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1.JPG

 國立台中啟明學校-公共藝術

「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總是遇到不一樣的天使,誰是天使?

誰都有可能是保護你、安慰你的天使。上帝散佈在人間的天使,從來不是唯一,

所以孤單足跡,並不是沒有天使的陪伴與牽引,

事實上,祂正引導著你..抱著你走,一直到…..永遠。

誰是天使?在每個人的生命裡,誰都可能是你生命中的天使。」 

 

由一個「不可見」的主題開始 

長期以來的公共藝術設置,多以視覺藝術為主要的呈現型態,

但當對於難以視覺的感知,來與作品互動的視障者而言,

創作本身所需面對的課題,即是一群“看不見”的對象,

與一件可以被“看見”的藝術物件。其創作的特殊性,

無論在思維、經驗與成果表現上,均與一般的視覺藝術,

在屬性與表現方式上均有著極大的差異。

 

為能實際瞭解視障者的學習生活,創作前歷經了近半年的時間,

進行多次的校園觀察,並嘗試著與師生做初部的接觸,

期盼著可以藉由逐漸深入的接觸過程,得以探索他們的生活與內心世界。

猶記得第一次拜訪學校的經驗中,即被走道空間上悅耳的鋼琴聲所吸引,

琴鍵上,手指如舞者般地跳躍著,音符在一個小女孩的臉上,

忘我地洋溢著喜樂的樂章,喜樂的氛圍隨著音樂在校園中擴散著,

從一個無法看見的小女生身上,彷彿看見了一種快樂天堂的氛圍;

公告欄上各年級的作文與美勞作品中,

雖沒有嬌柔做作的文句與誇張炫麗的色彩構型,

但卻可以閱讀到孩子們豐富且真誠的想像世界。

 

或許,在一般人的想像裡,視障者看不見世界的繽紛色彩,

而顯的孤單且弱勢,但由初始時的靜默旁觀,到逐次嘗試著與他們交談,

當一步一步深入接觸他們“不可見”的生活時,

才真實發現這些孩子的心靈,

卻是那樣充滿了豐富的色彩與想像,且較正常人擁有更為寬闊的繽紛世界!

980616-台中啟明-師生參與活動-照片檔- 042.jpg

盲生透過『觸摸』的方式,去想像自己在媽媽子宮中的感覺,去無限想像關於『生命』的觀點。

980616-台中啟明-師生參與活動-照片檔- 052.jpg 

980616-台中啟明-師生參與活動-照片檔- 124.jpg 980616-台中啟明-師生參與活動-照片檔- 131.jpg

980616-台中啟明-師生參與活動-照片檔- 125.jpg 980616-台中啟明-師生參與活動-照片檔- 129.jpg

980616-台中啟明-師生參與活動-照片檔- 130.jpg

另一種“可見的”的閱讀方式,引發了更多元想像的開始 

 

在這段“創作”過程中,無論對於創作者或師生而言,

均是一段新鮮的學習經歷:

由點字閱讀,與倚賴觸覺與聽覺的感知,

到作品型態表現的發展歷程中,彼此交換意見所引發的各種討論,

逐漸形成了創作意念的起源;在觸覺與聲音的感知交替中,

則形成了另一種抒發、表達的方式;故事,由“母胎”的想像開始,

形成了一篇篇心靈陳述的文字,而轉換為作品的一部份。

 

這個作品不僅對於這群視障者而言,

成為了一種“可陳述”、“可傳達”、“可紀錄”的創作平台,

同時也促使藝術家轉換為“接收者”、“記錄者”及“服務者”的角色,

兩者均經由正常感官與視障間的探索過程,相互引導而逐步完成作品。

另一方面,透過一次次的討論與實驗,

探索並嘗試模擬近盲者的視覺影像,以線條引發量體的變形,

以高彩度色塊強化量體的呈現,來形成接近近盲者所感知下的視覺構成。

 

這些元件藉由“點”、“線”開始交互聯結而成為面,

由質感、形狀、色彩與樂音來整合為體,逐步建構完成整體的美學構圖,

並強烈主張出一種視覺「解構」的特殊性:

由模糊與變形去確定整體構圖的創作邏輯解構、物質定義上的解構、

型態上的解構;色彩、形狀、尺度..均以彼此反置的方式,

來產生一種「錯位」的解構性,

來推演出這個有別於正常視覺經驗下,以「視障」觀點出發的“視覺藝術”。 

1-4.jpg

 

1-5.jpg

1-1.jpg

1-2.jpg

1-3.jpg

由「可見」與「不可見」在定義上的重置與擴張,成為另一種環境思維的省思 

教育場域與對象的特殊性,促使這個公共藝術以轉換物質與心靈的對話過程,

將物質與量體的“有形”,被賦予無限的定義性;透過想像,

去締造出一種藉由感知,

訴說﹑分享與傳遞出一段段看似無聲卻是有聲的對話過程。

 

於是,原為有形的物體,因為無限的想像力,而重新界定了形體的定義性;

無形的心靈對話,則得以具象化出另一類型的閱讀觀點。

因此,在這段“特殊的藝術”進入到這處“特殊的空間”經歷中,

不僅反映出一種物質與感知在「重置」後的“再閱讀”主題,

與引發了作品在“可見”與“不可見”中所衍生出的特殊經驗,

同時也以一種無形的能量,去關懷、傳播並彰顯出常遭遺忘的這群弱勢族群。

 

因此,關於“天使”,所提出的是另一種人本價值的幸福主題,

“對話”所意涵的,是無限的想像與溝通,

來強化出另一種對話的聲音與論述公共藝術的方式。

 

廣泛與近盲視障人士討論,彙整並嘗試模擬出序列特殊之視覺感官,

並形成作品構圖之調整與發展依據。

2-1.jpg

2-2.jpg

2-3.jpg

  『與天使對話』作品模擬圖。 

 

不同程度之視障學童,藉由「觸摸」與自我觀點的想像力,

人與人之間、人與物質之間,

均彼此對話與分享出對於生活、環境與「天使」的想像。

3-1.JPG

3-2.JPG

3-4.JPG

3-5.JPG

3-6.JPG

3-8.JPG

3-10.JPG

4-3.JPG

4-4.JPG

4-6.JPG

4-2.JPG

「點」﹑「線」,傳達的可以是聲音,也可以是形狀,甚至可以是一種觸覺感知;

樂音與色彩,也可能是另一種想像中的形狀。

元件的「面」間聯結,

形成不同的layer彼此互置、解構,而組合成整個感官之實「體」。

 

(原圖文刊載於公共藝術簡訊93期,201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