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計畫(三)-藝術在風左右
飄飄藍
一群拉著「氣球」的孩子,來到了這座都會裡的鄰里公園,一起嬉戲著,
氣球,在這些充滿童趣的孩子手裡,化為一朵朵雲彩,在天空與樹梢間飄著。
孩子們的表情,反映著生活裡的心情天氣,
似乎,也鏡射著都會人們內心中的種種心情。
這群「新搬遷」來的孩子們,
讓這處原本寧靜的公園,突然顯的熱絡了起來。
他們,也像群鄰家的小孩般,跟著其它的孩子一起嬉戲著,
讓這座位於傳統市場旁的公園,更充滿了歡樂的氛圍。
「飄飄藍」創作者:林建榮
視而不見
城市街區裡,常見的各式公共設施「箱子」,成為了創作的內容與主題。
這些藝術的箱子,依循著立方體的四個「面」,取景著不同方向的街區風景,
分別成為立方體的四個「皮層」..「皮層」,有如昆蟲或動物的保護色般,
讓作品隱密於環境的視覺之中。
視覺藝術在這街區裡,同時存在著可見與不可見的主題。
既談著視覺,但卻以著“不易發現”的方式,存在於生活街區之中。
虛擬的圖片,來自於真實的環境;也對應著真實的生活。
藝術的視覺,以著「錯置」﹑「交疊」的操作方式,
在「真實」與「虛擬」之間變換著。
「疊影」與「錯位」,隨著不同的動線方向,形成不同的景觀主題。
在那段隨著導覽地圖,探訪著散佈於街區作品的行程中,
原本可以不須一小時即可逛完的探訪,竟然出乎意料地花了近一倍時間。
為的,就是尋找這個地圖上「編號5」的作品。
後來才發現,原來在街頭不斷巡迴的找尋過程中,
其實,一直與作品擦身而過而渾然不覺。
當見到作品的當下,十分感覺懊惱,但事後回想起來,
確實也在這種「刺激」中,
真實經驗到了作品與人之間的另一種互動與趣味,的確是..視...而“不見”!
「視而不見」創作者:約書亞‧卡拉漢(Joshua Callaghan)
作品的創意,來自藝術家對於城市街區的觀察,
許多對於在這裡生活的人們,或許感覺自然且常“視而不見”的事務,
在藝術家敏銳的觀察力下,
轉換並發想出一個很「在地」的創作題材。
或許,這樣的創意,
也可以幫助那些街區裡的公共設施裝置,提供出更能「視而不見」的作為。
居所NO.33-繭
設置於道路中央分隔島上的「繭殼」,
成為藝術家第33個談著「居所」議題的藝術創作系列作品。
生態的藝術觀點,藉著不同生命物種的觀察而衍生出種種的「居所」,
看似寂靜的「空間」裡,
卻是內涵著關於未來的「突破」與展翅飛翔向上願景。
「居所NO.33-繭」創作者:林敏毅
聲繭
管線工程的素材,成為了視覺藝術的創作媒材。
迴旋式的裝置方式,模擬著生態中的巢穴「工法」,
序列的裝置,在這公園裡論述著另類的「生態」感官。
裝置的下方,形成了一個可以進入的「巢穴」..
