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四湖鄉-林厝國小
對於這處以農業為主要地方經濟的城鄉小鎮而言,
大自然中的各式植物﹑昆蟲及鳥兒,或是童話故事中的主角們,
不僅都是孩子們最親近的朋友,也透過想像與創意,
創造出一序列逗趣的校園環境藝術主題。
這是一份來自於校長與建築師的巧思:
特製規格的「水泥涵管」,
不僅以著充沛的美學力,在街區中建構出一種特殊的環境印象;
來自社區居民﹑老師與孩子們的巧思,一連串的集體創作過程,
一個個充滿著豐富想像力與創作力的圖騰,不僅述說著一個個故事,
談著藝術與人文的圍牆,似乎更成為了一本精彩的地方生活誌。
或許,對於曾在這裡成長的孩子們來說,這是一段難忘的學習過程,
未來,一格格的圖騰,也將逐漸匯整成為一本本蘊藏著你我童年記憶的「紀念冊」。
在實與虛之間,在這段約有一百多公尺長的藝術圍牆上,
記錄著過去與現在,也“保留”了未來,
隨著時間的累積,而將“一頁頁”地增加這本集體「紀念冊」的“厚度”。
雲林縣莿桐鄉大美國小
在這處多以務農為業的鄉鎮中,富當代感的校舍建築,是生活在這裡的孩子們,
一處快樂幸福的學習樂園。
以色塊構成的立柱,標示出建築立面的視覺主題。
中央的眺望台空間,是學校集會的『司令台』,也是整體校園的視覺主軸。
一座風動藝術型態的公共藝術,成為了這座校園的視覺焦點。
公共藝術『方桌旁的風景』,
上方四張隨風轉動的「椅子」,總常在空中隨著風的流動,
自由自在地舞動而變換出不同的樣貌。
藝術的主題,意涵著常民生活的內容,也標示出校園的環境美學的主題。
校園旁的圍籬,在孩子們的想像下,集體創作出他們與大象溜滑梯的生活景象。
雲林斗六-溝壩國小
以生態教育為特色的城鄉小學,很自然地將各式昆蟲與動物,
藉著藝術的語言,刻畫出圍牆的環境表情。
雲林縣鎮西國小
抽象的「樹」疊合著具象且真實的樹;舊記憶的「地方感」交織著此時的生活點滴;
美學構圖中的琴鍵與提琴,
以著音樂的語言與課程特色,呈現著歡樂童年的校門設計主題。
雲林縣元長鄉信義國小
校園裡常見的防撞條,透過孩子們的創作巧思,
以著深具童趣的彩繪圖騰,在原本簡樸的廊道空間中,
帶動出亮麗的視覺感官,也活化出生活美學的氛圍。
嘉義縣新港國小
抽象的線條在校門旁鋪陳出一序列頗具童趣的裝置藝術,
天空,有如畫布般地承載著造型中所想述說的故事..
