頭城因位於雪山山脈最末端,

而成為進入蘭陽平原的第一個鄉鎮。

聯外交通節點數量之多,在國內各鄉鎮中實屬罕見。

依山傍海的環境,本地居民多以漁、農業為主。

9504041-頭城- 005.jpg

「開蘭橋」為頭城鎮內重要橋樑,其命名即在於紀念早期吳沙帶領漢人來此,

篳路藍縷開墾蘭陽之艱辛歷程。

1000617-頭城-開蘭大橋- (7).JPG

1000617-頭城-開蘭大橋- (5).JPG

1000617-頭城-開蘭大橋- (8).JPG

頭圍文創園區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17).jpg

位於頭城火車站旁的舊員工宿舍群,原是木造的日式宿舍建築,興建年代已不可考。

但據文獻記載,推測應在1920年(日治時期大正9年)4月,

礁溪與頭圍(今頭城)區段之鐡道通車後所興建。

因歷史悠久,於2005年10月,由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1).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5).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3).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4).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9).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10).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6).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13).jpg

宿舍群中的木造建築,

外觀以雨淋板構成皮層,與內部結構均採檜木﹑杉木為主要建材,

屋頂為「二坡切妻」斜頂之日式黑瓦(現已更換為仿瓦之鍍鋅鋁板),

尺度約為一層樓高度,為頭城鎮內唯一保留良好之長條形日式建築。

在文史推廣者與地方人士積極爭取下,宜蘭縣政府大力向中央申請經費,

進行宿舍區之重新規劃與建築修繕工程。

於2011年3月啟用後,隨著文創風潮的興起,

將原鐵道宿舍建築群轉利用為「頭圍文創園區」。

園區目前採委外經營方式管理,除長期展示頭城發展歷程之老照片外,

成為文化與藝術產業之複合式展覽空間,

目前並有木工藝師陳啟文駐區從事手作工藝品創作。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14).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22).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24).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25).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27).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28).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31).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33).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34).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38).jpg

1000518-宜蘭頭城-文創頭圍園區-  (40).jpg

1020214-宜蘭頭城-頭圍文創園區(舊站長宿舍)- (3)

1020214-頭城車站- (3)

頭城和平老街

991013-頭城老街 (6).JPG

相對於入懇蘭陽平原而稱為「開蘭第一城」的頭城,

「和平街」則是頭城鎮內最古老的重要街道,目前,也是宜蘭縣內唯一僅存的老街。

就文獻記載,和平老街約於清嘉慶年間就形成。

地理上,街區為南北向展開,

分別聯絡烏石港與頭城港,因商業與貨物運輸而形成熱絡的商業市集。

約於咸豐十年(1860年),當地居民在和平街兩端,

分別興建了「北門福德祠」及「南門福德祠」兩間土地公廟,

祈求風調雨順永保安康。

後因建築逐漸老舊,加上天災而造成毀壞,於1921年居民們重修福德祠。

但三年之後,又再度歷經了一場巨大的水患,更造成頭城港嚴重淤塞,

水運交通深受影響,這一年(1924年)宜蘭線鐵路宣布全線通車,

昔日的商業繁華隨著鐵路興起逐漸轉移至中心街區,老街洗盡鉛華而逐漸沒落。

1000518-頭城老街 (14).jpg

1000518-頭城老街 (2).jpg

1000518-頭城老街 (3).jpg

991013-頭城老街 (7).JPG

1000518-頭城老街 (12).jpg

1000628-頭城老街- (3).jpg

1000628-頭城老街- (5).jpg

991013-頭城老街 (4).JPG

相較於各地均歷經過昔日繁榮,而風華不再的老街區,

不僅有地方文史工作者默默經營文獻與推動地方發展,

而在蘭陽最具開墾文史意義的頭城,不僅長期缺乏著研究經營文史的人士,

在地方經費匱乏下也缺乏妥善的保存計畫。

目前在老街區中尚保存良好的建築已不多見。

但遊走於如生活巷弄的街區,由新到舊的建築,

也反映著不同時期的生活樣貌與環境氛圍..

