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230-追分車站- (13).JPG

991230-追分車站- (1).JPG

位於台中縣的台鐵追分車站。

991230-追分車站- (8).JPG

 991230-追分車站- (3).JPG

991230-追分車站- (5).JPG

991230-追分車站- (7).JPG

在2010年即將結束的前幾天,因為拜訪計畫參訪幾個台中縣的公共藝術,

而順道去看了一下以車票帶動文創行銷的這座車站。

有別於一般歷史建築,車站本身維持著正常運作,

只是有點特別的是,在這邊所見的,不是參訪的遊客帶著像機趕拍著『到此一遊』,

就是一群群絡繹不絕購買大量車票的人(或是些小販吧)。

感覺上,這似乎也訴說了一種台灣文化的特色...

台灣的人,似乎總愛將生活與生命寄託在許多『物質』與『文字』的意象上,

這可以由各地的廟宇文化,到年節的春聯文化,都呈現著藉由一種“象徵性”的意境,

來尋求一種對於生命的『盼望』。

 

991220-七堵舊火車站-市定古蹟建築- (10).jpg

991220-七堵舊火車站-市定古蹟建築- (3).jpg

在拜訪台中的兩週前,因到基隆開一場公共藝術設置的會議,

而路過了十幾年前曾居住過一段時日的七堵,

印象中,當時太太在台北上班,經常需到車站接送。

當時剛搬去不久,並不知道,北上與南下,是分屬不同的位置...且距離很遠,

於是曾因跑錯車站,不是搭不上車,就是接不到人。

幾年後有了自己的房子,搬離了七堵,

後來因為公務而再度回這地方,才發現台鐵的鐵路高架化,

重新建造了一座新車站....當然,這次,終於將南下與北上均放在同一車站中了。

而那兩座既有的車站,也隨著新車站的啟用,洗盡鉛華,走入了歷史。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11.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12.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20.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22.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30.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41.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59.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60.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66.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69.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47.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53.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42.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33.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65.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72.JPG

991220-七堵舊火車站-市定古蹟建築- (4).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84.JPG

1000424-七堵鐵道公園- 075.JPG

991220-七堵舊火車站-市定古蹟建築- (18).jpg

公共藝術的「車票」,成為了一種昔日生活記憶的紀念;

標示著過去的風華,也寫著這時的風采。

1000424-車票-王傑-七堵鐵道公園-  (6).JPG

1000424-車票-王傑-七堵鐵道公園-  (7).JPG

1000424-車票-王傑-七堵鐵道公園-  (11).JPG

1000424-車票-王傑-七堵鐵道公園-  (12).JPG

 一個曾經承載著許多人生活記憶的公共場域,突然間,不再熱絡,甚至感覺有點孤單了起來,

看著在這『老地方』聚集的老人們,東南西北地聊著生活的種種..

小孩的婚姻﹑家裡的近況﹑街坊鄰居的社區生活..,話題雖非聯結著這座歷史建築,

但卻藉由這個文化場域的氛圍,串連著彼此的生活故事。

畢竟,這座車站所訴說的,並非僅在於專家學者的文資觀點,

而在於一種關於在地生活的集體記憶。

看見這些老人們所談論的“孩子”,

也帶著自己的孩子在此嬉戲,

這個文化場域,雖不有太多的內容存於他們的生活記憶,

但卻也有別於課堂,成為了另一種文化教育的場域,

像是個老人正在跟孩子們訴說著自己年輕時的故事。

 991013-頭城火車站鐵路局宿舍-環境改善 (2).JPG

991013-頭城火車站鐵路局宿舍-環境改善 (7).JPG

991013-頭城火車站鐵路局宿舍-環境改善 (3).JPG

991013-頭城火車站鐵路局宿舍-環境改善 (5).JPG

宜蘭頭城車站的鐵路局宿舍

 

這也讓我想起兩個月前也因公共藝術的會議,

在宜蘭頭城再度相遇的鐵路員工宿舍。

想起高中時在頭城唸書的日子,總愛到頭城的表姊家,

那時表姊夫是頭城站的老員工,他們一家就是住在這個宿舍區,

印象中,這個日式建築頗有一種庭園風情,

在當時並沒那樣現代化的頭城街景中,黑瓦低尺度的房子是主要的環境視覺影像。

我不確定隨著這些人的離去,環境的變遷,價值觀的改變下,

序列的宿舍建築,隨著時間於生活中的演化,

由居民的日常整修﹑重建,最後隨著人的離開,很多都逐漸地被拆除。

在這些還可以修的老屋中,是以另一種符合當代價值的樣貌,重新於街區環境中呈現,

但早已不復當時的情景與氛圍。

我想,這對於生活於當代的居民來說,

大抵上就是成為一種城市文化的紀念性與教育性空間吧。

991101-羅東冬山-羅東女子公學校(成功國小)-校長宿舍-古蹟修復- (13).JPG

991101-羅東冬山-羅東女子公學校(成功國小)-校長宿舍-古蹟修復- (6).JPG

991101-羅東冬山-羅東女子公學校(成功國小)-校長宿舍-古蹟修復- (12).JPG

991101-羅東冬山-羅東女子公學校(成功國小)-校長宿舍-古蹟修復- (7).JPG

羅東女子公學校(成功國小)-校長宿舍-位於宜蘭縣羅東鎮冬山鄉

991101-羅東冬山-羅東女子公學校(成功國小)-校長宿舍-古蹟修復- (1).JPG

991101-羅東冬山-羅東女子公學校(成功國小)-校長宿舍-古蹟修復- (4).JPG

991101-羅東冬山-羅東女子公學校(成功國小)-校長宿舍-古蹟修復- (9).JPG

當今,很多關於文化資產的議題,

所面對的多是在於一個具備歷史文本﹑工匠技術的價值思維下,

去取決於一個僅存物、卻早已失去原有文化脈絡的殘件,是否值得被留下,

這些文化資產的意義,自然在於一種攸關城市發展歷程的具體記錄,

留的意義,也在於一種文化觀點的共有財,且能成為一種關於城市的閱讀器。

於是,這些房子,就教育性而言,可能成為另一種教室,

就經濟觀點而言,可能成為另一種觀光景點,

 

只是,當曾經在『這地方』生活過的人,或許早已不復在,

而至今仍還可以有修復﹑整理﹑保存與否的討論空間下之建築物件,

絕對是因為當時的材料使用﹑技藝工法具備一定程度的優質性,

換言之,達官貴人之屋應在多數,

在這樣的條件下,對比著一般平民百姓的居所,

在閱讀的真實性上,自然顯的偏頗,

畢竟,生活的真實,並非建構於這些貴族之中。

991217-政大附近的老房子 (3).jpg

991217-政大附近的老房子 (14).jpg

在政大附近遇見的不知名老房子。

991217-政大附近的老房子 (11).jpg

991217-政大附近的老房子 (9).jpg

991217-政大附近的老房子 (7).jpg

991217-政大附近的老房子 (28).jpg

991217-政大附近的老房子 (30).jpg

991217-政大附近的老房子 (25).jpg

(待續)老房子的盼望與迷失-另一段公共藝術旅程中的文化閱讀(二)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795175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