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公共藝術,在台灣歷經十餘年的發展歷程,無論對於公共性定義﹑公眾參與的操作方式,或於藝術層面的多元型式發展,均有著廣泛的討論與爭議。在法源與政策上,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一直為台灣公共藝術政策之執行依據。然而,於過去的一段時期,建構於公共建築下之公共藝術,其對於城市環境品質的提升,常未能發揮環境美學之具體成效。台東縣因其地理條件,而難以像如都會城市般,得以擁有大量之建設經費與人才資源,這樣的情況,並非僅發生於台東縣,於發展公共藝術所面對的窘境,類似的情況,亦同樣發生於多數城鄉縣市,於公共藝術的發展層面。

城鄉資源差距形成公共藝術整體發展的主因

  台東的公共藝術發展,就與其他偏遠城鎮一樣,常因公共建設經費與機會的缺乏,而無論於公部門的業務承辦,或是一般民眾,對於公共藝術設置,亦多缺乏經驗與價值觀。相較於都會區,重大建設的陸續推動,其所帶動的公共藝術設置機率與規模,不僅提供公部門多元的思考與執行方向,亦吸引了更廣域的藝術創作人才參與。城鄉與都會的差距,往往使得對於公共藝術的討論與展望,多僅於都會城市而沈寂於地方鄉鎮。『台東市真正經過縣公共藝術委員會審查過的,目前為止也只有兩件而已』:台東縣文化局長林永發深感公共藝術於城鄉的發展,若僅依循現行的公共藝術設置法令,則台東縣於公共藝術設置的執行機會將顯的十分微薄。

  也因地方鄉鎮的建設經費多無法相較於都會,因此所建設經費已趨偏低的公共建築,依法所提供出之設置經費更顯不足,因此,由幾萬至幾十萬元不等的公共藝術設置經費常見於鄉鎮市街之中。若以縣委員會的高階審核機制,來執行這些小型設置案,勢必於操作或經費上更行困難,也因此,而形成諸多的地方基層單位不送審的情況!同時也因地方鄉鎮多缺乏經驗與觀念,而常未能將公共藝術與建築整體考量,於是於結果表現上也常背離著環境美學,而難取得民眾的認同:『因此我們十分希望儘速透過一些行政機制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也唯有就由部門與部門間的配合,才能具體將許多附屬於公共工程下的公共藝術,能夠一起納進來』。台東縣文化局長林永發深切認為唯有公部門的整合,才能解決執行上的問題。公共藝術之於台東,一直是城鄉發展與文化政策上,十分重要的環節。因此,對於如何以藝術介入環境景觀,於生活層面,落實於整體環境品質的提升,一直是台東縣文化局十分致力推動的文化政策目標。

以地方政府的有限資源活化地區環境

  台東海濱公園,於過去一段時間,因為缺乏完善的建設,而難以既有的自然景觀,來成為地區民眾的生活場域,於是台東市公所編列經費,以每筆創作十萬元的微薄預算,向地區民眾及藝術家公開徵稿,最後選擇了數件作品設置於公園內。這樣以地方政府的力量,嘗試以地方資源的力量,獨立完成的公共藝術設置。在成果上,不僅活化了地區,且更陸續帶動區內的活動發展,進而逐漸形成台東市的休閒生活圈。雖然整個過程,僅賴以微薄的經費來完成,但經由參與機會的提供,熱心的民眾與藝術家,開始願意動起來,共同積極參與城鄉環境的改造工作。若回饋於公共藝術的本質而論,其經由參與所建立出的公眾性,反而較都會區密集的徵件與比稿,於公共性的意涵反而更具意義:『其實你怎麼做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經由這樣的過程,可以讓這地區經由生活族群的參與,來學習公共藝術這樣的公眾議題!』

 