在這裡可以看見由清統﹑日治到戰後等時期的歲月痕跡,

建築尺度與皮層的素材,也標示出各個人文發展時期的歷程,

而真實閱讀到物換星移下的環境演繹結果。

1000518-頭城老街 (6).jpg

對比於各地重新包裝的商業市集,

和平老街,卻是擁有著貼近真實生活的文化閱讀性。

1000518-頭城老街 (10).jpg

 

隨著當代的文化創意風潮,

老街中,也開始有了以當地農產輔以文化創意行銷的小舖。 

1000617-頭城老街的小舖- (1).JPG

1000628-頭城老街- (1).jpg

1000617-頭城老街的小舖- (3).JPG

1000617-頭城老街的小舖- (5).JPG

1000617-頭城老街的小舖- (6).JPG

1000617-頭城老街的小舖- (7).JPG

1000617-頭城老街的小舖- (8).JPG

1000617-頭城老街的小舖- (9).JPG

1000617-頭城老街的小舖- (11).JPG

盧纘祥故宅

1000617-頭城盧宅- (1).JPG

位於和平老街一端的「十三行」,曾是清代頭城港對外貿易「行郊」的總稱,

(註:「郊」為臺灣與大陸兩地進出口貿易商人﹑同業的商業組織。)

當時的「十三行」為頭城盧家所擁有,因其地理位置緊臨運河道與港口,

各種商號及儲貨倉庫林立,而成為貨物批發買賣重地,而造就了盧家成為頭城首富。

據記載,昔日的「十三行」建築多為木構造房舍

基礎採以船隻的「壓艙石」作為基材,在台灣諸多歷史建築中實屬罕見。

「十三行」遺址現已被列為縣立古蹟,內部空間陳列相關的圖片與文獻,

也以「十三行」文史為主題,成為另一處微型的地方文史展示館。

1000617-頭城盧宅- (3).JPG

「盧纘祥故宅」即位於「十三行」旁側,

這棟當時顯赫一時的「豪宅」建於1928年(日治時期昭和三年),

為盧纘祥26歲時承接家業後所耗資興建。

在建築樣貌上,呈現著日式的黑瓦屋頂﹑牆面上西洋風格的老虎窗,

及前方的西式圓拱迴廊空間,

為融合日本傳統木造屋舍與西洋古典建築的形式的「和洋式」建築。

台灣光復後,盧纘祥於1951年當選首任民選的宜蘭縣縣長,

頭城鎮內的「纘祥路」即以他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對地方的貢獻。

「盧纘祥故宅」雖已列為古蹟,但仍屬私人住宅,並未開放公眾參觀。

991013-頭城老街-盧宅與舊港口遺址 (1).JPG 

面對盧宅前的池塘,即為清代頭圍港遺址。

隨著省道的開通,海岸線退縮後形成的土地已逐漸佈滿了民居建築,

與現在的海岸線已相隔了約一兩公里的距離。

1000617-頭城盧宅- (4).JPG

「頭圍港」,在文史保存與產業利益上,也於2009年曾起過一段爭議。

1000617-頭城盧宅-(5).JPG

延伸閱讀:關於「行郊」-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338

有關「頭圍港」保存爭議相關新聞: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52791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0249

http://www.peopo.org/linkasd/post/36317

  

過去那段熱絡的繁華景象已成追憶,

當代思潮下的綠色生態與文化觀光,逐漸形成振興地方文化發展與校園教育的主題。

 1000617-頭城街區裝置- (6).JPG

1000617-頭城街區裝置- (2).JPG

1000617-頭城街區裝置- (7).JPG

1000617-頭城街區裝置- (4).JPG

1000617-頭城街區裝置- (1).JPG

在山與海之間的這處城鄉聚落,隨著時空的變遷,昔日的商業熱絡景象早已不復在;

頭城,這座宜蘭縣境內的小鎮,雖曾走過了一段長時間的落寞歲月,

但也隨著逐步更新的發展腳步,展現出融合古今風采的新城鄉風貌。 

1000518-頭城建築廢墟.JPG

991013-頭城老房子.JPG

在新與舊之間,不同時期的老屋與傳統信仰的廟宇,標示著許許多多的歷史記憶;

越來越高尺度與富現代感的新興社區,取代了昔日的生活聚落型態;

講求文化產業與綠色環境的政策思維;

一座座標榜著當代觀點,簇立於綠色田野中的各式農村建築景象,

均以著不同面向強化出新的地方特質,而重新締造著另一段新的城市風華景象。

1000617-頭城國小旁街道.JPG

頭城車站最早建於1920年日治時期所設置的「頭圍」驛,

到了1948年改名為「頭城」站。

車站建築曾歷經數次整修,現今的站體建築已無法再見日治及民初時期的樣貌,

但數十年卻承載著無數本地居民與外地學子的生活記憶。

近年來,隨著客運量的減少,目前已降為三等站,

但仍管理鎮內之外澳、龜山及大溪等三個車站,

算是全台管理最多車站的鐵道車站之一。

1020214-頭城車站- (6)

