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天堂之永福一家人」
隨著『永爸』、『永媽』帶著孩子們的遷入,
『永福』一家,不僅在這座小學校園裡,帶動出校園環境的新視覺主題;
趣味的視覺表情,也在這個快樂學習的生活場域中,傳播著歡樂的氣息。
擬人化的「建築」,是校園裡另一處新的風景;
隨著日常生活的相處,“這家人”不僅是孩子們的新同伴,
也逐漸地成為了許多孩子們心目中的『一家人』。
藝術觀點裡的『永福』,
意涵著校園師生的深厚情感,亦成為新校園環境的重要特色。
「快樂天堂之永福一家人」-新北市三重區永福國小(創作者:李明道)
藝趣解碼樂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從前從前……在一座城堡裡住著公主與王子,
有一天公主與王子在森林裡散步的時候,突然刮起一陣強風把公主吹走了。
心急的王子到處尋找,發現抓走公主的大壞蛋居然是……』。
一段關於這段校園公共藝術計畫的文字,在這座位於基隆市區的小學校園裡,
引領著孩子們啟動了一段特別的快樂學習之旅。
序列的裝置藝術,源於參與師生們的無限想像與創意;
隨著舞台表演、繪畫與文創製作等活動的展開,
孩子們跟隨著藝術家的腳步,逐漸地開啟了這扇小小藝術世界的“城門”。
傳統的陶藝融入了孩子們的天真想像,而呈現出深具童趣的樣貌;
藝術的物件,更結合了當代行動科技的虛擬互動,
透過人手一機的「掃描」、「解碼」著QR Code ,
在另一個談著故事的虛幻國度中,「閱讀」著每隻陶偶的故事。
『藝趣解碼樂』專題網站:http://www.seayes.com.tw/~sea/syedu/index.htm
「藝趣解碼樂」-基隆市信義國小(創作者:江海泙)
歡樂的小雨點
在這座長年來多以水資源教育為課程特色的小學校園中,
談著藝術的小小「水滴」,透過觀察、參與及美育等參與方式,
引導著孩子們重新學習與瞭解著水與生活間的緊密關係。
美學思維裡的四種顏色,
分別意味著「水」、「雲」、「風」及「土地」等自然環境元素,
共同述說著雨水與環境間的親密關係;
藝術裡所談的故事,引領出一段小雨滴由天上的雲間,
經歷過天際而到達了陸地的旅行經驗。
對孩子們來說,這是一段特殊且難忘的學習經歷..更深深地投入在故事的情境裡。
藝術的美學性,不僅讓原本的校舍結構補強工程元件重新有了新貌;
而在熱絡的街區中帶動出新的景觀視覺。
「歡樂的小雨點」-新北市新莊區國泰國小(創作者:潘羽祐)
轉吧!旋轉舞台
曾見證過許多孩子成長童年的「小建築」,
隨著光陰的流逝,逐漸有了歲月的痕跡而顯的老邁。
一段孩子們一起參與的公共藝術計畫,激發出一個「遊樂園」的主題,
這座本是集會講台的建築,在創作的過程裡,
開始穿上了新的彩衣,展開了新的生命契機,
這座於昔日被稱為「司令台」的老建築,因為藝術,而有了「欣力」。
存在於許多人們昔日生活記憶的「放送頭」﹑空間裡的柱子與牆壁,
這些原本平淡無奇的空間元素,都在藝術的創作裡穿上了華麗的「戲服」,
化身為童話故事「戲碼」裡的重要角色。
這處像個樂園般的「遊戲場景」,有著藝術家與孩子們一起改造與創作的心血,
而共創出一處校園美學的新視覺焦點。
藝術,讓這座有著歷史故事的小小建築,
大聲地說著屬於他們的生活故事,也大力地實踐出屬於他們的美麗夢想。
集會的講台成了可以遊戲的生活「舞台」;
這是一個重要的集會場域,也是一個日常生活裡的資訊站。
象徵著快樂學習的生活場景,也對映著孩子們真實的校園生活,
共同編織出一幅美麗校園的生活景象。
「遊樂場』上的「木馬」旋轉著..轉到了「舞台」的背後,
亮麗的色彩開始有了變化..
