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談著城市生活巷弄的美學論述,藉著藝術的建築與空間裡的藝術,
在這塊位處於台北都會核心區域的大草原上,
以著「幸福」的生活主題,透過藝術美學的視覺傳達能量,
帶動出另一種文化閱讀與環境觀點的閱讀方式,
與推廣著一序列關於未來城市再發展的理想願景。
日常生活中的紀念碑
都會街區裡川流不息的機車,披著城市景象圖騰的皮層,
以著歐普藝術的手法,成為都市景象的一種描述方式;
工地圍籬與攤商市集常用的藍白相間防水布,
也在藝術的創作思維裡,轉繹成為空間裡主要的裝飾元素,
共同鋪陳出「日常生活中的紀念碑」之主題內容。
圖騰的拼貼,機車的物件,都在訴說著一個外來訪者的城市印象。
空間裡的藝術美學,交會著咖啡文化的常民生活美學觀點,
共同營造出另一種時尚觀點的休閒場域主題。
嗨,你們這些小人
這是一段微型觀察的過程..
強調著在「聚落」裡的生活角落與「地方」觀點;
其中,充滿著許多看似微不足道,但卻反映真實的生活文化閱讀內容。
這也是一個關於城市生活的描繪..說明了生活族群與場域的關係,
也道盡了其中的集聚與個別﹑多數與弱勢的種種面向。
約有三千個「小」人,分佈於展場的不同角落,
有的顯而易見地集聚於框架之上,更有許多“隱藏”於空間角落之中。
在一段段的閱讀過程中,「人」的角色與「生活」的型態未曾改變,
而在於觀看者的角度與視野..總隨著不同的思維,而有著不同的觀點與看見。
在許多「可見」與「不可見」之間,
藝術的手法,並不僅在於視覺的趣味性,更在於一種關於城市的閱讀性。
在「處處可居」的「環境」中,
不同的角色與生活“觀點”,也說明出不同的「地方」特質。
人的集聚,締造著城市生活的內容;
不同“地方”的微觀景象,集合出這藝術“城市”的整體生活樣貌。
「嗨,你們這些小人」,由不同的「地方」觀點,
來個別述說著城市環境與人的關係;
但似乎也反諷著住民之於諸多的政策作為中,總常顯的渺小與卑微。
人的生活,隨著時間而累積著人文的厚度;
人與土地,也隨著時間的演繹過程,逐漸形成了文化性與地方感。
土地承載著生活的內容..也在生活之中彰顯出在地性的特質。
隨著「人物」於環境的展開,在一段段局部「微觀」與「宏觀」全景的觀察中,
城鄉常見的鐵窗樣式﹑鷹架所意喻的當代建設;
後巷的管線“地圖”﹑談著綠色觀點的生態與人文主題,
一段段關於居住文化的議題,
也在「人」的引導下,帶動出一幕幕的各異其趣的“地方生活”情景。
水塔與及管線色彩圖騰視覺設計
在「水塔與及管線色彩圖騰視覺設計」的創作思維中,
為取自於「天空之藍」與「草地之綠」之藍綠色為主色調;
後巷中的常見的管線,
隨著管徑尺度的變化,順應地形的轉彎,自由地蔓延於展場空間中。
這是一種常見的「有機」發展之視覺經驗..
藉著藝術的語言,強化出這個後巷文化的環境閱讀性。
管線,常反映著一種生活環境的變遷﹑一種機能使用的改變,
或一種新舊替換的更新。
藝術的管線,
隨著如藤蔓般自由的“生長”,而蔓延著這座抽象的“城市”,
描繪著真實的生活環境...
其中,總存在著許多有機演化的現象與無限可能的視覺景象。
這個本於後巷中,不被關注,但卻那樣真實的後巷場景,
也藉著藝術語言的傳達,來凸顯出後巷文化下的環境圖像。
隨心所欲-就是這樣生長
一小片透明的塑膠積木元件,隨著參與者由「帶走」到「投遞」的過程,
藉著一段段接力的方式,讓一個個藝術的元件,不僅可如種子般地隨地成長,
也可能「加入」了既有的“聚落”單元,不斷地累積而持續擴大﹑茁壯..
藉著參與者的持續接力,一處處“聚落”逐漸地改變著樣貌與型態;
意味著人的價值模式,往往成為環境特質的發展動能與變因。
這是一個關於「有機」與“隨緣”的接力式創作..
