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之樹』-彰化縣警察局溪湖分局
當面對著一個既常民,但在生活中卻常是遠距的政府機構,
要去談論一個環境美學,諸多的創作主題,總不斷迴繞於腦海之中。
由警務工作的觀察,在環境中去領悟,由文獻中去理解,
在歷經了一連串的創作思考過程,
一個可以講地方,講人物,講故事,講集體認同的視覺藝術,也逐漸成型。
創作議題:
環境的議題(城市環境議題﹑地方產業特質)-
類比- 創作的議題(街道的自然與人文‧老樹與果實)。
由具象的“原”點轉化為抽象的“圓”點 過程,
演繹為 元素:衍生-串連 –連續性地建構﹑組織出一序列 – 主體。
埔鹽-蔬菜的故鄉
-踏上埔鹽鄉間,望眼放去,忘情於農務的菜農,融合著綠油油的菜田,
形成充滿活力的田園交響曲。
埔鹽的蔬菜以豌豆、花椰菜、韭菜、蔥為大宗,稻米也是重要的作物。
埔鹽由於氣候、土壤適合紅龍果生長,
生產的紅龍果又香又甜,廣受市場歡迎,
近年來金香葡萄園已逐漸改種金峰葡萄。
以「蔬菜的故鄉」來描述埔鹽鄉的農業生產,
是十分能表達出這鄉鎮的特色。
埔心-埔心三蜜
埔心三蜜-蜜紅葡萄、寶島蜜拔、金蜜芒果。
溪湖-溪湖糖廠
糖廠前身為「大和製糖會社」,成立於民國八年十月,
由鹿港辜顯榮創建。後因資金及業務問題,
與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合併為「明治糖廠」。
光復後改為「台灣省糖業公司溪湖製糖廠」。
民國四十三年七月,
將彰化及溪州兩糖廠併入,遂成為彰化縣唯一的糖廠。
契耕面積達三千公頃,每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為甘蔗採收期,
多利用台糖的「五分車」或拼裝車運送至糖廠內製糖。
糖廠內設有一個溪湖車站,早期兼作客運之用,早期客運業不發達時,
包括溪湖至鹿港、鹿港至彰化、溪湖至員林線,
均以台糖小火車為主要的交通工具,
後來因速度趕不上汽車,遂陸續停駛。
甘蔗採收期間,目前仍由二十多部日立牌柴油火車頭擔負起運送甘蔗的大部分工作。
為了多角化的經營,溪湖糖廠也當試在本業之外另謀發展,
尤其以二林「大排沙農場」興建的「台糖畜殖場」養豬,
及設於埔里的「埔里蘭園」經營最具成效。溪湖糖廠內設有福利社,
以實惠的價格將各種商品供應給消費者,
飲冰室的冰品更是名聞遐邇的消暑聖品。 (本文參酌並引用部分溪湖糖廠簡介及網站)
型構轉繹:簡化﹑萃取﹑轉繹這些人文產業元素為『型』的單元:
以溪湖分局轄區三鄉鎮之農產特質簡約為單元型。
以蜂窩的組織概念,來成為詮釋鄉鎮人文﹑產業﹑政策與勞動..等城市人文的總合。
溪湖分局的轄區:埔心﹑埔鹽﹑溪湖。
沿著街面的一排路樹,這藝術,也希望“種下”一棵另類的路樹。
這個作品因位於鄰近學校之通學道上,
完成後,除了成為環境的新生活記憶元素外,
也期藉由當代藝術的型構方式,軟化一般公眾對於警務機構的觀感。
『記憶之樹』於街區環境中所希望陳述的,
除將在地性的文化元素與人文議題置入於創作內容外,
也藉由鄰近溪湖國中的孩子們,
透過這群生活於當下的孩子們,以其新世代的生活經驗與記憶,
共同融入於作品之中。
生活於當代的孩子,
其生活價值與經驗,有著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差異性。
而這些被置入於藝術作品中的「作品」,
正是賦於本公共藝術於環境中,
去論述﹑轉繹出關於聯繫著過去與傳續未來的複合性人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