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益和堂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73.JPG

「林益和堂」為雙溪老街上一棟有著二層樓高度,且保存完整的百年建築。

建築的一樓,保留了閩南式街屋的「亭仔腳」;

騎樓上的立柱,則是由沙岩石塊以九十度交互排列方式疊砌而成,

石塊的接合處並輔以牡蠣殼來強化接合強度。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1).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75.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4).JPG  

二樓的西式露台,建築牆面上,中間及左右兩側,

多以牡丹花﹑鳥等圖騰為磁牆面材之裝飾;

建築外觀與木窗,均因長期維護而維持著良好的使用狀態。

整體建築呈現著日治時期風潮一時的巴洛克式建築樣式;

立面的裝飾風格,與臺北迪化老街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建築的尺度與華麗樣貌,也述說出當時曾經擁有過的風華。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3).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15).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6).JPG

綜合各方文獻及現任林老闆的說法,

「林益和堂」應始於清代同治13年(西元1874年),由中醫林燦廷先生所建造,

當時曾是小鎮裡第一家中藥鋪,

或許正因位處於淡蘭古道與渡船頭之交通要徑旁,這家藥鋪總是生意興旺。

曾於日治時期進行翻修,而成為當今所見之樣貌。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77.JPG

在那個貧困的年代,因著豐富礦產資源,總吸引了無數的人在此討生活;

山區天候的多變﹑野地的生態與隨著人口流動而帶來的各式疾病,

對於居住於此的人們,往往都是在此討生活人們更大的苦難。

據傳,當時林益和堂對於貧困的居民,總僅收取較低微的費用,

甚至免費贈送給些難以負擔藥費但又急需的居民,而傳為當地的一段佳話。

中藥鋪所製作的藥丸及漢方,更是早年頗受歡迎的保健藥方。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07.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81.JPG

老建築的門依舊維持著昔日的木板排門,每天早晨與晚間的開﹑關店,

林顯揚老闆總需依著編號順序,將木板依序排序收合。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13.JPG

「林益和堂」傳承經營至今,林顯揚已是中藥鋪第四代的傳人。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10.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16).JPG

店鋪裡有著許多林老闆收集來的各時期生活文物與工藝品。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10).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08.JPG

昔日,雙溪因居於淡蘭古道的中繼站,為臺北大稻埕與蘭陽地區商隊的重要休憩點。

林益和堂的藥材也透過這條交通路徑,遠至大稻埕採購,

至今已延續四代的經營,其藥材採購也維持著這個傳統。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09.JPG

許多的藥材製作工具與器皿,也多有著傳承三﹑四代的歷史性。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9).JPG

這棟老建築,既是地方的百年老店,也成為外來訪者重要的必訪景點,

對於這小鎮來說,老店,也蘊藏著一段過去曾擁有過的風華與人文典故。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86.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11.JPG

「林益和堂」傳人林顯揚先生與「玩味古屋」的李月桂女士,除經營著既有的業務,

也常成為雙溪老街的文化導覽志工。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72.JPG

老街區上仍可見數棟以沙岩建造,保存完整的舊有建築。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67.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71.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36).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68.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14.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88.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87.JPG

周家古厝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22).JPG

林益和堂中藥鋪附近的屋舍,還存留著數棟同是採用沙岩所建造的百年建築。

其中,位於長安街尾廣場旁,一棟同建造於清代的「周家古厝」,

亦為雙溪的重要文化資產。

這棟建築分別以磚與沙岩所建造,原為閩南式建築,

但由建築的陽台、欄杆及窗台,不同的樣式﹑材料與裝飾風格,

可以觀察出應曾歷經多次的增建,受到不同時期的風潮影響,

而成為一棟有著中西混合樣式的樓房。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25).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20).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19).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27).JPG

在長期缺乏修建與維護的情況下,

這棟老建築雖蘊藏著許多地方的故事,但也正在逐漸凋零中。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31).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23).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32).JPG

