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公共藝術之於公眾場域的意義,自然在於以其藝術創作的軟性思維,以當代的觀點去賦予公眾環境一種地域「在地性」,或場所「主題性」,也期望藉由諸如“接觸”、“參與”等方式,來觸發公眾場域的「公共性」本質。在公眾生活環境中,舉凡室內空間或是戶外景觀,設計思維與手段深層地影響著公眾場域的特質,這些特質不僅更引導出活動的可能性,同時也可能創造出多元的新環境文化面向。

 

交通網絡上的路徑與節點與交通行為的流動與靜止

隨著交通網絡的形成,公眾於生活環境中的活動行為相對增加,科技的演進,在都市發展的推演上日趨快速地縮減了等時圈的幅度,城鄉的距離逐漸接近於昔日的鄰里,致使地域人文有著朝向同質化或近似化的趨勢。對於有如城市空間細胞的建築構成,當代國際化的技術與材料,更促使建築環境在速度與時間的相對提昇下,於交通網絡上的流動行為更難以界定其地域性。於是,快速流動於城鄉間的交通,更加模糊了環境的視覺識別。於是,在這些界線模糊的環境場域之中,公共藝術往往以其型態來成為環境中的視覺符號,在複雜紛亂的交通網絡空間中,提供出“區分”與“指引”的環境視覺功能。

交通工具動態地流竄於各城鄉據點之中,公眾活動與環境設施均有如歌曲中的音符般,交織地組織出常民生活的組曲,也如文字符號般地編輯出紀錄著當代人文的文章。在交通運輸系統中,流動的快速性滿足了公眾的基本運輸需求,空間建築內容中的設施,靜靜地成為了城鄉交通的中介轉運點,提供著看似靜態的休憩或轉運等服務,在功能上不僅緩和了瞬間流量,同時也藉由公共藝術不同的創作標的,達成諸如:在地文化表達、視覺趣味、休憩服務等多元的功能訴求。

 

藝術與文化訊息於動靜之間的不斷傳遞,有如文字或音符般地編織出公共性的論述。

就創作行為引發的作品與公眾間的互動行為而論,作品本身可以藉由自身的靜止,來引發公眾自發性的的活動行為,亦可藉由自身的動態來促使公眾由移動趨緩為靜止。在這樣的動與靜之間,無論是一種文化訊息的傳遞、一種場所主題的陳述,或是一種基本的環境關懷,均在於以其形體裝飾性的表象型態,來達到一種可具視覺趣味的動態或可靜思的隱性意涵。

在公共藝術論述的領域中,公眾參與不僅源於基本的法令精神,同時也在對於藝術介入空間後,得以因此激發出公共性的多元可能。然而,多數的設置個案多在於諸如「作品意見調查」或是「參與製作」等罐頭式操作形式,於初步設置階段,假象地讓公眾有如臨時演員般地“展演”完法令規範下的公共“劇本”。然而,公共藝術之公共性應在於公眾與場域中彼此相互激發而生成的場所文本,而非僅在於狹義的藝術視覺或是視覺藝術本身。公共藝術之於公眾場域,其實存的意涵在於時間軸上,藉由動靜之間來陳述其意涵,而不在於藝術作品存在於公眾空間的視覺表象。

 

交通網絡與時間觀點的流動與靜止

表象上的藝術或環境空間是恆靜,但卻在日復一日迎來送往的過程中,提供著不同的公共性功能;表象上的公眾交通景象是流動的,但卻在移動的過程中,藉由藝術裝置而在人們心中沈靜地提供省思。在淺層的時間觀點論述下,公眾與交通網絡間的流動與靜止,表徵著城市等時圈的觀點,然而,內隱於其中的環境文化意涵,卻深層地於公眾的內心思維中,激發著不同的知識或感官解讀。公共藝術於公眾場域的介入,其藝術的內容與型態,亦在動與靜之間,以其生活記憶的符碼來陳述過去,亦宣讀出當代的時間觀點。

