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在許多人的地方印象中,是處充滿感性氛圍的景緻與有著美食的觀光場域,
曾經,因幾部國產電影不約而同地選擇淡水為主要拍攝場景,
而讓這地方長年均吸引了大批的遊者到此。
隨著時代的推演,一棟棟當代建築的環境物件,
有如新移民般地加入,而成為這小鎮的一員。
新的環境觀點逐漸加入,不僅讓街區更為熱絡,
也讓淡水小鎮呈現出更多樣性的城鄉樣貌。
有著當代綠色設計觀點的渡船頭碼頭。
歷史上的淡水,原本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大商港,
在當時熱絡的商港文化中,更擁有鐵路與國際線的水上機場。
今日所見的日式建築、洋樓跟教堂,
早在百年前,已在這小鎮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了。
當時的『全球化』景況,自然多源於境外傳教士、殖民者所帶來的異國文化,
演化至今,雖說昔日熱絡的商港景象,由逐漸沒落到全然消逝,
但淡水小鎮的商業文化,始終都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質表現。
為服務假日時大批的遊客,不僅興建了大型的立體停車場;
一座有著地中海風情的公共廁所,也成為地方的環境特色與視覺焦點。
2010年剛啟用的淡水藝術工作坊。
河岸邊的咖啡館也是熱絡的景點。
老建築以著「藝術」皮層,以著新視覺印象來成為環境景觀元素。
商業街區於2010聖誕節這月份所推出的觀光行銷活動;
畢竟,『公仔』在這幾年是十分熱絡的行銷文化元素。
看著現在岸邊充滿了含括東南亞﹑歐洲﹑東北亞等各種不同風情的店鋪樣貌,
更多各地的地方文化符號被帶進來,
一直以來,那種隨著商業價值的轉換,速食性的文化符號植入,
始終都是一種必然的現象。
只是,就文化資產的面向而論,其中的價值演繹並無絕對性的好或不好,
這些,本在於一種“自然”發展的人文演繹過程;
就文化的本質而論,此時所呈現的這一切,
其實也與昔日一般,都在不斷累積出地方文化的厚度。
隨著商業的熱絡,充滿各國風情的餐飲業店鋪,也更豐富了淡水小鎮的環境表情。
在新與舊之間,有著在地傳統記憶的店鋪風格,
也融合在這些不同文化風情的商業空間之中。
淡水河岸邊設立了一座馬偕上岸塑像,也是旅遊路徑中的重要視覺焦點。
僅是,藝術視覺的的呈現方式,在閱讀解讀上或許容易產生誤導性:
在文獻記載中,當年的馬偕醫生是乘坐商船到訪,全心以醫療來成為傳福音的方式,
隨著醫療與福音事工,後來娶妻生子並在此落地深根。
但就藝術觀點的解讀,藝術創作本家即在以稍帶點誇張且更強烈的方式,
來論述著馬偕為這塊土地付出的決心與意念。
河岸邊的馬偕雕塑。
街區上的馬偕雕像。
塑像位置是由當年馬偕上岸的地點,沿著路徑軸線,
串連到街區路口的另一座馬偕塑像,再連結到教會跟教會前的牆面裝置,
共同成為一整體的文化論述與紀念性的視覺標示,
來鋪陳出這個不僅屬於淡水,也屬於台灣的文化故事。
於馬偕街所見之淡水長老教會。
這棟已列為古蹟的教會,也歷經了建築與環境的整修,
而成為淡水小鎮的重要景點。
拆遷後的歷史街屋遺跡,融合著教會建築,
而共同成為一種地方文化的閱讀器。
淡水長老教會早已訂為古蹟,在整修後配合淡水的街區環境改善計畫,
藝術家保留了一被拆除街屋的痕跡,來訴說出一段『曾經存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