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即將廢棄的老樹根談起

天下父母心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13).JPG

序列的鳥兒「家庭」,在這「樹枝」上匯集,成為一個生活「聚落」。

一段談著親情的感性故事,在論著是非的執法場域裡,

以著藝術,訴說著教育的主題。

然而,這原是一棵生命早已消逝的枯木,或許,是一份相知的機緣,

原本被遺忘的生命,就此,重新以著另一種新的意義,再度呈現出生命的光輝。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14).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15).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16).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18).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19).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20).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1).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2).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7).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8).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11).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12).JPG

一顆成長於苗栗地方法院院區已數十年的老樟樹,

因生長狀況逐漸不佳,最後樹根也開始腐爛而枯死。

院方管理單位原計畫將其挖掘後以廢棄物處理,

但也發現,每每經過樹旁時,樟木特殊的氣味,總讓人深感其珍貴性,

當反覆地細看著挖掘後逐漸風乾的樹根,似乎也傳達著某種說不出的美感,

這些發現,讓院方開始重新思考了處理的方式。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23).JPG

後來,院方找來當地的木雕工藝師劉如權前來諮詢。

樹根,在劉如權的眼中,似乎在這自然形狀的枯木上,預視到隱藏於其中的美感,

而在腦海中逐漸萌生了初部的創作發想。

於是,這個本即將丟棄的樹根,被轉運送到了劉如權的木雕工廠。

一開始時,他本來是朝著「人」的觀點去思考,但經他重複地細看著每個部分,

枯木的自然型體,引發了他決定以「鳥」的居所為主角,

並進一步發展出一序列以「親情」為主題的作品內容。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25).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32).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33).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34).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37).JPG

隨著木頭的凹凸,他採獨特的「抽絲刀法」﹑「捲毛刀法」去雕塑,

在他一刀刀地刻畫下,這個以「鳥巢」來詮釋「親子」議題的木雕作品逐漸成形。

完成後,他將這座品命名為「天下父母心」,

以養育觀點的感性創作主題,來意涵出作品想表達出的教育議題。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22).JPG

由原本即將廢棄的「無用」樹根,到成為被設置於大廳中的藝術品,

在這個論斷“是非之地”的場域,真實地反映出「朽木可雕也」的深遠生命意涵。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6).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29).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劉如權-台灣苗栗地方法院- (36).JPG

「天下父母心」-台灣苗栗地方法院(創作者:劉如權)

 

在那顆老鳳凰樹上的樹屋…

「夢想樹屋」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8).JPG

關於二空的「夢想樹屋」,已經是三年前的往事了。

在樹上蓋個樹屋,一直是住在眷村裡的黃如龍自童年時就有的一個夢想。

起初,村民們對他的樹屋計畫總持著不同的意見,他並沒獲得廣大的支持度與認同,

後來,逐漸說服了村里長與街坊村民們,

於2007年9月,他在第一批眷村拆除後,他與些社區裡的好友,

於一片舊房舍拆除後的廢墟中撿拾了些可用的材料,

逐漸地累積著,預備開始推動他的這個夢想,

歷經了一個個建造的階段,他逐步地完成了樹屋的初部架構。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71).JPG

剛完成時,在許多人看來,這座用「垃圾」搭建的「房子」,

就像另一個樹上的「廢墟」般,

有時總會遭受著冷嘲熱諷,偶而也有人好奇著這樣的動機與意義。

在初部完成之時,對於許多人來說,

其實也不過就是一個平凡的夢想實踐,一個庶民的創作。

樹屋與他,在這處城鄉小聚落的公園裡,其實感覺孤寂與落寞。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2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2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2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2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2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2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29).JPG

一向喜歡收集古董的他,開始發想著,何不將這些他收集來的「生活紀念品」,

也陳設在樹屋裡跟更多人分享。

於是,隨著內容與裝式的逐漸增添,樹屋的內容,

由原本僅是一個可以爬上樹遠眺鄉景的「眺望台」,

逐漸成為很另類的「地方文化館」。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4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4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4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4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4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5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5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57).JPG

