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3).JPG

童趣的圖騰,述說著一段昔日鄉間小人物的發跡故事;

陶版的藝術媒材,豐富著農村的田野風情,

近年來,不斷產出的序列作品,逐漸帶動出這小村落的地方特色。

村落裡處處可見的美學物件,訴說著地方的生活情事,

藝術,有如一個個說故事的人,彼此接續著,以著幽默逗趣的方式訴說著這裡,

談著過去的場所記憶..也再造出一處處此時的新生活場域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4).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5).JPG

由掃把到五金,擬人化的手法,讓這些角色有了不同的生命與表情,

由老人到孩童,串連出一段不同時空裡的生活記憶;

藝術的創作理念,也成為另一種地方文化的閱讀方式。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30.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23.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22.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9).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51).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52).JPG

藝術的人工景緻,延續著自然田野的風情;

美學的觀點,也在聚落街區中提供著一段特殊的視覺經驗。

這是一種地方小故事的訴說方式;

也是凝聚地方觀光產業能量的重要元素。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50).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25.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9).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27.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7).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32.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28.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29.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16).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8).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35.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33.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26.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8).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31.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36.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41.JPG

簡單的故事題材,歷經過一段段既無形又繁瑣的創作與製作過程;

有如繪本式的藝術圖騰,由故事擬定﹑圖稿製作﹑窯燒到現場拼貼作業,

歷經近一年時間方能逐一完成。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9).JPG

原本位於街區旁的水泥牆,透過社區工藝師帶領著一群輔導就業人士,

在繁瑣的施作流程中,逐漸完成一個個精彩畫面中的每個環節。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59).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53).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54).JPG

這些藝術的元件,交趾與剪黏工藝更強烈地呈現出這序列作品的在地性與藝術性。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56).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2).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1).JPG

「交趾」原為大陸南方的古地名,具文獻記載,應在今中國大陸嶺南一帶;

「交趾陶」工藝最初起源於明末清初時期,為當地發展出的一種特殊製陶技術。

清代道光年間,隨著泉州﹑潮州的移民潮,而陸續將這樣的技術引入台灣。

日治時期,日本發揚來自「交趾」的陶藝技術,

並融合既有的上彩陶藝,而稱之為「交趾燒」,台灣的工藝師則稱為“南燙”。

昔日,台灣的廟宇多使用這樣的彩陶工藝為主要的裝飾元素,

為具有悠久歷史的一項傳統文化藝術。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18).JPG

嘉義曾是台灣交趾陶的主要發源地,

因此,在台灣持續發展的「交趾陶」工藝,也有部分專家學者稱為「嘉義燒」。

隨著當代的文創風潮,「嘉義燒」不僅以有著繪本藝術來成為此工藝的新樣貌,

也不斷創新出諸多新技法,來表現出更高度的藝術價值。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0).JPG

在早期缺乏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環境下,許多珍貴的交趾陶偶(壁),

多已隨著廟宇建築修繕與重建過程而逐漸消逝。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6).JPG

南部的陽光,酷熱氣候的夏季,垂直性的藝術型態,

總增添了施作時期的辛苦與難度。

以剪黏工藝為創作手法的藝術「樹」與一片片的「樹葉」,

均在於表現手感的創作性;

藝術樹製作過程中,諸多的細節更耗用了數月的施作期才得以完成。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60).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61).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64).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5).JPG

完成的藝術樹,成為了這小村落的新環境元素,

融合著周邊的田野景緻,帶動出另一番頗具地方特色的人文風景。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21.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02.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19.JPG

藝術思維的「樹」對映著自然環境中真實的樹,

既豐富了環境色彩的層次,也為地方再增添了一處幽雅的觀光場景。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03.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04.JPG

有著精緻手感藝術的樹,表徵出產業文化的特質,

也將原本的寧靜的農村,逐漸推向為熱鬧的觀光旅遊景點。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11.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45.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17.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42.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44.JPG

各式古往今昔的生活傳說中的地方故事,成為了藝術的故事主題;

提供著街區服務的藝術物件,也明確地標示出邁向觀光產業的社區發展方向。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05.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06.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09.JPG

