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牆與橄欖腳橋-宜蘭冬山
在宜蘭冬山珍珠社區內,有一座位處偏僻但已有悠久歷史的「橄欖腳橋」;
據傳,早期在冬山河尚未改道前,河旁為一片竹林,
竹子常在隨風搖動下產生聲響,而增添了些許陰森氛圍;
居民間也不時有著路過於此時而被「鬼」抓腳之說,
於是,關於「鬼」的傳說更隨著口耳相傳而逐漸渲染;
在心生恐懼下,居民每每路經於此時,總感覺緊張而加快腳步通過不敢逗留。
隨著地紋﹑水紋的改變與種種環境變遷,
這座小橋不僅早已喪失交通功用,週邊環境也漸成荒涼之地。
五十多年來,不斷出現的各種鬼魅傳說,
加上附近地區也陸續挖掘出噶瑪蘭族人的遺骨,
更導致這處本已人煙稀少的社區角落,成為一塊“生人勿近”之地。

宜蘭地區早期稱為「蛤仔難」,即是「噶瑪蘭」(Kebalan)的音譯;
當時的噶瑪蘭族(Kebalan)也為「蛤仔難三十六社」,
屬台灣原住民之平埔族;噶瑪蘭語「Kebalan」為「住在平原那邊的人」之意。
平埔族原居於蘭陽平原,其生活領域廣分布於今日之宜蘭、羅東及蘇澳區域,
甚至往下延展至花蓮、豐濱與台東長濱一帶,
後因漢人入墾與之爭地,因常與漢人怔戰敗退而逐漸往南遷移。
珍珠社區在昔日稱為「珍珠里簡」,
屬噶瑪蘭族(Kebalan)「蛤仔難三十六社」族群之一;
這處生活聚落原種有兩棵大葉山欖,
因此,鄰近的這座木橋也被命名為「橄欖腳橋」,
為當時珍珠社區通往補城村的重要生活路徑。
兩棵大葉山欖因曾遭受風災而早已不存在;
這座木橋也於1968年因損毀而改建為水泥橋;
後來又歷經數次的農地重劃,
所幸這座具有文化資產價值的小橋,在地方人士的堅持下仍被保存下來,
並成為近年來所極力推動的「農村再生計畫」之重要示範點。
2012年,珍珠社區發展協會不僅以「鬼故事」作為藝術創作題材,
邀集社區的上孩子們聚集於在此共同集體創作,
並藉由豐富的想像力,“重新”描繪出關於「鬼魅」的印象;
地方耆老與村民們也以著大葉山欖樹的樹葉,在牆面上拓印出花紋,
在社區長者與孩子們的圖文創作下,
共同完成出一面高約四公尺,寬約十三公尺的「鬼故事牆」。
在這段過程中,不僅以著藝術來成為閱讀地方文化的方式,
也成為活化歷史場域的一種文化保存對策。
關於這處有著鬼故事傳說的社區角落,至今,有些人仍是堅信不移,
但也有些社區人士認為:可能是在當時偏僻且陰暗的環境氛圍,
與彼此的口語相傳下所產生的心理作用。
如今,這面「鬼故事牆」中的「鬼魅」,在孩子們的創意與“再詮釋”下,
“具象”出:有著身穿比基尼的女鬼、
像泡泡的鬼、黑面鬼..等許多充滿童趣的鬼造型;
除了「鬼」議題的圖騰外,也將「珍珠里簡」地圖與文獻史料融入於其中,
而成為一處日常休憩與文化觀光的新景點。
一步一腳印-嘉義大林
許許多多的各式「鞋子」,源起於孩子們為了慶祝建校百年活動所集體完成的創作。
孩子們以著在地的生活經驗,透過「鞋子」的創作議題,
一起談著阿公阿嬤及爸媽的那個年代,也聊著此時的日常生活;
在一個個不同的小手與巧思下,一個個孩子陸續完成了「一步一腳印」的陶土創作。
透過了地方工藝師的手藝,這群孩子們的原始創作,
在專業技術下被放大且翻製成為巨型的「鞋」裝置,集合著這些孩子們的創作,
以著亮麗的視覺,呈現出這座建校百年紀念碑的美麗樣貌。
這座已逾百年的老校,承載著許多地方孩子的童年回憶;
這塊充滿回憶的校園,雖在不同時期歷經了種種變遷..隨著老舊校舍的逐漸消失;
