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心柳丁-『全民瘋柳丁』
前陣子,恰巧在FB的訊息裡看見了一段正在就學中的雲林子弟,
因為感嘆家鄉農產的經營窘境,
而號召了一群年輕人,為家鄉的柳丁果農,
共同以網路傳銷方式來協助推廣的故事。
他們拍了紀錄片,記錄下家鄉的人與農產觀點,
也取材了當地的景致,製作了一套六張的明信片,
再加上人文題材,為柳丁的包裝紙箱重新進行美術設計,
成功地為價格低迷的柳丁,開創出一片市場契機。
為了想收集這套紀錄片與卡片,我第一次透過網購的方式,買了一箱柳丁。
這件事,讓我想到曾經看過的一個汽車廣告,
這則汽車廣告販賣的並不是一部車子,而是一種『幸福』。
我想,面對這箱由產地直接配送來的柳丁,
真實令人感動的,
也不是黃澄澄的柳丁散發的香味,而是關於這段地方的故事與情感吧。
森林紅茶
第一次來到南投的魚池鄉,為的是下一本書寫生命故事的出版計畫,
而到此訪問一個山區小學的故事。
幾次的到訪,總到處看見標榜『森林紅茶』的商家,
一回到台北忍不住上網查了這個關鍵字,
才陸續得知紅茶與這裡的一段故事。
在大雁村山渣腳的入口,第一次和身兼詩人與文史工作者的林琮盛見了面,
隨著他的帶領與解說,才初次認識了這個地方。
看似一般社造成果的磁磚拼貼壁畫,
其實,這是居民們在度過九二一震災後,以災後破碎的瓦器,
輔以部分彩色磁磚,
在一群未受過藝術訓練的村民手中,將村裡過去的生活記憶與場景訴說出來,
這些不僅是一幅幅的壁畫創作,而是一本連載的地方故事書。
初看這個很有當代藝術色彩,被吊掛於壁上的腳踏車,
其實就是這戶人家的生活記憶:這是他們家孫子的成長記錄,
由左邊的孩童時期﹑逐漸長大成為青少年,最後已是成人,
這些腳踏車早已無法使用了,只是,他們沒有丟棄過在生活中的任何一部。
我好奇地問著,為何中間那部僅有一個後輪?!!
答案很簡單,因為前半部壞了,在震災之後也遺失了,沒有特別的原因囉。
後來社區運用了一筆基金,將一間土角厝整修為社區的教育空間,
這個空間,保留了原始的構造,
但拆除了無法修復的屋頂,加建了一個屋頂平台空間。
這塊空間,不僅讓外地的訪客,
可以藉由具象的昔日生活物件來閱讀此地的農村文化,
也成為提供文史相關教育研究的場域。
由加蓋的屋頂平台眺望村落。
這裡有個很有人情味的地方,林崇盛說了一段關於這些水果的典故:
這裡的居民,
本就習於將田裡產的、家裡有餘的與彼此分享,
於是,路邊成為村民們的分享中心,他們也歡迎外地的旅人來享用這些水果。
只是,水果總被一些外地遊客貪心地全部帶走;
本來,這邊還有免費的茶水,供應口渴的路人飲用,
直到有天,一位來自城市的遊客,“好心”提醒居民:
『萬一有人在裡面下毒了,你們又可以怎樣去負責呢?!』
這讓原本抱持單純美意的村民大大傻了眼,
再也不敢於此地提供茶水。
有許多地方的小故事,僅能在實際的旅程中去一一經驗,
這僅是關於魚池故事的其中一頁,也僅是關於台灣這塊土地故事的一小段,
還有更多地方的故事文本值得去探索與閱讀。
延伸閱讀:http://www.orange.org.tw/orange_detail.php?n_id=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