擬人化的蛙仔,逗趣的表情形體對比著傳統文化的習俗古禮。

或許,這可以是一個另類的廟會遊行或婚禮..都在於擴張著熱鬧的生活氛圍;

也呼應著人來人往的觀光旅遊景象。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13.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14.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16.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12.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10.JPG

生活貧乏的年代中,有時,孩子們總想偷搭上五分車,

而讓他們難忘的,就是總追逐著他們補票的車掌先生。

昔日糖廠五分車的童年生活記憶,也成為社區內序列旅遊景點的內容;

這是一處提供歇息服務的設施,也是一處專供旅遊攝影的場景。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1).JPG

這裡的藝術物件,不斷地擾動了原本單調的農村環境氛圍,

色彩與議題的豐富性,不僅再創了新的環境風貌與特質,

日益豐盛的環境美學發展,更成為推動觀光旅遊的最佳對策。

於是,藝術的構成,已超乎創作本身的純粹;

或許,在於一種攝影場景的提供,也在於以逗趣的視覺感官,

透過「圖像」來強化出一種行銷對策,而帶動出到此旅遊的價值。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5).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3).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21).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23).JPG

木頭圍離上,接續地談著昔日農村的童年生活回憶;

孩子們總愛在米倉與田野間嬉戲著..由過去到此時,也一直都是老少皆宜的共同記憶。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5).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7).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26).JPG

角色與場景於時空中交替著,既是昔日..也呈現著此時的生活,

然而,無論由過去到當代,都在於寫真出每個世代孩子們於農村生活的童趣。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8).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10).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31).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33).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34).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27).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28).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29).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15).JPG

帶狀的圖騰,童趣的主題,沿著昔日的糖業鐵道遺址,

有如連環漫畫般地,在鄉間街區上鋪陳出快樂農村的新生活風情。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30).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41).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14).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16).JPG

稻田旁,灌溉水圳旁的護欄,標示著新興的農業人文價值;

也藉著環境藝術化的思維與作為,成為了另一種街道家具的樣貌。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11).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12).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13).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38).JPG

設置於北港溪鐵橋隧道涵洞空間中的「仲夏之夜」牽牛花,

由策劃﹑圖樣設計到燒製﹑並逐一將數千片彩陶,以手工拼貼方式施做,

亦耗用了一年時間,所完成的大型交趾陶壁畫。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5).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6).JPG

涵洞空間中,這處牽牛花作品的特色,

在於以全台首創的2.5D懸吊與以4D交趾剪黏完成的創新技法,

來表現出獨特的藝術性。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42).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43).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44).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45).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46).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61).JPG

由現場的放樣﹑圖樣佈局﹑到單元物件的固定與手工的剪黏拼貼,

漫長的施作期,有如慢火般地醞釀出手感的創作溫度與視覺藝術的質感。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55).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53).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48).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49).JPG

花朵與葉子均以預製方式完成,但著重的是現場施作時的現場應變與創意巧思..

靜態的花朵,開始而有了不同的表情;

序列的牽牛花叢,更集體締造出這處環境的美學氛圍。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50).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51).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52).JPG

這序列設置於新港板頭村的剪黏交趾彩陶作品,

藉由連續三期獲得文建會「藝術介入空間」計畫補助經費,

分別以花朵﹑農村故事與童趣等創作主題,陸續鋪陳出系列的環境藝術。

1000126-古笨港越堤壁畫-藝術介入空間計劃- (18).JPG

1000126-古笨港越堤壁畫-藝術介入空間計劃- (3).JPG

第三年度的「仲夏之夜」牽牛花創作,

接續著藝術介入空間計畫第一、二期之「原鄉四季」苦楝花﹑

「三醉芙蓉」山芙蓉等系列作品,共同聯結為「板頭三朵花」的新興在地藝文主題。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2).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6).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7).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1).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0).JPG

作品以鄉鎮中常見的牽牛花為主題,由兩側牆面延伸到涵洞頂部。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0).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3).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7).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8).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0).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6).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8).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19).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1).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6).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0).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7).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50).JPG

頂部的星空,描繪著一幅台灣地圖;

高掛於夜空的明月;剪黏工藝的各式昆蟲、鳥兒穿插於其中,

談著在地的文化,也描繪出蟲鳴鳥叫的自然田野氛圍。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5).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3).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4).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5).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2).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2).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8).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1).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4).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9).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5).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7).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2).JPG