初部完成後的樹屋,因為議題的新奇,引起了媒體的關注,

於是在新聞傳播下,「二空樹屋」,開始吸引了一波波的人們,好奇地前來觀賞。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0).JPG

「夢想樹屋」-台南市仁德區

 

位於台南市仁德區已逾六十餘年歷史的二空眷村,

在行政區分上分別為仁和村與仁愛村兩個聚落。

這處曾被二空人戲稱為「腦袋空空,口袋空空」的「二空」,

全盛時期約有一千三百多戶人家,

也是當時在台南縣市中,數一數二的大型眷村之一。

這個地名的由來已難以考證,曾有人認為是引用於佛教經典的哲理,

也有人說是日治時期的地名,

但依據當地文史工作者的文獻記載,認為當時台南地區的地名,

常使用簡單文字輔以數字來區分,

因此,「二空」這樣的地名,應該也在這樣的命名原則下產生。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39).JPG

回顧著1948年前後的時空背景,當時正處於國共戰爭,國民黨政府軍隊撤退來台,

二空眷村離台南機場(當時為軍用機場)距離很近,

因此也就近成為了安置官兵及眷屬之處。

隨著一批批來台官兵的安頓需要,更多的空軍﹑防砲部隊官兵及眷屬也被安置於此,

而逐漸形成一座大型的生活聚落。

因此,就文獻記錄的初判,

地名應與當時空軍所屬之「空軍供應司令部第二供應處」(簡稱二供處),

或許與機關名稱有些關連性的聯結。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3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75).JPG

在那個動亂的時代中,許多人被迫緊急遷移至此。

在對未來感覺茫然﹑孤單的同時,依舊須為了安定生活與建立家園而努力,

也因此,每個人逐漸與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由戰友成為了街坊鄰居,

在那個窮困窘迫的環境中,彼此相互扶持,患難見真情地一起走過每段艱辛的歷程。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04.jpg

(翻攝於「二空印象」)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05.jpg

(翻攝於「二空印象」)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08.jpg

(翻攝於「二空印象」)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7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7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7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82).JPG

當生活的步調逐漸安定了下來,生活經濟的問題,

始終都是需面對的現實,曾在那段台灣紡織業的盛期,

眷村的婦女,以編織代工幫忙協助家計。

依文史記錄的描述:

當時在二空,還有句「二空一片月 千戶織機聲」的坊間名言。

事實上,二空的織機聲,也標示出在那個時代背景,

在台灣每個城鄉生活所經歷過的窘困,並沒有地域與族群之分。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8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3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3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3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3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3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4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1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2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4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2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4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4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8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8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9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9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9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9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1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2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2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2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7).JPG

眷村因物資缺乏,屋舍建築的方式本來就十分簡陋,早已呈現破舊的景象。

居民們期盼政府部門能早日為他們進行都市更新,

讓他們得以擁有一處可以安居樂業的生活場域。

1980年,在國防部眷村改建工程計畫下,確定了這個眷村即將全部拆建,

初部上以仁和村為第一階段,待新大樓完成後再繼續重建仁愛村。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4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43).JPG

眷村的改建,其實歷經了一段漫長的過程。

起初的計畫,為2003.4確定,2004完成發包,預定2005年可以完成,

期間不斷因著各樣的行政作業與政策走向,變數不斷,

由順延至2006年再延至2008年,最後終於在2011年逐漸看見了即將完工的成果。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3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5).JPG

2007年,對於仁和村來說,是一段巨大轉變的開始。

當大型機具與工程車大批開進,在很短的時間內,這個聚落全成為了廢墟。

見著這些熟悉景物如此快速地消失,也讓人激起昔日在這邊的種種生活記憶。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29).JPG

由老舊的生活聚落,更新為現代化的住宅大樓,

是居民們經過了一段長期努力爭取過程才換來的。

只是,當真的見著昔日熟悉的聚落,那些總讓人憶起許多往事的村頭巷尾景象,

一夕之間全夷成平地,心中開始有種說不出的不捨..