周家古厝的背向亦可見到以沙岩建造之外牆。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84.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83.JPG

據傳,當時的屋主為周步蟾,為雙溪聚落的大墾戶,與其胞弟周景文皆是雙溪聞人。

早期周家在渡船頭附近經營源泰茂商行,

周步蟾因於日治時期擔任通譯而與官方有著良好關係。

於大正九年(1920)因臺灣總督府進行地方制度改革,廢除「廳」而改設「州」,

「州」下並設「郡」,「郡」下設「莊街」,

 而將原本的臺北、宜蘭二廳及桃園廳海山堡四十莊合併為「臺北州」,

改制後的臺北州共有一市、九郡、六街、三十四莊。雙溪地區在當時即屬「基隆郡雙溪莊」。

周氏在改革後,曾先後歷經頂雙溪街首任庄長、頂雙溪區長..等地方官,

於當地擁有相當程度的地方權勢,鄉民多尊稱為「周總理」,

在雙溪地區擁有一定程度的政經地位。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33.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40.JPG

據悉,周家古厝早於五﹑六十年前就已易主。

戰後,周氏家族的子孫已將古宅轉賣給林家,如今已傳承至第二代了。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04.JPG

周家兄弟曾參與友人顏雲年所成立的「小鳴吟社」,大力推動基隆詩壇文化。

約於大正十三年(1924年)與更與當地詩友創建「雙溪吟社」,

後來,或因成員規模擴大,於昭和三年更名為「貂山吟社」。

周家對於台灣詩壇的推動,也讓周家古厝標誌出一段台灣詩詞文學的發展史。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92.JPG

關於「小鳴吟社」:

「大正年間到昭和年間,基隆地區至少有十二個詩社陸續成立。

基隆詩社的發源,顏雲年、許梓桑均是當時致力推動詩社的代表性人物,

他們參與臺北瀛社,頻繁往來。瀛社於基隆舉行例會時,多半在顏雲年寓所。

小鳴吟社社員幾乎都參與瀛社活動。

可以說瀛社推展基隆地區詩壇活動,影響極為久遠。

日據時期,台灣詩社大體可分兩種類型,

一為師生教學傳承所組成,如台北松社、天籟吟社;

另一種則是開放性的文人雅集,類似文藝沙龍。

瀛社屬於後者,幾乎可以說是台灣北部詩社菁英結盟所組成,

當時有全社加入瀛社,亦有各社推薦加入的情形。

據《台灣日日新報》記載,

「小鳴吟社」在顏雲年、李燦煌的主持下,曾加入瀛社。

而在小鳴吟社成立之前,

瀛社每年有一季例會固定於基隆舉行,大多於基隆顏雲年住宅。

後來顏雲年於大正十二年(1924)突然逝世,

而後小鳴吟社便編入瀛社,改為「瀛社基隆分部」,而小鳴吟社也因此結束運作。」

(參酌於:《太陽旗下》)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anlo2/main.htm

 (說明:「瀛社」,為台灣傳統詩社,創於1909年,

與櫟社、南社為台灣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

於2005年正式立案,改名為臺灣瀛社詩學會。參酌於:維基百科網站

 

李月桂所經營的「玩味古屋」即為了雙溪的文化永續經營,

租屋來陳設昔日「貂山吟社」的詩詞與種種雙溪文物,

而成為一微型的文物展示館。

 

淡蘭古道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40).JPG

具當地居民描述,存在於街區裡的生活巷弄,

於昔日曾是古道的一段,只是,當時熱絡的街區市集景象早已不復在。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06.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14).JPG

長安街尾的渡船頭為牡丹及雙溪溪口間船隻往來的河岸港口。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37).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00.JPG