「剪黏」,在過去民生匱乏的時期,

多以無法使用的陶瓷碗﹑盤等廢棄器皿來成為剪黏的素材。

這項傳統工藝在新港板頭村,更透過當地私人產業資源,融合了交趾及馬賽克工藝,

以具豐富色彩與童趣的構圖,來成為特殊的環境藝術;

創新觀點的「交趾剪黏」工藝,已成功地帶動出新港板頭村的社區美學特色。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29).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53).JPG

談著歷史文化的「復興鐵橋」﹑「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等文化景點,

與陸續創造出的系列藝術作品,共融出一段段串連著古今時空背景的地方文本,

是一種文化閱讀的方式,也成為一種振興地方觀光產業的巨大能量。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54).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8).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5).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9).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18).JPG

「剪黏」,在過去民生匱乏的時期,

多以無法使用的陶瓷碗、盤等廢棄器皿來成為剪黏的素材。

這項傳統工藝在新港板頭村,更透過當地私人產業資源,

融合了交趾及馬賽克工藝,以具豐富色彩與童趣的構圖,來成為特殊的環境藝術;

創新觀點的「交趾剪黏」工藝,已成功地帶動出新港板頭村的社區美學特色。

談著歷史文化的「復興鐵橋」、「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等文化景點,

與陸續創造出的系列藝術作品,共融出一段段串連著古今時空背景的地方文本,

是一種文化閱讀的方式,也成為一種振興地方觀光產業的巨大能量。

文字引自《庄內ㄟ美術館》【從Q版娃娃的家看見我們的家鄉】篇: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0366351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4)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5)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6)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7)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8)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10)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15)

『經營板陶窯已頗有成就的的陳忠正自小就對於畫畫有高度興趣;

在那個生活貧乏的環境背景下,國中畢業後就遠赴宜蘭拜師學技。

漫長的十六年歲月中,他隨工藝師傅在各地修建廟宇,學習著許多裝飾工藝技術,

當時多數的廟宇裝飾多以窯燒玻璃製成,經驗中這樣的材質其色彩並不耐久,

於是,他們開始嘗試著以陶瓷素材,每一件裝飾元件都耗用大量手工製作,

加上這個門派擁有的獨特技術,即是流傳至台灣已有百年歷史的「交趾剪黏」技術,

開始為台灣的廟宇建築裝飾,昇華成另一種更深具工藝價值的傳統藝術。

技術養成後,陳忠正回到傳統信仰興盛的故鄉新港,開始創建起自己的窯廠,

希望透過自己的所長,將這樣的技術運用於自己的家鄉。』

(文字引自《庄內ㄟ美術館》【從Q版娃娃的家看見我們的家鄉】篇: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0366351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11)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14)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16)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17)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18)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19)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20)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22)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23)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25)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26)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27)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28)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29)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30)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31)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33)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34)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35)

『交趾陶,本是一種曾在地方發揚光大的傳統工藝,

時空變遷下,當代人文所需思考的,在於這樣技藝的傳承與閱讀方式;

藝術裡的創作,談的是時代價值下的創新,為的在於地方文化的永續性;

環境裡的藝術,由點到面逐漸蔓延與聯結,而成為創造地方經濟的對策。

地方傳統產業帶動觀光產業,熱絡的藝術美學,促使農村成為了一處新興的遊樂園,

私人產業貢獻著技能,以實質的作為,

不僅成為推動地方文化的重要資源,更激化出地方經濟的最大產值;

聚落的成就,也讓私人產業更具規模與生機,在彼此效力之間,

這是一種共生的方式,也是一種由匱乏中尋求富足的發展過程。』

文字引自《庄內ㄟ美術館》【從Q版娃娃的家看見我們的家鄉】篇: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0366351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51)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36)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37)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38)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40)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12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14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17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67)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75)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16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19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10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04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07