逐漸翻新的校園建築樣貌,總在不同的時期,演繹出不同的校園風貌。
然而,在種種的環境改變中,唯一不變的,
是曾經陪伴過許多在地孩子們在此成長學習的場所記憶,
還有那份畢生在此貢獻的深厚情感。
在這場慶祝活動中,曾在這裡貢獻畢生的退休老師﹑曾在這裡長大的「大人」物們,
與著此時的校長與師生,企劃並推出各式精彩多樣的表演活動﹑藝術的集體創作等才藝,
以著不同的美學方式,來成為訴說與分享著屬於這裡的校園故事。
「我們永遠都是大林人」,既是過去那群孩子們心中對於家鄉與母校的情感,
也帶領著此時的孩子們,閱讀著許多“老”學長姐們的童年趣事;
屬於這裡的大﹑小孩子們,都在其中,分享與閱讀著許許多多關對這塊土地的人文故事。
「如果沒有老師們的循循教導,沒有這所學校,就沒有今天的我們!」
一群曾在此接受基礎教育的成功人士,
由衷地感念著學校與老師們的陪伴成長與知識教悔;
一群已退休的教師,在過去努力培育了一群群國家菁英與人才,
退休後的他們,更懷念著這處奉獻大半人生歲月的工作場域,
共同集資百萬成為慶祝活動的經費。
曾在這裡長大的孩子們,如今,或許已成為了地方士紳,成為了各行各業的菁英,
也許,更成為帶領國家邁向未來的政府首長,
各立於不同的角色與位置,以著各自的專長,來經營著這塊土地,造福著更廣域的人們,
與成就著許許多多潛在的後起之秀。
不同的時代背景,透過不同的老師,帶領著不同的孩子,
然而,都在於盡心盡力地去付出與奉獻,“一步一腳印”地完成世代傳承的使命。
回首百年,由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歲月,由早期的農業社會到當今的工商產業,
不同世代的人們,總共同在這塊土地走過每段時光,
以著不同的方式,讓這塊土地與人文總擁有著亮麗輝煌的歲月。
「一步一腳印」-嘉義縣大林鎮大林國小建校百年紀念碑
鹽水港灣的故事
「鹽水港灣的故事」-台南市鹽水國小(創作者:徐佳伶)
『像月亮的廣場 代表鹽水過去的月津港,
以鹽水港灣為發想 發散的水流 像水 像魚 像煙火,
代表鹽水、還有學校裡的小朋友慢慢的游到港灣內,
還有三棵重要的樹會出現..』
這是一段引述於藝術家的創作文字:http://tw.myblog.yahoo.com/buffalodesign008-buffalodesign008/
故事,是一些過去的生活,一個記憶..
這段訴說的“故事”,種下了一顆顆有著故事的種子,
在校園裡,成為了一棵棵有著故事果子的森林。
這些生活與記憶,在現在與將來,
都將在這座森林裡,
訴說著一個個動聽的地方與校園故事。
在這段藝術家帶領孩子們的這段公共藝術的過程中,
鹽水,過去,那段風華的故事,重新被閱讀著,
他們也嘗試讓自己在此時,去創造著自己的故事。
很多時候,公共藝術,像是個說故事的人,
總藉由那個形體與意念,
去訴說著一段段歷史..一個個過去的生活故事。
故事,可以是過去的那段回憶,
也可以是現在的這時,正在講的故事。
故事本身,聯繫著情感,關係著地方與人文,
然而,重要的,不是在那個關於公共藝術的故事,
而在於那些講故事與聽故事的人們,
在那情境中,去看見了那段時空交織下的生活風景。
延伸閱讀:http://tw.myblog.yahoo.com/buffalodesign008-buffalodesign008/
這序列的公共藝術,對於一般人而言,
看見的,或僅是那個校園裡的美學,
然而,對於這邊的孩子們,
卻在那個公共藝術裡,
再度重新閱讀了那段關於鹽水的故事..