畢竟,這是他們世代居住了一甲子的地方,

裡面,有著太多人的情感,還有更多難以與外人分享的生活故事。

似乎,那些悲歡喜樂的生活種種,人來人往的昔今,多少的往事,一切都化為烏有…

僅能成為每個老二空人腦海中的回憶景象。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09.jpg

(翻攝於「二空印象」)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12.jpg

(翻攝於「二空印象」)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8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8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9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37).JPG

「夢想樹屋」及二空新村-台南市仁德區

懷念著過去,珍惜著現在,一起邁向未來..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47).JPG

地方文史工作者搭建了「二空新村文物館」,繼續陳列著收集過來的昔日生活用品。

在拆遷之前,搭配著「夢想樹屋」,一起談著眷村的陳年老故事,

一塊回憶著當年走過的種種悲歡離合。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3).JPG

由文獻的記載中,也看見了曾任仁和國小家長會長的林昌期先生描述:

當時,這群有著高度國家意識的族群,即便早已由軍中退役,

但看見了國旗,聽見了國歌,

依舊神情嚴肅地舉手敬禮,國家意識,儼然是生命的主要信仰。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4).JPG

在過去那段貧乏的日子裡,上帝也總是眷顧著苦難的孩子..

二空眷村,先後來了多位神父與牧師,陪伴與安慰著他們,

讓那本是沒有盼望的心靈,獲得了許多說不出的慰藉與感恩。

在地方誌《二空印象》關於二空信仰的章節中,

也看見了一段段動人的生命見證,

真實說明了上帝是如何在這「異鄉」中,

帶領著這群神的子民一段接一段地安然走過。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5).JPG

1000603-台南二空基督教會.JPG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11.jpg

(翻攝於「二空印象」)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13.jpg

(翻攝於「二空印象」)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1).JPG

處於物資缺乏且處於戰亂生活的時空環境中,

房子可以遮風避雨,已經是天大的恩惠。

因此,多數的房舍均十分簡陋,

以竹泥牆造屋,以竹籬笆來成為每戶與外界的界定更是常見的事。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0).JPG

公園裡的那棵老鳳凰樹,見證了二空的每個蛻變的過程。

在那個物資缺乏的時代,這批因著戰爭而來到此地的外地人,

在此,由暫居..到成家,而落地生根。

隨著逐漸安定的生活,也開始經歷過不同時期的修繕﹑改建。

在這裡出生的孩子,逐漸長大,更道地的成為屬於這裡的住民。

鳳凰樹..每年總會隨著畢業的季節,為一批批轉換學習階段的孩子們,

撒下了一地紅色花瓣,讓這生活聚落充滿了喜氣的氛圍。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4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7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4).JPG

在這些環境裡談的美學,實已超約了在藝術裡的視覺,

所呈現的,是一種人文的美﹑情感的美,這是一種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活美學,

由生活跨越到生命的議題,也由生命中,看見了努力後的光輝。

樹屋,對於二空來說,實已超乎了個人的理想性,也不僅於樹屋本身的趣味性,

而由一個文化性的教育方式,逐漸引發更多人的學習與看見。

有別於當今常以文化的稀少性拉抬藝術價值,以文化包裝為觀光行銷的低階作為,

二空樹屋,雖沒有亮麗的視覺感官,也沒因此引發大量的觀光人潮,

但卻是一個優質的文化經營典範,也是一處豐富的文化閱讀場域。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4).JPG

文史工作者盧裕財與「夢想樹屋」的「館長」黃如龍。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2).JPG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01.jpg

(翻攝於「二空印象」)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02.jpg

(翻攝於「二空印象」)

仁和國小,在很長一段時期,多數都為眷村的子弟,本省籍的孩子反而是少數。

逾半世紀的在地生活,校舍也早已改建為十分現代化的建築,

此時的孩子們,講的是彼此融合的「都是一家人」。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2).JPG