1020214-頭城車站- (5)

1020214-頭城車站- (4)

1020214-頭城車站前-蛇年裝置藝術- (5)

平時純樸且寧靜的小鎮,總於每年春節期間舉辦大型民俗節慶活動,

燦爛的煙火不僅照亮了整個街區,

當地居民也隨著踩街活動的進行,擁有了一段充滿年節氣氛的時光。

1020214-頭城大熱鬧-民俗活動放煙火- (5)

1020214-頭城大熱鬧-民俗活動放煙火- (17)

 

深具農業歷史的冬山,綠色的田野,

對於昔日務農的人們來說,是生產與養活一家人的工作場域;

承載有機耕作與生態保育觀念的田野,不僅引領著現代的孩子們學習,

激發出農村再生的改變動力,也成為了都會人講求慢活的休閒場域。

 

秘私鷺鷥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12.JPG

蘭陽平原的農村生活與田野景致,總成為許多村落小學的藝術美學題材。

隨著一段段校園公共藝術展開,不僅呈現出多元多樣的美麗成果,

藝術的介入,更引領出豐富精彩的村落故事。

美學在這裡,更成為了一種閱讀農村文化的方式,

也在於成為另一種存在於各村落中的人文風景。

(節錄於【島嶼行旅-跟著公共藝術‧旅行】-『蘭陽平原上的學習遊樂園』篇):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0696286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18.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110.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112.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08.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10.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20.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21.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24.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28.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34.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86.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88.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90.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106.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98.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102.JPG

白鷺鷥飛行於田野間或停歇、覓食,總是鄉間常見的景致。

地方的孩子們,透過參與公共藝術計劃的過程,與藝術家們一起創作,

透過想像發揮著創作力,在校園中締造出一群美學觀點的「鷺鷥」景觀,

而引領出另一段鷺鷥與鷺鷥的相遇故事。

(本案文字節錄於島嶼行旅-跟著公共藝術‧旅行-『蘭陽平原上的學習遊樂園』篇):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0696286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43.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46.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48.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54.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56.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40.JPG

1020429-秘私鷺鷥-蔡佳吟+黃啟軒-宜蘭縣吳沙國中- 041.JPG

『秘私鷺鷥miss luse』-宜蘭縣吳沙國中(創作者:蔡佳吟+黃啟軒+學校師生)

 

偏於宜蘭縣南端的五結鄉,另一所鄉間小學也以著農業文化,

說著這裡的生活故事...

 

田園風情畫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76).jpg

藝術的創作議題,分別藉由「田中白鷺」﹑「田中白鷺」﹑「螢火蟲之舞」﹑

「在地農人」﹑「水稻風光」及「孝威布袋戲」等六個闡述地方性的子題,

描繪著孝威村的景象與鋪陳出一段關於這裡的生活故事。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2).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8).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10).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14).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15).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73).jpg

在創作的媒材上,以紙為主要素材,

藝術團隊以紙工藝與生活文化為參與活動主題,採接力式的說故事與繪畫課程,

來形成對於農村生態產業與地方文史等鄉土文化的分享與閱讀。

這些孩子們的繪畫成果與生活故事,

最後由藝術團隊萃取圖像元素彙整為不同主題的畫作,

分別以兩幅一組的方式,裝置於新校舍穿堂的六根柱面之上。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25).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26).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72).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33).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67).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54).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62).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79).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56).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64).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65).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47).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49).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50).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44).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51).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52).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38).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40).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36).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41).jpg

一個個孩子們的「小」創作,聯結成為了一幅「大」作品;

一幅抽象的圖案造型,開啟了一段段不同時間點的歡樂童年故事。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82).jpg

1000518-田園風情畫-樹火紙文化基金會-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78).jpg

「田園風情畫」-宜蘭縣五結鄉孝威國小(創作者:樹火紙文化基金會)

延伸閱讀: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孝威國小部落格

http://suhomuseum.blogspot.com/search/label/2011%E4%B8%89%E6%9C%88%E8%97%9D%E8%A1%93%E9%A7%90%E6%A0%A1%20%EF%BC%8D%20%E5%AD%9D%E5%A8%81%E5%9C%8B%E5%B0%8F 

