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2014」-在藝術裡凝聚的社區意識
今日的民生社區形成於1960年代後,
首批建置的「中央公教住宅」在美方的援助下於1966年落成;
1967年,政府為強化東區發展的都市政策,為今民生社區110多公頃的農地與閒置土地,
引進當時歐美流行的集合住宅社區概念,
在「聯合二村」及富錦街前段一帶興建了以四層公寓為主,
可供四萬五千人居住的集合住宅群。
發展至今,過去的住宅建築原貌與格局多保留完整;除了獨特的建築空間尺度外,
「花園城市」的城市規劃,讓十分之一的社區土地皆為綠地,
加上電纜地下化、棋盤式規劃的街道……造就出前衛而別具風格的社區規劃特色。
人與都市環境的隔絕與縫補
長久以來,民生社區被認為是台北最宜居的生活區域之一,但在優美的背景當中,
人們被封閉於周而復始的生活路徑與狹域的里鄰關係中,
對已達八萬多人的現有住民來說,該如何看待自己的社區?
如何看待彼此?如何看待這塊生活領域的歷史?又如何看待家園的未來?
回顧過去由農民種作的田野,到公教住宅與眷村聚落時期,
至今已發展成更兼容並蓄的現代城區;
歷史演繹的脈絡,讓今日的民生社區融合著多元族群:
首批入住社區的居民及其後代;因優雅環境而移居至此的各式設計、文創工作者;
受此地穩定消費人口數與良好環境吸引,而紛紛進駐的特色商家;
因敦化北路一帶密集的企業進駐而聚集的上班族群……多元異質的人文涵構,
開啟了這個以「人」為思考基礎的藝術行動計畫。
因此,如何讓記憶得以被訴說、願景得以被交流、生活得以被分享,
人們如何一起攜手改造共同的生活環境,
共創出一段在地閱讀與地方認同的生活情感,形成「夏天‧2014」藝術行動的核心價值。
透過遊戲型態的社群集體創作,促使藝術成為公共參與的行動主軸
暑假,是孩子們一年中最長的假期,許多人的童年記憶也多發生於這段期間;
「夏天‧2014」便開始於這個暑假,一段在平淡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
來自兩個藝術家庭的「孩子」,各自以打工換宿、Long stay的展覽模式,
進駐到咖啡館、畫室、自行車店、幼兒園及公園等生活場域,
希望在此完成一段「遊學計畫」;
故事的設定,讓虛擬與真實的人物,自然地在日常生活中產生交織,
逐漸開啟了一齣齣生動有趣的生活劇本。
隨著創作團隊的進駐,一連串參與式藝術行動依序展開:
「故事附件」是由類似留聲機的圓管組織而成,收集著童話版的社區故事,
也收納四種社區生態物種的叫聲,集合成為講述著民生故事的媒體裝置;
孩子們透過對不同行業店家的訪問心得,創造出心目中的社區守護者,
藝術團隊依循著孩子們的原創,打造出18座「Rocking Anything」搖搖馬,
天天都在公園裡陪伴更多的孩子們遊戲;
以西瓜公仔為題的「西瓜好朋友」,介於西瓜與蛋型之間的趣味造型,
激起居民之間討論的話題,進而拉近了彼此;
每週遊走於社區的「象親巷愛」創作營、文史導覽及親子故事營,
透過知識與生活經驗的分享、採集在地人文的過程,
潛移默化地增進了在地認同與生活情感。
「民生東鹿」成為一種標示社區的代言符號;
「后象」則為社區長期推動的「後巷美學」 重新提出詮釋。
棋盤式規劃、花園城市觀點的都市環境特色,因民生東路貫穿聚落而形成的地名,
串聯著一處處生活據點與商業市集……這些道路與社區之間的生活印象,
均成為了序列「民生東鹿」的皮層創作概念。
分別由在地與外地藝術家、
學校師生與住民協力完成序列的「民生東鹿」與「后象」生產計畫,
建構出整個藝術行動的核心價值;隱藏於其中的生態議題,
也投射著人造空間不斷吞噬自然地景的高密度發展現象。
隨著藝術物件於生活環境中的出現、擴展及轉移,在社區中不斷推陳出新的劇情;
幾何的基本型構原則、由「點」延展為「線」再擴張為「面」,
藝術,反映出由移居到定居、從旅人與住民之間的種種地方論述與在地認同,
而在其中意蘊著聚落由生成到涵養的演繹性;這也讓藝術物件在形成過程中,
引領著城市住民,開始由他者的旁觀態度與觀察,漸漸投入、參與於其中,
進而成為訊息傳播、解說導覽與創作的要角;
原本一成不變的生活路徑,也開始隨著藝術物件的進駐、遊走動態及分布情況而改變,
不斷於生活中發生的美學事件,不僅引導人們閱讀地方的過去,
也於無形中激盪出更深層的地方情感,建構出此時屬於這裡的故事。
「2014」標示出一個年代的節點,而在這之前,
這塊土地由農田、荒野轉變為示範住宅區,在世代的變遷下,
「時間」與「地圖」的論述性,成為藝術團隊成員彼此的創作默契,