這一代生長在二空眷村的孩子,雖不曾經歷過那段艱辛的歲月,

但自小總聽著家中或街坊的長者講的故事,

似乎,也在他們小小的心靈中,感覺到這處成長地方的珍貴。

眼見著那些也有著自己孩提生活的場景,隨著社區改建而快速消失了,

目前還存在的社區,也即將陸續拆除重建。

這群仁和國小的孩子們,在老師的解說下,

也開始擔憂著此時在生活裡還可見到的景象,不久之後也即將消失的事實,

他們感覺不捨,更深感若不在此時盡快完成對這塊土地的紀錄,

未來,可能會是永遠的缺憾。

於是,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

他們接續著黃如龍的「圓夢」樹屋理想..就如當時他實踐著自己的童年夢想一般。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9).JPG

孩子的心,其實十分單純,或許,是好奇著如何在樹上去建造這樣的「秘密基地」,

也或許僅是覺的有趣好玩,但總僅是以著一份天真的心,跟隨著老師動手做著。

為了將二空新村與樹屋製作一份完整的網頁來作為記錄的方式,

他們開始著手收集與廣泛閱讀文史。

在參與記錄的過程中,這群孩子們也跟著黃如龍嘗試建造樹屋,

有些孩子,第一次玩著這種敲敲打打的「遊戲」,

雖是新鮮,但也總會畏懼爬高或受傷,

況且,由學校來帶領這樣的活動,亦非每個家長都是樂觀支持。

畢竟在美麗的理想與現實之間,每個努力的故事背後,

總會存在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歷經數月的操作過程,

他們更為真實地發現..許多在這座樹屋的背後,原來還有這樣多這裡的故事。

1000603-台南仁和國小- (1).JPG

1000603-台南仁和國小- (20).JPG

指導老師門將網頁翻譯成英文版,

參加了美國舉辦的「國際網界博覽會」地方特色組,

在各國激烈的競爭中獲得了金牌獎。

這樣的好消息,又再度讓二空與樹屋的故事,以著另一種方式再度上了媒體版面,

讓人再度回憶起三年前剛建好時的那段往事。

1000603-台南仁和國小- (4).JPG

1000603-台南仁和國小- (6).JPG

1000603-台南仁和國小- (8).JPG

1000603-台南仁和國小- (16).JPG

當初,黃如龍所提的樹屋建造構想是不被看好的,

地方人士甚至批評他根本是撿破爛的,可以想像的,是當時他的那份孤獨感受,

而令人敬佩的,卻也是那份堅定的毅力。

「夢想樹屋」,對於黃如龍來說,是一段艱辛的童年夢想實踐,

如今更擴張成為更多孩子們的夢想,並帶領著他們由樹屋的參與中,

卻學習面對人生理想該有的那份毅力與勇氣。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95).JPG

隨著仁和國小的孩子獲獎之後,2011年5月,

另一群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的大孩子們,

也接力地在這座樹屋前,舉辦了一場「我們的秘密基地---二空眷村文化展」。

他們規劃了序列的活動,協助布置與整理了文物館的展示,

並加了說明文字,大力地邀請更多的人來閱讀這座即將消逝的眷村故事。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5).JPG

 

隨著各縣市逐漸加速都市更新的政策,

一處處充滿生活記憶的眷村聚落,慢慢地消失於城市地景之中。

一棟棟當代樣式的高樓建築群組,也成為城鄉都會的新興城市景象。

 

眷村,因著生活聚落類型的稀少性,

而興起了廣泛閱讀眷村生活文化的興趣。

不僅成為諸多小說﹑劇本的主題內容,或電影拍攝的場景,

近年來,幾處面對著即將拆除的眷村聚落,更在一片彩繪眷村的風氣下,

透過媒體的大力宣傳,吸引了許多未曾經驗過眷村生活的人們「到此一遊」。

突然間,原是平凡落寞的眷村聚落,突然間,化為熱門的觀光消費場域,

加上當代生活中數位影像科技的普及性,

到眷村與亮麗的彩繪圖騰合影,透過社群網路與部落格的傳播,

加劇地吸引著更多的人們在此“拍照留念”...然後繼續傳播…。

也因著這樣的消費文化的熱絡,政策可以因此轉變,

政客與官員「順應民意」地講述著保留的美意,

但始終都缺乏著如何管理維護與永續經營的文化經營對策。

 

