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膚之愛
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創建人蘭大衛醫師原為英籍宣教士,
於1870年生英國蘇格蘭,在蘇格蘭拉斯哥大學醫學院完成學業後,
以資優生的優秀成績畢業並成為準醫師。
於1895年日治時期,因受當地教會的工作派遣而來到台灣。
當時,由台南入境後,徒步走了四天到達彰化,
來在這裡,他看見了當地醫療資源十分匱乏,許多病患無處就醫,
於是開始尋求地點設立了簡單的診療所,
在獲日本政府許可下,以「限地醫」的身份,
在無醫療資源的地區開啟了他的醫療工作。
只是當時民風保守,對於這批『外國人』與西方醫學,總持質疑的態度,
加上多數人在生活上多為艱困,總畏懼著就醫的高額醫藥費而不敢接受醫治,
初步的醫療服務工作顯的十分艱辛。
到台灣的第二年(1896年),蘭大衛醫師開始接下彰化基督教醫院時工作,
醫院開辦之初,他引進更多西方醫學技術來醫治病患,
優良的醫療技術與親切和善的態度,逐漸獲得地方居民的信任,
而建立起良好的醫病關係,歷經了一段時期,已在地方醫療服務上漸有口碑。
在醫療工作日漸穩定後,他更注意到地方醫療人才缺乏的困境,
開始積極地投入醫學教育工作來擴增醫療資源。
他對這塊土地付出了40年生命,一步一腳印地推動著醫療與傳道工作,
於中台灣開創出優質的醫療與醫學教育環境。
關於蘭大衛醫師夫婦的「切膚之愛」,源於1928年時的一段感人故事:
當時,有一名年約十二歲的孩子不慎跌傷了腳,
在那個生活知識與經濟都匱乏的年代,
或因缺乏醫藥費,也可能誤判傷勢而延誤就醫,當孩子被送到彰化基督教醫院就醫,
蘭大衛醫師進行診斷時,發現孩子的腿部關節傷口已潰爛且嚴重化膿,
並因感染而持續發燒不退,生命狀態十分危急,
蘭大衛的妻子蘭連瑪玉女士(Marjorie Learner Landsborough)
十分擔憂孩子的恢復狀況,每天均到病房安慰並照顧孩子,
在蘭大衛夫婦及醫療人員的協力照護下,傷勢雖有些好轉,
只是因潰爛而無法癒合的傷口,看在蘭連瑪玉眼裡不僅覺得萬分不捨,
且潰爛的皮膚組織,亦可能危急孩子的生命,
於是他要求蘭大衛醫師割下她腿部的皮膚,移植到孩子的傷口上以幫助復原,
蘭大衛醫師依著妻子的要求,
在她的腿部割下四條寬約一寸長約三寸的皮膚後,立即進行皮膚移植手術。
當時的醫療技術並不如當代先進,那次的皮膚移植手術,在台灣醫界已屬首例,
在當時有限的技術與經驗下,終究還是因產生排斥而宣告失敗;
只是,孩子的病情有如神蹟似的,在手術後傷口逐漸康復並逐漸痊癒出院。
孩子十分感念蘭大衛夫婦在他身上所付出的這份無私之愛,
長大後的他,也選擇傳道人為畢生志業,
即是曾擔任過基督教長老教會第十四屆總會議長的周金耀牧師。
在數十年的行醫日子中,
蘭大衛夫婦常協助過不知多少個支付不起醫藥費的村民就醫,
不僅不追討積欠的醫藥費,當看見這些人的窮苦,
更是慷慨地提供許多生活上的幫助,
日常的許許多多善行,也曾傳到當時日本皇室耳中而深受感動,
因此也多次受天皇「御下賜金」以表揚,只是謙虛的蘭大衛夫婦,
總是默默地貢獻與盡其所能地幫助著需要的人們,
在他們的生命中,更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事蹟。
對於當年受蘭大衛醫師夫婦醫治的周金耀,在蘭連瑪玉的想法中,始終都認為:
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心肝寶貝,站在一個母親的立場,她深深感受到,
當一個母親看見自己小孩的生命正在逐漸喪失時的沈重與悲傷之情;
就蘭大衛一家人的思維,無論是周金耀、任何一個孩子或病患,
都有如面對自己家人病痛般地視病猶親。
蘭大衛醫師的兒子蘭大弼也於1952年接續了父親的醫療志業,
尤其在神經醫學上的研究有著卓越的貢獻,
父子兩人共同在彰化基督教醫院服務長達68年時間。
透過醫療專業,蘭大衛一家始終以神的愛將一生貢獻給許多人們,
他們愛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甚於自己。
蘭大衛夫婦不僅成為了彰化地區的一段源遠流傳的佳談,
更廣泛地影響著許多台灣教會在福音事工上的發展。
1936年,蘭大衛在退休後返回英國,於1957年因車禍而離開人世。