淡蘭古道於清朝年間曾為官道,

早期由外地進入北台灣貢寮﹑雙溪﹑九份等三貂地區,

多由萬華(舊名為「艋舺」)﹑淡水搭船進入北台灣後,

順著基隆河上溯,由暖暖地區翻山越嶺至瑞芳﹑侯硐,

再沿著雙溪河流域之雙溪﹑貢寮到達大里,始進入了蘭陽平原。

隨著漢人的開墾腳步,礦產與工商的熱絡,這條官道也逐漸成為重要的商道。

雙溪,因居於河﹑陸交通的節點,不僅為重要的交通轉運站,

也成為這條商道的中途休息站,雙溪聚落更因淡蘭古道而擁有了一段繁榮時期。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30).JPG

長安街路底的河岸曾是雙溪昔日熱絡一時的碼頭,

早期船楫所運輸之貨物都在此上船與搬運上岸,

而帶動長安街成為小鎮裡最為熱鬧的市集商圈。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39.JPG

雙溪聚落因有著重要的水﹑陸交通運輸節點之地理優勢,

在當地耆老的回憶中,當時的雙溪小鎮,甚至較基隆更為繁華。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16.JPG

雙溪是一處位於三貂嶺與草嶺間的山區聚落,

因牡丹溪(又名為武丹坑溪)及平林溪在此匯流「雙溪河」而得名。

其上游稱為頂雙溪,下游稱為下雙溪,兩大溪流沿岸分別有四﹑五條支流,

雙溪河向東南流經貢寮後於福隆出海。

就文獻上記載,早於清代乾隆年閩,

隨著漳州人連喬、吳爾來入墾此地,來自大陸與各地移民日漸增多。

發展至清嘉慶年間,

因商業熱絡與居於交通要塞之地理優勢,而帶動了街區市集的繁榮,

後又因牡丹坑﹑九份一帶的礦業發展而更為熱絡。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01.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24.JPG

雙溪河曾負擔了貨物運輸的重要角色,

周邊村鎮生活所需物資,與當地向外運輸之貨物均在此集散

牡丹溪流域與九份、金瓜石同屬野柳群的木山層,因年代古老且含碳量高,

所產之煤礦品質相較於全台其它礦區更為優質。

日治時期因著礦業需要,於1924年開通了宜蘭線鐵路,

更加速了臺北與蘭陽地區間的貨物運輸效能,

雙溪也曾為宜蘭線鐡路的重要中途站,與貢寮均為此生活區域的重要節點。

而後又因北宜公路開通,更便捷的運輸網絡,

導致雙溪的渡船頭功能逐漸失喪,小鎮風華也逐漸走向下坡。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46).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59.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98.JPG

居於山與河之間的優美景緻,曾為媒體與學者譽為「山中威尼斯」﹑「小瑞士」,

然而,如今的雙溪小鎮,

也以僅能藉著僅存的老屋,來回顧著昔日古道﹑渡船港口及周家古厝的風華,

與經由文獻與耆老的口語訴說,想像著那段人聲鼎沸的繁華景象。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53.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91.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老街- (45).JPG

現代的雙溪,依舊在這依山傍水的環境中,

以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小鎮中擴散著自然與人文的氛圍;

在磚與水泥的建築裡,有著另一種講求感性的新生活觀。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56.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27.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28.JPG

雙溪市區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55.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牡丹里)- (2).JPG

鐵路交通依舊,但隨著便捷的聯外公路網絡形成,更加速了地方居民向外遷移,

因著礦業﹑貨物運輸與往返各地的旅者,所交織成的繁忙的景象早已不復在

時下的城鄉觀光發展趨勢,講求低碳與慢遊的自行車與鐵路觀光,

成為了當代雙溪的新生活主流。

或許不如台灣各地老街區,總以商業市集來維持著熱絡的氛圍,

但也因少了遊覽車式的觀光人潮,平靜與講求文化閱讀的雙溪,

反而彰顯出這處山區聚落的人文價值。

當代的雙溪人也正以著這樣的生活觀,繼續寫下一段段屬這裡的故事。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46.JPG

