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中區第二市場(2010)
生活的多樣性,隨著時間的演繹,不同的地域,
內涵著不同時期的生活人文與環境樣貌;
這些景象,也呈現著不同的環境閱讀文本,
環境的有機,在這些關於生活的影像裡,豐富著視覺中的環境影像。
其中,沒有太多的專業設計論述,
但確以著豐富的生活寫真,構成了一幅幅意涵情感的生活景緻。
由一場「朗讀違章」開始..
朗讀違章:王澍X謝英俊 建築展-王澍〈亦圓亦方〉:台北市中華路一段89-6號屋頂
朗讀違章:王澍X謝英俊 建築展-謝英俊〈後巷桃花源〉:台北市中華路一段89-4號後巷
「朗讀違章」這個展覽議題,
分別以「後巷」與「屋頂」兩個在台灣常見的「違章」場景,
引領出一個關於的城市影像觀察的主題。
「違章」,意味著起始時,「破窗效應」下所演繹出的生活文化現象;
在這個現象下,“有機發展”的“成果”,
長期地構成了一種特殊的環境風貌與生活印象。
然而,在一個講求「造型」與「全球化」的當代價值下,
這樣的環境現象,也常在建築學的課堂中被漠視著,
一段展覽議題,在當代時空背景下,擾動出一段廣泛討論的漣漪。
展覽「物件」於現實生活場域中的“置入”,
“放大”出一個關於“後巷”環境的閱讀主題。
在「背對背」的建築群組關係之間,
引導出一段關於「空」與「間」﹑「牆」與生活「場域」的議題。
在人為「侵入」與環境的「被侵入」之間
開發建設行為本身,即意涵著對於既有生態環境的侵略性,
在過去「人定勝天」的“英雄”思維下,
開發,往往意涵著人文發展的向上性,
建築,在自然中的“佔領”,成為一種滿足生活所需的方式與成果。
然而,當舊有使用機能強度逐漸弱化,也誘發了自然力的反撲力;
但在環境新價值的推演下,「人力」再度佔領了原有的既有。
人與自然,
似乎總在不同的「共生」議題間彼此需求,卻也相互搏鬥著。
人與自然間,『侵入』與『反侵入』行為的演化現象。
在人與自然所構成的「彼此」生活環境中,
人的觀點,總在不同的思維上,定義著『共生』與『犈養』的共存價值。
苗栗(2009)
嘉義溪口(2007)
嘉義朴子(2011)
高雄橋頭(2009)
新北市淡水(2008)
新北市菁桐(2009)
隨著生活聚落的遷移或變遷,
建築,也因著「人」 於「生活」場域強度的弱化,而逐漸回歸於自然的「生態」場域。
台北市康寧路一段(2008)
苗栗(2009)
嘉義布袋(2011)
新北市侯硐(2005)
台北市林森南路(2008)
新北市鶯歌(2006)
市民大道旁舊建築(2004)
新北市侯硐(2005)
台北市內湖區江南街71巷
「空」的虛無,意味著曾經的「存在」。
台南北門(2011)
人在生活過程中,隨著擴張﹑遞減,總存在著慾望與需要,
總形成交織著理性與感性之種種需求性的變因;
有限的空間,充滿著滿足需求的創造因子,
而在環境中「有機化」出豐富的街區表情。
「Plus」-皮層與量體的附加
『違章』的議題,暗喻與彰顯著許多『有機』的意涵
生活訴求的有機﹑環境內容於城市空間演繹過程中的有機..