那些熟悉的蜂炮景象,
煙火的炫麗,在孩子們的心中綻放著,
在歷史與傳統中,那段屬於爸媽..爺爺奶奶的老故事..
在這個校園裡,這段屬於自己現在的童年生活故事..
都在想像裡,成為生命中一段繽紛色彩的生命記憶與圖像。
那些承載著許多孩子記憶的老舊房子,或多已不在,
營造著古色風情的新校舍建築,重新妝點出這學校環境的新樣貌,
也有如一本嶄新的日記本般,
繼續記錄著,關於現在..關於未來,
意味著,另一段新生活故事,即將開啟。
學校的行政辦公室,是一棟不到五十年的老舊建築。
門上掛著那個曾經象徵教育精神的標語;
校門內的那顆陪伴過學校走過百年的黑板樹;
依稀可見的那個「放送頭」;
都一起成為了關於那段曾經擁有的校園故事閱讀器。
校舍外牆上的歷史與教育精神標語。
新校舍廁所之隔間牆。
南部人的熱情,始終都是讓人記憶深刻與感動的。
那天的下午,去看了這些校園建築與公共藝術,
在這個不熟悉的環境探尋中,巧遇了一位學校老師,
在熱情招呼﹑介紹與引導下,
一個個關於這個地方﹑這所學校的故事,
於腦海中,再現著過去的那段風華想像。
就在相互告別時,
臨走前,他熱心地介紹了當地特產的意麵,
並贈送了一箱讓我帶走。
然而,我們卻不知道彼此的名字,
但難忘的,是關於這個學校跟這裡的人,
這段的經驗,也將成為屬於自己在旅行中一段深刻的記憶。
就由那隻美麗的「蝴蝶」開始,說著關於孩子們的生活故事;
「向日葵」接續講著,那些天天陪伴孩子們的老師,
在愛與付出之後的心情故事;
「小瓢蟲」總愛圍著說故事的人安靜地坐著,
聽著他們最喜愛的那個關於安平港的老故事...
彩蝶之舞
向日葵的日記
小瓢蟲歷險
安平導覽區
有些故事,是千古不變的讓人珍愛;
有些故事,曾在那個時刻動人心弦,
然而,生活裡的故事,即便天天訴說著,
或許平常,但卻是那樣真實,
讓人在未來裡,總是難忘與追憶。
相較於一般校園的孩子,
在他們的純真笑容,豐富的表情與肢體語言裡,
這些特殊學校的孩子,或許多是快樂的,
畢竟,因為天生的障礙,
沒有一般孩子要面對的那些才藝訓練與升學的壓力,
父母所盼望的,
多僅是孩子的平安快樂,繼續長大..
希望的,是他們可以學會,懂的怎樣照顧自己。
國立台南啟智學校一序列的公共藝術(創作者:江金榮)
隨著台鐵的捷運化,各地都多了不少小小車站,
這條支線,串聯著高鐵與台鐵,
多在於服務著沙崙﹑大潭等地區的居民與長榮大學的師生們。
車站,長久以來總是成為每個地方的重要生活記憶元素,
古老的車站,承載著世代人們的集體記憶;
新的車站,猶如一本空白的記事本,
屬於這時的故事,正要開始..