在時間觀點中,論述著環境發展的極限,與歷經著種種變化下的種種可能性。
隨著使用機能的擴張,使用型態的改變或更新,
鐵屋﹑鐵窗﹑冷氣﹑管線﹑鋁窗…更多因著各自的生活需求物件,
總隨著在建築主體上的「附加」,而「有機」地發展出千變萬化的環境表情,
而形成生活巷弄中多種樣貌的自由發展景象。
這些物件,隱喻著街道巷弄的環境表情與特質;
反映著生活聚落的形成與變化性;
也意涵著由入墾到經營,由安穩到邁向永續發展的歷程。
「隨心所欲-就是這樣生長」論述著一些巧合,一點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意喻著日常生活景中的有機性,也談著環境變遷過程中的彼此協力。
生命力綠道
在昔日的貨運月台上,
既有的野生雜草混著植入的越橘葉曼榕,在一條水泥的接縫上展開。
在人的行走與活動中,
這是一個總讓人漠視而難以感覺存在的經驗..但卻是那樣實存於環境之中。
生活,或許常如一片青草地般地自由生存與發展,
然而,無論由自我到群我﹑由個別到聚落;時空的變化﹑時事的變遷,
也總也存在過許多身處於夾縫中的景況。
在這樣看似無能為力的環境中,
生命力的強度與韌性,方能在其中開始有了強烈的呈現。
「生命力綠道」的創作主題,正是提出了這樣的勉勵與細心觀察後的省思。
一棵樹的公園
樹,是生活記憶中關於公園的重要場所元素,
有樹的公園,總能帶動著人們願意到此集聚,
因著集體記憶的累積而成為彼此的生活場域。
當樹木逐漸面臨著稀少化的問題時,也將呈現出生態環境的負面變化議題。
自然生態的破壞,生態物種面臨的生存問題也伴隨而來..
「空」的藝術語言,正是強烈地喚起人們對於環境的關注與省思。
舊有聚落,隨著都市更新政策的加速推動,
逐漸消逝於城市地景之中,
稀少性,總一再地於當代生活中,也成為了備受關注的生活議題。
在「一棵樹的公園」中,順著空蕩的展區小屋長軸線的視覺延伸,
人與樹,對映出兩者的相對性關係..
這是一段聚焦的主題閱讀,標示著自然與人之間的永續共生課題。
串門子
一件件於生活中平凡且日常的用品,
組構﹑「串」聯出這棵「樹」的特殊表情。
象徵著生活的日用品﹑意味著自然環境的樹,組構成為「串門子」的兩個主要元素。
在意涵著生活人文的「用品」與象徵著自然的「樹幹」之間,
陳述著居住生活與環境人文的永續話題..
彼此的共生關係,都來自於人與自然間的彼此滋養。
藝術的語言,表徵著在地生活的內容;
地方感的生活元素,也在於表達出另一種關於在地文化的閱讀心得。
這是外地者對於在地的生活觀察,
也以著藝術的語言,來成為另一種閱讀城市與在地生活的方式。
遺忘的閱覽室
在「遺忘的閱覽室」中,收納著一冊冊老舊..甚至已廢棄的報章﹑書本;
堆疊的高度,似乎也意蘊著不斷演繹的人文厚度。
這些書本是藝術創作的素材..
在創作的思維裡,
意味著在「過去」的時間中,曾有過的資訊、知識的提供等種種人文記錄;
也推廣著資源的珍貴與綠色時代的環境議題。
台北那條通的那座山
一座微型的垃圾山,是一種關於環境保育議題的提醒;
具象的清潔隊員與工具,是一段關於城市環境維護工作的寫真;
藉著彼此間的尺度對比,反映著文明生活中的高度消費現象。
「台北那條通的那座山」,強烈地彰顯著垃圾減量與資源再生的環保議題;
藝術性的呈現,也在於彰顯出這個當代公共議題的迫切性。
拍賣大華山,種者有其田
在這段『拍賣大華山,種者有其田』的創作中,
藉由集體種植與認養的過程,以「還地於民,還地於樹」的創作議題,
來對比著城市環境的過度開發,所形成的生態環境破壞與快速消逝的現象。
綠色的生態觀點,也意涵著人的生活於環境中的日益變遷..
隨著不斷高密度發展的建築型態,日益強烈地壓縮了生活空間的尺度與品質。
空中菜園
都市化形成的高密度現象,不斷地吞食了原有的田野景象,
在擁擠的居住環境中,「種菜」似乎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空中菜園」以著創作的思維彰顯出這個回歸自然的生活議題,
也配合著「有機廚房」裡的種種活動,推廣著天然飲食的風潮。
生機廚房
由傳統觀念中的廚房“=”財富的創作概念,
轉繹著「健康」對等著擁有財富的精神本質。
有機飲食逐漸成為養生的價值主流;
這樣的新健康概念,也在「生機廚房」中,推廣出當代的生活飲食的價值觀。
冰果
「蒙古包」的建築物理原理;空氣熱對流的環境控制概念,
均成為了這個生活「場域」的創作議題。
簡單的生活文化與居所經驗,回應著當代的綠色環境思維,
也在其中,以著自然「能源」的元素,成為了關於「居所」的另一種詮釋方式。
單車概念館
「單車概念館」中,呼映著綠色時代中的生活行動方式,
也在這樣的日常行動工具,談論著創意文化的美學觀點。
開窗
「開窗」的黑與白觀點,對比著城市裡紛亂的環境色彩。
各式的「鐵窗」在藝術的論述中,是一種視覺表達的語言;
也在於刻化出真實生活中的環境景象。
以著「幸福」為主題的生活小屋,
在鷹架空間所構成的「巷弄」中,鋪陳著一段段關於城市生活街區的閱讀內容。
「教堂」,意涵著這座「鋼管」建築的生活美學精神..