數十年來「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的讚頌詞句,
總不斷於彰化人們的口中流傳著;
為宣揚蘭大衛醫師夫婦對台灣醫療的貢獻,地方政府運用公共藝術基金,
於彰化市成功公園內設置了「蘭大衛」公共藝術「切膚之愛」(SkinGraftwithLove)
來成為對於這對醫師夫婦的永久紀念。
在藝術構成上,藉由陽光穿越石縫時產生光束的“破光”手法,
意涵著重生的生命盼望。
石縫兩側分別以「十字架」,
與引用【馬太福音】的『八福』經節來表徵出「愛」的真諦;
外側分別以蘭大衛醫師夫婦的肖像,來緬懷他們對於這塊土地的貢獻;
印刻著昔日老照片與名言的溪石,更講述出存於蘭大衛夫婦心中那份堅定信靠的力量。
「切膚之愛」-蘭大衛公共藝術-林舜龍創作+陳惠婷策劃-彰化市成功公園
金水伯
「金水伯」-嘉義縣消防局大林分隊(創作者:陳忠正)
當時間推回到那個生活不富裕的50年代,以著「手工」完成種種家務的婦女,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場域中,總蘊藏著深厚的親子情感;
「手工」製作的食品,不僅擔負了一份對更多人的責任,
也透過這些食品的傳統製程,闡揚著不同的在地文化特質;
「手工」的理髮師,也以著精湛手藝服務著眾多的街坊鄰居;
田野間的自然風情,直到如今都是在地人們深刻的場所記憶。
豆油伯
豆油伯」-嘉義縣消防局大林分隊(創作者:陳忠正)
充滿「古早味」的「交趾陶」藝術,在於透過在地藝術文化的形式來標示出地方感;
藝術故事裡的街坊人物,成為一個個關於過往生活的記憶符碼,
也在於透過人物與情境,來傳達出一份對於在地生活的寫照與情感。
藝術,超脫了創作本身的自我性,而成為了一個地方故事的講述者。
母愛
「母愛」-嘉義縣消防局大林分隊(創作者:陳忠正)
牧童
「牧童」-嘉義縣消防局大林分隊(創作者:陳忠正)
透過這些日常生活的地方人物與場景,講述的是一篇篇曾經共有的在地故事;
簡單的故事內容,透過藝術視覺,深刻地激發出許多人們內心中的在地情感。
「小人物」,或許,並不如當今總愛推崇英雄式的「台灣之光」,
然而,一個個看似平常且熟悉的地方人物,卻像一顆顆閃亮的星星般,
在這城鄉小鎮中,鋪陳出一片深具人文之美的夜空。
嚮
宜蘭高中於1942年(民國31年)創校,在日治時期稱為「台北州立宜蘭中學」,
草創初期原借用宜蘭小學校舍上課,
至1948年(民國37年)才正式遷移目前的校址。
校方在建校七十週年時,邀請校友也是在地藝術家許維忠返校進行藝術創作,
透過獨特的藝術風格,來紀念與傳揚建校精神。
這座設置於校園內,高約四公尺、寬七公尺,以純銅打鑄的大型雕塑作品「嚮」,
透過形體語言,描繪著宜蘭的山水景觀;也藉由「鄉」與「向」兩字的結合,
表達出宜中人在人生夢想的追求過程中,仍不忘母校心繫於家鄉的心情。
銅綠色的色調,在一片綠蔭扶疏的校園中,
既融合著校園景觀,也形塑出新的環境意象。
「嚮」-國立宜蘭高中建校70週年紀念碑(創作者:許維忠)
透過不同創作者的「人」與「空間」等種種藝術表現型態,
分別呈現於不同時期的校慶,
但都同樣表達著對於昔日求學時期的一份感恩與懷念,
也都成為對於未來學子的一種祝福方式;
在新與舊之間,藝術裡的人與物彼此聯結著,也意味著一種接棒與傳承的意涵。
詹龍
「詹龍」,曾是嘉義「打石街」上的石雕師;
石雕,由「佛像」﹑「墓碑」的工藝技術,逐漸昇華成為「藝術」創作的論述。
然而,無論工藝或藝術,
都在不同的時間,透過不同的物件,以著不同的面向,蘊藏出不同的人文價值。
序列以「石猴」系列的藝術,
都在於透過種種表現親情的樣貌,豐富出更多樣性的情感溫度;
也透過創作性的特質,闡述出藝術之於世代交替與傳承下的不同價值觀點,
與成為另一種閱讀地方人物故事的方式。
呵護
為母則強
「詹龍」﹑「呵護」﹑「為母則強」-嘉義市民族國小(創作者:詹黃羅)
石雕藝術的「猴」,闡揚的是那份總是溫暖人心的親子與家庭情感;
「石猴」的藝術物件,所聯結的:在於透過不同年代的地方孩子,
來成為對於童年學習場域的紀念與回饋,與抒發內心中那段童年往事的懷念。
人義水甜蓮蕉井
表情豐富﹑逗趣可愛的“孩子”,總是以著愉悅的笑容,
在不同的校園裡,以充滿著歡樂的神情,用著豐富的肢體語言,
說著一篇篇精彩動人的故事。
這些故事裡的情景,在一群群孩子的心中,開始展演..