位於太平路﹑太同路口的雙溪區公有零售市場,是一棟綜合式的生活場域,

一樓為市場攤商及店鋪,三樓則有圖書館提供當地學子使用。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63.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62.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64.JPG

街區上有間電器用品店,具當地居民描述,應有五十年以上歷史。

電器行長年都為本土企業品牌(大同)經銷商。

特別的是,櫥窗陳列的並非時下熱門的各式家用電器,

而是展示著每個年代所收集來的「大同寶寶」公仔,及曾風潮於不同時期的玩偶,

在雙溪街區裡,也締造出另一種特別的小鎮風情。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42.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60.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061.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43.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41.JPG

位於東榮街上的基督教長老教會雙溪教會,

總在不同的艱困時期,成為許多人的心靈安慰。

教會建築據傳為馬偕牧師於清光緒12年(1886年)所創,

教會內部尚有他在光緒十三年所題的「耶穌聖教」石碑篏於牆上。

因年代久遠,歷經數次整修,現已改造為當代樣式之教會建築。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49.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50.JPG

雙溪兒童公園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51.JPG

位於雙溪國小前的兒童公園,遊具種類雖不多,但也為當地孩子們的生活景點之一。

雙溪國小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52.JPG

早已逾百年的雙溪國小,承載著數代雙溪居民們的童年記憶;

歷經多次更新的校舍,似乎總令人難以想像昔日的生活景象。

隨著時代的演進,近年來學校也發展出序列特色課程,而成為東北部特色小學之一。

1000729-新北市-雙溪國小-環境藝術- (2).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國小-環境藝術- (1).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55.JPG

校園圍牆上,色彩豔麗的圖騰,描述著山與河之間的種種歡樂童年生活記憶。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53.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 158.JPG

側門的駁坎牆面,以水泥圓柱試體構成;

溪流畔的石頭,在孩子們的創作巧思下,

成為一個個小小的石頭彩繪作品,共同鋪陳出這座校園入口的美學主題。

1000729-新北市-雙溪國小-環境藝術- (5).JPG

每個小小石頭裡的圖騰,是此時在地的孩子們的創意...

課程裡的生態教育﹑同伴間的遊戲﹑校園裡的美麗記憶,均表徵著當代的童年生活,

那些大人們所訴說過往的種種,

聽在孩子們的耳裡,似乎,常有如童話故事般地感覺傳奇。

1000729-新北市-雙溪國小-環境藝術- (3).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國小-環境藝術- (4).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國小-環境藝術- (6).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國小-環境藝術- (7).JPG

1000729-新北市-雙溪國小-環境藝術- (8).JPG

牡丹村

1000724-新北市-雙溪(牡丹里)- (7).JPG

在1922年(大正11年)隨著礦業的需要及完成蘭陽地區與臺北的交通運輸,

牡丹站早已成為宜蘭線鐵路的交通節點之一。

1000724-新北市-雙溪(牡丹里)- (9).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牡丹里)- (4).JPG

牡丹,古名為「牡丹坑」(亦有人稱為「武丹坑」),

為雙溪小鎮中人口較為集聚之村落。

早期的「牡丹坑」因礦產豐富,曾與瑞芳﹑金瓜石並稱為「基隆三金山」,

但隨著雙溪﹑平溪﹑侯硐及九份等一帶礦業逐漸沒落而停採,

原本在此以礦產討生活的人們,僅能不斷外移另尋生機,

如今,牡丹村的人口已不到九百人居住。

1000724-新北市-雙溪(牡丹里)- (6).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牡丹里)- (8).JPG

1000724-新北市-雙溪(牡丹里)- (3).JPG

貂山古道

「貂山古道」全長2.7公里,為昔日隨著周邊礦區間的交通運輸需要,

由三貂村政光路底的十三層山區,沿著山壁而行進到九份,

為雙溪與瑞芳﹑九份﹑金瓜石間重要的運輸路線。

位於山中的雙溪,對於許多日用品的需求,多至外地採購,

其中,九份即為居民到此買賣的重要商業據點之一。

 