這些演繹的現象,都以著不同的「有機」方式,
「再定義」(Redefinition)著許多建築構成的方式;
建築樣式,也專業設計與素人造屋之間,
成為一種「解構閱讀」的內容與方式。
彰化二水(2010)
建築的屋頂,成為了另類的建築基地,
新的「建築」,重新定義了建築「屋頂」的樣式。
在工業化與規格化的時代發展下,城鄉的屋頂,成就出一種「在地」的“國際樣式”。
雲林斗六(2006)
雲林斗六(2006)
南投竹山(2010)
嘉義大林(2009)
衍生的量體,在材質的自由搭配下,豐富著建築的表情變化;
但也內涵著階層的社會性﹑記錄著不同時間節點中的人文價值。
台北-東吳大學城區部旁聚落(2009)
台北市紫藤廬(2005)
新北市菁桐街景(2009)
嘉義朴子(2011)
工業觀點下的鐵窗與花台,
總藉由住民“集體”創作,「再定義」著專業設計的建築樣貌。
這樣的「創作觀」,隱喻著諸多的有機性﹑跟隨性或創造性等內容,
在這“集體”的共構下,呈現出一另類的公共性樣貌與議題。
台北市大安路二段巷弄(2006)
「自由」發展下的環境「有機化」
以影像「切片」的觀點,延續閱讀著「有機性」的主題,
在連續性的空間中,視覺影像的擷取觀點,引發著多面向的閱讀內容與主題。
「藝術物件」的結構線條,
對比﹑重疊著真實建築的結構線條﹑管線的線條﹑鐵窗的線條。
線條在空間視覺中彼此交織,既「解構」著空間既有的紋理,
卻也實存於空間中,成為一種「構成」上的必要性元素。
然而,這些線條所意涵的,
不僅是生活景象中的一種,是建築構成中的一種,
也累積成為地域文化內容的一種。
苗栗(2009)
台北萬華(2011)
苗栗(2009)
台北市八德路二段巷弄(2008)
台北(2011)
雲林斗六(2011)
「有機」的自由屬性 ,引發著創意,也常成為一種符合當代觀點的環境美學方式。
台北內湖白石湖(2010)
因著不斷衍生的機能性訴求,有機,也可能成為當代設計思維上的自由訴求。
在沒有專業的刻意性作為下,許多實存的生活景,
也常在無意中,滿足與豐富著環境視覺景觀的內容主題。
高雄-廢棄水泥廠(2008)
彰化大村平和鄉(2010)
台東(2003)
新北市候硐(2005)
宜蘭(2004)
台北市信義區街景-行人天橋(2005)
這些現象,可以是一種解構主義的實踐,
但卻在人類學﹑社會學與建築學之間,實存著複雜與矛盾﹑同質與異質的論述觀點;
這不是一種應有的「設計」思維,..事實上,也並不合乎「建築學」的專業論述,
但卻在不知不覺地符合著當代的設計思維,接近著時下常見的建築表情。
專業設計,常在於以「英雄式」的人文主題,定義著「普世」的常民生活價值,
然而,在「集體」﹑「共識」下的素人觀點,
卻也「再定義」出另一種建築人文的價值觀。
「空間衍生」-另一種關於“閒置空間”的“再利用”現象
違章的動機,存在於一種『空間發現』的潛在性,
並藉由這個發現,自力去思考與實踐出空間「再擴張」的可能性。
後巷中「被置入」 的“空間物件”,
以另一種“生活空間”的型態,對比出現實生活景象的內容。
藝術觀點下的『空間物件』本身,
引導出一段理性上的「不應存在」..但卻存在的矛盾性;
這樣的矛盾,在紛亂的視覺景象下,
談論著環境空間中,一些關於生活的有機﹑樣式的有機﹑組織上的有機,
隨著這些「有機」面向的堆疊,而擴張出這關於違章的討論議題。
影像切片- 於『空間』中擷取閱讀的主題。
「衍生」的空間相對於「既有」的建築空間,
可以存在著融合﹑置入﹑對比的關係,
也游離於「使用」機能與「慾望」功能 之間。
這個「空間」,以常民生活的型態,
不斷地「彰顯」著生活環境中,不期待「被彰顯」的生活景緻,
而提示著另一種生活閱讀的主題內容。
當由這「生活空間」中,去閱讀「真實空間」裡的生活時..