這些娃娃的造型,源於陳忠正的女兒陳曉蓓與從小一起長大的同學之手,

這兩個親如姊妹的女孩自小都愛畫畫,她們聽著老爸與鄰居裡的叔叔伯伯所述說的童年故事,

把自小看慣了的交阯陶藝術裡的神話人物,轉化成逗趣的人物與動物形象。

陳忠正用交趾陶技術,把這些形象燒製出來,裝飾在園區內與每個故事主人翁的家門前,

這些高度童趣的壁畫,不僅很快地成為板頭村的環境特色,

隨著數位影像於生活中的廣泛使用,透過網路科技下的傳播力,

板頭村快速竄紅,而吸引一群群外地人前來參訪。』

(文字引自《庄內ㄟ美術館》【從Q版娃娃的家看見我們的家鄉】篇: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30366351

1010812-嘉義新港-板陶窯- (60)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22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23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25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26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28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29

1020109-嘉義新港板陶窯- 021

田野與街區環境中,

處處精彩的藝術角落,結合著既有的文化景點與不斷新創出的社區景點,

共同將這城鄉小聚落整合為一大型的旅遊觀光場域;

人來人往的熱絡景象,在這處寧靜的農村聚落,擾動出另一種新興的生活故事文本。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37.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38.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40.JPG

城鄉的農業經濟,遠不及都會企業的產能;

相較於都會城市快速發展與追新,

多數的城鄉地區既無法擁有充裕的財務與資源,

也不適用於經驗移植與模式的套用。

交趾陶,本是一種曾在地方發揚光大的傳統工藝,

時空變遷下,當代人文所需思考的,在於這樣技藝的傳承與閱讀方式;

藝術裡的創作,談的是時代價值下的創新性,為的在於地方文化的永續性;

環境裡的藝術,由點到面逐漸蔓延與聯結,而成為創造地方經濟的對策。

 

或許在正面思考上,觀光與人潮,所帶來地方的熱絡氛圍與經濟力,

多滿足了人們的生活價值;

不斷累加的環境美學物件,

也將「交趾陶」文化,由私人產業擴張成為聚落型態的小型博物館,

但相對地,講求視覺效果與生活攝影的旅行價值;

農村的人情味氛圍對比著快速消費的觀光產業思維,

不僅低階化了在地文化的閱讀性;

在觀光產業所訴求的消費價值下,

環境藝術與工藝美學文化,也勢必在求新求變的旅遊行銷推廣步調下,

總需面臨著不斷快速且持續推新的生產效能

似乎也於無形中,模糊化了地方工藝與在地文化的經營本質。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50.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42.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44.JPG

地方傳統產業帶動觀光產業,熱絡的藝術美學,促使農村成為了一處新興的遊樂園,

私人產業貢獻著技能,以著實質的作為,不僅成為推動地方文化的重要資源,

更激化出地方經濟的最大產值;

聚落的成就,也讓私人產業更具規模與生機,

在彼此效力之間,這是一種共生的方式,也是一種由匱乏中尋求富足的發展過程。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47.JPG

1001106-嘉義新港-環境藝術- 048.JPG

聊著昔日糖廠鐵道與生活記憶的圖像,訴說著在地歷史與一篇篇陳舊的老故事;

談著觀光旅遊的列車,不僅帶領著外地遊者走訪這序列社區景點,

也在其中,帶動出極力推廣的觀光產業價值。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46).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1).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2).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33).JPG

昔日糖產業的火車,是新港板頭聚落的重要文化論述內容;

談著文化資產的糖業鐵道遺址,

既是另類的藝術地景,也在於成為一種地方文史的閱讀器。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6).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7).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8).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9).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10).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11).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13).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15).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16).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17).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18).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20).JPG

無論昔日的糖產或當今的觀光,

一樣的「火車」議題,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均有著不同的樣貌與不同的故事文本,

也都在於訴說著在這裡的生活..