也強化著在地生活文化的珍貴性,而成為一種特別的祝福方式。
在這推廣著展覽主題的小屋裡,
介紹著展區的環境與理念,也談論著都市再發展的未來願景。
「台北國際設計博覽會」也以行動展覽館的型態,
加入了這場城市美學的嘉年華活動。
由建築觀點到生活產品,由傳統文化到創意設計,
在這個講求文化創意的時代,創新的思維,更成為改變生活的另一種進化方式;
這是一種新興的文化議題,也在於成為一種關於未來性的探索歷程。
簡單的手創製作,簡單的教學內容,帶動出一起「玩設計」的氛圍。
一隻隻瓢蟲,隨著人的移動,也“飛”到了這展場空間的不同角落。
在「幸福」主題系列的生活空間中,「咖啡館」總是一處不能免俗的休閒場域。
鋼管建築的空間組織,藉著抽象的「教堂」觀點,
論述著人之生活與環境的“神聖性”;
也以著這樣的「崇高」觀點,詮釋著關於「幸福」的生活願景主題。
成群的鴿子,在這展場之外,真實地述說了街區生活的景況,
幸福,是一種抽象的生活感受..
然而,在人與環境之間,需要的,卻是一種真實中的體會與經歷。
空曠的草原上,一幕幕真實的生活戲碼,更為精彩地上演著,
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共同在這樣的時光,一起在這地方活動著..
這是另一段更為真實的城市寫真..既是一個觀賞者,也是一個演出者,
共同展演著此時的城市生活故事。
展場裡的藝術,陳述著綠色思維的生活與環境觀點;
關於「幸福」的生活美學,卻是在許多空間角落中自然發生的種種生活樣貌。
展場裝置上的“小”大人對比著真實生活中的“大”小孩們,
形成了一幅有趣的生活畫面。
規格一致的「貨櫃屋」展場,映射著真實生活中的“規格化”居所;
兩者之間,聯結著共同的生活主題..是一種寫真,也寄望著一份對於未來的盼望。
座落於地面上的「房子」,對比著高層化的「空中閣樓」;
與自然共處的環境,對映著「無人可及」的高層發展,
低密度﹑低尺度的環境夢想,在講求快速的都市革新步調中,似乎也顯的遙不可及。
展場的空間,提供了一處藉著藝術談論夢想的舞台;
真實的都市空間,無時無刻地上演著現實生活的種種景況。
藝術的美學,總會走向結束的那日,
然而,夢想的追尋,在每個時期卻都是一個開端,
所需的,是更多人真實的努力與遠見的思維。
一段建築與藝術的展演,提供出另一種閱讀城市與展望未來願景的方式,
這是一段生活中的插曲..也是一份奮勇向上的激勵。
在閱讀之中,生活觀點或許在其中開始激發出些許新的思維;
隨著這段活動的參與,也或許正醞釀著一個個未來的推動者。
在時間中,建築總在日與夜有著不同的城市表情;
四季中的不同節氣,呈現著種種不同的城市氛圍與生活文化;
關於居住的主題,也隨著不同的文化觀點與思潮,不斷地推演出不同的當代議題。
在這段談著生活美學的展演中,在地與傳統成為一種記憶中的遺忘;
當代與未來的議題與創作型態,以著跨越過去展望未來的方式,
成為「關於這裡」的省思與盼望。
在這段傳達著高度的藝術視覺經驗中,
平凡,在這裡被彰顯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社區聚落,也藉由許多微不足道的生活角落,被彰顯與論述出生活內容的文化性。
藝術,雖然是一種閱讀城市人文的方式;
也藉著熱絡且歡樂的活動氛圍,來強化出展望未來的能量。
嘉年華的美學,總會有曲終人散的時刻..
創意下的夢幻美學氛圍,終歸將回到真實的生活環境,
理想的生活,自然更在於許許多多沒有音樂與燈光的平淡歲月中,
默默地向前邁進著..
誠如,在建築由新建到老舊,由老舊再度更新的演繹過程,
總期待著下一場的精彩演出與掌聲。
延伸閱讀:由「台北好居」到「游向未來的魚」的城市生活美學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903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