透過不同的創意手法,呈現出豐富多樣的創作形體,
闡述著民生社群與後巷美學的人文特質;
這段藝術介入社區的意義,即在於透過「異質者」的介入事件,
來引發公眾議題與討論;藉由藝術物件在社區「置入」所形成的擾動過程,
促使人們得以重新思考社區之於城市的區域意涵。
地方意識的公共藝術行動,標示出法定公共藝術的改革方向
以住民的口語傳播取代設置作品說明牌、以社群網路之即時訊息傳遞,
來取代媒體新聞發佈的方式,目的在於完成一段關於住民意識強度的實驗計畫;
進一步而言,以參與者、住民身份與外地藝術工作者間的協力模式,
更在於體現出藝術介入在公共論述上的積極性意義;有機性媒材的選用,
反映著本藝術行動所追尋的核心價值,藝術物件的生命週期雖然有限,
但關鍵在於形成過程中與住民間的情感交織,
而不在於固定化、長久性的物質呈現;認同的建立,
形成了展品基於社區的共同意識以決定去留的可能;
住民自發性地投入認養工作,從精神層次而論,
實已超越了法定程序中消極的管理維護機制。就計畫的主體性而論,
其意義並非在於展覽期間的成效,而在於宣告結束後,藝術物件得以留存於社區的延續性。
這段計畫所主張的是一種去菁英化的藝術行動,因共同價值而聚集的藝術行動參與者,
方為計畫主體的首要推動者,換言之,
當計畫的專業操作模式與權力界限逐漸模糊,
即意味著社區公民意識的抬頭,而讓每一階段的藝術行為,
均得以轉化成為社區再造的動能,這些均是對法定公共藝術的規約所提出的反思,
與藝術作用於公眾場域的未來性觀點。
透過機器人家族來到社區「打工換宿」,不僅讓藝術以「旅人」的角色,真實地融入生活,而成為社區休閒生活的新風景,在換宿計畫下,各店家主人的寄宿接待日記,表達出在地的另一種生活面向。
「傳真軍」計畫是透過孩子們的創意貼紙畫,於格子狀的機器人「地圖」中,表達對社區棋盤式規劃特色的豐富想像。
天天都在公園陪著孩子的Zzz家族,不知在何時多了「小光頭」的綽號;有的陪著上班族等公車,有的遊走於公園間尋找著「后象」及「民生東鹿」,一起看著飛向天空的飛機。
垂直與水平線條,標示著社區的巷弄美學;小花貓、五色鳥、眼鏡蛇及大黑狗等社區故事達人楊爸爸故事中的角色,成為「故事附件」的創作主軸。
18組「Rocking Anything」搖搖馬,收藏了18個孩子與藝術工作者在社區採集的人物故事,與更多孩子們的歡笑聲。
三個來自南部農村的「西瓜好朋友」公仔,不僅述說著城市觀點的社區印象,也透過畫筆與居民互動,天南地北的聊著社區的大小事。
結合機場、道路等地理元素,擷取自飛機航經城市天空,白畫時的彩色鋼板屋頂、夜間時分的街燈與街區招牌夜景所構成的城市印象,成為第一波關於「路」與「巷弄」議題的創作理念。
由「滴」、「流」繪畫技法所構成社區街道巷弄印象,呈現出另一種社區地圖的觀點;花朵、繽紛色彩的葉片,則是述說著時間觀點下的四季變化與環境色彩。
穿著「民生裝」的鹿,為收集居民在社區尋找、拍攝的「民生」字樣照片,以拼貼方式呈現出集體創作成果。
由健康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們,運用三千多顆鈕釦,合作拼貼完成的「健康后象」,更是藉由許許多多小手彼此協力,表現出左鄰右舍的彼此相依關係、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環環相「釦」的情感。
序列「民生東鹿」與「后象」成為社區人們的生活寵物,反映著當代的社區生活,也透過社區在地教育工作者與居民們,共同以地圖的概念,結合各自的創意來詮釋出關於這裡的環境人文特色。
融合著文史閱讀、環境生態觀察、田野採集及創作練習,孩子們的「創意街景畫」、「水管音箱」,讓已完成的作品,獲得了另一種擺脫框架,進而激發出豐富想像力的教育性觀點。
Zzz家族的孩子們,齊力在惜別會前創作了「鈴鐺花」空中花園,成為留給社區的紀念品,以「微風頌幸福」做為最後互道珍重的方式。
《夏天‧2014》粉絲頁全記錄:https://www.facebook.com/summerhot2014
附註說明:民生社區過去引入美式住宅觀念,於公寓建築之後側預留了4至5公尺寬的空間,提供垃圾車直接進入後巷的路徑,但此一規劃概念在與住民生活習性的落差下,使「後巷」未能發揮功用,反而成為社區治安與清潔維護的死角。2000年,區公所及里長推動「後巷變花園」改造計畫,進行了防火巷改造工程,使後巷空間徹底獲得改善。
本文原發表於《公共藝術簡訊》第1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