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在過去曾是這村落的重要產業。
隨著生活文明的演變,由興盛到蕭條;
在那段處於水泥礦產裡的生活,
環境的惡化﹑卡車進出的險象環生,對比著生活經濟的需要,
生活的價值,總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取捨,
那份關於環境的無奈,
也讓這村落歷經了一段灰色調的歲月。
隨著社造的成功經驗,引燃了村里居民們的參與熱情,
木屐產業,因此得以在這聚落裡再度重生,
隨著文創概念的趨勢,木屐,再度成為社區再發展的一股巨大能量。
木屐之於地方文化,
在社區居民們一段長時間的努力經營下,
不僅成為了一種被閱讀的方式,
也成為了白米社區的代名詞。
蘇澳鎮白米社區的木屐文化館。
木屐,也成為了士敏國小新校園裡的重要美學元素。
在活動啟動之初,老師帶領學童們溫習了社區的歷史,
並介紹當地已富盛名的木屐產業。
本來,這僅是一段關於地方的文化閱讀與分享。
孩子們以木屐的橢圓圖型,
在這個“圈圈”裡,
天真地畫著說著他們的生活故事..那段一起打球的賽事﹑“骷顱頭”老師的校園趣事..
那段“誰跟誰要結婚”的遊戲故事..
向來,孩子們通常都是不按“劇本”演出的,
突然間,木屐的文化,變成了一段段的校園笑話分享..
似乎,他們感興趣的,還是自己現在的校園生活“文化”。
鬧也鬧夠了,笑話也講完了,
接下來,就讓孩子們用著軟陶土,去試著動動手與想想看,
怎樣去實現出那個在他們笑話中的那個“英雄人物”。
對這群家庭環境多不富有的孩子來說,軟陶土,是讓他們感到新奇的,
畢竟,在那許多僅求溫飽的家庭裡,這些,都可以是奢侈的遊戲物品。
或許,第一次玩到這樣的東西,也第一次去創作著自己的故事人物,
面對著怎樣可以去創造出那個想像,更是引發了孩子們高度興趣。
這樣的創作氛圍也感染著老師們,於是紛紛“下海”也來玩玩看..
在這段創作中,孩子們卯足了勁,大大地施展出豐富的想像力。
看著一隻隻有趣俏皮的公仔娃娃被“誕生”出來,
各有其獨特的造型,展現著多采多姿的樣貌,
不僅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也暗暗地佩服著這群孩子們,真是實力驚人!
面對這些孩子們所創作出來的「木屐公仔」,
大家都想聽聽,他們會有怎樣的“創作理念”。
於是,我們給了這群孩子一個討論與發表的主題:
若你的「木屐公仔」可以幫助人,你認為最希望它達成什麼任務或使命呢?
「我最想讓我的公仔娃娃去幫窮人。」
「我希望我的公仔娃娃可以陪我睡覺陪我玩。」
「我想要我的娃娃可以天天陪我寫功課。」
……………
嗯,這都是一般大人所可以認知與想像的標準答案。
(註1)
孩子們逐一上台,踴躍地發表自己的“創作理念”,
聽著他們侃侃而談的“雄心壯志”,
老師與這群天真的孩子們一起分享著,大家都沈浸在一片歡愉的笑聲之中。
「我最想幫助我的鄰居。」突然間,這個十分簡短的答案,
反而引起老師的注意,
「為什麼你的鄰居需要幫助呢?」老師好奇的問到。
「因為我的鄰居就是隔壁班的小芳(化名),
因為她爸爸跟媽媽最近都沒有工作,她已經好久沒來上學了…。」
「妳可以跟她說爸媽的問題很快會解決的,
且學校也會幫助她啊,老師很希望她快回來上學的。」老師說。
「她不敢來學校了,因為她說,很長一段時間,
她覺得家裡沒錢,不能一直都是吃我的便當,但是我說沒關係啊,
我媽媽也說,她可以幫她多做一個便當啊,
她也可以跟我一起吃我的便當啊,但是她說她不能一直這樣靠我們,
如果爸媽找到工作,她想跟著爸媽一起去工作…。」
原本歡樂的笑聲,頓時安靜了起來。
(註2)
後來,老師告訴我們,她形容的這個孩子,原本父母都在工廠上班,
後來工廠倒了,他們有一段時間,都處於失業狀態,慢慢的,