遊戲的「馬兒」,“轉”出不同孩子們的創作與想像;
創意的圖案,活化出孩子心中的那份美感。
藝術,談著美學,也談著過去的歷史與現在的生活故事;
美學的作為,不僅讓這座小小建築得以重生,
也在校園環境中,擴散著一個新的快樂學習的氛圍。
這裡,承載著許多人曾經在此成長的難忘記憶;
對於此時的孩子們,以藝術說著一段段校園裡的生活情事,
生活裡的種種,也將於未來,繼續成為在這裡成長的一段難忘回憶。
昔日的「司令台」,開始擁有了充滿詩意的名字;
藝術,隨著當代美學思潮的擴張,在環境裡,成就出一個個新的視覺符號;
校園集會的講台,也逐漸成為了校園公共藝術的新類型。
視覺裡的圖像,因著公共的議題,帶領著孩子們一起談著在地人文,說著校園生活。
藝術的建築,因著美學而擁有了新的樣貌,也被重新賦予了新的生命意涵。
「轉吧!旋轉舞台」-台南市善化國小(創作者:黃啟軒)
有趣且充滿歡樂的環境氛圍,也豐富了快樂學習的課程主題。
台南市善化國小校園環境
桃花園正美的冒泡
「阮阿公講伊細漢的時陣,按石頭溪去三角湧,愛穿靴管潦三條溪,
行到半中截,攏在這三欉桃子腳休睏,古早就有三欉桃子樹,所以,號作桃子腳啦!」
引自:「桃子腳國民中小學」官網:
「桃子腳」早期稱為「桃仔腳庄」,
據傳,此時的校園,於過去曾有三棵桃樹,
當地的農人路過於此地時,常在這群桃樹下歇息,因此當地人稱為「桃子腳」;
其地理位置約處於新北市三峽和樹林兩區之間。
昔日以農為生的「桃仔腳庄」田野景致,隨著都市快速發展的步調早已不復在;
新興的「北大生活圈」形成,促使「桃子腳」逐漸成為一處新生活聚落。
由過去的「傳統」農庄走向「現代」的社區,
新的社區意識與舊聚落精神,總在這個生活場域中激發出更多元的人文議題。
為因應快速發展的北大社區人口,桃子腳國中小於2007年成立並開始招生,
設校時即是透過這個流傳已久的桃樹典故,而採古地名「桃子腳」為校名。
序列的公共藝術計畫,分別以「進出桃花園兩樣情」、「戀戀大漢溪風情」、
「美的冒泡的桃子腳」及「大地是我是床、大牆是我畫」等主題,
來引發孩子們,透過創作參與及序列的探索課程,去理解與閱讀著屬於這裡的故事,
與盡情地體驗著新校園的歡樂學習氛圍。
“美的冒泡”的藝術視覺主題,融入當代設計思潮的簡約風格校園建築,
重新詮釋著過去人文歷史與土地記憶內涵,
也藉由建築皮層來彰顯當代觀點的教育場域價值。
「桃花園正美的冒泡」-新北市桃子腳國民中小學(創作者:黃位政)
農樂園
在這段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中,透過生活、生產及生態三個主題,
結合著孩子們的創意巧思、木雕師的工藝與當地社造工作者的活動策劃,
共同描繪出後壁農村的生活景。
在這段集體創作的過程中,
校園裡的孩子們,盡情地以「生活在這裡」的觀點,畫出對於這處聚落的生活記憶;
三十六張孩子們的美術畫作,透過當地已有四十年傳統木雕經驗的莊平源師傅巧藝,
在兼顧孩子的原創性與強化藝術性的多面考量下,
耗費了三個月時間,完成了序列充滿童趣的「農樂園」。
「農樂園」-台南市後壁鄉永安國小(企畫者:優雅農夫藝術工廠/集體創作:永安國小中高年級/木雕工藝:莊平源)
刺桐花
刺桐花是為學校的校花。花的色彩與圖騰,不僅成為孩子們的制服圖樣,
公共藝術,也以著美學的語言,成為了集會講台的視覺主題。
「刺桐花」-高雄市明華國中(創作者:蒲浩明)
滿堂桃李,心繫長安
「桃」﹑「李」的花朵與果實形成了藝術的圖騰,
意味著百年教育之豐盛「滿天下」成就,也標示著教育場域的傳承精神與特質。
「滿堂桃李,心繫長安」-台北市長安國小(創作者:黃中宇)
這個地方,是一群孩子們的秘密基地,
曾經,孩子們與著學藝術的大哥哥﹑大姊姊,
共同擁有過一段在藝術裡玩遊戲的校園生活往事。
藝術的完成,畢業的前夕,他們一起相約在六年後,大家還要一起回到這裡,
再次見面,看看長大後的彼此,也要一起掀開當時「藏寶」裡的秘密....