在逃避與面對的思緒之間,
這是一個引導著人們進入『空間』的“空間”,
提供著人們在此有段短暫的『生活』經驗,
也在其中,帶領著人們去閱讀這個環境主題。
生活物件的標示性
有機發展的後巷環境,以另一種空間裡的“生活物件”,
反映著另一種關於生活的次文化性。
這些環境物件,也成為一種談論常民生活的閱讀器。
展覽物件的「生活化」,對應著下方及後巷中的“生活展”。
環境中,意涵著細微的情感觀點,真實地承載著生活的物件,
藉由影像的「擷取」﹑「切片」,而成為一種更為細節的閱讀與觀察方式;
它們,定義著個別的生活主題;標示出不同的場域內容;
更在於精緻地訴說著生活裡的種種。
高雄左營(2009)
苗栗大湖大南村(2007)
新北市侯硐(2005)
彰化鹿港(2008)
高雄左營(2009)
彰化大村平和鄉(2010)
彰化鹿港(2008)
嘉義朴子(2011)
高雄左營(2009)
台北城中(2011)
彰化埔心(2010)
苗栗通霄的電線桿(2009)
高雄左營(2009)
生活中的「框景」,不僅在於視覺意象擷取的片面觀點,
可能意味著視覺或行為的穿越﹑延伸﹑擴張或延續性,
也可能暗喻著一個「過渡」﹑「中介」的「空間」屬性。
宜蘭蘇澳(2004)
彰化(2009)
新北市侯硐(2005)
苗栗崎頂(2006)
苗栗崎頂(2006)
「框景」,可以是元素之於建築;可以是建築之於街區,
也可以是街區之於聚落..聚落之於城市。
這些片段,均可由一種「切片」的視覺觀點,來擴張出更豐富的生活影像閱讀。
在這些不同層次的「切片」中,分別意蘊著不同的文化主題。
在連續性的空間之中,藉由種視覺影像的擷取,來標示出一種主題的閱讀性。
生活影像的擷取,起源於一種環境觀察中的主題「發現」,
並藉由這段“發現”的視覺感官中,去提出不同的閱讀觀點與見解。
台北-忠泰街區「是方也是圓」(2011)
台北-忠泰街區「廢墟建築學院」(2011)
這原是真實且具象的生活景,但卻也常在視覺藝術化的「萃取」過程中,
片面化或抽象化了原有的樣貌與內容。
台北城中(2011)
新北市鶯歌陶博館旁(2008)
屏東竹田(2006)
嘉義布袋(2011)
「擷取」的外部街區影像,對應著內部空間的視覺影像,分別呈現著不同的視覺主題。
由「穿透」的視覺景像,到光影「投射」的影像。
台北(2011)
「窗」,聯結著內﹑外空間的景緻;「門」,串連著人們的活動行為,
「開口」,不僅成為建築的表情;在人的生活中「中介』或『中界』著你我,
區別著生活裡的「私密」與「開放」﹑「個別」與「公共」。
台北(2011)
雲林斗六(2011)
嘉義布袋(2011)
台南北門(2011)
高雄左營(2009)
苗栗通霄(2008)
苗栗(2009)
嘉義朴子(2011)
宜蘭蘇澳(2004)
材質﹑色彩﹑樣式,標示著時間觀點下的環境蛻變與生活價值。
台中清水中社路(2009)
新北市侯硐(2005)
苗栗大湖鄉大南村(2006)
彰化鹿港(2008)
彰化埔心(2010)
屏東竹田(2006)
高雄左營(2009)
嘉義朴子(2011)
台北萬華(2011)
苗栗(2009)
新北市深坑(2006)
苗栗後龍(2007)
新北市侯硐(2006)
嘉義(2010)
台東(2010)
質感與表情-「皮層」觀點的生活景切片
當由「物件」的個別性,擴張至建築皮層的個別影像;
連續的建築皮層,開展出街區的生活景像時,
更多元的物件,組構出更為多樣的環境景像;
皮層的質感,也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工藝技術﹑產業文化,
與那個時代的社會人文價值。
苗栗(2009)
台南(2011)
台南北門(2011)
苗栗大湖鄉大南村(2006)
在新與舊之間,更陳述著屬於這裡曾經了熱絡與世代的變遷,
一面面的表層,意涵著一篇篇在這裡曾有過的生活故事。
彰化埔心(2008)
嘉義朴子(2011)
苗栗後龍(2007)
台北萬華(2011)
台南總爺(2010)
苗栗後龍(2007)
嘉義布袋(2011)
新北市侯硐(2005)
南投魚池大雁村(2010)
彰化埔心(2010)
苗栗後龍(2007)
嘉義新港(2011)
「混搭」,在那個講求「傳統」的年代中,不經意地表現著「現代」的未來性。
宜蘭(2008)
彰化埔心(2010)
台南鹽水(2011)
雲林莿桐-鐵皮屋民居建築(2010)
嘉義梅山(2011)
台北萬華(2011)
嘉義梅山(2011)
連續性的皮層