這些,對於在地的人們而言,都是一種生存的方式,

藉由一種革新的思維,歷經種種嘗試的過程,去成為一種地方經營的對策,

來尋找與看見可能的再發展方向。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景緻- (4).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景緻- (5).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景緻- (2).JPG

當藝術不斷成為一種「可見」的文化經營方式,

藝術教育更進入了校園裡的基礎課程,而成為一項在地學習的重要內容。

1000816-嘉義新港國小-環境藝術- (1).JPG

1000816-嘉義新港國小-環境藝術- (3).JPG

1000816-嘉義新港國小-環境藝術- (17).JPG

1000816-嘉義新港國小-環境藝術- (19).JPG

或許,僅是一個簡單思維,但總希望透過美學的方式,醞釀出校園角落的情感溫度。

1000816-嘉義新港國小-環境藝術- (9).JPG

1000816-嘉義新港國小-環境藝術- (10).JPG

1000816-嘉義新港國小-環境藝術- (12).JPG

1000816-嘉義新港國小-環境藝術- (13).JPG

1000816-嘉義新港國小-環境藝術- (15).JPG

1000816-嘉義新港國小-環境藝術- (14).JPG

1000816-嘉義新港國小-環境藝術- (16).JPG

藝術美學的氛圍,由鄉野逐漸擴張至市街;

傳統文化透過創新的觀點,開始有了不同的生活價值,與成就出更豐富的環境風貌。

1000803-嘉義新港-民宅彩繪- (2).JPG

1000803-嘉義新港-民宅彩繪- (3).JPG

1000803-嘉義新港-民宅彩繪- (5).JPG

1000803-嘉義新港-民宅彩繪- (6).JPG

1000803-嘉義新港-民宅彩繪- (7).JPG

1000803-嘉義新港-環境彩繪.JPG

1000816-嘉義新港-民居圍牆彩繪 (1).JPG

1000816-嘉義新港-民居圍牆彩繪 (2).JPG

長期推動嘉義新港藝文工作的「新港文教基金會」,

結合由新港農會舊倉庫所改建為藝文交流活動場域的「25號倉庫」,

與再現昔日農村社會文化的「新港客廳」,

在街區中共同鋪陳出一處處談著在地人文與藝術的生活場域,

這些不僅成為在地人的新生活據點,也成為外地旅者閱讀地方的方式。

1000816-嘉義新港 (2).JPG

1000816-嘉義新港 (1).JPG

1000816-嘉義新港遊客中心.JPG

1000816-嘉義新港文化館- (1).JPG

1000816-嘉義新港文化館- (2).JPG

1000816-嘉義新港文化館- (3).JPG

在新與舊之間,街區的生活場域,反映著日常的種種;

藝術,總不斷地更新出在地生活觀點與環境價值。

樸實的聚落景觀,混合著當代的美學作為,共融出另一種城鄉風貌的特有風格,

但總需思考的,依舊在於順著現代思維與風潮,開闢出一條地方再發展的道路。

1000803-嘉義新港.JPG

1000803-嘉義新港-民宅老屋- (1).JPG

1000803-嘉義新港-民宅老屋- (2).JPG

1000803-嘉義新港-民宅老屋- (4).JPG

1000803-嘉義新港-民宅老屋- (5).JPG

1000803-嘉義新港-看見的牛- (1).JPG

1000803-嘉義新港-看見的牛- (3).JPG

1000803-嘉義新港-看見的牛- (4).JPG

農村田野的風景,隨著四季的節氣,變換著不同的環境色彩。

這些景象,回歸著自然與農業人文的樸真;

也在繽紛的藝術視覺中,平靜地維持著那份原屬於農村生活的純樸本象。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景緻- (6).JPG

1000803-嘉義新港板頭村-景緻- (1).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57).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59).JPG

1000816-嘉義新港-田野景緻- (1).JPG

1000816-嘉義新港-田野景緻- (6).JPG

1000816-嘉義新港-田野景緻- (4).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2).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57).JPG

1000816-嘉義新港-板頭村-環境藝術- (58).JPG

藝術與文化,總在種種不同的人文價值導向下,既互為助力,但也可能成為阻力,

人們總欣喜於豐收時的喜樂,卻也容易在富足中逐漸遺忘了初衷。

時間與空間總在不同世代觀點下,呈現著不同的人文精神與環境樣貌,

每個時期,總擁有著當時的風華,也都在其中,回顧著過去與展望著未來的願景。

1000816-嘉義新港夕陽- (1).JPG

1000816-嘉義新港夕陽- (2).JPG

1000816-嘉義新港夕陽- (3).JPG

1000816-嘉義新港夕陽- (6).JPG

1000816-嘉義新港夕陽- (4).JPG

延伸閱讀化‧創意觀點的社區美學(一)-嘉義新港與朴子篇』: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044563

arrow
arrow

    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