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藝術創作理念:
1.白米社區的在地意涵:由其地域特有之文化創意產業特徵…『木屐』,取其生活記憶的圖像,轉化蝴蝶與花朵,創造校園之趣味性與在地性特質。
2.藝術物件之意涵:以木屐組合而成之“蝴蝶”造型,及可以再生能源(風)所產生動態之“花朵”,兩者的組合意喻活潑與趣味的童年生活。且以動﹑靜相互搭配的藝術元件,亦可與走廊動線產生良好視覺互動。
3.藝術設置的基本精神:作品以結合小學美術基礎教育方式,並將藝術應用於生活,來將公共藝術與生活緊密結合。故企畫以簡單之製作方式,但具可多元思考與發展之共同創過程,來完成具多樣性之成果,並符合教育性、安全性、親近性、趣味性及功能性等多元訴求。
4. 藝術創作的集體分享概念:在藝術創作上計畫以兩階段進行:
a.藝術家初步規劃藝術物件之尺度﹑基本素材﹑共同形式部分之訂定。
b.結合學校藝術教育與社區互動計劃,藝術創作僅完成主體架構之創意,在色彩計畫上,企畫以學童繪畫填色競賽方式,經由師生票選後,由藝術家依據最具師生認同之配色作品,完成色彩搭配計畫。
c.由公共藝術之參與機會,結合美術教育與環境關懷來衍生教育性功能:校園規劃有其環境特質的人文表徵,以既定之牆面與校園環境景觀,分析其環境色彩的特質,來成為輔助環境關懷教育主題的延伸。操作上,可藉由校園導覽方式,觀察記錄與統計環境色彩的色彩樣本與比重,於後面實際參與創作的選材與配色上,便可以引導師生的創作,使其融入整體環境景觀。
5.公共藝術之公共性-民眾參與的落實:以活動的規劃,帶動學校師生的接觸,同時也延伸至社區成員(家長)與學校間的互動性。以使用者的自主性,成為公共藝術之公共性主題。因此,在操作上,活動的規劃將成為創作的一部份。
藝術家修正完之色彩計畫(上) / 藝術家修正後之完成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