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安全圍籬,是一種工程的物件,
所訴求的,在於一種關於『工地』與『非工地』間的『界線』,
標準僅在於安全與界定兩件事,且自我區隔於城市環境之外,
象徵的,是一種歷經痛苦期後的美麗等待;
當代的安全圍籬,乃在於一個基本的功能性上,
由嘗試著去修復與彌補著工程期對於城市環境的傷害,
進而思考著,圍籬本身,可以怎樣成為一種美學的展演,
或是成為一種迎接美麗的等待方式。
中山北路2段巷弄內工地的藝術圍籬(民國100年)
施工期間的安全圍籬,
如何藉著藝術美學觀點,於漫長的工程期間來降低對於環境的衝擊,
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台中市大墩國小,
在新校舍的建築期間,由學校老師帶領學生引發環境美學的觀點討論,
並一起為建築工地的安全圍籬進行繪畫創作。
台北捷運文湖線港墘站的共構大樓,
施工中之安全圍籬,採用動態的繪本型態來構成安全圍籬,
並增添了一序列之藝術裝置,促使建築工地的施工期間,仍能藉由美學概念的置入,
而維持公眾街區的環境品質。(民國99年)


台北建成圓環施工中的藝術圍籬。
台北圓環約於2008年整修期間的繪本式安全圍籬。(民國97年)
這樣的環境美學概念,也影響了兩年後(約民國99年),
圓環附近的建築新建工程之工地藝術圍籬概念。
台東美術館於97年尚在施工階段之藝術圍籬。(民國97年)
台中市政北一路的藝術安全圍籬。(民國95年)
於94年台北華山重新整建期間,其安全圍籬採以竹編方式構成。
約於2006年底時,於高雄市區中華一路附近所遇見之安全圍籬。
高雄兒童美術館約於2005年整修工程期間的繪本式安全圍籬。(民國94年)
早於2002年台北市進行修復萬華剝皮寮歷史建築時,
即以鄰近學校(老松國小)學童之創作,來論述老屋再生的未來願景。(民國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