五結鄉孝威村

1000518-宜蘭五結孝威村-  (5).JPG

1000518-宜蘭五結孝威村- .JPG

1000518-宜蘭五結孝威村-  (4).JPG

1000518-宜蘭五結孝威村-  (7).JPG

孝威村位於五結鄉東隅,東隔冬山河與季新村為鄰,南以大埔排水幹線接協和村,

西鄰大吉村,北為錦眾村,全村面積3.3488平方公里,戶數為476戶,人口計1,806人。

生活聚落的範圍原為「茅仔寮堡」的「松仔腳」、「四百名」及「中二結」三庄,

於光復初期,該三庄合併為一村,並統合命名為「孝威」,

此地名沿用至今均未改變過。

清代茅仔寮堡有八大庄,除本村的松仔腳、四百名及中二結外,

還包括協和村的鼎橄社、大埔、中一結及錦眾村的一百甲、茅仔寮等,

「厝住茅仔寮,睏在松仔腳,田園一百甲,牛飼92,長工四百名」,

這句流傳當地的俗諺,生動的表達出茅仔寮堡的地名涵義,

也透露出開蘭初期,先民篳路藍縷,長期辛勤墾作的景象。

(引用於五結鄉所網站文獻)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村- (2).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村- (9).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村- (4).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村- (5).JPG

1000705-台灣基督長教會-宜蘭五結教會- (7).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村- (6).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村- (7).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村- (3).JPG

村名的由來,根據地方耆老揣臆,

應與當時的地方人士賴阿善先生主張孝道有關。

在光復初期,孝威村也在賴阿善先生的主導下,

保留日治時期所成立的「清水青年團」,

持續推動社區環境之清潔﹑美化及安全維護工作,

性質與近年來文建會由日本引入的「社區總體營造」觀念十分接近。

據悉,目前在孝威國小校園裡還留存著幾塊大石頭,

即是當初青年團千里迢迢從已停止營業的的二結糖廠搬回,

以用來美化校園環境。

這處始終都以務農為主的村落,也逐漸朝向觀光農業的風潮發展。

1000518-宜蘭五結孝威村-  (2).JPG

1000518-宜蘭五結孝威村-  (3).JPG

孝威國小創設於1918年3月,初名為「利澤簡公學校茅子寮分校」,

期間隨著日治與戰後時期的種種變遷,先後歷經了「茅子寮公學校」﹑

「清水國民學校」及「孝威國民學校」等名稱的變動,

直到了1968年9月,為配合九年國教政策的實施,

再度定名為「宜蘭縣五結鄉孝威國民小學」並沿用至今。

目前全校學生約有兩百人左右。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1).JPG

孝威國小舊校門擁有許多當地村民們的童年記憶。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2).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3).JPG

新校舍規劃,學校擁有了新的校門與富當代感的校園環境。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27).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4).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23).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24).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5).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6).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7).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26).JPG 

戰後光復初期,民生與物資普遍窘困,娛樂事業並不發達。

當時,「念歌仔」或「子弟戲」都是地方居民於農閒時最盛大的娛樂,

也是傳統廟慶節氣的最佳表演活動。

在傳統戲曲上,孝威村偏向於武庄,以練獅陣、宋江陣為主。

但隨著老一輩藝師的先後離世,日益稀微的學習意願,

導致這些傳統技藝,已逐漸式微而即將失傳。

融合古今特質,講求文創觀點的掌中戲,成為了孝威國小的特色。

學校於1992年成立「宜興閣掌中劇團」,

分別由中﹑高年級徵選約25個孩子收編為團員。

成立之初,

曾遠從台北延聘曾獲教育部「薪傳獎」的藝術宗師鍾任壁先生及鍾任樑老師到校指導。

孝威國小的「宜興閣掌中劇團」與他校同類型的掌中戲團有些不同之處:

演出的戲台較為寬廣,後場是以事先配樂、配音的方式,來搭配孩子們的演出,

強化動作的誇張與活潑性,是這兒童劇團的主要特色。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10).JPG

學校設有專屬的布袋戲教室,

課程上,分別以創新的童話式的「掌中戲」與傳統布袋戲為課程教導內容。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11).JPG

教室內,收藏著各式的傳統布袋戲偶演出道具。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12).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13).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14).JPG

校園內亦收藏許多珍貴的傳統農具,儼然像是一間微型的農業博物館。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15).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16).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17).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18).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20).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21).JPG