嘉義新港(2011)
花蓮玉里(2004)
花蓮玉里(2004)
花蓮玉里(2004)
台南善化(2011)
由建築「立面」的切片,擴張到建築「量體」的閱讀
由民初到日據時期,在不斷的歷經著不同時期的被殖民與回歸之間,
一種西方思潮的“侵入”;一種東方「民俗」的傳承與延襲;
不同「民族」觀點與象徵的“殖入”,思維與樣式交雜出差異性,
也導引著多樣又多元的環境樣貌。
嘉義溪口(2007)
宜蘭蘇澳(2004)
苗栗(2009)
高雄橋頭(2011)
花蓮玉里(2004)
嘉義朴子(2011)
台東(2010)
建築,在時間與空間之間,反映著那個時間點裡的生活文化價值;
也像是個說著故事的老人,訴說著自己那個年代的光輝,
群聚的建築,告訴著此時的人們,在不同的世代交替下,
不同的人們,在不同的地方,
共有著類似的故事文本,但也記錄著自我與群我的生活文本。
花蓮玉里(2004)
嘉義朴子(2011)
隨著生活的集聚,人與建築均由個別的自我,彙集成為群我;
個別性的建築牆面,編織出街區的共同生活記憶主題。
苗栗通霄(2007)
花蓮玉里(2004)
苗栗(2009)
台北萬華(2011)
花蓮玉里(2004)
宜蘭羅東(2008)
彰化大村(2008)
南投竹山(2010)
嘉義布袋(2011)
彰化二水(2010)
雲林西螺(2008)
彰化鹿港(2007)
新北市深坑(2009)
生活裡的「路徑」與路徑裡的「生活」
路徑的尺度,意味著不同面向的「個別性」與「公共性」,
活動行為界定著路徑的功能性;路徑的環境,也展現著不同的生活樣貌。
台北(2011)
在那個背對背的「距離」裡,各式生活機能的物件在此熱絡地匯集,
對比著人與人之間的遙遠距離。
新竹竹東(2009)
彰化鹿港(2008)
親密的空間尺度,強化了生活領域的個別性,
移動的快速性,拉長了人與人之間可以溝通的距離。
苗栗(2009)
嘉義朴子(2011)
台南(2005)
台北大同(2011)
台南新化(2006)
花蓮玉里(2004)
雲林斗六(2011)
彰化大村平和鄉(2010)
路徑上的「開口」,成為生活路徑上的彼此閱讀,
路徑,將這些個別的家庭情事,串聯成為一篇生活聚落裡的故事。
新北市八里渡船頭-懷舊小巷(2009)
苗栗後龍(2007)
彰化埔心(2010)
生活路徑,實存著住民們的記憶與共有性,
也以其個別性,區分著社區聚落的內外。
日出而做日落而歸的生活作息,
那些路徑,總在那庸碌的日子裡顯的孤寂。
台南總爺(2010)
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2010)
高雄岡山(2006)
高雄左營(2009)
台北市同安街(2010)
新北市侯硐(2005)
新北市侯硐(2005)
苗栗崎頂(2006)
台中南屯春安路(2009)
苗栗後龍(2007)
苗栗大湖(2006)
由家庭到社區,由街區到村落;
隨著生活的腳蹤,由聚落到另一個城鄉聚落,
人們開闢著道路,路也引導著人們,在旅行的路程中,有著更寬廣的看見。
新北市侯硐(2005)
南投竹山(2010)
屏東楓港(2005)
新北市淡水(2008)
當人與人之間打了冷漠的氛圍,後巷,也可以是一個充滿歡愉的生活場域,
一起在這裡,有著共同美好的生活記憶。
台東(2010)
當在地文化的特質,成為了一種商業文化的物種,
在地與外地之間,模糊了那個既有的『個別』與『共有』界線;
在地的住民,以商業文化擴張著生活族群,
但也在於行銷著那個獨有的文化價值;
外地的旅者,可以在這裡閱讀著地方與文化的讀者,
也可以成為商業文化的消費者。
新北市菁桐(2009)
新北市淡水(2010)
苗栗汶水(2008)
彰化二水(2010)
新北市深坑(2006)
台北市忠孝東路巷弄(2004)
台北市迪化街(2006)
新北市金山金包里(2007)
台中(2005)
新北市鶯歌(2006)
苗栗汶水(2008)
台北市武昌街(2003)
高雄橋頭(2008)
另一種環境裡的「生活路徑」
昔日的水圳﹑溪流於環境中擴張著一種水域文化的農業特質,
水,不僅成為農業生活中的重要記憶元素,
在時代的演繹下,聯結著過去的產業生活文化與當代的地方人文,
而成為另一種關於「生活路徑」文化的閱讀。
台中南屯春安路(2009)
南投中興新村(2011)
新北市深坑(2009)
「轉角」-一種生活場域節點的標示
路徑的交點,往往成為重要的集體記憶元素,
轉角,是一種關於地理位置的標示,也成為一種重要的在地生活景。