孩子不只連學費、甚至連營養午餐費都繳不出來。
學校跟家長會也都有介入幫忙,而且也有些慈善團體經常協助這樣的孩子。
「她還跟我說,她要開始學會獨立,要幫爸爸媽媽賺錢,
不能一直都要靠別人來幫她繳學費跟午餐費…。」
老師補充說明著那孩子超乎一般學童早熟的想法。
為了讓後面排隊的孩子,也能有機會發表,
我們雖暫緩了這個“特殊個案”的討論,
但那段對話的過程依舊言猶在耳。
下一個孩子說:「我想幫助我爺爺。」
「為什麼你的爺爺需要木屐公仔幫助呢?」老師問著。
「因為從小就是我爺爺把我帶大,我很喜歡我爺爺。
但是我爺爺上個月受傷了,就無法去工作了,他住在醫院裡好可憐喔。」
這時,老師馬上理性地意會到她的日常生活問題,
「那妳放學後怎辦?誰煮飯給妳吃?妳的衣服髒了有誰可以幫妳洗?…」
老師關心地問著。
「隔壁家的叔叔跟阿姨們都會叫我去他們家吃飯啊,
也會幫將我的髒衣服洗好後給我,隔壁家的姊姊還會來教我寫功課…。」
孩子訴說著鄰居家對他的日常照顧情況。
原來,孩子的父親本娶了一個大陸新娘,但生下她之後不久,
夫妻常因個性不合而吵架,後來媽媽就離開了,爸爸也不知去向,
就將小孩丟給孩子的爺爺照顧,這孩子從小就是爺爺帶大,
懂事後就沒見過父母了。爺爺是大陸來的,在台灣好像也沒什麼親人,
後來爺爺因為工作受傷,需要一段時間住院,鄰居們知道了,
不僅幫忙找他兒子的下落,也分別輪流到醫院與家裡照顧他們。
(註3)
逐漸的,我開始訝異這些言語跟如此早熟的思想,
是出自於一個個才小二的孩子!
更好奇的,是從未想過,那些多在報章電視中見到的家庭,
怎會如此一幕幕上演在眼前這些孩子的生命中。
「我的媽媽是越南人,我希望我的公仔可以教媽媽快點學會台語…」、
「我希望公仔可以去陪我爸爸…因為他四處幫人家蓋房子,工作的很辛苦…,
我好想念他,我好久沒看見爸爸了...。」
隨後,我開始聽見越來越多的故事,
隨著不同的情節,心中浮現著每個故事中的景象..親情的愛、鄰居間的愛,
也感動著有那樣多不知名善心人士的愛。
(註4)
(註1-4:文字擷取於:公共藝術‧故事漫遊-「由曠野走向田野的木屐之旅」篇)
他們的「公仔」故事,一篇篇地說完了。
隨著下課時間的到來,
遊戲的氛圍,孩子們繼續著他們快樂的校園生活。
只是,對我們來說,心中仍悸動著那一段段的故事情景,
總想著,這些小小的生活故事,
難道,僅是一個藝術教育的過程?僅是一個將隨風飄去的生活插曲?
到底,我們還可以去做些什麼...
“還可以再去做些什麼”這樣的問題,總不斷在腦海中迴盪著。
後來,跟校長提了一個想法:我們有沒可能真的去實現這些願望?
在大家的討論下,開始漸漸地形成了一些初部的想法,
我們希望讓這些「木屐公仔」,
可以化為一個祝福者..一個關於愛的代言者;
藝術,其實可以由生活中去思考著生命的意涵,
可以由愛去看見生活的幸福。
於是,接下來,一系列的「藝術」活動,就此展開..
首先,學校舉辦了票選,希望在這些作品中,選出一個幸福代言公仔。
當時,透過主題網站﹑校園..社區節點設立了投票箱。
孩子們熱烈地推廣與行銷著他們的公仔,
總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成為那個“英雄”!
歷經一段了激烈的推選過程,有12隻公仔“入圍”了!
看著孩子們的創作天賦與努力,
也繼續思考著,可以怎樣讓這些充滿「愛」的木屐公仔,可以走出校園,
到社區裡去展示..去宣傳..去號召,
希望能幫他們去推廣出一個「愛與幸福社區」的吉祥物公仔。
也為著這樣的意念,
緊接著,孩子們開始要面對著一序列更浩大的「創作」..
他們希望在那寒冷的季節裡,傳播出一股充滿熱忱的愛。
這樣充滿熱情與活力的氛圍持續加溫著,
由學校孩子的家長到社區的街坊鄰居..
由社區逐漸向外擴張至更多的社區..到鎮上..