p.s 希望六年後孩子們長大的模樣,老師跟現在已是藝術家的大哥哥大姊姊還認得他們囉。
潘朵拉的盒子
「潘朵拉的盒子」-台南縣歡雅國小(創作者:張晉嘉‧徐佳伶)
時代的趨勢與思潮,人本教育的價值與訴求,
當代美學的觀念,逐漸轉換著校園裡的美學觀點與氛圍。
圖像,成為了另一種閱讀環境的方式,也不斷形成每個校園裡的視覺主題。
台北市雙蓮國小
彰化市靜修國小
新北市侯硐國小
新北市淡水中泰國小
藝術的空間,並不僅於那集會的講台,
一份想談著環境美學的理想,一份想以藝術生活化的思維,
由創作與操作;由物件到空間;由個體到群體,
美學的公共議題,隨著藝術的氛圍,擴張於人們的心中與生活裡的角落。
空間的藝術,成為一本本立體的繪本..
由愛孩子的藝術家,與愛創作的孩子們一起創造著。
空間裡的圖像,標示著當代的教育觀點,也成為一冊冊屬於孩子們的生活誌。
天空落下的黃金雨
「黃金雨』曾是舊校園前的生活景象與記憶,
這個昔日的生活回憶,
在新校園裡,以著藝術的語言,成為了視覺裡的圖騰與空間裡的裝置。
藝術家與孩子們在這空間裡,
談著精彩的故事,與共同創造出那些故事裡的內容主題;
藝術的主題,再度喚起了許多人的昔日回憶,
也在此時寫下了一段孩子們的校園生活記錄。
註:阿勃勒(中文別名為「金急雨」或「黃金雨」)
「天空落下的黃金雨」--台南市下營東興國小(創作者:徐佳伶、張晉嘉)
紅瓦厝傳奇
藝術的主題,在那個名為「紅瓦厝」的地方,談著昔日與此時的地方故事;
故事裡的圖像,描寫著昔日的生活景象,也記錄著此時孩子們的生活點滴。
「紅瓦厝傳奇」-台南市紅瓦厝國小(創作者:柯燕美)
幻光炫影
一幅幅的圖像,是一種創作,也是一種校園生活的寫真;
藝術的圖騰與生活的影像,共同組織出校園環境美學的內容;
這個空間,是個生活美學館,也像是個校園裡的小型畫廊。
「幻光炫影」-新北市頂溪國小(創作者:林右正)
公共藝術的思維,並無關於法令規範,也不需太多的行政程序,
而在於一份對於生活美學的價值追求,與人本教育的觀念實踐。
美術教育由昔日的課本與圖紙;牆上的「壁報」與佈告欄上的成果展示,
演化成為一種集體的操作模式﹑一份對於公共空間的創新意念。
教育生活化,帶動出空間繪本化的場所型態;
談論著美學的空間,也活化出另一種生活裡的學習方式。
台北市吉林國小
當美學成為一種學習的價值主流,
對於美學的渴望也形成了一種環境創新的訴求。
老師們帶動著孩子,每個時期的孩子們彼此接力著,
孩子在這樣的學習環境裡,開始由課本裡的閱讀,邁向真實的生活環境;
孩子們的創作力,成為持續創作的能量,
校園裡的空間,也化為一本本生動的繪本。
環境的藝術氛圍,擴張於校園裡的每處空間與角落,
在每處校園環境裡,展現著強大的美學力。
新北市淡水-鄧公國小
圖像式的教學概念,在不同的校園裡,教導著孩子們關於環境美學的概念;