日治時期明治31年(1898年)因於溪流中發現砂金,

掏金客開始溯源自瑞芳樹梅坪、雙溪牡丹坑山等區域,發現其金脈所在,

也因此更吸引了大批的掏金客絡繹不絕地到此集聚,

為了開採所需,先後修建了運送礦產的輕便車﹑礦務事務所、醫療站等設施。

 淘金熱潮締造了一段雙溪﹑九份的風華時期。

 

「策杖邀朋步野垌,三貂拾翠路瓏玲,

嵐光旖旎陽光白,柳色婆婆草色青,

大好春山爭綺麗,無邊金谷鬥芳馨,

是誰能繼王維筆,來奪乾坤入畫屏。」

貂山古道碑記上的詩詞「貂山春色」,藉著文字訴說了一段這裡的人文景緻。

 

無緣之墓

貂山古道途中有一座「無緣之墓」石碑,

據碑上記載應立於清光緒28年(西元1902年),地方政府於旁立一說明:

「 故老相傳,此碑緣由有下數端:

一、日據時代,一日本採礦技師奉派來台時,與論及婚嫁女友,

相約二年返鄉後,共訂鴛盟,卻一去杳無音訊。

其女友幾經波折,歷盡風霜,來台尋找,抵礦區,獲悉其男友已因病別世,

悲慟之餘,乃豎此碑,以為懷念,黯然返鄉。

二、相傳明治三十五年間,有一日籍採礦工程師,愛上本地一名女子,

於是返鄉秉告父母,徵得同意後,回台欲予迎娶,

其愛人竟已病故,傷心欲絕遂立此碑而歸。

三、日本明治三十五年間,有二日籍人士,相偕來到雙溪尋找礦脈,

不料一人摔落山谷,重傷而亡,其地點竟是礦脈所在。

另一人有感於人生無常,無意開礦,攜同伴骨灰歸返日本。

此時死者妻子亦來台尋夫,獲悉夫婿噩號,即欲回日本,接其夫婿骨灰。

時值九月,淒風斜雨,半途感風寒,加上傷心過度竟而病故。

事後,當地居民有感於此位日本女性的堅貞,

在其病倒之處,立「無緣之墓」石碑以為感念。

四、日據時代,有日本人到此淘金,金未採到,卻傾家蕩產,於是立碑而去。

上述諸說,孰者為是,已難考據,惟識者辨之。」

曾有網友前往實地探訪,並依據當時的民俗詳加分析與考證,

其中,第三種說法較符合當時的景況。

 

這座立於古道上墓碑之所以引發各地旅者關注,

始源於數年前由吳念真所編劇之「無言的山丘」電影。

情節中描述著當時九份山區採礦生活的美麗與哀愁,

淒美的故事,總吸引著許多人到此一探,同感劇情中的場景氛圍。

 

曾經懷抱著淘金美夢蜂擁而至的外地淘金客,為了生活而遊走至此的人們,

夢想,或許在某些人的際遇中有所實踐;

也或許因而喪命於此;

有些人在此走過一段人生歲月,匆匆地來,又靜靜地離開了;

但也有些人自此定居於此,直到如今。

在來來往往的人們之間,一段段的往事也隨著人的離去而逐漸消逝在記憶裡,

然而,曾在這裡的每個人,其實也都以著自己的故事,

在時間的河流裡,接續地編織著屬於這裡的故事。

 

延伸閱讀:

遇見‧依山傍海的生活聚落與特色小學-貢寮』: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952890

宜蘭國際童玩節」裡的 一段藝術文化故事』: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824467

林益和堂http://tw.myblog.yahoo.com/a227d/article?mid=72&prev=76&next=71&l=f&fid=12

無緣之墓http://tw.myblog.yahoo.com/putisato/article?mid=14513&prev=14598&next=13115&l=f&fid=141

arrow
arrow

    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