鎮上街區的商家與鐵路局車站,
都熱情地幫忙張貼著孩子即將要舉辦的藝術活動訊息。
熱心的家長與社區的愛心媽媽們,到學校裡協助著老師,
一起幫忙孩子做著「木屐公仔」踩街宣傳活動的道具。
孩子們十分認真地製作著各式道具,因為他們更是期待著帶領他們的「木屐公仔」,
可以上街去擔任那個代言愛的使者。
道具的製作,多落在中﹑高年級的孩子身上:
三﹑四年級負責以簡單美工素材來完成面具與身體裝置的道具,
五﹑六年級試著以環保素材來製作大型公仔,
一﹑二年級的重頭戲..那當然就是要看看老師跟家長們的創意了!
初部上的表演道具終於逐步完成了,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展示著他們的創作成果。
一﹑二年級玩的是身體彩繪,他們相互擔任著彼此的造型“設計師”..
一個個創意面具完成了,
接下來,還有很多後面的“行動藝術”所需的道具要繼續製作。
現在連“彩衣”都完成了,越來越可以看見那最美麗的成果了..
初部的成果,一段段地展現了出來,
一場嘉年華會的歡愉氛圍,在校園裡熱烈地蔓延著。
那12隻公仔的大型道具,也在五﹑六年級的教室裡積極地進行著。
歷經了一番的努力,第一隻公仔的雛形也逐漸顯現出來了。
恩!相似度,90%以上!
道具製作的過程,也差不多即將告一段落了,
再接下來,是思考著該加入怎樣的表演,可以讓這次活動更是有“聲”有色,
因為這樣的訴求,也就發生了一件小小插曲..
原本跟孩子宣布著:可以將家裡不須用的,且可以發出聲音的物品帶來,
計畫著可以組成一個有特色的“打擊樂”,來更活絡這次的活動氛圍,
結果,孩子們把家裡的大鍋小鍋通通帶了過來!
在大家的一陣錯愕下,孩子們說:翻遍了所有,我們家沒有不用的..
可以想像的,是孩子的媽媽們,應該正在愁苦著往後的晚餐該怎個煮法..
這被期待已久的一天,終於到來,
之前練習的身體彩繪,各式辛苦製作的演出道具,
一場精彩的表演終於即將要登場了。
校長﹑家長會長﹑主任與學校老師們也紛紛加入這場盛大的嘉年華會。
出發前的排練,孩子們更是興奮地期待著出發的時刻快快到來。
這就是傳說中的“骷顱頭”老師..正在幫班上孩子們拍照中..
鄉長﹑村長..鎮上的長官們,也都一一加入陣容「粉墨登場」!
為了孩子們,犧牲到這般的程度...實在佩服,勇氣可嘉!
那天的早晨,蘇澳鎮正飄著雨,看著天空,想著籌備許久的活動,
是否該顧忌著天候對孩子健康的影響,而開始猶豫著是否就此取消..
但看見孩子們正興高采烈地預備著這一刻的到來,
真是陷入一種天人交戰的掙扎,
也僅能不斷地禱告著..
或許,上帝真的聆聽了禱告!
就在預備出發時間的前一刻,天空的雨停了,太陽露出了點微笑。
校長宣布著:現在開始..出發!
出發的時刻終於到來,
由一直沒機會參與「創作」的附幼班編為第一隊開始出發..
校長帶領著全校師生一起由校園向社區前進,
鎮長及鎮裡的仕紳們也陸續加入了這個陣容。
他們要繞行社區到蘇澳鎮上,
在那邊,孩子們還要展示出一序列預備已久的精彩表演。
當時,看著這個大陣仗的場面,由校園逐漸蔓延到社區,
一步步地邁向鎮上前進著,心裡感覺十分激動..