生生不息
亮麗的圖騰裡,陳述著關於過去那段關於「大潭」的故事,
圖騰本身,也在此時,逐漸成為關於這裡的視覺記憶。
「生生不息《大潭》」-沙崙支線-長榮大學站(創作者:賴純純)
「生生不息《長榮》」-沙崙支線-長榮大學站(創作者:賴純純)
倒錐狀的鏡面,映著關於沙崙的種種風情;
一首在地的歌謠,唱著那個總令人難忘的故事曲調,
踏著,即將要從這裡去到那遠方..
在不久之時,還是要再回到這個土親人親的地方;
越過,可以是一種關於生活領域的跨越,
為的,是要看見更多美好的將來。
「鳥面撓杯之歌」-沙崙支線-沙崙站(創作者:達達美術)
藝術,總在每個城市的角落中,
說著不同的生活典故,也成為另一種記錄城市文化的方式;
由每個人的生活,乃至一座城市發展的演繹。
我們總在每個生活場域中尋找著記憶;試著去閱讀出那一段段屬於你我的故事。
出發點
藝術裡的物件,標示著大稻埕的歷史文化起源,述說著昔日的那段過往;
也透過創作的言語,傳揚著現在的生活故事。
藝術裡的物件,意涵著人與土地的情感與發展的紋理,
也標示著新的交通網絡,為城市所帶來的新格局。
早於清代劉銘傳時期所修築的鐵路,
也曾在今「大橋頭站」附近有過同名的鐵道車站;
雖然,昔日的鐵道在時代變遷下早已消逝,
然而,臺北大橋頭下的空間,卻也在過去一段很長的時間,
成為了一處熱鬧的生活市集。
因此,當「大橋頭站」被命名為「大橋國小站」時,
當地地方里長與居民們即共同集體聯名,
表達車站名稱應能符合地方歷史與生活記憶之訴求,
而期以當地習稱之「台北大橋頭」為當地地名,
故此,原「大橋國小」站名改為加註之輔助站名,本站順應民意更名為「大橋頭站」。
「出發點」-臺北捷運新莊線-大橋頭站(創作者:王幸玉)
物件故事
2009年,即將畢業於大橋國小的六年級孩子們,
曾一起參與了這處關於未來新生活場域的美學討論;
「每一個物件代表著一則故事,大橋國小的故事﹑大稻埕的故事﹑橋頭夜市的故事..」
在創作理念裡,由集體創作所交織出的藝術成果,既述說著孩子們成長的故事,
也在其中透過關於這裡的集體生活記憶,陳述著這處城市街區的人文發展故事。
「物件故事」-臺北捷運新莊線-大橋頭站(創作者:朱芳毅)
大河再舞
距離站外不遠處的迪化街市集,玻璃櫥窗中的人蔘﹑當歸等中藥材,
不僅是這處有著豐富歷史的商區標示;
也深遠地意涵著一份關於臺北城的文化與城市記憶。
擁有百年歷史的米食批發地;逐漸沒落的台北大橋頭粿仔街;
夜晚十分總有著熱絡人潮的夜市美食,
不僅都是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蘊藏悠久的臺北文化內容。
曾經,淡水河帶給了大稻埕一段繁榮的風華景象,
城市,在時代的演化下,
熱絡一時的船運交通早已不復見;
由日趨密集的道路網絡,至更為便捷快速的捷運運輸系統,
大同老街區上,南北貨的市集與老茶行,依舊在這裡繼續訴說著屬於這裡的故事。
「大河再舞」-臺北捷運新莊線-大橋頭站(創作者:洪天回)
搖籃
抽象的藝術語言,以著「胚胎」與「母體」的創作議題,
談著社區小學的教育觀點..學校,是一個孕育與成長的搖籃;
也隱喻著淡水河流域與城市發展間的緊密關係。
「搖籃」-臺北捷運新莊線-大橋頭站(創作者:蔡宗隆)
金屬之城-36種凝視
昔日,五金產業的物件,工廠的老照片,
透過了藝術的語言,陳述著過去那段金屬工業盛世的風華歲月,
有著生活圖像的「圓」,彼此聯結著..聯繫著今昔的生活記憶,