相對這些熱絡的「景點」,二空沒有討喜的視覺,

沒有隨著觀光熱潮的商攤集聚,講的是真實的文化性;

希望提供到此的人,喜歡聽著他們說些地方往事,

在那簡陋的「文物館」中,一起分享著他們保存下來的許多生活紀念品。

  

延伸閱讀

 二空樹屋-夢想起飛http://www.rhes.tnc.edu.tw/treehouse2010/e-2.html

我們的秘密基地---二空眷村文化展」FB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179098448808898

二空樹屋文物館」FB社團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sk=group_138267479566494

另一種新興的公共藝術文化論述-左營眷村與彩虹眷村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044331

 

 

另一段老房子的生活小故事...

意涵著在地生活記憶的「東港社區公共浴室」

1000415- 嘉義布袋-東港社區公共浴室-裝置及彩繪- (11).JPG

在嘉義縣布袋鎮景山派出所前,

也有一棟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已有50年歷史的老房子。

這是一座五十年前興建的公共浴室,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除了經濟富裕的家庭,

多數人根本無法擁有自己的浴室,在水資源匱乏的景況下,

自然無法如現在般地可以方便淋浴,

多數人僅能在居所旁尋找隱密處,以擦拭身體或簡單盥洗方式洗澡。

1000415- 嘉義布袋-東港社區公共浴室-裝置及彩繪- (9).JPG

後來,當地的社區團體,在景山派出所的後方,建置了簡易型的自來水廠,

並利用水廠的盈餘,在派出所附近蓋了這座「東港社區公共浴室」,

並免費提供村民使用。

難以想像的是,這處現在看似荒廢的地方,在當時卻是十分熱絡的公共場域,

街坊鄰居們都來此享受著可以沖水洗澡的樂趣,

那樣的情境與感恩,絕對是現代人們難以體會的生活情境。

1000415- 嘉義布袋-東港社區公共浴室-裝置及彩繪- (8).JPG

1000415- 嘉義布袋-東港社區公共浴室-裝置及彩繪- (1).JPG

後來興建的房屋幾乎都有浴室,公共浴室自然也不再被需要,

這座曾經風光一時的公共澡堂,

也在在20年前功成身退,在乏人管理的情況下逐漸荒廢。

於2010年,這個歷史悠久的社區協會與社區的文史工作者開始召集志工,

開始動手清理荒廢已久的這座澡堂,結合當地的永安國小師生,

在這座充滿歷史記憶但卻逐漸被遺忘的浴室建築,以公共藝術的概念進行環境美化,

他們談的不僅是美學,

更希望藉由這樣的活動,宣告他們想保存的心,期能傳揚著文化承傳的永續精神。

1000415- 嘉義布袋-東港社區公共浴室-裝置及彩繪- (2).JPG

1000415- 嘉義布袋-東港社區公共浴室-裝置及彩繪- (3).JPG

1000415- 嘉義布袋-東港社區公共浴室-裝置及彩繪- (4).JPG

1000415- 嘉義布袋-東港社區公共浴室-裝置及彩繪- (5).JPG

1000415- 嘉義布袋-東港社區公共浴室-裝置及彩繪- (7).JPG

1000415- 嘉義布袋-東港社區公共浴室-裝置及彩繪- (10).JPG

嘉義布袋-東港社區公共浴室裝置藝術 

延伸閱讀東港社區公共浴室

 http://www.hometown.org.tw/blog/cypd3472607/myBlogArticleAction.do?method=doListArticleByPk&articleId=24692

 

關於那片老校友的藝術牆...