當人們好奇地進入時,
在這朝向著360度方向「風管」的「洞」空間裡,
風的聲音,巧妙地轉換為美妙的蟬叫聲。
視覺的裝置,蘊藏著聽覺;在聽覺的感官中,更理解了視覺的創作意涵。
「聲繭」創作者:蔡坤霖
連‧結‧晶
這是由藝術家收集了天母社區居民們的生活瓷器,所組構完成的裝置。
大大小小的盤子﹑碗等生活容器,組合成一座小小的「城市」景觀,
呈現著屬於這裡的生活真實性,也蘊含著一種城市美麗的願景。
在遠距的視覺中,引領著關於城市的想像;
近距中,卻看見了「城市」裡的生活萬象。
這些來自不同時期的生活容器,論述著時間觀點的生活面向;
容器的不同美術與工藝,也意涵著天母地區的在地與全球觀點。
「連‧結‧晶」創作者:岸本真之(Kishimoto Masayuk)
尋常人家
社區居民的「家」,成為了攝影藝術的創作場景。
一張張的「生活照」,反映著場域的在地性與生活的真實性,
也交織出關於這裡的文化性主題。
「尋常人家」創作者:陳敬寶
隨著都市更新的城市再發展趨勢,
當代的美學觀點,逐漸成為了更新操作的行銷標語,
藝術,成為了關於未來發展願景的一種論述方式,
也帶動了公共藝術朝向更廣泛發展的普遍化趨勢。
在藝術作品的呈現上,
風的聲音﹑生態的巢穴,生活的影像與物件,分別取材於生態與常民生活的內容,
以著不同的創作思維與呈現方式,
成為了詮釋著新城市美學與在地生活觀點的閱讀方式。
序列的藝術,在這街區裡談著生活美學,並藉由這些美學的論述觀點,
來推廣著更新後的美麗城市願景。
延伸閱讀:「種子計畫(三)-藝術在風左右」官網
近年來,隨著機場的遷移﹑老舊生活聚落的逐漸頹敗,
城市環境的更新議題,似乎推動了一波波關於新世代「居所」的未來性論題。
建築領域的設計者﹑學者,結合著市場面的經營者,
共同在這個展覽中,推廣出一序列關於建築未來學的論述與實驗性觀點。
未來『玩』城市─浮動的定居-近未來實驗住宅展
生態觀點,擴張出概念式的新建築「皮層」,
突破傳統工法與構造方式的機械物理與數位科技,
帶領出不同面向的「有機」建築型態的論點,
與重新詮釋出另一種建築表情的種種可能性。
講著人與自然共生的環境議題,將本為建築學論述的本質,
重新包裝成為另一種新興的城市再發展議題..或許,這是一種由實驗的思維,
逐漸朝向實踐的必經過程,也在於對未來提出了一份理想願景的期許。
不同的時期,每個人文發展的階段,
總在思索著一個現關於況的省思﹑提出著一份改革的理想,
也標示著一個承傳的精神內涵,與一個關於未來的創新性思維。
由都會街區裡的環境藝術,到室內空間裡的建築藝術,
談的,多在於城市未來性的願景想像與思考。
藝術的建築,帶動著未來城市的美學力,這是一個理想的提出,
然而,真實需要的,會是每個城市人們的地方認同與經營,每個建築人的默默努力;
期待的,會是一份傳承,一份集聚的力量,永續經營著城市的文化性。
就建築觀點而論,議題的包裝與藝術化的型式語彙,背後隱藏的高成本,
對於環境的未來,或許,可能造成更為紛亂的環境視覺景象;
在行銷議題與藝術美學的視覺符號下,圖像式的強化,
也容易在拉大了現實與理想性間的觀感落差。
然而,就積極樂觀的正面觀點而論,
卻也實存著建築的教育性意義,與帶動出更多面向的城市人文思考與討論。
延伸閱讀:未來『玩』城市─浮動的定居-近未來實驗住宅展 影片
於近年來,以城市美學概念所推出的藝術計畫風潮,
熱絡了常民生活裡的環境美學氛圍;
美學活動所帶動出的議題與行銷效應,
形成一股推動的力量,吸引著更多企業持續且積極地主動投入,
於是,在不斷地講求創新的訴求下,更大的創意能量,
也在各都會區中,推展出更多元多樣的新環境美學風潮。
生活環境中日益增多的藝術視覺,與立即式的成效可見性,
不僅革新出另一種城市中的生活經驗,也形成一股推動改革的影響力,
帶動著公部門朝向這樣的方向發展。
城市美學的概念,將公共藝術推向更深遠且有著無限可能的創新性。
就公共藝術的未來性而論,城市觀點的整體計劃思考,
講求美學創意與活動效益的企劃,產業的主動投入風潮,
都是十分具積極性的發展現象。
但當公共藝術逐漸成為一種企業或產品的包裝或行銷策略;
日趨熱絡的美學運動逐漸成為流行性的趨勢時,雖容易於短期見到立即性的效益,
但對應著未來發展的永續性,卻非存在著正確發展的絕對性。
無論是藝術進入公共領域的風潮興起,或百花齊鳴的建築未來學的觀點,
藝術,可能在講求市場的機制下,因快速消費,而容易隨著風潮的興起而邁入高峰,
但也可能因為風潮的價值主流變化而快速遞減,
這對於公共藝術的永續發展,其實隱藏著諸多不可預測的正負變因。
無論就公共藝術觀點的環境美學,或建築型構的藝術性而論,
所需的,應在於循序漸進的經驗累積,以著逐步且紮實的階段性發展,
來回歸藝術論述之於公共本質的核心價值,方能進而形成永續經營的對策。
這會是一個關於未來性標題的風潮下,更須長遠深思的議題。
「朗讀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