也隱喻著產業與生活間的關係。
「金屬之城-36種凝視」-臺北捷運新莊線-先嗇宮站(創作者:王梅珍)
時代的回聲
來自西方的藝術觀點,一段意蘊著傳統文化習俗的古老傳說;
創作的思維,在傳統元素裡所取出「紅」﹑「黃」﹑「綠」的色彩,
並搭配著「黑」及「白」背景,共同組織出另一種象徵城市未來的符號語言。
「龍」在這段藝術所述說的故事裡,
不僅在於“寫真”出一份關於古老傳說的想像,也在於透過西方的藝術觀點,
成為傳統文化的另一種解讀與詮釋方式。
在「龍」圖騰裡的創作觀點裡,意涵著地方與習俗的街區特色;
藝術觀點所談的傳統信仰,也透過習俗文化的圖騰,成為「新莊廟街」的特色表現。
新莊於早期因淡水河所帶來的熱絡商業,於清乾隆﹑嘉慶年間船隻往來密集,
由「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燈火」的形容中,
可想像當時新莊的商業景象熱絡的盛況;
隨著淡水河流域的發展,新莊也為北臺灣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
因此,地名即源於當時日益興旺的市街發展,而有著「新興的街莊」之意。
後因淡水河河道淤積嚴重,原本的交通樞紐的優勢不再,
艋舺(萬華)逐漸取代了原有的交通運輸與轉運功能,新莊的發展也因此日漸衰微。
直至清光緒年間,劉銘傳開始修築台灣鐵路,新莊本期望在便捷的鐵道運輸完成後,
得以讓地方產業復甦,但顯然新的鐵道交通網路並未成為地方發展的助力。
新莊,於日治時期1920年(大正9年)為隸屬台北州「新莊郡」,
當時的行政區範圍約為新莊街﹑鷺洲庄﹑五股庄及林口庄一帶,
為北部地區早期重要的農業大鎮之一。
在二次大戰末期,清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為避免臺北城之重要產業機構遭受轟炸,
而將城內重要的產業機構﹑工廠遷往鄰近鄉鎮,新莊也在這個機制下,
原本的農業也逐漸轉型為工業,又因地理位置臨近臺北城,
產業在新莊也在發展快速的景況下,不僅快速吸引了就業人口在此集聚,
密度越來越高的社區,更帶動商業活動的興盛,而奠定往後工商發達的基礎。
隨著城市的演繹過程,在行政劃分上,於1946年隸屬臺北縣「新莊區」;
1950年後,新莊與泰山兩地工商更為發達,外地人口相繼湧入,
因當地居住人口已達15萬人以上,於1980年升格為「新莊市」;
2010年因五都升格,臺北縣更名新北市,新莊市亦改為「新莊區」。
工商產業在此蓬勃發展,因工作與生活需求每日均有大量通勤人口往返,
發展至近年以來,新莊區早已發展為新北市重要的生活圈。
「時代的回聲」-臺北捷運新莊線-三重站(創作者:CERO建築設計公司)
三重奏
早期由福建﹑廣東沿海居民陸續搭船來台,多經由新莊進入到平原開墾,
當時稱第一個開發完成的平原為「頭重埔」,
依序為「二重埔」﹑「三重埔」;
因古時稱「埔」為「平原」之意,
據此,「三重埔」即為對第三個已完成開墾的平原之稱。
「頭重埔」後來稱為「頭前」;
「二重埔」則位於今三重與新莊交界處,今仍稱為「二重」;
至今,老一輩的人仍稱三重為 「三重埔」。
三組如喇叭狀的藝術物件,成為關於「三重」的地區標示,
藝術的思維,或許源於傳統民俗儀式中的樂器物件,
也在於透過有著亮麗色彩的金屬質感,回憶著昔日於三重地區輝煌一時的金屬工業;
這些象徵著產業與文化思維的藝術,
在這交通節點上締造出一種新的環境標示與服務的方式;