小學校園裡的美術,逐漸由桌上的圖紙,「放大」到空間裡的壁面,
美學,流串在學習環境裡的每個角落。
這些,會是孩子們在未來的一份難忘回憶,
在那一段段集體創作過程中,也宣告出最佳的「藝術與人文」教學成果。
基隆市港西國小
當代教育講求的快樂學習,引導著校園環境遊戲化的潮流,
在遊戲與學習之間,其實,並不須要存在著
絕對的界線。
台中市大墩國小
新北市淡水-鄧公國小
台南市中營國小
童話的場景,成為了真實生活中的生活場域,
對於孩子,這是一個想像世界的實現;
也期望在這真實的童話場景中,真實地成為故事裡的主角。
童話式的建築,標示出教育場域的閱讀主題,也豐富了街區的環境色彩與表情。
瑪麗亞幼稚園(宜蘭冬山)
「華德福」的教育
華德福的教育理念與課程規劃,
多著重於以富創造性的藝術美學、動手操作、音樂聽感與肢體律動等教學方式,
來帶領著孩子得以在身﹑心均衡發展,
並藉由種種的實做過程中去經驗與獲取知識,
學習主動的思考,與勇於提出親身體驗後的心得分享。
這樣的教學理念,帶動著語文、數學、藝術與人文﹑科學等課程,
彼此緊密地相互聯結,而活化出一個全方位的學習成果。
華德福的教育對象,
完全不受經濟或社會階層背景﹑種族文化、國籍或宗教而有所區隔,
而是真實地回歸到愛的教育本質與精神;
教育,所需彰顯的,是個別的獨特性與群體合作學習的成果。
上學,對於這裡的孩子是件快樂的事,
學習,在這裡可以是種遊戲..在遊戲裡獲得真實的知識與學習;
知識,不限於課本裡,更在校園裡的花圃與田野裡;
活動,不須侷限於「操場」或「教室」裡,而可以在任何一個可以活動的場地裡。
用著圖案與色彩的美術語言,學習著文字與語法;
自然課裡的心得,成為了美術課裡的創作主題。
黑板,是一個教導的工具,也可以是孩子們的練習本;
教室空間,更是集體創作成果下的藝術與人文成果。
在教與學之間,在老師與孩子的生活裡,
都有著一段段由自我到群我的理想追求與實踐。
宜蘭縣慈心華得福國民中小學
當代的小學校園,著重著圖像與遊戲中的學習。
在回歸人本的教育思潮下,活動與體驗,更成為教育方式的主流。
圖像的教材,始終都是每個時期孩子們的最愛,
隨著美術與創作的型態轉變,
圖案,配合著文字,擴張出另一種可親與充滿豐富想像的氛圍;
繪本,不再僅在於書本,更成為一種美學教育的帶領。
繪本式的教育,更在各種學習場域裡,以著更為生動的方式,多面向地推廣著。
繪本花園
圖像式的學習,在每段講求發展的時期,以著不同的內容與型態,
始終都是孩子們最感可親的教材。
展覽空間中,透過互動設計的繪本,不僅在於觀賞與閱讀,
也在於藉由遊戲的過程,來成為一種帶領學習的方式。
繪本的圖像,在空間中建構出一處處童話的場景,
也在螢幕的影像中,展演出一篇篇動畫故事。
「繪本花園」-國立台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