以藝術文化帶動產業商機,以新生活價值的建立引導新公眾美學

  『藝術生活化』一直是台東縣文化局長林永發的基本文化政策,面對公部門的經費窘境與僵化的法令機制,公共藝術在他的思維裡,並不僅限於法令規範下之公共藝術形式,而是如何由生活領域中,去尋找符合常民美學價值的在地藝術,進而藉由價值觀的建立,而讓這些藝術創作可與生活結合,在他的認知中,僅要是公共場域裡的藝術美學,都可以成為公共藝術的一環:『也許是個私人的地方,但他也可能是個公共空間,我們十分鼓勵這些民間團體、企業來做,讓我們日常生活的地方,都可以得到一些美的感受』。因此無論是市區中的餐飲小店,或是居於旅遊路徑的濱海公路,運用室內環境與藝術的結合,甚至將自然景致共同融入,以生活空間的環境,來成為公共藝術可以發生的場域,一直是台東文化局積極推動的方向。

  台東縣的人口成分以原住民居多,這些居於東海岸的原住民,由於長期與自然共處,而對於自然生態的維護,與多元運用自然資源,來成為創作的素材,多有深刻的領悟與創造力。於是在東海岸濱海公路上,便可以見證到這種以藝術帶動文化產業的實例:『許多開設的咖啡館,並非僅以純藝術的作品來植入,而是藉由臨街的整個環境構成,進而延伸至整體室內空間,完全都是以表達公共藝術概念的形式去構成。』這樣的結果,不僅吸引更多人來參訪,同時也因此獲得了更多商機,於是更帶動更多的藝術家或餐飲店,願意來此以藝術複合於商業的方式來經營,這地區也因此活絡而逐漸形成集聚。

  由廢棄的新東糖廠所轉化為藝術工作場地的都蘭藝術村,其內部設置了一座咖啡屋,隨著藝術村活動的熱絡,也帶動了咖啡座的人潮:『來這個地方喝咖啡,並不是這裡咖啡多好喝,而是因為這個地方有一些好的藝術在這裡,所以他們才會想來!』林永發局長認為以藝術來帶動文化產業,不僅可以提升生活環境的品質,同時也會帶來消費商機。商機的帶動,也將成為邁向藝術生活化目標的動力!

 

公共藝術的價值認同,帶動環境的人文永續

  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有限的建設經費與人力資源,在環境改造上,“量“的滿足,或許給民眾的感受,將勝於『質』的提升,然而對於公共政策的擬定,若僅以近期面的滿足而非以永續經營的遠見來運作,則對於城鄉的長遠發展,僅是僵化地耗用更龐大的國家資源,來填補無限需求的建設,甚至在部分城鄉,為了滿足政策表現的立即性,而多將經費花費於活動上。因此若能以價值的重建,由自發性來產生動力,由民眾﹑私部門來對公部門的政策方向產生推力,以生活價值的建立,帶動城鄉人文的永續性,實為藝術於公共場域理想的實踐目標。

  都會的浮華,不僅讓趨於單純的原住民藝術家難以適應,且更缺乏廣域的創作機會,亦讓他們難以獨特的藝術創作,於都會城市中有所展現,台東縣城鄉局長盧維屏以台東的服務經驗,而十分瞭解這些藝術家的創作爆發力,深感若沒有強而有力的支持力量,將這些藝術家推向都會城市甚至國際,則無論對於這些隱沒於山野的優質原住民藝術家,或是對於台灣本土藝術的推廣,均是一件婉惜的事! (原文刊登於公共藝術簡訊雜誌051期)

1.jpg

1.台東公共藝術設置作品之一:原住民會館。

 

2.jpg

2.台東公共藝術設置作品之二:東區國稅局。

4.jpg  3.jpg

5.jpg

3-5.由台東市公所獨立設置之海濱公園之公共藝術。

 

6.jpg

7.jpg

8.jpg9.jpg

6-9.東海岸濱海公路徑上,藝術融入地景而成為文化產業的一環。

10.jpg

11.jpg

12.jpg

10-12.布農聚落之公共藝術設置:由其身上生活用品的觀察,反映出原住民於生活上的進化過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