更鼓勵著孩子發揮想像,一起創造與分享出一篇篇更動人的故事。
美學的氛圍在校園中擴散開來,穿堂的柱面上穿載著色彩繽紛的藝術“外衣”。
穿堂空間中,藝術彩繪的長條椅,
總在等候著家人接送時,成為孩子們的最佳陪伴者;
豐富的色彩與圖騰,也強化著這所推廣著美學教育的校園特色與主題。
嘉義縣新港國中
舊建築拆除後所廢棄的鋼筋,在師生的創意巧思下,做成各式的動物圖騰,
不僅美化了校園旁的「資源回收區」,也在街道環境中創造出一段有趣的視覺經驗。
嘉義市立育人國小
由空心磚構成廁所牆牆的每個小小的「方格空間」,
在教師的創意下,成為孩子們的玩陶藝成果的「展示櫥窗」。
嘉義縣水上鄉忠和國小-藝術深耕計畫
原本於校園旁的角落,存在著一處荒廢的小屋。頹敗的建築與環境景象,
總讓這處於生活路徑旁的角落空間,在美麗校園中感覺些缺憾與孤寂。
學校運用這筆微薄的數萬元經費,由教師帶領孩子們,
以陶土﹑磁磚拼貼的方式,
來作為校園角落空間的改善計畫內容。
在孩子們的集體創作下,課本與田野裡的昆蟲與動物們,
紛紛成為藝術構圖中的主角與主題。
在這段教育政策下之「藝術深耕」計畫中,
這處「閒置空間」藉由師生們的創作巧思,與日復一日地接力製作下,
逐漸展現出新的樣貌..這處角落也自始熱絡了起來,
成為孩子們總愛聚集在此的小小花園。
嘉義縣水上鄉忠和國中-藝術深耕計畫
同樣微薄的教育活動經費,需要的是帶領者的創意,
與孩子們熱絡參與的動力。
藝術的構圖,同樣由簡單的素材,藉由集體創作的巧思與協力,
共同在校舍廊道上,完成了一序列談著環境與生態的美學議題。
嘉義縣水上鄉北回國小
一棵「光電樹」的校園公共藝術裝置,於2010年3月,
藉著「讓夢想在北緯23度半起飛—世界唯一太陽小學」的特色教學計畫,
開啟了嘉義縣水上鄉北回國小發展特色學校的教育課程主題。
一段源於「太陽能的教學與運用」的教師研討議題,
在研習過程中,激發出「光電樹」藝術裝置的發想動機:
這棵高達五公尺的「樹木」主體,分別由三棵樹幹與延伸出的十九個枝幹所構成;
十八片橘色矽晶的「半穿透式薄膜太陽能電池」,共同鋪陳出這棵藝術樹的樣貌。
在陳淑娟校長帶動孩子們的創作思考中,三棵樹幹的基本的樹形,
為在地的工藝師所型塑出的樹幹形體,意涵著學區的三和﹑下寮與回歸三個生活聚落;
金黃色的色澤,意喻著陽光於夏至日直射於此地區的地理特殊性;
台灣特有種的「台灣藍鵲」與原稱為「五色鳥」的「台灣擬啄木」,
也成為薄膜光電池圖騰裡的美學內容;
地景式的基座,有著一個個拼貼的「小太陽」,
意涵著一篇篇這裡的孩子與居民們所述說的故事。
一片片孩子創作的「小太陽」,談著北回歸線的地理特質,
透過各式圖騰裡的太陽,
訴說著自己的故事..也共同聯結成為關於這裡的故事。
嘉義縣溪口鎮溪口國小
新校舍建築以溪口長期經營的童玩文化「陀螺」,來成為新的環境視覺符號。
『在過去一段很長的時間,每當談到打陀螺跟踢毽子這些民俗童玩體育,
在多數人的記憶中,似乎都會與溪口這個小鄉鎮劃上等號。
溪口之得以民俗童玩聞名,
則可追溯到溪口國小的蔡伯期主任,以其畢生的生命所帶動出的成果。
蔡伯期從早期開始於溪口國小任教後,
就持續地大力推廣毽子與陀螺等民俗體育活動,
而讓溪口這個小鄉鎮,常受邀參加海外慰勞僑胞的工作與國慶的慶典表演等活動,
在媒體常態性地報導下,溪口因這些民俗體育活動而知名遠播於國內與海外,
甚至,在過去輝煌時期,
「踢毽子的那個地方」或「打陀螺的那個地方」還成為溪口鄉的另一個代名詞。』
(本段引自【公共藝術‧故事漫遊】,《在地方文化與童玩之間 轉動 陀螺》篇)
台南市中營國小
校舍建築中,兼具溜滑梯功能的樓梯空間,也可以是另一類型的遊戲場。