透過了美學的語言,也刻化出另一種當代的新三重視野。
「三重奏」-臺北捷運新莊線-先嗇宮站(創作者:王品毅)
編織夢
格狀的排列,經緯交織的構圖,
為擷取於藤﹑竹編的織品與工藝裡的『方格形編」;
藝術的創作手法,在於表徵著昔日興盛於新莊地區的紡織業,
光與玻璃的媒材,亦在於這段產業特色的意象表現上,轉換出一份新的環境印象。
「編織夢」-臺北捷運新莊線-新莊站(創作者:黃文慶)
真善美聖
彩虹﹑藍天白雲與展翅遨翔的白鴿,成為對於城市邁入新紀元的未來期許,
蘊含著神「聖」的圖騰,也在於日常生活中,成為對於每個人生命的祝福。
「真善美聖」-臺北捷運新莊線-輔大站(創作者:林文昌)
在時空中逐漸被遺忘的「光華商場」
1973年,臺北市府運用光華陸橋下方的空間設立「光華商場」,
與當時位於城中區的中華商場,均為台北市最早出現的公有商場。
「光華商場」原位於光華陸橋下方,因鄰近於臺北工專(現為臺北科技大學),
初期為販賣二手書的市集;
在發展多年後,隨著電子科技產業的興起,
「光華商場」與其週邊地區,逐漸由電子零件零售業發展為資訊產業的市集商圈,
其商區規模幾可相較於日本東京的「秋葉原」。
「光華商場」上方的「光華陸橋」,因橋齡已超過34年,
在考量橋樑於多年使用後,因過度老舊而有結構安全的疑慮,
同時也考量未來都市交通與環境發展,加上原先用來跨越縱貫鐵路及瑠公圳的功能,
早已隨著鐵路地下化及溝渠加蓋為道路使用而無實際功用,
「光華陸橋」終於2006年被拆除,自此走入歷史。
「瑠公圳」
原位於光華橋下方的「瑠公圳」,
源於清乾隆年間,為郭錫瑠父子因農地灌溉所需而開闢的水圳。
1932年,台灣總督府計劃以25年時間,
擬將台北市建設為一座60萬人規模的都會城市。
為防汛所需,也計劃將原有排水幹道從720公頃大幅擴充為6676公頃,
其中以一號線特種道路與二號線特種道路的中央排水溝,為初期最浩大工程。
當時,先於一號線特種道路(為今台北市新生南﹑北路)中央,
設置一條寬約13公尺的大型排水溝渠—「特一號排水溝」,亦稱為「堀川」。
日治時期之1933年,
再於「特一號排水溝」兩旁開拓了一條各六公尺寬的道路,稱為「堀川通」,
並在此處設立一處稱為「北台北乘降場」的簡易鐵路車站。
1945年戰後,「特一號排水溝」兩旁的「堀川通」,
在進入國民政府時期後命名為「新生南路」。
1963年,於新生南路正北方,修築完成一條40公尺寬的松江路。
隨著城市發展,在使用數十年後,
因40公尺寬的松江路與僅有6公尺寬的新生南路其道路寬度相差過大,
早已失去灌溉功能而成為都市污水排放系統的「特一號排水溝」開始進行加蓋工程,
並合併原本的六公尺寬道路,將新生南路拓寬為47公尺道路。
如今「光華商場」已興建成為現代化的商業大樓,
「新生南路」不僅為臺北市區的重要道路,
位於地下的鐵道與捷運,更繼「堀川通」﹑「光華陸橋」後,
繼續在此開啟出另一段新的臺北城市故事開端。
延伸閱讀:
『光華商場』-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9%E8%8F%AF%E5%95%86%E5%A0%B4
『史蹟長駐臺北捷運忠孝新生站-光華橋石碑』-臺北捷運報導:http://www2.dorts.gov.tw/news/newsletter/ns282/28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