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價值與型態於時代演繹下的意涵
源起於美國文化藝術政策的台灣公共藝術機制,
由起初的「照顧藝術家」、「公共場域裡的藝術品」等觀點,
發展至多元面向的公眾「參與」、「互動」創意與訴求;
型態上由靜態的雕塑、裝置等視覺藝術,擴大到更多樣性的數位科技多媒體藝術;
在藝術與人的關係上,則從一種「共有」的觀賞性,到強調接觸的「互動」性;
在思維與概念上,更由「物件設置」擴張為總合著軟硬體的「整體規畫」。
在越來越廣域的論述與日益多樣的藝術型態之中,不同的計畫目標與價值,
引導著台灣的公共藝術,不斷地激發出更為寬廣的思考模式。
科技產業觀點的數位媒體互動裝置,逐漸成為當代公共藝術的新類型。
(「快樂噗」-曾鈺涓‧陳博聖‧陳廷威-中華電信台灣北區電信分公司大安機房)
科技產業觀點的數位媒體互動裝置,逐漸成為當代公共藝術的新類型。
(「動點」-王福瑞‧廖克楠‧張永達‧中華電信台灣北區電信分公司大安機房暨大安線中新建工程)
科技產業觀點的數位媒體互動裝置,逐漸成為當代公共藝術的新類型。
(「我們的私房公共藝術-PartⅢ-數位虛擬的當代面貌」-黃心健-捷運南港線東延段-南港展覽館站)
科技產業觀點的數位媒體互動裝置,逐漸成為當代公共藝術的新類型。
(「快或慢」-三浦光一郎-捷運南港線東延段-南港展覽館站)
公共藝術之「資源分配不均權」與「設置私有化」現象
長期以來,基於「1%」的公共藝術政策,
公共藝術常態性地配套於公有建築與國家重大建設工程。
在全球化趨勢下,都會城市的快速發展,對比著城鄉的基礎建設,
每年的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公共藝術設置機會與經費的集中化現象,
而長期存在著資源與機會不均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向上影響著公共藝術於城市美學發展的整體思考面向;
不同的機構屬性與環境條件、不同的專業觀點與對象,
也在個案操作面上,侷限於個別的價值思考;
財產管理與維護性的考量、開放時間的限制與小眾的服務對象,
形成了「私有化」普遍的現象,而弱化了「共有」性的強度。
經濟學概念(Economic concepts)之「總體」與「個體」思維
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的概念,
可概分為「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與「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兩個主要範疇。
「微觀經濟學」也稱為「個體經濟學」,
在於研究單一的生產、消費兩者與個別市場經濟的活動行為,
主要的內容,不僅在於促使個別的消費者,將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種消費面,
並獲得最大收益上的滿足,同時也分析著個別的生產者,
如何就有限的資源做最佳化的分配處理,以獲取最大的產出效能與收益,
因此,「個體市場」中的供需關係與行為是主要的探討方向;
「宏觀經濟學」亦稱為「總體經濟學」,在於以宏觀的市場經濟為述論主體,
著重於政府上位政策對市場影響的評估,
因此,「整體經濟數量」與通盤的政策研究為其主要內容。
這些上位政策需具備跨單一地域性、個別經濟體的宏觀思維,
於是,所論述的,並非在於地方性的個體,而在於整體全球城市思維下的國家觀點。
「消費」和「生產」,
共同形成了「經濟行為」(Economic Behavioral)的兩大內容主軸:
消費,是一種滿足理性或感性的「需求」行為;而生產,則是組構「產出」的要素,
以增加可運用的「資源」價值行為,透過研究方法與知識庫體系的建構,