往鎮上的路走著走著,不僅吸引著街上人們的目光,
居民們也陸續地主動加入了這個隊伍。
鎮上的居民燃起了炮竹來歡迎..這在地方上,是一種簡單且直接的致意方式。
孩子們高高舉起他們創作的公仔宣傳牌,
邀請居民們可以跟他們一起推舉出那個愛人與愛社區的代言公仔。
踩街的過程中,他們經過了市場,居民們的歡呼聲﹑孩子們的歌唱聲,
在這街區傳播著一片歡樂的氛圍。
孩子們在當地知名景點「蘇澳冷泉」前,進行了一段才藝表演,
在居民與遊客的掌聲中,繼續前進著他們的下個目的地-蘇澳車站廣場。
歷經了一段「旅程」,孩子們終於到達了踩街活動的定點-蘇澳車站。
在這站前的廣場上,他們帶著他們預備已久的表演節目一一上場。
隨著表演活動的展開,鎮上居民絡繹不絕地前來捧場,
縣府教育處長官..記者也紛紛到來,看著孩子們的訴求與精彩的演出,
感動著許多人的心。
最精彩的,當然是最富特色的「木屐舞」表演。
「木屐公仔」走秀,孩子們用力地展示出著他們的藝術成果與愛的宣言,
這更是他們在這“舞台”演出的壓軸戲。
這場宣傳「愛」的集體造勢大會,絕不輸給那些政治人物的造勢聲勢,
但卻少了那份彼此爭鬥的煙硝味。
各「木屐公仔」的原創主人們,用力地宣揚著自己公仔的未來“政見”。
最後,在宣告了「愛的宣言」後,留下了這段值的紀念的影像。
熱鬧的嘉年華活動結束了。
孩子們依舊回到校園,
居民們也繼續著既有的工作,
街區回到了那份城鄉本有的寧靜。
每個公仔,在熱絡的造勢活動中,各自的人氣指數均不相上下,
最後的“選舉”結果,也由原本的一隻「代言公仔」,
結合為一個幸福的「公仔家族」。
這場看似充滿歡愉且熱鬧非凡的藝術活動,
並不僅在於過程中,製作道具的好玩,踩街活動的有趣;
也不在僅於那段小學課堂裡的藝術教育活動的完成;
所訴求,亦非僅是一個教育性的口號。
在這段過程裡,
孩子們深刻地學習與經驗了一堂堂的彼此相愛,
在一個個小小心靈裡,
是可以怎樣真實地去讓他們的「英雄」們,
期盼的,
可以更真實地去愛..一些人..這塊土地,甚至更遠方的人們..
在學校﹑社區及家長們的帶動下,他們幫孩子實現了這夢想..
這些公仔,不再僅是遊戲活動中的想像,
「木屐公仔家族」開始有了一件件不同型態的「分身」,
這些「分身」,在社區媽媽及老師們的努力製作下,
實踐著孩子們的創意,也實現出他們原本的那個盼望。
那年的兒童節,這個有「愛」的基金,成立了...
校長陳述了關於這個基金的緣起..
那是一份份關於孩子們的故事,一段段家庭與地方的故事,
還有過去,那一個個總是默默行善著的人士。
在全校師生﹑家長會長,鎮長及政府官員的見證下,
正式宣佈了這個基金專戶,開始正式啟用!
孩子們首先捐贈出他們的公仔,加入了這場義賣活動,
義賣所得將成為基金帳戶的一筆值得紀念的重要入帳。
孩子們創作的「木屐公仔家族」,衍生出序列的文創商品,
這也將透過這次義賣活動,來增添基金的規模。
這序列精緻﹑逗趣的文創品,很快地被搶購一空!
據說,最大的買家,就是當時的行政院長。
孩子們正向前來採訪的記者們,展示他們的「公仔家族」。
校長向縣府教育處官員及來賓介紹著孩子們的創作。
孩子們也彼此分享與觀賞著這些「木屐公仔」作品。
「原創」的“藝術家”跟大家分享著自己的創作理念,
也宣揚著他的「木屐公仔」未來擔任愛的代言任務。
原本,這僅是一個「藝術」活動..或應歸納為一個「教育」的課程,
其實,也可以說在法令的強制性下,這不過是學校該完成的一項工作。
一段平凡的校園公共藝術活動,
在宜蘭蘇澳這所不到百人的小學裡,
譜出了一段不平凡的生命故事分享;
或許,這些孩子曾感動過許多人,
也許,故事也將到此告一段落;
那序列的公仔家族可能也已成為絕版。
但卻曾經那樣真實地,帶領著大家重新去看見與經驗著那段愛的分享。
可以確定的,這將會是一段難忘的校園回憶..一段小鎮的生活記憶;
孩子們在這段童年的生活裡,用著藝術的方式,去看見關於生命的愛,
可以相信的,是那段有「愛」的心,
依舊會隨著孩子們的畢業..長大..而繼續擴散著。
這已不僅是一個環境美學裡談的那個公共藝術,
而是在這地方的人們,曾經集體創作出的那段很「公共」又有愛的生活「藝術」。
宜蘭縣蘇澳鎮士敏國小校園
後來聽說,學校裡一個跟爸爸相依為命的孩子,
在一場意外中,爸爸離開了他..
雖然在社區﹑家長會與慈善團體的協助下,
大家總努力著讓這已成為孤兒的孩子,
還可以有點依靠。
那時,那些談著愛的公仔“政見”與盼望,
也真實地實現了第一個願望。
雖然,這已是三年前的一段故事了。
但仍總在一場場各地的演講中,引發著諸多的討論與好奇,
故事的發展與結局,那份感動,總在許多人的心中悸動著。
面對著諸多的熱情邀約,
也再次分享這段孩子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