一段段關於地方與文化的精彩故事,正在一頁頁地被翻啟..
「人義水甜蓮蕉井」-台中市惠來國小(創作者:余登銓)
在那處嶄新的校門前,那些屬於過去年代的“孩子”們,
總引領著孩子與家長們,在時空交織的想像與回憶中,
再度閱讀著許多關於自己,關於孩子..那段曾經擁有的童年往事記憶。
歡喜!有影無
「歡喜!有影無」 -台中市仁美國小(創作者:余燈銓)
在這段萌芽的成長階段上,總是那樣充滿好奇與夢想..
關於那感覺遙遠的未來,總有著那無限的理想與想像。
看雲
「看雲」 -台中市仁美國小(創作者:余燈銓)
造飛機
「造飛機」-台中市省三國小(創作者:余燈銓)
“孩子”的穿著﹑太陽與陰影﹑那序列的背景主題...
引發著不同時間觀點下的生活閱讀。
一起激盪著那些昔日與現在的生活記憶;
也共同追逐著現在與未來的生命夢想。
秘密花園
「秘密花園」-台中市國安國小(創作者:余燈銓)
一序列以「兒童」為主題的視覺藝術物件,穿梭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中。
逗趣﹑純真的表情,充滿童趣的肢體語言,總在不同的校園裡,散發著各式的歡愉氛圍。
航向幸福
「航向幸福」-國立中興大學-社會科學及管理學院大樓(創作者:余燈銓)
當這序列的“孩子”化為了「環境」的背景主題時,
生活在這校園中的孩子,成為了藝術主題下的主角,
一幕幕關於校園裡的故事,每天,都在那一段段的學習生活中,持續地上映著..
春在枝頭
「春在枝頭」-台中市上石國小(創作者:余燈銓)
那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們”,總像個舞台劇的演者,
在這城市的許多校園角落中,說著..演著..一段段有趣的歷史與校園故事。
當這些“孩子”的形體,又轉換為一種「剪影」的型態來呈現時,
這些故事故事,也成為另一種關於生命記憶裡的景象。
童顏
「童顏」-台中市惠文國小(創作者:余燈銓)
這些「剪影」,說著環境,談著生活..
紀念著那些人,講述著那段難忘的往事,總叫人回憶著那段過去風光的人文景緻,
也一起聊著當下的校園情事。
小學校園裡的公共藝術,也許簡單,或許有趣,
總之,對於那群孩子來說,喜歡快樂就好。
藝術,在那些屬於青年的校園裡,也總紀念著種種昔日的校園記憶,
與祝福著未來那段追逐著夢想的旅程。
歷史的旋轉門
「歷史的旋轉門」-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創作者:姜樂靜)
人與土地
視覺中的空間翻轉,標示出人與土地間的文化主題;
藝術的感性思維,對應著科學裡的地心引力,意涵著克服困難的向上力。
在藝術物件中的大與小﹑男與女之間,不僅象徵著團結的群我觀點,
也一起陳述與共同編織著城市的理想願景。
「人與土地」-林文海-台中市中山地政大樓
在這序列的藝術中,具象的,抽象的;
簡單的語言,複雜的紀念性意涵,意涵的故事文本..
在時間上,聯結著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環境中,訴說著人的生活與經歷;
公共藝術,始終都在成為「人」與人的對話。
視覺的感官,似乎在一個平靜的環境氛圍中,
嘗試著去活絡﹑營造出一種歡愉的環境氛圍。
這樣的公共藝術類型,或許成為一種存於空間的視覺意象;
也許標示出了一個教學場域的教育特質;
但更重要的,這些「人」將會長久地待在這些校園裡,
去成為許多人的記憶,也等候著未來大家的再度歸來。
延伸閱讀 《「以人為本」的 公共藝術(下)》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3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