1000705-宜蘭五結-孝威國小- (22).JPG

延伸閱讀:

孝威村文史請參酌五結鄉公所網站:http://ilwct.e-land.gov.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59&pageID=4662

數位宜蘭村里通網站:

http://yil.village.tnn.tw/village.html?id=173

孝威國小宜馨閣劇團 偶戲無敵手」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11/today-north3.htm

 

禮物與祝福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村- (7).JPG

處於偏鄉地帶的清溝村,

原僅有二十多戶人家居住於「中清仔」附近一條長年湧出紅水的溝旁,

過著農耕的生活;當時,林姓家族為村裡的大戶人家。

在純樸的生活中,無論婚喪喜慶,到了豐收時期或遭遇風災,

住在這條「紅水溝」旁,從溝頭到溝尾的人家都會彼此幫忙。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村- (6).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村- (5).JPG

隨著農業在地方上的沒落,當年的農家也逐漸外移至城市生活;

隨著新住民的移入,清溝村的聚落有了新的人口組成,

而清溝國小也成為地方孩子們新的學習樂園,如此年輕的新校園,

才剛剛有了第一屆的畢業生,為一所僅數十人的社區小學。

3-19.jpg

3-20.jpg

碧侯村,位於宜蘭海岸線的最南端,為一處泰雅族部落,

目前也是宜蘭縣境內,僅存的幾個原民村落之一。

最早的部落源於武塔 (Buta)及碧候(Piex-au)兩社,

後來在日治時期的理番政策下,由山上的老聚落遷移至此地定居至今。

由於距離較為繁華的南澳鎮距離僅兩公里,在聯外交通便捷下,

日常生活模式也與平地漢人相差無幾。

早期,地方居民多種植香菇、水果等農業作物,

而擁有過一段生活平穩且算的上富裕的日子,

當今在聚落裡所見的鋼筋水泥建築屋舍,也多於當時經濟力較佳時所改建。

然而,二十多年前,這處村落即開始隨著大環境的變遷而每況愈下,

企業大量收購木材推動溫室培育、引進太空包科技,

在種植與加工生產均大幅轉型下,不僅讓傳統的香菇產業直接受到衝擊,

水果也無法在產業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

這些均讓地方面臨產業經濟、部落文化等生存危機。

近年來,大量引進外籍勞工的政策,更迫使原本放棄農業而轉向技術工的族人,

再度因工作機會日漸遽減,而在生活上陷入更大的困境。

產業的蕭條與生活價值的改變,

更讓新一代的地方居民,不僅漸漸遠離部落,去了更遠的都會城市發展,

也因此,仍留在村裡的孩子也越來越少,

導致這座擁有數十年歷史,曾陪伴過許多村民童年,僅有數十名學童的的碧候小學,

在就學人數逐年降低下,亦面臨著教育經營上的困境。

3-21.jpg

(翻攝於碧候國小校門老照片)

 

2011年,一段校園公共藝術,

引領兩個村落的孩子們,展開了一連串的公共藝術之旅。

清溝國小透過「獨輪車」、「路上行舟」等傳統童玩,

以及長期於校園推廣的「水生池」生態教育特色,

與來自台東的「綠島大象」激盪出一段友誼。

991221-清溝國小公共藝術前期活動-綠島大象結盟- 023.jpg

991221-清溝國小公共藝術前期活動-綠島大象結盟- 005.jpg

991221-清溝國小公共藝術前期活動-綠島大象結盟- 010.jpg

991221-清溝國小公共藝術前期活動-綠島大象結盟- 020.jpg

991221-清溝國小公共藝術前期活動-綠島大象結盟- 050.jpg

991221-清溝國小公共藝術前期活動-綠島大象結盟- 090.jpg

991221-清溝國小公共藝術前期活動-綠島大象結盟- 195.jpg

991221-清溝國小公共藝術前期活動-綠島大象結盟- 181.jpg

991221-清溝國小公共藝術前期活動-綠島大象結盟- 171.jpg

在與「綠島大象」結盟後,在藝術團隊的引介下,

再度與位於南方山區碧候村的原住民孩子們聯誼:

起初,分居於平原與山區部落的孩子們,隨著一段段書信聯繫,

交換著彼此的生活經驗,也透過分享,而廣泛地閱讀了各自的生活情境與文化。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55.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56.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57.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46.JPG