苗栗(2009)
台南(2011)
嘉義新港(2010)
嘉義朴子(2011)
嘉義朴子(2011)
彰化和美(2008)
高雄左營(2009)
新北市侯硐(2006)
新北市淡水建設街‧中正路(2010)
台南總爺(2010)
台東(2010)
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2010)
高雄左營(2009)
新北市淡水(2010)
建築於環境中的水平與垂直發展「向度」
隨著個體在地平面上的有機發展,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屬性變化,
個別的建築,共同在街區上譜出一段段不同的韻律。
台中南屯春安路56巷(2009)
桃園平鎮(2008)
城鄉環境更新的演繹過程,總在不同的時間觀點裡,
不斷推陳出新地放送著關於『新』與『舊』之間的影像議題。
雲林西螺(2008)
當建築逐漸由水平『向度』轉換為垂直『尺度』時,
也擴張著另一種環境型態的生活面向。
嘉義新港(2011)
雲林西螺(2008)
雲林台西海口村(2008)
花蓮玉里(2004)
新與舊之間-時間觀點的城市記憶
不同時期下的建築,總以著不同的價值思維,不同的工藝技術,
於城鄉中呈現著不同的樣貌。
建築,成為了一頁頁的生活文本,聚落,成為了在地文化的內容;
生活景,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總是忠實地記錄著人文演繹的過程。
高雄光榮國小前-新舊建築景觀(2009)
台南新化(2011)
雲林台西海口村(2008)
無論環境中的建築或人們的生活,在不同的時期,均有著不同的類型與生活方式。
新北市汐止(2007)
桃園龜山(2009)
苗栗銅鑼(2007)
花蓮光復(2008)
嘉義布袋(2011)
台北大同區(2011)
台北市漢口街(2003)
台北大同區(2011)
台北市萬華(2003)
台北市重慶南路(2003)
雲林西螺(2008)
台南新化(2006)
新竹湖口(2009)
文化,在創意的思維下,在設計的創造下,以符合著當代的生活價值,
在同質的物用性與異質的內容性之中,探索著種種的「再生」可能。
過去,成為了另一種現在生活場景的類型,
類型的稀有性成為了文化行銷的賣點,文化,在這裡被消費﹑被閱讀,被紀念。
台北萬華(2010)
台北城中(2011)
同質與異質 VS 個體性與群組性
苗栗銅鑼(2007)
苗栗銅鑼(2007)
台南總爺(2010)
建築的個別與群聚
單棟建築定義著一個基本的社會單元,
在生活路徑彼此聯結,集聚﹑擴張出一個更大的社會群組,
進而組織出一個區域..一個村落..一個鄉鎮乃至一個城市。
花蓮玉里(2004)
台東(2003)
南投埔里(2008)
嘉義朴子(2011)
台東(2010)
苗栗(2009)
嘉義(2010)
苗栗(2009)
新北市侯硐(2006)
南投魚池大雁村(2010)
宜蘭冬山(2008)
單一的建築,表徵著個別的社會性,群聚的建築,訴說著一個地方的公共性。
也共同組織出生活場域的環境風情。
台南(2005)
台南(2005)
台中清水中社路(2009)
嘉義新港(2011)
苗栗(2009)
桃園龜山(2009)
苗栗大湖大南村(2007)
新北市侯硐(2005)
南投魚池大雁村(2010)
彰化二水(2010)
台南北門(2011)
新北市深坑(2009)
苗栗後龍(2006)
苗栗銅鑼(2007)
彰化二水(2010)
彰化二水(2010)
新北市深坑(2006)
台南北門(2011)
苗栗(2009)
苗栗(2009)
苗栗大湖大南村(2007)
高雄楠梓(2009)
雲林斗六(2006)
高雄楠梓(2009)
彰化埔心(2010)
新北市侯硐(2006)
苗栗通霄(2008)
苗栗通霄(2008)
台南北門(2011)
人文的聚落與自然的原野,構成了城市紋裡;
建築,可以是城市景的細節,不同的建築樣貌,以著不同的「畫素」構成城市影像。
基隆(2007)
新北市深坑(2006)
宜蘭冬山(2004)
基隆(2007)
高雄後勁的聚落(2009)
新北市林口(2009)
基隆(2010)
新北市淡水(2010)
宜蘭南方澳(2010)
台北市忠孝東路(2004)
台北市空中景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