小學校園裡,快樂學習的教育理念,總讓許多校園設計多了許多饒負趣味性的角落。
孩子們的畫作,不僅成為樓梯的裝飾,也在校園的不同空間角落裡,
呈現出充滿童趣的環境美學特色。
台南市烏山頭-嘉南國小
生態教育,不僅是當代的綠色環境思潮,
也在許多城鄉小學中,成為教育課程的推廣主軸。
城鄉資源與經費的匱乏,
「創意」與「動手做」總成為改善老舊的校舍與環境的最佳對策。
原本平凡無奇的餐廳建築,在師生以彩繪的方式,共同讓老屋開始有了欣力。
蔬果圖樣化為逗趣可愛的卡通,
讓這些蔬果「人物」一起陪伴著孩子,享用著均衡飲食的午餐。
孩子們運用課程中的陶土製作,改變了灰色調與平凡的集會場講台,
這些佈滿了大人與小孩們的小小創作,在這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中,
激發出強大的美學力。
這處位於烏山頭水庫旁的小學校園,以著表現水中生物的製作主題,
在不同的創意下,讓每個水底世界的各類物種,都有了豐富有趣的表情。
集合著學校師生與社區家長們所共同創作的單元環繞著講台下方的矮牆,
講台,儼然化身為一處熱鬧的水底世界場景。
這不僅是個藝術人文的學習過程,也在此記錄著學習裡的生活點滴,
而成為另類的校園紀念冊。
披著藍色上衣的石象,也在這裡陪伴與承載著許多在這裡成長孩子們的童年記憶。
講求古樸風格的校園空間,搭配著枯木樹根所改造的座椅,
成為當地居民們常到此休憩的生活據點。
無圍牆校園中的生態池,成為校園與外部環境的介面空間;
延續著成為自然生態學習的實質教材,也成為社區環境與通學道上的美麗景緻。
具藝術感的校門,
是一個校園美學的環境元素,也是一個收納著雨水「集水器」,
具有著以自然的方式補充與更換著池中水的功能。
這帶狀的生態地景,不僅談著生態教育,
也意涵著「飲水思源」的文化思維。
當地常見的紅蜻蜓與樹蛙,豐富了灰色調校舍的環境表情,
也成為孩子們學習與記憶的另類教材。
台南縣紅瓦厝國小
走廊上『教師角』的設計,已成為當代小學設計的思潮與特質。
有趣的洗手台設計,不僅輔助推廣著生活衛生教育,也在於強化校園景觀的美學性。
趣味性的樓梯間,也是強調著當代思潮的小學建築的設計重點。
台南縣歡雅國小
前方草皮看似埋入的屋頂,為該校的公共藝術作品。
以「太陽能版」構成的“斜頂”,表現著當代的綠色設計風潮。
同樣具有「地景」藝術表現的洗手台設計。
台南縣白河鎮大竹國小
『荷花』的在地議題,同樣以師生的集體創作成果,成為了校門的美學主題。
台南縣七股鄉大文國小
『黑面琵鷺』的生態文化議題,成為了校舍建築的環境視覺符號。
台南市安平區西門國小
孩子們集體創作的陶版,常成為校園牆面的裝飾元素與美學表現方式。
嘉義新港藝術高中
原弧形的空中廊道,象徵著「媽祖繞境」的地方傳統習俗意象。
誇張的視覺壓縮,成為入口的設計創意主題。
以英文校名構成立面圖騰的校門標示。
紅土跑道在配置上串聯著兩棟既有的傳統民居建築,意涵著在地的生活記憶。
國立佳冬農職
以學校的大事紀成為校園穿堂上的藝術牆。
這棵「樹」上的「果實」,不僅紀念著輝煌的校史與教學成就,
也成為未來繼續努力的精神象徵。
新校舍上,磁磚拼貼與輪胎構成的圖騰,成為了新校園環境的視覺主題。
國立嘉義大學
以昆蟲為主提的藝術裝置,在這學術環境中,生動地表現出研究領域的主題。
「招蜂引蝶」-王文志-嘉義大學昆蟲館的環境裝置藝術
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校門前-環境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