彼此透過書信往返而逐漸熟識後,兩校的孩子們開始計畫著該如何拜訪對方,

老師們瞭解了孩子們的願望,隨著孩子們即將畢業,

安排了一段「相見歡」活動,讓碧候的孩子來到清溝國小。

過程中,每個人都透過表演,熱絡出相聚時的歡樂氛圍;

大家也都透過預備已久的繪畫,寫上祝福的言語,成為送給對方的禮物,

這些源於每個孩子的手所製作的大「卡片」,轉換成為清溝校園裡的公共藝術,

搭配著視覺藝術的「禮物」,共同記錄下這段珍貴的友誼,

也藉由這些藝術物件,聯結著彼此內心中的這份特殊生活情感。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017.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3).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1).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36).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41).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47).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71.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91.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95.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97.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044.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045.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046.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047.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048.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049.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053.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070.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01).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50).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52).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82.JPG

1011113-禮物與祝福-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13).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90.JPG

1011113-禮物與祝福-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12).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80.JPG

1011113-禮物與祝福-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4).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80).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81).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91).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98).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082.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098.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099.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01.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03.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05.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13.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14.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20.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27.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33.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40.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48.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49.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50.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28.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36.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43.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75.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30).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46).JPG

在「相見歡」活動即將進入尾聲前,每個孩子在留言牆上,

一字一句地寫下一段段彼此祝福與思念的言語;

清溝的孩子們將一棵培育於校園水生池旁的風箱樹(水芭樂)贈送給碧候的孩子,

碧候的孩子,也以南澳鄉常見的樟樹,回贈給清溝的孩子們,

當成是彼此對於這段友誼的永久紀念,也讓這樣的禮物成為永恆的祝福。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19).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34).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36).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37).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88.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81.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18).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24).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25).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52.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56.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49.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35).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50.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51.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58.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61.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63.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76.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277.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62).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68).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060.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39).JPG

1010615-宜蘭冬山-清溝國小公共藝術計畫-碧候國小「相見歡」活動- (151).JPG

透過「筆友」的交往,而串起了一段平地與原民聚落孩子間的友誼;

在生活中彼此分享各自的日常點滴與文化特色,

也在一段相聚在一起的歡笑聲中一起畢業…

(本案文字節錄於島嶼行旅-跟著公共藝術‧旅行-『蘭陽平原上的學習遊樂園』篇):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0696286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19).JPG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4).JPG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5).JPG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8).JPG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9).JPG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12).JPG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23).JPG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15).JPG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27).JPG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1).JPG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24).JPG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20).JPG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30).JPG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21).JPG

1011113-禮物-黃浩德-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 (22).JPG

「禮物與祝福」-宜蘭縣冬山鄉清溝國小(創作團隊:黃浩德+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

 相關聯結:

宜蘭縣清溝國小http://ncges.ilc.edu.tw/main/index.aspx

「老懂軒」

1030124-「老懂軒」茶屋-藤森照信-羅東文化工場- (22).JPG

2013年開始營運的羅東文化工場,邀請慣用自然素材創作的日籍建築師藤森照信,

創作懸於半空中的茶室,名為「老懂軒」的公共藝術。

1030124-「老懂軒」茶屋-藤森照信-羅東文化工場- (14).JPG

1030124-「老懂軒」茶屋-藤森照信-羅東文化工場- (25).JPG

依文獻記載,「羅東」地名源於:早期的羅東地區,

原為遍佈著樟木﹑榕樹﹑相思林的叢林,因樹林茂盛而棲息著大量的彌猴,

(另一種說法為:相傳羅東境內的路徑上,曾有塊神似彌猴的石頭)

當時的平埔族原住民稱彌猴為「老董」(R o t o n,譯音為ㄌㄨㄛˋ ㄉㄨㄥˋ)。

於清代漢人入懇蘭陽時,聽見平埔族人對於彌猴的稱呼,

而誤以為是本地地名,因此稱此地為「羅東」。

1030124-「老懂軒」茶屋-藤森照信-羅東文化工場- (4).JPG

1030124-「老懂軒」茶屋-藤森照信-羅東文化工場- (15).JPG

1030124-「老懂軒」茶屋-藤森照信-羅東文化工場- (21).JPG

羅東文化工場

1030124-羅東文化工場-  (1).JPG

1030124-羅東文化工場-  (6).JPG

1030124-羅東文化工場-  (14).JPG

1030124-羅東文化工場-  (12).JPG

1030124-羅東文化工場-  (18).JPG

1030124-羅東文化工場-  (19).JPG

arrow
arrow

    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