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公共藝術學Ⅱ—藍海‧公共美學
每個城鄉聚落都需要「被看見」,
透過彼此接納、平等交換訊息,來述說、推廣與傳揚在地獨特的人文價值,
並促進地方意識的凝聚,成為地方再發展的動能。
本書所提出的「公共美學」,並不只是藝術成果的完成,而是透過不限形式的美學行動,
來引導出一條走向社會生產的路徑;
美學創作轉由在地的文化回顧,透過訴說、聆聽與體驗等公共論述過程,
讓地方意識藉由創作者的視覺物件與活動議題滲透於生活場域中,
以更多元的住民論述,藉以達成公共想像的再生產,
使「空間」轉化為「地方」,而地方更加值為行動者的「故鄉」,
在故鄉意識能量的持續運作下,新社會的「能動力」於是得以被逐步培育成熟。
前言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藝術美學經常被運用於不同城市人文的表徵上,甚至用以創造經濟效益;
但回顧臺灣的發展經驗,不僅公共藝術物件在塑造環境美學的影響力偏低,
在公共性的實踐、人文層面之再生產意義或創造城鄉經濟等層面,其實質效益更是十分有限。
由不同政府部門所提出的各式環境藝術政策中,
無論是具強制性的法定公共藝術、社區營造或環境改造等政策下,
所產出的彩繪、拼貼、裝置藝術等廣義的公共藝術,往往不是消極設置,
就是過於強調視覺表現,以及快速產出成果的操作,而模糊了其推動初衷。
尤其在公共藝術與城市美學概念由境外移入後,學者或業界,在觀念或實務上,
始終多援引國外案例、學術理論來形成操作模式;
法定公共藝術在個案執行面之興辦實務上,更常受限於法規與行政程序上的種種挾制;
長期以來,這種缺乏積極動機,僅依賴法令規範的公共藝術經費,
在學者專家與政策法規的框架下,更被狹域為一種幾乎不具生產力的內需市場,
進而造成這類法定公共藝術僅是一種無意識的消費,而不問生產效益。
隨著觀念的不斷演繹,廣域的公共藝術,在型態表現上,
也逐漸由藝術分享於公眾的類型,
演變為透過種種藝文活動、邀集大眾參與製作、標示文化項目等廣泛的藝術行動;
基本上,除了提升建築環境與強化生活美學氛圍外,更不斷嘗試以社會服務方式的型態,
來賦予藝術進駐到公眾環境的意義。
藝術於公共場域的社會服務實踐雖充滿潛力與可能,但兩者的疊加,並非以絕對性的態勢,
意味著在成效上的正面效益,相反地,反而經常產生對立與矛盾現象!藝術在創作上的純粹本質,
既然難與多元且複雜的公共面向聯結,何不讓藝術回歸予創作本身的自我性,
重新思考公共藝術的公共核心價值,應該如何積極思考改革,
才能符合多元的公民討論,進而引領出人文發展上的方向。
公共藝術因其公共屬性,本質上便涵容著公眾多元觀點的輿論批判;
這些實存於各階段發展現象的省思,就正面意義而論,
不僅是提供了發現真實問題與研發對策的創新機會,且更可能在彼此激盪之中形成「再進化」的動能;
而本書的內容產生,即是來自二十年的臺灣經驗,透過公共性的本質回歸,
倡議「後公共藝術」時代的進化論——「公共美學」;
換言之,「公共美學」的形成概念,即是源於臺灣的公共藝術發展經驗,
與不同面向的社區營造、藝文推廣等政策的省思,由地方觀點推演出自我論述,
來思索應有的型態與核心理念的具體實踐方式。
在這裡所談論的公共美學雖維持以美學為題,但更深層的意義,
在於透過美學作用於公共之後的動態觀察,與呈現上的種種可能性來進行討論,
進而在議題上,集思廣益地創新出無限可能的實踐方式;這些觀點也明確地定位出:
美學之於生活,本質上就不等同於藝術專業的論點,
亦無法單以美學作為來成為一件公共議題的結論、改變的能量,
但卻可以成為一個公眾討論上,具誘發性的媒介平台。
過去的公共藝術概念,多侷限於透過藝術來表徵或形成環境美學的討論,
但公共美學不僅不限於環境景觀之藝術表現,亦非侷限於視覺藝術型態,
而是基於對公共議題的彰顯,而形成的一種言說方式;透過多元的公共議題討論,
進階地形成了更具實踐性且有著積極意義的「共學」,
並以此為理念上的核心價值,來成為推動公共美學的操作模式。
回歸本質而論,公共美學也與過去所談論的公共藝術一樣,
均無法獨立一格來成為問題的主要解決方式,而是以開放式的參與型態,
透過公眾社群自我定義的模式,集思廣益地在「共學」過程,
透過群眾智慧來激發客觀思考與尋求對策的積極態度。
因此,在公共美學觀念中,美學的操作模式與成果,
相對於公共議題而言,僅是形成過程的一種對策上的選項;
之於公共領域,在於透過於其間的中介屬性,促使公共議題或公眾的回應層面,
均得以激發出無限的可能性,因此,當作用於公共性的社群行為,
僅是一種表現公眾意志的可能選項,並非解決問題的唯一工具。
就過去長期推動的公共藝術經驗而言,藝術物件之於公共環境實難論其生產性意義,
而以共學為操作模式的公共美學,卻可能透過人的屬性與組合、公共議題的多樣性,
及不同的共學型態,交織出人文再生產的效益。藍海[1],
源於經濟學名詞,但對於本書所推廣的公共美學來說,
其象徵的意涵,就在於能量的最大化與樣態的無限可能。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4141
誠品書店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266962571865
TAAZE讀冊生活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807622
延伸閱讀/同系列書籍:
[1]《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一詞,源於韓籍金偉燦(W. Chan Kim)及法籍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兩經濟學學者,於2005年所共同著作完成之書籍。藍海一詞,主要在說明如何以有異於傳統的商業策略,以開創出他人難以與之競爭的新市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