將有限資源的最大化,並藉由物件與勞務等資源的產出,
去滿足目前與未來的「消費」供應。
日益多元發展下的公共藝術,也成為另一種文化論述的方式。
(「吃胖的人-【氣象萬千‧Art Supply】-萬華406廣場(日式佛寺「西本願寺」遺址)
6-日益多元發展下的公共藝術,也成為另一種文化論述的方式。
(「森之漾木-【氣象萬千‧Art Supply】-萬華406廣場(日式佛寺「西本願寺」遺址)
日益多元發展下的公共藝術,也成為另一種文化論述的方式。
(「變形DNA」-【氣象萬千‧Art Supply】-萬華406廣場(日式佛寺「西本願寺」遺址)
經濟效益觀點下的公共藝術本質探討
現行的「1%」公共藝術機制,是先“製造”出「市場」,
再由「市場」去定義「消費」與「需求」面。
而這個「市場」逐漸對應著社區營造、地方文化、美學運動等各樣藝文政策,
公共藝術在不同的政策導向下,更衍生出多元且複雜的操作面向,
彼此間雖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交集,但就整體發展的廣度而言,
卻普遍缺乏彼此統合思維的宏觀視野。
就整體藝術文化發展的「個體經濟面」而論,
分散卻共存著同質與異質的藝術文化政策,人力與經費資源「成本」的最大化,
對應著難以預期與評估的「獲益」利基下,
不僅難以聯集出整體城市美學再發展上的最佳效益;
也在齊頭發展的政策作為下,導致城市文化環境經營的總體目標相對模糊化。
複雜的成本投資面,不僅各自耗用著不同的資本,
也因形成了過多的「機會成本」,疊床架屋地製造出更為複雜的「市場」面,
不僅讓整體收益目標更難以評估,有限的資源成本,亦無法最佳化其經濟價值與效益。
在經濟學概念中,「供給」與「需求」並非可以獨立論述,
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面向;供給即是需求,需求亦是供給,
兩者都由「生產」來產生,但彼此卻不存在著關係的絕對性。
這樣的概念對應於公共藝術市場,其專業的提供,
並非有著「公眾」市場的必然需要性;
相對的,由人與環境導引出的「公共」,亦非對於「專業」訴求有其絕對性,
因此,專業的介入,並不在於彰顯專業本身的獨特性與價值,
而在於促使專業成為公眾領域的資源,
並藉由更為廣域的公眾資源投入,以擴張出公共性的能量。
再就「機會成本」的觀點而論,當公共藝術計畫過於傾向於公共性時,
即可能降低了藝術性的自我表徵;相對的,當藝術性過於彰顯時,
公共性的強度亦可能因此而弱化,兩者之間,總難以論及絕對性的平衡關係。
如何由個案的統合運用與發展,乃至於整體城市觀點的政策整合,
來推廣出一個城市美學的文化行銷效益時,往往需面對的,
會是一種偏向於科學思考的「選擇性」作為。
這些均無形與有形地符合著經濟學的「成本投資」、「獲益效益」觀點。
節慶觀點的公共藝術計劃逐漸形成未來城市美學之整體發展趨勢。
(「2010河流三-「藝起去碧潭」-2010台北縣公共藝術計劃)
節慶觀點的公共藝術計劃逐漸形成未來城市美學之整體發展趨勢。
(「彩泳之柱」-莊普-2010河流三-「藝起去碧潭」-2010台北縣公共藝術計劃)
節慶觀點的公共藝術計劃逐漸形成未來城市美學之整體發展趨勢。
(「心靈地圖」-文晶瑩-2010河流三-「藝起去碧潭」-2010台北縣公共藝術計劃)
以城市美學經濟觀點作為公共藝術未來性的思維
不同發展歷程必然存在著不同的課題,當論及再發展的未來對策,
自然需忠實地面對公共藝術在各發展階段中的演繹現象。
講求科學與經濟效益的思維,目前已逐漸體現於公共藝術的不同層面:
由政府機關的興辦講習、個案思維的民眾參與等「類教育性」的作為,
拓展至文化旅行的生活美學概念;由依法設置的僵化思維,
活化為競爭型的菁英發展趨勢,實已反映著「經濟」概念的未來趨勢。
經濟學觀點下的公共藝術,已不再侷限於個體性的感性或理性觀感與價值定位,