無論在於室內或戶外,就交通路徑與活動行為的流動性,地點,勢必成為路徑過程的章節,因此,公眾議題本身並無法以地點來界定其公共性的型態。這些藝術裝置是藉由流動的活動行為,組織成為一種得以閱讀當代人文意涵的環境文本。公共藝術不應在於藉由公眾場域來推銷藝術,而在於以不同向度的服務性,來陳述與滿足各種面向的公眾議題。公共性的論述,並非僅止於場所的公共性,或是設置、製作過程參與的公共性,公共性的對象,亦非僅止於設置時期的特定公眾,而是包含已知與未知的眾多公眾。因此,象徵無論是在地性、主題性甚至在於一種視覺趣味的對策,其實都在於以其連續的時間觀點,來建構環境的文化性。(原文刊載於Dialogue雜誌,2006.8)

 

1a-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美麗之島-陶亞倫- 003.jpg

2a-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美麗之島-陶亞倫- 014.jpg

2b-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美麗之島-陶亞倫- 015.jpg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美麗之島-陶亞倫

3b-民權國小-金魚不見了-公共藝術-許禮憲- 004.jpg

數幅抽象的圖案,在學童湧進湧出的流動路徑上,

提供出不同的想像來編織故事文本(民權國小(高雄市)-金魚不見了-許禮憲)

9-捷運土城線-永寧站-時間˙碎片(許宗傑)- 025.jpg

11-捷運土城線-永寧站-時間˙碎片(許宗傑)- 027.jpg

12-捷運土城線-永寧站-時間˙碎片(許宗傑)- 029.jpg

13-捷運土城線-永寧站-時間˙碎片(許宗傑)- 044.jpg

作品的樣式是仿造自土地公山遺址所出土的陶罐,藉由機械裝置的輪轉,

與旁側一秒一分逐漸累積的光牆,來意喻著對於人文演化於時間軌跡的省思。

(台北捷運-永寧站-時間˙碎片-許宗傑)

14b-捷運土城線-府中-空間之詩(陳逸堅)- 013.jpg

15c-捷運土城線-府中-空間之詩(陳逸堅)- 022.jpg

以條狀的LED看板為主要的裝置元件,不僅可以隨時展示現代詩作,

亦可隨時接受公眾將自己創作的詩句,以手機傳訊至此看板與捷運站中的行人分享。

(台北捷運-府中站-空間之詩-陳逸堅)

20b-捷運土城線-板橋站-進化的軌跡(陶亞倫)- 005.jpg

附著於圓柱上圈環,於整點時分當列車來臨時便開始如呼拉圈地搖擺起來,

是以類似計時器的趣味性功能,於繁忙的交通網絡流動中,產生關於時間的議題。

(台北捷運-板橋站-進化的軌跡-陶亞倫)

21-捷運土城線-海山站-牧場(黃清輝)- 002.jpg

相對於裝置藝術型態,不需思索的簡單語彙轉換,反映著其型態的構成,

亦僅是在於提供純粹的公眾服務。(台北捷運-海山站-牧場-黃清輝)

23-捷運新店線-小碧潭站-我們都是全家福(麻粒試驗所)- 002.jpg

逗趣的藝術裝置,藉由科技影像技術,在川流的交通路徑上,企圖吸引人們的暫時停留,

以其遊戲參與的趣味性,打破彼此間的陌生與冷漠。(台北捷運-小碧潭站-我們都是全家福-麻粒試驗所)

25b-捷運新店線-小碧潭站-時光凍(麻粒試驗所)- 006.jpg

軟化的藝術形體,相對於建築牆體的剛性,可以是對於都會水泥叢林的批判,

亦可能隱喻著一種對於每個冷漠心靈的軟性撫慰。(台北捷運-小碧潭站-時光凍-麻粒試驗所)

28-捷運新店線-小碧潭站-雲在跳舞(麻粒試驗所)- 001.jpg 

設置於柱頂端的藝術裝置,在日間可以是等待空間中的軟性裝置,

而在夜間又將化身為服務功能之照明燈具,隨著日夜的輪迴而交替出不同的環境關懷意涵。(台北捷運-小碧潭站-雲在跳舞-麻粒試驗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