台南市忠義國小環境藝術

1000602-台南市忠義國小公共藝術- (1).JPG

位於台南市忠義國小圍牆邊的花圃與校園裡的草坪上,

都可見到一面面饒富童趣的磁磚拼貼藝術,老舊的圖騰中,

訴說著許多文化與生活的故事。

雖然看起來不甚起眼,但對於這座老校與老校友而言卻顯的十分珍貴。

1000602-台南市忠義國小公共藝術- (2).JPG

具學校主任形容,這是數十年前孩子們的創作,這些躺在草地上的「壁畫」,

本來是老校舍的圍牆,

當時,曾有過一段十分具教育性的集體創作過程所完成的成果。

後來,因為校舍老舊而重新整建,

這些具有昔日生活記憶的藝術圍牆也隨著建築一一拆除。

這些躺在廢墟中的藝術牆,看在學校師生的眼裡十分覺的不捨,

於是與新校舍的建築師商議後,決定將保存良好的部分,安排在校園周邊,

成為一種永久的紀念。

1000602-台南市忠義國小公共藝術- (3).JPG

1000602-台南市忠義國小公共藝術- (4).JPG

當時一起創作的孩子們,現在多已是社會的菁英人士﹑每每見到這些圖騰,

都不禁想起昔日的校園童年生活的種種甜蜜回憶。

相較於當代倡導的公共藝術,這些充滿校園故事的藝術,

或許少了那些亮麗的視覺效果,但卻擁有著更為深刻的教育與文化性的意涵。

1000602-台南市忠義國小公共藝術- (5).JPG

台南市忠義國小環境藝術

 

即將新上檔的環境藝術-嘉義新港板頭村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3).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5).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21).JPG

嘉義新港的板頭村,因為陶瓷產業的成功經營,逗趣可愛的圖騰,

總吸引了許多的人前來“取景”。

成功的案例,更易獲得了官方的年度補助,也因為經費的供應,與成功的經驗模式,

而不斷複製出更多的「場景」。

藝術介入空間,在這裡或許是一種工藝產業的推廣方式,

也成為了在地的文化經營對策。

顯然的,觀光文化在其中,似乎顯的模糊了地方閱讀性的本質。

相對於許多城鄉文化工作者,有理想與想法,

但卻不熟悉行政作業,也缺乏「寫手」的現實景況下,

也形成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25).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26).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27).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28).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29).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31).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30).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33).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34).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36).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41).JPG

「人氣指數」不僅常成為文化學界與專業者的價值,也將帶動出更多的跟隨者,

在不斷的經驗複製下,倍數地形成更為廣域的普世現象,

文化閱讀的本質,在其中或許顯的模糊,也容易質變為另一種產業的包裝,

為的,依舊在於地方繁榮的生活經濟訴求。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42).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43).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44).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49).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52).JPG

1000603-嘉義新港-板頭村- (56).JPG

嘉義新港-板頭村

延伸閱讀文化‧創意觀點的社區美學(一)-嘉義新港與朴子篇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044563

 

『美食』與『拍照』已成為當代的觀光文化必備要件,

社區裡的產業經營者,越來越懂的如何藉著藝術文化的議題製造商機,

然而,當「旅客」開始絡繹不絕,當遊覽車一車車地接踵而來時,

總讓住民們面對著許多難以言語的複雜心境..

畢竟,多數的人總是希望辛苦耕耘的付出,能被看見豐收的成果,

並可以來此分享與閱讀他們的在地文化;

然而,長期的文化經營,也需面對理性的資源與經費供應方得以維持;

一處沒沒無名的地方,或許正因為談藝術文化而享受了盛名,

當來的人越來越多時,在意文化經營的人,該如何精準地堅定持守與推廣;

當地的產業﹑商業與文化兩者在彼此“推”﹑“拉”之間,

而面對著一份難分難捨的複雜價值,

於是,也往往都需處在天平上,努力地尋求著如何平衡兩端的價值取向。

arrow
arrow

    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