而在於以新的「成本概念」,來思考文化藝術於城市價值再造策略中的可能性。
論及經濟行為,非僅在於當前「需求」性的滿足,
更在於以前瞻性觀點思考未來的再成長性;
「消費」亦非狹義觀點下的消費滿足,更在於「未來消費」趨勢性的探討。
「供需理論」觀點,實已為公共藝術清楚地標示出更高層次的價值思維。
長期以來,公眾的屬性,在於場域與對象的公共性;
藝術,乃在於以美學的提供來成就公共議題,
兩者雖常相互依存,但並無法以其絕對性的供需關係,
以其單一的個別性來論述「個體」的經濟性,
而在於共同成為「總體經濟」的一大環節。當以「微觀經濟」的行為概念,
對應於公共藝術的內容時,所需思考的,
自然不在於個案計畫的預算控制、程序上的耗能與日後的管理維護等問題,
或個別的地方文化與城市行銷議題,
而在於城市觀點下,關於文化藝術發展面的總體思維。
因此,公共藝術應為整體文化藝術「環境個體」中的內容或項目,
在操作面上,公共藝術僅可以是文化藝術發展方式的一種;
藝術的引入,自然也超脫了「個案」與「聚落」的地方觀點,
而在於成為整合性城市文化美學行銷的一種策略,
或一種新生活美學的總體推廣方式。
在「宏觀經濟」的思維下,藝術之於環境,在於藉由一種美學內容的提供,
共融入於廣域的藝術文化範疇,集體標示出「區域性」地方美學文化的特質,
來促進城市文化深度發展效益上的最大化。
由「個體經濟」乃至「宏觀經濟」概念下所導論的公共藝術,
自然已超脫了自身形成的市場價值,且關於這個收益性的價值,
非僅於觀光經濟的消費力,亦非侷限於單元城市的範疇,
而是以整體藝術文化環境發展的美學經濟觀點,
來研擬國家文化藝術的再發展目標,並藉由目標的具體化,
成為以「城鄉區域」導向的新美學經濟對策,以帶動城市向上發展的潛能。
並以全球城市觀點的國家文化主體再造價值的思維,
去導向出文化美學整體策略。
因此,在公共藝術的未來性與永續性思維上,
需思考的是如何強化出國家整體面向的美學力,
來擴張出「區域城市」美學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新價值觀。
(本文原刊載於:公共藝術簡訊100期,100.5)
以整體規劃概念整合公共藝術與文化資產議題,來成為另類之節慶式公共藝術類型。
(「古蹟塗鴉?!」-日本藝術團體 「Paramodel極樂模型」-好時光公共藝術節-台博館)
以整體規劃概念整合公共藝術與文化資產議題,來成為另類之節慶式公共藝術類型。
(「時光流記憶體」-好時光公共藝術節-台博館)
以整體規劃概念整合公共藝術與文化資產議題,來成為另類之節慶式公共藝術類型。
(「漫延」-身體裝置藝術工作坊(麻粒國際提供)
文化創意與城鄉美學互助行銷觀點,成為民眾參與計劃的新類型。
(宜蘭縣清溝國小「亮鯨鯨」,與台東「綠島大象」吉祥物結盟計劃)
校園公共藝術教育推廣計劃不僅以文化創意概念來成為地方美學的行銷方式,
同時也開創出另一種民眾參與計劃的新類型。
(「水水紀念冊」裝置藝術-嘉義縣忠和國小公共藝術教育推廣案)
以創意轉化﹑擴張小型設置經費的侷限,
以整合環保藝術教育﹑行動藝術﹑影像藝術﹑視覺藝術等多樣性主題,來創新公共藝術計劃的面向。
(「環保的戰爭氛圍」-新北市環保局)
以創意轉化﹑擴張小型設置經費的侷限,
以整合環保藝術教育﹑行動藝術﹑影像藝術﹑視覺藝術等多樣性主題,來創新公共藝術計劃的面向。
「環保的戰爭氛圍」-台北縣環保局公共藝術案(麻粒提供)
總合著作品參訪﹑集體創作﹑專題講座等教育性軟體,
以「跟著公共藝術去旅行」成為公共藝術教育推廣的趨勢(經濟部商檢局-公共藝術教育推廣活動)
總合著作品參訪﹑集體創作﹑專題講座等教育性軟體,
以「跟著公共藝術去旅行」成為公共藝術教育推廣的趨勢(經濟部商檢局-公共藝術教育推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